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8章 叶帅午夜布奇兵!“四人帮”中计就擒(5)

  “四人帮”在下边煽动群众反对华国锋,在上边则处处给华国锋施加压力,威逼要挟华国锋就范,充当他们的“御用工具”。华国锋主张出版“毛选”第五卷,他们偏偏“对着干”,竭力破坏。张春桥说:“现在出毛选五卷,只会对右派有利,不如出单篇。”“四人帮”在上海的亲信则说是华国锋“捞到了稻草”。写到这里,顺便说一句,当时是否有必要出版毛选五卷,那是另一个问题,而问题在于“四人帮”是以反对出版为由,反对华国锋。在处理保定闹事问题上,他们也唱对台戏。华国锋得到叶剑英的支持,下决心派部队去缴了枪,处理了闹事之徒,稳定了保定的局势,从而也保证了首都的安定。“四人帮”在国务院召开的几个会议上,公开发难,攻击华国锋。在政治局会议上,每次开会前,他们都事先密谋,定下调子,分头串连,待到开会时,他们众口一词,一人提议,三个拥护,强迫华国锋和其他委员表态。散会以后,他们聚集在一起,开“会外会”。有一次,政治局开完会,姚文元先走了,另外三个人一直追到钓鱼台门口,追上了,又开会。密谋之后,在下次会议上再发起攻击,挑起争论。他们的“诡辩术”中有一个经常用的手法,叫“摆平”。凡是对他们不利时,就大叫“摆平”。摆来摆去,就是要摆在“四人帮”一边。叶剑英在各种场合总是从大局出发,维护华国锋的威信,坚持正确的主张,抵制“四人帮”的胡作非为。

  叶剑英之所以这样做,固然考虑到反对“四人帮”的政治需要,绝对不能让他们篡权的野心得逞,同时,更主要的考虑到华国锋是毛泽东选定的接班人。毛泽东生前谈论周勃的故事,曾引用汉高祖刘邦的话说,“周勃厚重少文”,“安刘氏者,必勃也。”后来评价华国锋时,也说他“厚重少文”,又说他“办事不蠢”。毛泽东不仅选了华国锋,还交代要宣传华国锋,让全国逐步认识华国锋。叶剑英是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从保持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层的稳定出发,从党的事业出发来宣传和拥护华国锋的领袖地位的。他多次说过,毛主席为什么提出安定团结为好呢?就因为首先国家要安定,社会要安定,才能把国家建设好。国内外的阶级敌人经常挑拨我们党中央的关系,就是制造混乱,把思想搞乱,生产搞乱,工作搞乱,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要安定团结,首先就要团结在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周围。

  对于毛泽东选择华国锋当接班人的过程,以及对华国锋的评价,叶剑英是清楚的。毛泽东在世时,他照办;毛泽东去世了,他便拥护毛主席选定的接班人华国锋,希望他能主持政治局与“四人帮”斗争,把中国的事情办好。他曾向人说:华国锋是第一副主席,这是第一;第二华国锋同志年轻,人也还老实,有工作经验,还讲民主;第三,还有许多老同志在,可以帮助他。当然,要像“周公辅成王”,可不能像“诸葛亮扶阿斗”那样。我们党里有许多周公嘛!他还多次引用毛泽东的话说,“一个好汉要三个帮,一个篱笆要三个桩。”

  叶剑英当时确实是想“周公辅成王”,诚心帮助华国锋的。对于华国锋,叶剑英过去知之甚少,交往不多。大概是1970年的时候,叶剑英这个所谓“二月逆流的急先锋”,被流放到湖南长沙、湘潭、岳阳等地,大有“屈原放逐”的味道,含辛茹苦,颠沛流离。当时作为湖南省革委会负责人的华国锋,站在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上,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的。尽管他对叶剑英这样的老帅、尚未明令“罢官”的中央领导人,内心里是敬佩的,爱戴的,也想给以更多的关照,但毕竟不敢越雷池一步,要保持“距离”。就是在这种悲剧式的境遇中,叶剑英在公开场合,会过一两次华国锋,没有机会促膝交谈。

