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 玄奘辩机原著
卷第一
阿耆尼国
阿耆尼国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四面据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穈、黍、香枣、蒲萄、梨、柰诸果。气序和畅,风俗质直。文字取则印度,微又增损。服饰氈褐,断发无巾。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伽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印度,诸习学者,即其文而翫之,戒行律仪,洁清勤励,然食杂三净,滞于渐教矣。
千泉
素叶城西行四百余里至千泉。千泉者,地方二百余里,南面雪山,三陲平陆。水土沃润,林树扶疏,暮春之月,杂花若绮,泉池千所,故以名焉。突厥可汗每来避暑。中有鹿群,多饰环铃,驯狎于人,不甚惊走。可汗爱赏,下命群属:“敢将杀害,有诛无赦。”此鹿群得终其寿。
大沙碛
从此西北,入大沙磧,绝无水草,途路弥漫,疆境难测,望大山,寻遗骨,以知所指,以记经途。行五百余里,至飒秣建国。唐言康国。
大雪山
东南入大雪山,山谷高深,峰岩危险,风雪相继,盛夏合冻,积雪弥谷,蹊径难涉。山神鬼魅,暴纵妖祟,群盗横行,杀害为务。
卷第二
印度总述
一、释名
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犹白日既隐,宵月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苟缘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道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印度种姓,族类群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婆罗门国焉。
二、疆域
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丘陵斥卤;东则川野沃润,畴垅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斯大槩也,可略言焉。
(作者按:余下还有三、数量、四、岁时、五、邑居、六、衣饰、七、馔食、教育、十佛教、十一、族姓、十二、兵术、十三、刑法、十四、敬仪、十五、病死、赋税、物产)
卷第三
城附近寺塔及白衣外道本师说法处
城南不远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妆饰有亏,灵异相继。傍有伽蓝,空无僧侣。
城东南四五十里至石窣堵波,无忧王之建也,高二百余尺。池沼十数,流带左右。雕石为岸,殊形异类。激水清流,汨淴漂注,龙鱼水族,窟穴潜泳。四色莲花,弥漫清潭。百果具繁,同荣异色。林沼交映,诚可游玩。傍有伽蓝,久绝僧侣。
窣堵波侧不远,有白衣外道本师悟所求理初说法处,今已封记。傍建天祠。其徒苦行,昼夜精勤,不遑宁息。本师所说之法,多窃佛经之义,随类设法,拟则轨仪,大者谓比丘,小者称沙弥,威仪律行,颇同僧法。唯留少发,加之露形,或有所服,白色为异。据斯流别,稍用区分,其天师像,窃类如来,衣服为差,相好无异。
(作者按:梵名“窣堵波”,在中国翻译为“浮图”、“塔陀”。佛塔源于印度,原为埋葬僧侣的墓穴,后为佛教的一种象征。)
大石门及王子舍身饲虎处
从此复还叉始罗国北界,渡信度河,东南行二百余里,度大石门,昔摩诃萨埵王子于此投身饲饿乌檡。音徒。其南百五十步有窣堵波,摩诃萨埵愍饿兽之无力也,行至此地,乾竹自刺,以血啖之,于是乎兽乃噉焉。其中土地洎诸草木,微带绛色,犹血染也。人履其地,若负芒刺,无云疑信,莫不悲怆。
