雍正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他从出生开始就充满了各种的传说。就连死了,也还有一个疑案现在也常常被人提起,那就是,为什么雍正决心死后不葬在遵化东陵,相反却要远离祖父、父亲,重新在易州修建自己的陵寝呢?
关于这个问题,正史上的观点是:因为在遵化选中的九凤朝阳山地开始施工后,发现土质不好;用雍正自己的话说,就是“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于是,在遵化附近没有找到合适位置的情况下,雍正授意,干脆转向北京西南考察选址,所以最后定在易州泰宁山太平峪。
仅因一个土质不好的理由,不惜破坏“建陵一地”之礼制,这样解释实在有些勉强。说他迷信风水,但却又允许他用自己的风水破坏祖上的遗荫,使祖辈的福泽到他这里中断,却又冀望借此利于子孙的兴旺,这在封建伦理观念依然占主导地位的清代,是一副相当沉重的枷锁,无论如何也不可以轻易冲决、轻易突破。因此,简单地以雍正只考虑自己个人陵寝的风水与土质这一点,而来解释他毅然打破父、祖沿袭下来的山陵位置和规则的大胆而又古怪的抉择,势必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层问题表面化。
其实,事情断不会如此让人一目了然。
雍正改葬易州西陵后,清代“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昭穆之制,便也随之崩坏。他的子孙们只能按照辈份被分别葬在易州。在遵化的仍以顺治帝的陵寝为中心,而在易州的,则以雍正的泰陵为主。有人据此便说,雍正如此青睐易州陵址,就因为他是自大狂,希望一切以“我”为中心,从而避免在遵化的偏僻地位。这显然是后人根据历史事实来深化对雍正心态做出的主观臆测,也并不一定等同于事实本身,或者与事实相差很远。
另外有一种说法颇有意思,是指雍正建陵与他当年的篡位、甚至当上皇帝后的某些做法紧密联系起来看的,是把他的行动和他思想所受到的影响对照着看的。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因为当年雍正弑父篡位,手段不但很不光明,而且相当卑劣,后来出现的许多麻烦事,大抵均与篡位有关,进而使本来心中有愧的雍正皇帝更加心惊肉跳,不得安宁。他非常害怕父亲的亡灵找自己,所以在位时,凡是父亲常去的地方他都不去,凡是父亲爱做的事他也都不做。例如,畅春园是父亲的行宫花园,康熙常常住在这里处理政务,但康熙死后,雍正把父皇的寝宫改成了恩佑寺,平时很少去那里。承德避暑山庄为皇家园林,康熙每年都要在那里住上几个月,但雍正即位后却几乎没有去过。秋狝也是康熙每年必须安排的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巡游活动,主要是为了巩固对北部民族的统治,但雍正一上台便决然废止秋狝,看起来像是实行新政的明智之举,但其实却未免有他自己的难言之隐。
他坚信佛教,坚信轮回的说法。他认为人死了,灵魂也绝对不会消失。他希望离父亲的亡灵越远越好。因为他熟悉佛学所讲的“感”和“业”,具体说来就是贪、瞋、痴等烦恼,身、口、意等活动,还有这个戒、那个戒等律规。他没有学好,更没有接受,但是,那无所不在的生死轮回、善恶报应,却是他无法摆脱,但是又不能不尝试着尽量避免的。对于父皇的陵寝,他躲之犹恐不及,又怎能主动找上门去呢?在此时雍正的心里,这忙忙碌碌的现实人生,“苦”一定相当可以了。
于是,他只能把自己的陵址选定在父皇陵寝的相反方向,使它们之间的距离尽量远些,而且中间还隔着阳气极盛的洪福齐天的皇帝。让自己的子孙替自己抵损一些父皇的威惩,同时也让他们替自己担待一些罪戾,比起所给他们留下的这一片江山、社稷,也并不为过吧!
西陵之选,恐怕真的有极其复杂极其深邃的思想背景。而且似乎也只有这一点,才能促使他不惜甘冒不遵祖制的罪愆!
雍正的故事最多,从他一出生到他的死,每一环节都有无数的人在评论着。但历史的真相永远只有一个。他究竟是不是康熙心中所属的那个继承人?他和他的生母到底关系如何?他的信佛是良心的谴责所致吗?他的暴死是仇杀吗?他的灵柩为什么要远离他的父祖?谜团般的传说使雍正的生平更加扑朔迷离。雍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重新推开那扇久远的大门,走近雍正。
最具争议的清帝雍正
正大光明匾
清雍正宝像
雍正宝印文
清文官补服
雍正帝石青缎绣彩云金龙衤台朝褂
皇帝卤簿中的杏黄云缎绣莲花伞和双龙团扇
可是,第二天,皇太后在未刻(13~15点)得病,在丑刻(临晨1~3点)逝世。中间只有十几个小时。由于皇太后的暴卒疑点太多,不久各种传闻随风而起。雍正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几次在皇太后的灵前痛哭。举行盛大的祭奠。但雍正的泪水中究竟有多少亲情的成分,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胤禛朗吟阁行乐图清
雍正帝密令督抚推荐通晓
医术道士之手谕
雍正读书像
吕晚村先生文集清朝吕留良著
大义觉迷录清雍正帝撰
雍正帝圆明园福海竞舟图
平安春信图
§§第六章 文治武功的十全帝君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