  后来,华国锋调到北京,开始一段也没有机会更多地与叶帅接触。只是华国锋到了中央,到了毛泽东身边,叶剑英才开始与他有更多的接触和交谈的机会,有意识地接近他,逐渐了解他的为人和才干。

  还在周恩来逝世、华国锋当上国务院总理不久,叶剑英经过一番考察、试探,提出要去看望新总理。华国锋知道了,表示要先去看他。叶剑英说:“你住的远,你工作忙,还是我去看你!”当晚就驱车来到了东四史家胡同。华国锋恭候在门口,亲自给叶帅打开车门,迎接到房间里。

  叶剑英很尊重华国锋。他打量一下眼前这位年轻的领导人,说:“我老了,身体又不好,可能帮不了你什么忙。”

  华国锋谦虚地说:“你是八亿人民的老帅,德高望重。听说身体欠安,不敢去打搅,今后请多指点。”

  叶剑英最关心的是中央人事安排问题,不知华国锋在“组阁”方面有什么打算,会不会重用江青、张春桥这帮人,于是开门见山问道:“主席身体越来越不好,不知中央和国务院人事问题有什么考虑没有?”

  华国锋回答:“没有新的考虑,一概不动!”接着,他反问叶剑英军队的情况怎么样。这也是叶剑英想要谈的问题,便把军队的情况大致向华国锋作了汇报,请他放心。随后试探地问道:“你对民兵有什么看法?”

  “这方面,我没有经验,请叶帅指点!”华国锋很谨慎,只是不停地请叶剑英喝茶。

  叶剑英看得明白,现在还不便于展开讨论这个问题,于是耐心地说:“我们还是要按照主席的一贯教导办,要坚持野战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的传统体制,要紧紧依靠解放军,不能搞什么‘第二武装’!”

  华国锋点点头,表示赞同。

  叶剑英看到他听进去了,松了一口气。接着就其他问题,同他交换了一些意见。从这次交谈中,华国锋给叶剑英留下了较好的印象。

  还有一件事,加深了叶帅的这种印象。大概是在7月初,政治局为向党内高级干部通报毛泽东的病情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在毛泽东病情日益加重的情况下,一份经过“四人帮”炮制的“通报”竟然说,毛主席健康好转,不久可以恢复工作……

  叶剑英坚决反对这样写。他说:“这不是事实,在主席健康问题上应持郑重的态度。”

  江青和张春桥等人激烈反对,一定要坚持原样发出。

  汪东兴等人支持叶剑英的意见。

  双方争论得不可开交,华国锋坐在那里一言不发。过了一阵,宣布散会。

  会后,他在签署这份通报时,毅然删去了“健康好转,可以恢复工作”的字样。

  从诸如此类的事情上,叶剑英发现华国锋和“四人帮”是有区别的,逐渐加深了对华国锋的认识和理解。如果说,在开始阶段,他是承受毛泽东的嘱托,凭着毛泽东“厚重少文”,“办事不蠢”,“你办事,我放心”的评语来认识华国锋的,那么,经过一段亲自交往,他凭着自己的感观对华国锋得出了“年轻、人老实、有工作经验、还讲民主”的印象。

  当然,认识一个人是不容易的,需要一个过程,有时需要很长的过程。由于对华国锋缺乏长时间的全面的了解,叶剑英根据毛泽东的交代,在宣传华国锋方面也有些过头的地方。对于这一点,叶剑英在以后的一次中央会议上,曾坦露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并且作过自我批评。