舍身北有石窣堵波,高二百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雕刻奇制,时烛神光,小窣堵波及诸石龛动以百数,周此瑩域。其有疾病,旋绕多愈。
卷第四
弥猴献蜜奉及释迦等遗迹处
石室东南二十四五里,至大凅池,傍有窣堵波。在昔如来行经此处,时有弥猴持蜜奉佛,佛令水和,普遍大觉,弥猴喜跃,坠坑而死;乘兹福力,得生人中。
池北不远大林中,有过去四佛经行遗迹,其侧有舍利子、没特伽罗子等千二百五十大阿罗汉习定之处,并建窣堵波,以记遗迹。如来在世,屡游此国,说法之所有封树。
从此东北行五百余里,至萨他泥湿伐罗国。中印度境。
(作者按:这里的舍利子、没特伽罗子分别是指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中的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人。)
摩裕罗城
国西北境殑伽河东岸有摩裕罗城,周二十余里,居人殷盛。清流交带,出鍮石,水精宝器。去城不远,临殑伽河,有大天祠,甚多灵异。其中有池,编石为岸,引殑伽水为浦,五印度人谓之殑伽河门,生福灭罪之所。常有远方数百千人集此藻濯。乐善诸王建立福舍,备珍羞,储医药,惠施鳏寡,周给孤独。
(作者按:殑伽河即现在印度的恒河。)
卷第五
玄奘会见戒日王
初,受拘摩罗王请白,自摩揭陁国前往迦摩缕波国。时戒日王巡方在羯朱嗢祗逻国,命拘摩罗王曰:“宜与那烂陁远客沙门速来赴会。”于是遂与摩罗王往会见焉。戒日王劳苦已曰:“自何国来?将何所欲?”对曰:“自大唐国来,请求佛法。”王曰:“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亘,去斯远近?”对曰:“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王曰:“尝闻摩诃至那国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四海,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盛德之誉,诚有之乎?大唐国者,岂此是耶?”对曰:“然。至那者,前王之国号;大唐者,我君之国称。昔未袭位,谓之秦王,今已承统,称曰天子。前代运终,群生无主,兵戈乱起,残害生灵。秦王天纵含弘,心发慈愍,威风鼓扇,群凶殄灭,八方静谧,万国朝贡。爱育四生,敬崇三宝,薄赋敛,省刑罚,而国用有余,氓俗无宄,风猷大化,难以备举。”戒日王曰:“盛矣哉,彼土群生,福感圣主。”
卷第六
腊伐尼林及释迦诞生传说
箭泉东北行八九十里,至腊伐尼林,有释种浴池。澄清皎镜,杂花弥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无忧花树,今已枯悴,菩萨诞灵之处。菩萨以吠舍佉月后半八日,当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则曰以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当此三月十五日。次东窣堵波,无忧王所建,二龙`浴太子处也。菩萨生已,不扶而行于四方,各七步,而自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今兹而往,生分已尽。”随足所蹈,出大莲花。二龙跃出,住虚空中而各吐水,一冷一煗,以浴太子。浴太子窣堵波东,有二清泉,旁建二窣堵波,是二龙从地跃出之所。菩萨生已,支属宗亲莫不奔驰,求水与浴。夫人之前,二泉涌出,一冷一煗,遂以浴洗。其南窣堵波,是天帝释捧接菩萨处。菩萨初出胎也,天帝释以妙天衣跪接菩萨。次有四窣堵波,是四天王抱接菩萨处也。菩萨从右胁生已,四大天王以金色氈衣捧菩萨,置金机上,至母前曰:“夫人诞斯福子,诚可欢庆!诸天尚喜,况世人乎?”
