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94章 陶铸“乔迁”中南海!两军对垒怀仁堂(4)

  那一刻,陶铸心里忽然涌出一种异样而又复杂的感觉。是啊,怎么能跟一位称你胡伯伯的人成为那种生活伴侣?

  陶铸用力握了握胡志明的手,全部意思便都表达了。

  胡志明感激地点点头。

  回到广州,陶铸立刻把这件事告诉了区梦觉。于是,胡志明在广东省的朋友们都积极行动起来。

  经过慎重的努力,有了一些候选人。

  陶铸介绍了一位广东女医生。

  区梦觉介绍的似乎更合适些,是位中年的女同志,并且是老革命了。大革命时期,曾与后来成为元帅的那位战神结婚,后来这位女同志没有去中央苏区而断了关系。抗战时这位女同志才到延安,在中央组织部工作。她虽然是四川人,但对广东生活也熟悉。她长得好,有风度,又稳重,年龄也相当。

  其他同志也提了一些人名。

  陶铸想到这么大的事不能不向中央汇报,便直接找了周恩来。

  在中国,与胡志明友谊最深的大概莫过于周恩来。他又激动高兴,又有些担心忧虑。“好事是好事,但又是复杂的事。”周恩来抚着腮沉吟道:“越南党内的情况你们考虑了没有?他们党内一些同志对我们的态度你考虑了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这件事就会带来政治问题,那些同志更要认为我们想控制和影响越南党,这就不利于越南党内的团结,也不利于中越两党的团结,甚至会影响到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

  这件事,经中央研究,决定与越南党联系,请他们研究决定。

  第一节 陶铸一跃排第四触怒林江做冤魂(4)

  这件好事未能办成。

  陶铸心里虽然同情、惋惜,甚至歉疚,但是再见到胡志明时,还不得不隐下实情,只是说:

  “那个事还得慢慢来,是大事,有政治影响,所以得慎重……”

  胡志明点点头,不接话,改谈其他事。

  “胡主席的事,我心里总有些不是滋味。”陶铸充满人情味,眼睛湿润地回忆说:“要是……唉,那多好啊。”

  “这大概就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吧。”周恩来对自己的老朋友也是不无感伤。他缓声说:“还得顾大局。我们准备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一次百万人参加的集会游行,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胡主席17号发表了《告全国同胞书》,我们要有最坚决的支持。我们将由少奇同志发表声明,表示我们的态度:中国准备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支援越南人民战胜美帝;中国七亿人民是越南的后盾,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都是越南的后方。”

  “我们自己如果强大了,不管是美国还是什么国,也不敢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开枪开炮搞侵略。”陶铸和许多老干部一样,敢于在周恩来面前说出真实想法。天天到学生中去“经风雨,见世面”,一夜一夜参加批斗会,陶铸想得最多的自然还是“文革”。他说:“运动突然一下子起来了,思想总跟不上趟。搞阶级斗争和‘文化大革命’我是坚决的。1945年离开延安时,我对主席讲过:我今生政治方向是定了的,决不考虑个人的得失,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我担心的是国家。前几年搞得粮库粒粮不存……唉,我跟别人说过多次,真是搞怕了啊!”

  周恩来神情不乏忧郁,沉默片刻,说:“有毛主席掌舵,船是翻不了的,这一条还是有信心的。”

  “这一条我坚信。”

  “你刚来中央,情况还不熟,要多听多问少表态。”周恩来关照,“遇事要多思多想,勤汇报。不要怕麻烦,什么时候找我都行,我不怕麻烦,你也不要怕。”

  “谢谢总理的关心。”陶铸感激之余,早已酝酿成熟的念头便冒出来。他曾冷静分析过形势,看出钓鱼台这边的人都是放火的,而周恩来领导之下的国务院是“消防队”。当时代精神从四面八方施来压力之际,最要紧的莫过于冷静地选择应该走的方向。他说:“我考虑,我的工作主要在国务院这边。我准备离开钓鱼台,搬到中南海。有事也方便。”

  “那好么。住处有了吗?”

  “尚昆同志调广东后,家已经搬走,准备住他那里。”

  “那好。曾志同志什么时候来?”

  “这段时间她正闹病,一直发烧。等病好以后再说吧。”

  “什么病?查清了吗?”

  “主要是身体过于虚弱,还没发现什么器质性病变。”

  “没大毛病就好。”周恩来将茶杯盖好。他每次离开时都很注意盖好茶杯,所以就成了告辞的信号。“烧退了以后,可以接她来北京休养嘛,互相也有个照应。”

  周恩来说着,已经起身。

  陶铸跟着起身,送周恩来往出走,一边问候:“大姐身体好些吗?”