  他说:“据《三国志》第三十五卷《诸葛亮传》里记载,刘备在白帝城临终托孤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后,诸葛亮并没有照刘备的话去办,而是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毛主席临终的时候说,我不行了。快完了。政治局的全体同志到主席那个房子,排队一个一个见主席。那时,他的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看完后,退回到休息室。过了一会,护士又把我叫到主席面前。当时主席看了我一眼,说不出话来,我又退了出来,不久,主席心脏就停止跳动了。当时我就想,主席为什么要第二次看我呢?还有什么嘱托?(叶剑英讲到此处,心情很激动,流下了眼泪。)我剖析毛主席去世时自己的心情,我确实把华国锋同志当做‘后主’看待,尽管我自己精力不足,水平不高,还是想尽力扶助他。我对他还讲过一些过誉的话。这是一种旧的封建思想在作怪。借此机会,我应作自我批评。”

  这说明,叶剑英确实是光明磊落的,同时也说明,他是人,一个伟人,又是一个凡人,并不是“神”。他头脑里也确有“封建思想”存在,因为他也是从封建社会脱胎过来的人,一点也不足怪!人的大脑是个复杂的光怪陆离的综合体。一个信奉共产主义的人,头脑里同时残存着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几种不同的思想经常在脑海里摆开战场,互相撞击着,又互相补充着,有时相反而相成。用毛泽东的术语来说,这就叫“思想斗争”和“思想改造”,叶剑英既然是个凡人,也不能脱离凡人的常规。在他的头脑里也确实保留着中国几千年的道德观念,如他自己说过的“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忠恕”之道一类,其中自然也不乏传统的美德。尤其是对于诸葛亮、岳飞等古人的言行,他是赞赏多于贬斥。有过这样一件事,在广东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中,叶剑英当时是粤军二师参谋长。他率部打进海丰城陈炯明的帅府。陈炯明仓皇出走,留下来许多金银财宝。叶剑英什么也未相中,分文不取,偏偏看中了岳飞的诸葛亮《前出师表》。他甘冒军纪,携文以归,一直珍藏着。他常常向人称道诸葛亮。直到晚年谈起这位“羽扇纶巾”的军师,犹然津津有味。当然,叶剑英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并不完全赞同诸葛亮式的“忠”和岳飞式的“孝”,但他自己确是一位为人忠厚、和善友爱的人,更可贵的是,他在政治上没有野心。叶帅生前多次谈过,他没有“山头”,没有“嫡系”,一切都听从党的安排,跟着毛主席走,所以尽管常常受到排挤,也曾忽升忽降,被委以“收拾残局”,竟能不计前嫌,泰然处之。这也许是他能够成为德高望重的“三朝元老”,能够保持晚节的原因之一吧。

  毛泽东逝世以后,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极其错综复杂的局面。按照一些外国评论家分析,在以邓小平、叶剑英等务实派与以江青一伙为代表的极左派之间,出现了以华国锋为代表的中间势力。英国研究中国问题的一位专家认为:“华国锋1976年的提升可能是左右两派妥协的结果”,“受到双方的信任”,“几乎可以说是一位完美的政治家”。他这样写道:“在北京,他(华国锋)成功地在对立派别的矛盾斗争中开辟了自己的航道,人们很难把他从哪一派中清楚地区别开来……1976年他开始在文职与军职干部中树立自己的权威,他悄悄地进行着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毫不困难地得到那些受到‘文化大革命’以及左派冲击的干部的支持,也争取到汪东兴、吴德的支持……”

  很显然这位“专家”的分析和结论是值得商榷的:第一,华国锋究竟是不是一位“完美的政治家”,历史会作出结论;第二,说他“得到双方的信任”,不是事实。“四人帮”并不信任他,而是想拉拢他,利用他为他们建立“帮天下”效力,及至发现他并不是理想的“同盟者”,便一脚踢开他,要取而代之;第三,华国锋在干部和群众中树立自己的“权威”。说得不全面,当时叶剑英等人执行毛泽东关于“宣传华国锋”的指示,曾树立领袖权威。

  华国锋的地位变了,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在“四人帮”抢班夺权、咄咄逼人的新形势下,这位新领袖的意向如何?叶剑英曾作过这样的估计,在他面前摆着三条路:一是慑于“四人帮”的压力,委屈求全,维持下去;二是与“四人帮”又斗争、又联合,最终来个“权力再分配”,让出一部分权力;三是坚决同“四人帮”斗争,彻底打垮他们。在这几条道路面前,叶剑英希望华国锋同自己一样,能够选择最后一条路,并且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坚定地走下去。