四天王捧太子窣堵波侧不远,有大石柱,上作马像,无忧王之所建也。后为恶龙霹雳,其柱中折仆地。傍有小河,东南流,土俗号曰油河。是摩耶夫人产孕已,天化此池,光润澄净,欲令夫人取其沐浴,除去风虚。今变为水,其流尚腻。
执金刚躃地处
善贤寂灭侧有窣堵波,是执金刚躃地处。大悲世尊随机利见,化功已毕,入寂灭乐,于双树间,北首而卧。执金刚神、密迹力士见佛灭度,悲恸唱言:“如来舍我入大涅槃,无归依,无覆护!”毒箭深入,愁火炽盛,舍金刚杵,闷绝躃地。久而又起,悲哀恋慕,相互谓曰:“生死大海,谁作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
卷第七
佛舍利窣堵波
大城西北伽蓝中萃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印度记》曰:此中有如来舍利一升。昔者世尊尝于此处,七日之中,为天、人众显说妙法。其侧则有过去三佛坐及经行遗迹处。邻此复有慈氏菩萨像,形量虽小,威神嶷然,灵鉴潜通,奇迹间起。
阿难分身寂灭传说
湿吠多补罗伽蓝东南行三十余里,殑伽河南北岸各有一窣堵波,是尊者阿难陁分身与二国处。阿难陁者,如来之从父弟也,多闻总持,博物强识,佛去世后,继大伽叶持正法,导进学人。在摩揭陁国,于林中经行,见一沙弥讽诵佛经,章句错谬,文字纷乱。阿难闻已,感慕增怀,徐诣其所,提撕指授。沙弥笑曰:“大德耄矣,所言谬矣!我师高明,春秋鼎盛,亲承示诲,诚无所误。”阿难默然,退而叹曰:“我年虽迈,为诸众生,欲久住世,住持正法。然众生垢重,难以诲语。久留无利,可速灭度。”于是去摩揭陁国,趣吠舍釐城,渡殑伽河,泛舟中流。摩揭陁王闻阿难去,情深恋德,即严戎驾,疾驱追请,数百千众,营军南岸。吠舍釐王闻阿难来,悲喜盈心,亦治军旅,奔驰迎候,数百千众,屯集北岸。两军相对,旌旗翳日。阿难恐鬭其兵,更相杀害,从舟中起,上升虚空,示现神变,即入寂灭。化火焚骸,骸又中折,一坠南岸,一坠北岸,于是二王各得一分,举军号恸,俱还本国,起窣堵波,而修供养。
(作者按:阿难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以英俊、强识、多闻第一。)
卷第八
前正觉山及佛成道故事
伽耶迦叶波事火东,渡大河,至钵罗笈菩提山。唐言前正觉山。如来将证正觉,先登此山,故云前正觉也。如来勤求六岁,未成正觉,后舍苦行,示受乳糜,行自东北,游目此山,有怀幽寂,欲证正觉。自东北冈登以至顶,地既震动,山又倾摇。山神惶惧,告菩萨曰:“此山也,非成正觉之福地也。若止于此,入金刚定,地当震陷,山亦倾覆。”菩萨下自西南,山半崖中,背岩面润,有大石室,菩萨即之,加趺坐焉。地又震动,山复倾摇。时净居天空中唱曰:“此非如来成正觉处。自从西南十四五里,去苦行处不远,有卑钵罗树,下有金刚座,去来诸佛,咸于此座而成正觉。愿当就彼!”菩萨方起,室中龙曰:“斯室清静,可以证圣,唯愿慈悲,勿有遗弃!”菩萨既知非取证所,为遂龙意,留影而去。影在昔日,贤愚咸睹,泊于今日,或有得见。诸天前导,往菩提树,逮乎无忧王之兴也,菩萨登山上下之迹,皆树旌表,建窣堵波,度量虽殊,灵应莫异,或花雨空中,或光照幽谷。每岁龙安居日,异方法俗,登修供养,信宿乃还。
卷第九
那烂陁僧伽蓝
从此北行三十余里,至那烂陁唐言施无厌。僧伽蓝。闻之耆旧曰:此伽蓝南菴没罗林有池,其龙名那烂陁,傍建伽蓝,因取为称。从其实议,是如来在昔修菩萨行,为大国王,建都此地,悲愍众生,好乐周给,时美其德,号施无厌。由是伽蓝因以为称。其地本菴没罗园,五百商人以十亿金钱买以施佛。佛于此处三月说法,诸商人等亦证圣果。佛涅槃后未久,此国先王铄迦罗阿迭多唐言帝旦。敬重一乘,遵崇三宝,式占福地,建此伽蓝。初兴功也,穿龙伤身。时有善占尼乾外道见而记曰:“斯胜地也,建立伽蓝,当必昌盛,为五印度之轨则,逾千载而弥隆。后进学人,易以成业,然多欧血,伤龙之故也。”