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3月,苏格兰人庄士敦来到宫中,做了溥仪的英文老师,这位洋老师身上完全没有中国师傅那种因为经常不洗澡而散发出来的酸臭味儿,而有一种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的清新香味儿,洋师傅也不像中国师傅那样迂腐不堪,处处禁锢他的言行,而是热心地介绍紫禁城以外的各种新式事物,溥仪开始崇洋了,觉得外国的毛呢比中国的丝绸好,外国的交响乐比中国的丝竹之乐动听,他对西洋的文化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身体力行地仿效起来。
他开始穿西装并按照庄士敦的样子,大量购置身上的各种东西,怀表,表链,戒指,别针,袖扣,领带等等,他还请庄士敦帮忙为他和他的弟弟妹妹起了外国名字。溥仪叫亨利,弟弟溥杰叫威廉姆,三妹叫莉莉……并仿效庄士敦中英文相杂的说话方式,经常与伴谈者说话,“威廉姆,快把我的(铅笔)pencil削好……good(好)放在desk(桌子)上……”“莉莉,我把这件blue clothes(蓝上衣)赏给你,表示我care(关心)你。”久而久之,溥仪竟然认为西洋的一切都是好的,并对传统的许多东西产生怀疑。他率先在紫禁城内剪掉辫子,他开始学会骑自行车,命令内务两天之内将宫内所有门坎儿都锯掉,又购买了许多“虎牌”、“三枪牌”的外国进口自行车,高兴的时候,会在宫内到处骑呀,转呀,成群的太监捧着各式东西,在后面紧紧跟着,一个个气喘嘘嘘,满头大汗,没想到却也成了北京皇宫中的一景。没多久,小皇帝又喜欢上了照相,但溥仪照相不同于一般人,仅仅只是摆个造型什么的,他常有些奇怪想法,比如让摄影师照他后背,照他站在危房上。
溥仪对新鲜事物和西洋文明的兴趣,恰好与皇后婉容的脾气相投。
婉容是一位极新潮的女性,据当时的一本书介绍,她打扮得很漂亮,开汽车,坐摩托,骑脚踏车,讲英国话,大有明星皇后的资格,虽有夸大之处,但婉容喜好打扮,穿着时髦,爱看电影,会骑自行车却是真的。而且婉容的马上功夫也不错,有一匹属于自己的四川好马,入宫不久,溥仪为她请了一位美国教师的女儿师盈女士教她英文,以后又改聘美国女教师任萨满,婉容的英语水平不错,不仅学会一口流利的英文,而且可以用英文写信,在宫中,她曾给溥仪写过大量的情书,与溥仪一样,她也有一个英文名字,叫伊莉莎白。
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很早就想吃西餐,但第一次吃西餐就碰了个大钉子,溥仪命令太监到六国饭店去买西餐,店里的人问:“要买几份?”太监也不知道,就想多比少好吧,就说,“反正多拿吧!”店里人要派人到宫中摆刀叉之类的,太监连忙阻止,说平常人是不允许进宫的,不但如此,这个傻太监也不向人家请教,就大盘大碟大量地给运回到了宫中,并摆了满满一桌子,来了个“满汉全席”的架式,溥仪看着那一大堆的黄油,粘糊糊的,心里犯嘀咕,这能吃吗?于是就让太监们先尝,他们吃了一口,就连声说,“太难吃了。”有了这一次的惨痛教训,溥仪再也不吃西餐了。而婉容进宫后开始教溥仪如何用刀叉吃西餐,并让溥仪渐渐喜欢吃西餐。
溥仪和婉容对西方都很向往,他们希望可以冲出紫禁城这个囚笼,而溥仪更是认为紫禁城就是一个监狱。为此,他决定实现光绪未完成的志愿——光绪在维新变法时,礼部尚书曾提出让光绪留学。溥仪正式提出留学英国,一场风波又在紫禁城里掀起,最终的结果是溥仪仍然待在紫禁城里,而溥杰去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