  要按照毛泽东的意愿和嘱托,扶助华国锋,支持华国锋,打垮“四人帮”。这是叶剑英经过深思熟虑得出来的惟一结论。

  然而,华国锋究竟是怎样想的呢?能顶住“四人帮”的压力,挺身而出,战而胜之吗?这需要继续观察和试探,需要做工作,并耐心等待。在同“四人帮”进行夺权与反夺权这场激烈斗争中,一定要争取华国锋的支持与合作,但又不能操之过急。

  基于这样的考虑,叶剑英从毛泽东病重时候开始,就主动接近华国锋,华国锋有时也去看望叶老帅。叶帅从各方面了解和帮助华国锋。毛泽东逝世后,叶剑英在参与繁复的治丧后事中,在与“四人帮”的紧张周旋中,一次又一次地与他接触和交谈。一天晚间,他又特意乘车登门拜访。华国锋听说叶帅来了,赶忙迎进客厅。两个人的交谈自然从毛泽东治丧问题说起,由治丧而转入谈形势,从北京说到上海,从上海又说到民兵指挥部,“第二武装”……

  从交谈中,叶剑英察觉到华国锋对“四人帮”的做法表示反感,也正在考虑如何处置他们,似乎内心里还有顾忌,认为时机尚不成熟。

  一层窗户纸虽然没有捅破,但是已经窥视到房间里的秘密,叶剑英心里有了底。

  “众智积力”,“众志成城”。叶剑英想到处置“四人帮”这样的大事,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决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决定的。需要在政治局内部统一认识,力争取得多数人的支持。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索,叶帅还意识到,解决“四人帮”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有一个从酝酿到决策的过程,需要有准备有步骤地进行:第一步,在酝酿准备阶段,接触面可以宽一点,搞些调查摸底,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来个“民意测验”;第二步,酝酿成熟,找到对付“四人帮”的办法,作出决策,只限极少数几个人,要绝对保密,守口如瓶。这里来不得半点含糊,否则将误大事。

  现在最紧迫的是时间。“四人帮”在行动,“第二武装”在集结。时不我待,不能再拖延了,拖延等于任人宰割!

  英雄所见尽同

  就在叶剑英警惕地注视着“四人帮”的动向,苦心思索着在什么时机、采取什么办法来收拾这伙败类的时候,其他的老一辈革命家也正在考虑如何清除“四人帮”这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大事。每个人都作了最坏的准备。

  “英雄所见略同”。老一辈革命家们虽然各在一方,受到“四人帮”的监视和“软禁”,但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思想是共鸣的。他们坚如磐石,团结一心,密商对策,力挽狂澜,决不让中国历史再来一个大倒退。在毛泽东病危和治丧期间,有些人就悄悄地互相关照,酝酿此事。邓小平、陈云、聂荣臻、谭震林、李先念、邓颖超、康克清等几位老革命家和许多老同志都曾与人商议,并找过叶剑英交谈。

  邓小平,这位杰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976年再次被打倒。现在,他退居在家里,但他的革命意志并没“退”,仍然时刻关注政局的发展,为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四人帮”刮起的“批邓”妖风和“开除邓小平党籍”的叫嚣,时时飘进院内,传入他的耳朵里。对此,他倒不在乎,在党和国家遭此空前浩劫的危急关头,个人进退荣辱还算得了什么。然而,令他焦急的是,万一“四人帮”得势,中国又要千百万人头落地,陷入痛苦的深渊,这怎么得了?国外评论家艾伦?罗乌克斯在他的书中引用邓小平7月间讲的一段话:“如果让他们把我们杀光(指党的健康力量和邓小平的支持者),如果我们任其分裂党和国家,那么就会把用革命无产阶级的心血和精神建设起来的国家推入‘四人帮’设计的黑暗的深渊,历史将倒退100年。”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