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79章 三进三出中南海!小平光辉烛千秋(22)

  到牌坊村来的人,大都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他们有的是想来探寻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有的是想来感受伟人的“灵气”,还有的是想来采掘小平少年时代的天才火花。此外,故里的小平亲戚,也成了人们关注的对象。

  小平有个亲舅舅叫淡以兴,与小平同岁同学,已于1990年去世。严格说来他并不算邓家的人,但一直寄居在邓家(即姐姐家),解放后也一直住在牌坊村。

  虽是小平的长辈,可他毕竟与小平是同龄人。幼时,他俩同读一个私垫,同作玩伴,他被小平那机灵、睿智的性格所折服,常配合外甥做出一些令人刮目的事来。小平16岁远涉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时,他却被家族强留下来,娶妻成家,掌管起殷实的家业来了。

  1939年,抗日烽火燃遍全国,一批批热血青年争相奔赴抗日前线。这时,当教师的小平的弟弟邓垦,要去延安投奔大哥,参加革命,于是,淡以兴二话没说,立即卖掉部分家产,筹措大笔银票交给邓垦;小平的另一个堂弟邓自立也要上延安去,淡以兴又慷慨将家产卖掉,资助他去了共产党的队伍。

  广安县国民党县府听说淡以兴资助两个外甥投奔共产党,而且,他的大外甥邓小平还是共产党高级干部,便以“通共”罪缉捕他。危急中淡以兴逃离了家乡,隐名埋姓躲在外地当帮工。国民党又封了他的家,他的妻子杨明凤给人当了佣人,四个幼子无法养活,两个送了人,两个当了小乞丐。

  1949年底,淡以兴才回家乡,找回妻子老小。当时,小平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二野政委、邓垦也当了重庆市长,他的外甥个个大权在握,乡亲们又赞羡又敬慕,劝淡老爹:“您为外甥吃了多年苦头,去找他们要个一官半职,弄点钱花,补偿一下多年的损失嘛!”可翻了身,扬眉吐气的淡以兴却憨厚地说:“当啥子官,能全家人和和美美有口饭吃就行了,麻烦他们,要不得!”他分得祖居3间老房,妻儿老小团聚一起,安安乐乐过上了自耕自种的乡村生活。

  1966年,伴随小平被当作中国第二号大“走资派”被打倒,淡以兴这个老实农汉也跟着倒霉了。

  那年底,一群从北京串联来的红卫兵小将到广安牌坊村,挖小平的“黑根”,掘“祖宗坟”。他们不分青红皂白,抓走小平的舅舅、舅母,将淡家抄了个底朝天,收走了小平、小平夫人卓琳、邓垦等写给舅舅的家信。信中找不着蛛丝马迹,就毒打、审讯两位老人,要其交待与外甥的“黑线联系”“反动信件”等。后来,又召开万人批斗大会,押他俩游乡示众。可怜两位年过六旬且多病的老人,哪经得起拳打脚踢、饿肚受跪的折磨,双双倒在“牛棚”里屎尿失禁,吐血拉血,被折磨得奄奄一息。

  “邓小平是啥子人,我晓得。他打不倒的!”淡以兴逢人都这么说。“文革”后期,小平一家子被关押在江西劳动。很久未与外甥通信联系的淡老爹不顾自己挨批挨打,背更大“黑锅”,悄悄给北京的周总理写信,请他转信给小平,鼓励外甥坚持下去,坚强生活着。当感人肺腑的信被周总理转到小平手里时,小平一家人感激万分,小平和卓琳都亲自给舅舅回了信,感谢老人家的鼓励。

  1976年,小平复出后不久,再次被“四人帮”陷害打倒了。这下,淡老汉夫妇又遭罪了。一次万人批斗会上,主持人又揪他老两口上台揭发其外甥的“猫论”罪行。淡老爹拄着破竹竿,穿着“袈裟服”,巍颤颤吐词不清地说:“我外甥养啥子猫?我不晓得……他说能抓老鼠的猫……就是好猫,是……对的嘛!不捉耗子(老鼠)的猫儿养……养起有啥子用哟……”台下一片哄笑。

  几度风雨,几多苦难,淡老爹夫妇饱经折磨后,终于劫后余生,过上了平常人日子。1986年春节,是邓小平几十年离家后第一次带着全家从北京回成都过年。他深感八旬高龄的舅舅、舅母为自己吃苦受累几十年,从未享过清福,便接他俩在成都过了一个快乐安详的春节,一家人畅叙别后亲情。这以后,小平叮嘱舅舅不可做特殊公民,不要政府照顾,他让夫人卓琳每月从他工资里拿一部分钱寄给舅舅,使两位老人过上了安闲、平静的生活,他俩同许多乡农一样,种菜养鸡,上田下地,无怨无悔,安闲自乐地颐养天年。

  虽然从未见过他的表哥邓小平,可淡文全在牌坊村算得上是一号新闻人物。1993年8月,乔石委员长迈进了他的家门,并和他合影留念。这一年有30多位国内外记者采访过他。长相极像小平的淡文全是淡以兴的儿子,他共有4弟兄,只有他一人在农村。