  “这几年好多了。”

  “来京时,曾志还让我给大姐捎个好呢。”

  “谢谢她了。你代我们两个向她问好吧。你又不在身边,让她自己多注意,早些恢复早些来北京。”

  说话间,两个人已经走到外屋。

  周恩来发现外屋坐了一个年轻人,已经立起身,向着他微笑致意,显得从容大方,便朝他走过去。他有同工作人员聊几句的习惯。

  陶铸跟上来介绍:“这是我的秘书。”

  “看出来了。”周恩来微笑着同年轻的秘书握手:“叫什么名字啊?”

  “张汉青。”年轻秘书用双手握住周恩来的手。

  “好名字。”周恩来频频点头,转望陶铸,讲得充满感情:“留取丹心照汗青!”

  秘书的名字,那个“汉”字不是“汗”,但是谁也没解释。因为周恩来讲得分明另有一番深沉的含义。

  陶铸显出庄严和激动,肃然地点了点头。

  1966年7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刘少奇主席发表的声明:中国最坚决地最热烈地支持胡志明主席7月17日发表的《告全国同胞书》。

  同日,北京近百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声势浩大的集会和游行,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

  到24日,全国各地共有1000万人为此举行了集会和游行示威。

  同一天,陶铸离开了中央文革小组办公所在地钓鱼台,搬入国务院所在地中南海。

  搬家后不到一星期,工作人员紧张地报告:“江青到了!”

  陶铸匆忙起身朝门外赶去迎接,可是江青动作更快,已经一阵风似地走了进来,声音很大地问候着:“陶铸,听说你搬家了,为什么不住钓鱼台了?”……

  江青“交底”

  陶铸在延安就认识江青,建国后就更熟悉了。因为她在情绪消沉时总是去广州,有时一住小半年。那里有她乐于居住的小岛,有她的大兰花和小猴子。

  据一位负责过接待工作的同志陈良顺回忆,他们还曾为这位喜欢动物的女人养过马和兔子。但是江青看到兔子便叫起来:“不要养它,它到处刨洞,会伤害树木花草的根系!”

  陶铸对江青的态度,大约是与曾被称为“国母”的宋庆龄相一致的。

  宋庆龄在50年代曾经款待过年轻的江青,并对身边不少工作人员说:“江青很懂礼貌,讨人喜欢。”

  然而,当江青在1966年的夏天大步跨入宋宅时,宋庆龄一时竟未能认出她!

  宋庆龄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说:“宋庆龄和其他人一样,喜欢不介入政治的江青。当发现江青热衷于权力之争时,便讨厌江青了。”

  江青曾为自己作了一幅自画像:“江上有奇峰,锁在云雾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在她“锁在云雾中”时,确实令很多人朦胧过。而朦胧又往往与“神秘”“美妙”“遐想”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在延安,见过宋庆龄又见过江青的布里顿·罗伯特·佩恩这样谈起江青:“她直率而且客气,很像一位通情达理的贤妻良母。”“她比孙夫人漂亮多了。”“她问许多人的身体怎样?听说好,她脸上放光;听说不好,就显出同情的样子。”

  斯大林的摄影师罗曼·卡门沿延河骑马去见毛泽东,被一匹疾驰的马赶过了。令他吃惊的是骑手竟是女人。他回忆说:“她勒紧缰绳,和我们并驾齐驱,以豪放的姿态表示欢迎。”“她缓缓地说:我去告诉毛主席,你们在路上了。她突然调转马头,策马时身子向前一倾,右手在尘埃中一挥……”

  1943年重庆报纸有篇评论延安的文章说:“自从电影明星蓝苹嫁给了毛主席,共产党堡垒里过去沉闷单调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资产阶级的跳舞、封建主义的地方戏、好莱坞的情歌,都涌进了延安……”

  约翰·谢伟思回忆说:“江青很会跳,地上高低不平也不在乎。大多数人不会跳,也就无所谓平不平了。每个人都穿着布拖鞋或几根带子的凉鞋,小孩钻在中国革命领导人东倒西歪的舞伴当中,地面的差别还有什么意义呢?”

  文章描写说:

  毛泽东跳得不好,好像在进行体育锻炼。

  周恩来跳得特别好,既轻快又优美……他和江青一跳,乡村的谷仓舞简直就跟上海盛大舞会的劲头一样了……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握着朱德将军的手,这一对就像两只大象,把法国的小步舞跳成了坦克出动。

  中国人民的朋友史沫特莱后来对埃德加·斯诺说:“好像全中国的军队都在我脚上踩过!”