其子佛陀毱多王唐言觉护。继体承统,聿遵胜业,次此之南又建伽蓝。咀他揭多毱多王唐言如来。笃修前绪,次此之东又建伽蓝。婆罗阿迭多唐言幼日。王之嗣位也,次此东北有建伽蓝。功成事毕,福会称庆,轮诚幽显,延请凡圣。其会也,五印度僧万里云集。众坐已定,二僧后至,引上三重阁。或有问曰:“王将设会,先请凡圣,大德何方?最后而至?”曰:“我至那国也。和上婴疹,饭已方行,受王远请,故来赴会。问者惊骇,遂以白王。王心知圣也,躬往问焉。迟上重阁,莫知所去。王更深信,舍国出家。出家既已,位居僧末,心常怏怏,怀不自安:“我昔为王,尊居最上,今者出家,卑在众末!”寻往白僧,自述情事。于是众僧和合,令未受戒者以年齿为次。故此伽蓝独有斯制。其王之子伐闍罗唐言金刚。嗣位之后,信心贞固,复于此西建立伽蓝。其后中印度王此北复建大伽蓝。于是周垣峻峙,同为一门。既历代君王继世兴建,穷诸剞劂,诚壮观也。帝日王大伽蓝者,今置佛像,众中日差四十僧就此而食,以报施主之恩。
僧徒数千,并俊才高学也。德重当时,声驰异域者,数百余矣。戒行清白,律议淳粹。僧有严制,众咸贞素,印度诸国皆仰则焉。轻益谈玄,渴日不足,夙夜警诫,少长相成。其有不谈三藏幽旨者,则形影自愧矣。故异域学人,欲驰声问,咸来稽疑,方流雅誉。是以窃名而游,咸德礼重。殊方异域欲入谈议,门者诘难,多屈而还,学深今古,乃得入焉。于是客游后进,详论艺能,其退飞者,固十七八矣。二三博物,众中次诘,莫不挫锐,颓其名。若其才高学博,强识多能,明德哲人,联晖继轨。至如护法、护月,振芳尘于遗教;德慧、坚慧,流雅誉于当时。光友之清论,胜友之高谈,智月则风鉴明敏,戒贤乃至德幽邃。若此上人,众所知识,德隆先达,学贯旧章,述作论释,各十数部,并盛流通,见珍当世。
(作者按:那烂陀伽蓝,又称烂陀寺,是印度古代一所历史悠久的最高的佛教学府,其不仅规模宏大,藏书丰富,人材辈出,印度许多佛学大师都曾在这里讲学或授业。玄奘法师留学印度大部分时间是在此寺度过。)
卷第十
护法遗事
建志补罗城者,即达摩波罗唐言护法。菩萨本生之城。菩萨此国大臣之长子也,幼怀雅量,长而弘远,年方弱冠,王姬下降。礼筵之夕,忧心惨悽,对佛像前殷勤祈请。至诚所感,神负远遁,去此数百里,至山伽蓝,坐佛堂中。有僧开户,见此少年,疑其盗也,更诘问之。菩萨具怀指告,因请出家。众咸惊异,遂允其志。王乃宣命,推求遐迩,乃知菩萨神负远尘。王之知也,增深敬异。自染衣已,笃学精勤,令问风范,语在前记。
卷第十一
佛教二部
僧伽罗国先时唯宗淫祀。佛去世后第一百年,无忧王弟摩醯因陁罗舍离欲爱,志求圣果,得六神通,具八解脱,足步虚空,来游此国,弘宣正法,流布遗教。自兹已降,风俗淳信。伽蓝数百所,信徒二万余人,遵行乘上座部法。佛教至后二百余年,各擅专门,分成二部。一曰摩诃毗罗住部,斥大乘,习小教;二曰阿跋耶祗釐住部,学乘二乘,弘演三藏,僧徒乃戒行贞洁,定慧凝明,仪范可师,济济如也。
卷第十二
葱嶺
从此东入葱嶺,葱嶺者,据瞻部洲中,南接大雪山,北至热海、千泉,西至活国,东至乌铩国,东西南北各数千里。崖嶺数百重,幽谷险峻,恒积冰雪,寒风劲烈。多出葱,故谓葱嶺,又以山崖葱翠,遂以名焉。
(作者注:《大唐西域记》是一部蜚声中外的不朽巨著,共十万余字。它特别是一部全世界学者公认的、了解古代印度社会、历史、风俗、文化、宗教等唯一一部权威性的著作。这部书不仅史料翔实,内容广博,条理分明,而且文笔典雅。读之,如亲睹西域异国那些奇异风情。该书共十二卷,内容中大量言及西域一百多国的各种国情及佛教的历史、演变、传说及遗迹等。为使读者对由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及其弟子辩机所撰写的这部著作的全书写作风格和内容有一些印象和了解,现作者特从由季羡林先生主编的《大唐西域记校注》一书摘录是书每一卷其中一二段文字于上,以飨读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