  文章描述中有评论:“休息时,江青从神气十足的林彪将军和朱德夫人中间穿过去,帮毛泽东物色舞伴。江青是个蛮不错的政治妻子。她喜欢给丈夫一点自由,希望丈夫也给她一点自由……”

  读了这些文字,当年延安生活的另一侧面再现,一种活生生的新鲜气息扑面而来。重庆谈判时,江青与毛泽东住在张治中将军的公馆“桂园”里。毛泽东公开了他那首著名的词《沁园春·雪》,却不许江青在国共和谈的公开场面扮演什么角色。只有少数人见到她,评价也还可以:“标致的青年妇女”,“穿一件短袖上衣和裙子,挺像大专女学生的制服,短发没有烫,只留着前刘海。”“她不像刚从窑洞出来的人。”……

  建国后,随着政治运动之风不断,江上的“云雾”时时被吹去,她便越来越多地“偶尔露峥嵘”了。

  接近江青的人背地里越来越多地用这样一些词语形容她:“性格极端”“飞扬跋扈”“充满权力欲”……“女皇式的”!

  她与家人打得翻翻的,与儿子儿媳打得翻翻,与女儿打得翻翻,与亲家打得翻翻,甚至常常与丈夫打得翻翻。

  毛泽东多次说她“刀子嘴,是非窝”,“她到哪里,哪里就扫兴!”

  作为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他管辖着毛泽东的故乡湖南。陶铸发现,江青几乎哪儿都去,就是没有去过湖南。她似乎憎恶亿万中国人民景仰的毛泽东诞生地韶山,始终不曾涉足那片圣土。

  由于江青在广州住的时间多,陶铸遇到的“打架”事便也跟着多。那位愁眉苦脸,束手无策的公安厅长苏汉华,常常唉声叹气地向陶铸汇报江青新演的一些闹剧。诸如撵走保健医生和护士,公安厅不得不另派医生,而给她带来的医护人员安排临时住所;罚卫士的站,自己去躺着睡觉,让公安厅长也无法开劝;半夜又哭又闹调飞机,要马上走,就为了与毛泽东吵不赢而示威……

  这时,作为一方“诸侯”的陶铸也只能紧锁双眉,叹一声:“唉,这个女人!”

  是啊,清官难断家务事。

  陶铸是很有点大男子主义的,他与妻子曾志也经常打得翻翻的,尽管他十二分爱着妻子,却仍然断不了吵。终于,妻子住到市委那边去了,剩他自己与女儿住在广州军区,只有星期六相聚一次。

  见面少了,便会珍惜相聚的短暂时刻,吵架自然也会减少。即使如此,也不敢说不吵,曾志还曾向毛泽东告过陶铸的“御状”。

  所以,陶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把江青想得简单了。以为就是“一个女人”。三个女人一台戏,闹翻天也不过是“女人”的戏。

  对于陶铸的“大男子主义”,他的妻子和独生女儿都曾经讲过,并不讳言。

  也许正因为如此,陶铸与江青相处得反而可以。

  据工作人员和陶铸的家人回忆,每当江青住到广州,陶铸赶来看望时,走廊便开始轰隆隆响,进了屋也是轰隆隆响。他的脚步重,动作全是大幅度,门摔得响,说话不会小嗓门,笑起来更是声震屋宇,还时时大声咳嗽,大声吐痰。这一切对江青来说无不犯忌。

  因为江青是怕声、怕风、怕不受尊敬。

  卫士李连成曾经回忆:“我刚进门她就冲我尖叫:滚出去!我急忙退出门,却仍然不明白为了什么?她又喊起来:没脱鞋你就进来?那么大声响!我望望那厚有半寸的地毯,没敢吱声,脱掉鞋子,光着脚重新走进去……”

  护士说:“我刚走几步,江青忽然叫起来:吵死了!我怔怔地站住不敢动,也不敢喘气了。我是光着脚的,地毯又那么厚……可是江青瞪起眼开始教训:你那两条腿夹那么紧干什么?裤腿磨得刷刷的!从此,一见江青我就变成了‘罗圈腿’,拐啦拐啦地走。然而,当我有次从她身前走过去时,她又叫起来:你想叫我死呀!像吃了一道符,我被定在那里一动不敢动。这时她才教训说:你没看你身子有多宽,走路生风,吹死人了!从此,我再不敢挨近她走快步,要弯子大大地绕着她走……”

  许多高级领导干部见了江青,也是“恭敬拘谨”“蹑手蹑脚”,这是工作人员们常看到提到的。甚至有一次,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的夫人去见江青,因为江青“休息了”,便不得不安静地坐等一个时辰。

  这就是“第一夫人”的派头和作风。

  由此也不难对比出陶铸的“放肆”;他自己不觉,别人却替他提着一颗心。

  独生女儿陶斯亮曾对当代著名军旅作家权延赤回忆:那时,我跟李讷比较熟,合得来。她一个人在广州孤单,母亲让我去陪李讷玩。母亲告诫我说:江青身体不好,尤其怕声响,你去了一定要注意。这种情况我过去也听说过,所以去了很紧张,越紧张越不灵,抓杯子杯子响,动动身子衣服响,嗓子就拼命痒痒,痒得憋不住,又不敢咳,忙赶到屋外,这才找个地方尽情尽力咳嗽一番。

  “可是,父亲来了,从楼道轰轰轰一直响到屋里,没有一个动作不出声,真把我紧张坏了,替他提了一颗心。他可旁若无人,门响、桌椅响、茶杯响,说话和大笑更是响得震耳。真奇怪,江青丝毫不恼,还说起母亲向毛主席告状的事:你总是压制曾志,她也有她的事业。父亲说:就是你们女人事多。江青就说:你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父亲居然说:你也够给主席找麻烦,三个女人一台戏,都一样。”

  陶铸只把江青当做一个女人看,根据作用与反作用的原理,江青便也将陶铸当做一个十足的男人看。也许正是这样一来,他们的关系反而变得好相处。甚至陶铸干出一些“冒犯尊严”的事,江青也可以容忍。

  那是1964年的年底或1965年初,看大比武的纪录片。陶铸先到放映厅,正与人聊着什么,江青来了。

  江青在公开场合露面时,是很讲究衣着打扮的。她不想过分女性化,因为她一直想闯入过去属于男人的世界;但她也尽力避免看上去像个男人,因为她毕竟还是个女人。

  50年代,她认为最好的打扮,是穿上庄重严肃的套服,而将脖领部位作为女性的窗口,稍稍露出内衣的色彩,并且尽量把头发收拾得漂亮些。会说好话的人可以称这种打扮为“刚中有柔”,陶铸却不大会说好话,称之为“男不男,女不女”。

  这一次江青赶了时髦,正是全国学习解放军的时候,她也穿上军装,戴上军帽,但是没有领章帽徽,看上去便有点说不出的别扭。后来听说是罗瑞卿不同意她戴领章帽徽。

  江青自以为飒爽英姿地走进门,被陶铸一眼见到,想也没想就把别人说不出的感觉高门大嗓地嚷出来:“这个江青,你怎么总是打扮得男不男,女不女的?”

  这一声,不仅他的独生女儿吓一跳,周围不少领导干部都有些吃惊变色。

  陶铸自己还不觉得呢,好像完全是一个男人跟一个女人打趣,其他政治的社会的附加物统统见鬼去了。

  江青对陶铸的无心和放肆居然不恼,只是脸有些红地争辩道:“只许男人穿军装吗?你就是大男子主义!”

  现在,江青又是一身军装地闯入了陶铸的屋门,所不同的是她通过“斗争”获得了领章帽徽。那位不允许她攫取领章帽徽的大将军罗瑞卿,已经在7个多月前被突然袭击打倒。

  她显得春风得意,喜气洋洋。一边像老朋友那样同陶铸握手,一边用她的与生俱来的尖细嗓音大声问:“听说你搬家了,为什么不住钓鱼台了?”

  陶铸的变化是明显的,过去那种男人对女人的热烈、豪放、无所顾忌的随便不见了,换上了礼貌、客气,甚至是谨慎的神情。这种变化说明他已经明白,他面对的再也不是一个“女人”,而是大步闯入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

  这种礼貌和客气也同时宣告,他与江青过去那种相处良好的关系行将结束了。

  “我考虑,我的工作主要是在国务院这边。”陶铸声音不高,客客气气解释:“我是副总理,住这边和总理联系方便,可以多协助他搞些工作。”

  “你还是文办主任么,怎么能不管文化革命?”江青昂然走入客厅。她的变化也是明显的。如果说她过去“只是一个女人”,她所拥有的一切只是因为她是毛泽东的夫人,那么现在就不同了,她已经独立起来,有了自己的职务、责任、权力……大约是要证明这一点,证明她再也不只是“一个女人”,她走得很威风,很有一股冲劲,大咧咧坐到沙发里,并且翘了二郎腿。她用很有身份的声音问:“是不是文革小组名声太小,不如国务院响亮啊?”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三)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