  这位手上老茧重重,脸膛黝黑透红,身体健壮、不太健谈且不修边幅的小平亲表弟,虽然识字不多,但却是一把务农好手。他接受采访时,一支烟接一支烟地抽,慢慢地讲述有关他的往事:

  他是1939年出生的,刚三岁多,母亲就无力抚养他,把他送给别人当养子。

  1949年底,表兄小平的二野大军解放了家乡,他父亲淡以兴才把他领回了家。刚16岁的他参军到了沈阳军区某部。当兵时,他所在的军、师、团首长大都是小平的老部下,可他们不知道淡文全是小平的亲表弟,不少同乡战友鼓动他去找领导报报家门,或去京城找一找当副总理兼总书记的表哥。可老实敦厚的淡文全却半点没表露自己是小平的亲戚,反而不准别的老乡说破他们的关系。他埋头工作,刻苦训练,勤奋向上,当兵三年,年年受嘉奖,两次被评为“五好战士”。

  1961年,他戴着红花复员回乡后,便扎根黄土地,用汗水和心血谱写着青春。

  1974年,有人见小平复出,便要安置淡文全当广安县的革委会干部,负责抓“阶级斗争”,可他坚持一个“不”字,坚决不去干“伤天害理”的事;1978年,小平的大女儿邓琳代表父母回来看望舅公淡以兴和表叔淡文全,她提出要照料一下生活困难、家里娃崽多、连口米饭都吃不上的表叔。可这位老实农汉却坚决拒绝:不去逃荒要饭就不错了,我以后日子会好起来的。1986年,小平接舅舅、舅母去成都团聚时,县镇政府也请淡文全同去成都,可他说:“我父母去了,我就不去了,给政府太多麻烦不好!”有亲戚骂他“憨包”,去见见表兄,趁机提出安排几个子女的工作,要点补助,有啥子不好呢?其实他心里很想去拜见表哥,因为他出生以来,从未见过表哥,倒并不是为了见面就向表哥要好处,而只是一片亲情想给表哥叙述。他终归没去见表哥,甘于默默无闻,老实巴交地在家乡劳作。

  1993年8月,当乔石问淡文全有啥要求时,淡文全忙说:“没啥要求党和政府的。我子女长大了,人人能挣钱了,家里也富起来了。要说不遂心愿的,就是活了几十年,还没见过我表哥,我想抽个时间去北京看望他!”

  淡文全靠自力更生致富了。大儿子当兵回来后,考上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县氮肥厂当了技术员;大女儿也考上技工学校,现在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工作;另外两个孩子也中学毕业后到外地打工。如今,他与妻子在县城租包了一爿铺店,批发小商品,月收入上千元。他花了2万多元在小平旧居旁建了一幢“小洋楼”,面积约200平方米,还买了电视机,置了家具,一家人在小康路上奔得火红。他自豪地说:“像我这么宽的房子,城里人一辈子都别想。”

  如今的牌坊村,油菜、小麦长势喜人,一群群的鸭子在水田、河沟里觅食,村里的粮食加工厂、水泥预制场十分红火。改革开放以来,牌坊村农民依靠党的富民政策,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全村690多户人家,年收入上万元的有100多家,有200多户新修了砖混结构的新房,300多户添置了电视机,还有的买了汽车、拖拉机或摩托车。村民的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

  首次接见乡人

  1978年1月31日,广安县委接到省委电话,说有中央首长来川视察,托买点土特产送去。时任县委书记的杨钟和常委们猜测,可能是小平同志莅蓉过春节,个个欢欣雀跃。最后决定:由张家义驾车,办公室主任邓欲治和干事黎仁海前去送点白市柚、锦橙柑和广安酒。三人从2月1日下午2点登程,抵达成都金牛宾馆时已是翌日凌晨5点过了。

  客房摆着《四川日报》,头版刊有新华社1月31日电稿:“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结束对友好邻邦缅甸的访问,今天下午抵达四川省府成都。”翻开第二版头条,“广安迈大步”跃入眼帘。小黎惊喜地说:“小平同志就在这里!”三人倦意顿消,当即“密谋”如何能够见见小平同志,哪怕躲在林阴深处远远地偷看一眼也好。

  早饭后,三人发现人流云集球场,个个眉飞色舞。老张从陌生司机口中得知,小平要接见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他们灵机一动,趁势“混”入了人群,突然掌声雷动,欢声骤起,小平由省委领导同志陪同向人群走来。他身着深灰呢料中山装,脸色红润,步履轻快,频频挥手向人们致意。三人看得出神竟忘了“抢”照相的位置,待小平坐定后方挤靠在最末排,留住了此生旅途最难忘的一瞬间。

  然而三人并未满足。小黎年轻敢“冒”,真奔小平秘书跟前:“我们是邓副主席家乡来的,想见见他老人家。”秘书莞尔一笑,“现在没空,等一等吧。”人们簇拥着小平走了,他们怏怏地回到客房。

  午餐后,突然有人推门相告:小平4点接见!梦寐以求的夙愿将要实现了。三人准时来到小平住处,秘书陪他们坐在宽敞、幽静的会客厅,茶几上摆着烟、茶和糖果。4时15分,小平偕妹邓先福和另一位女同志一前一后步入客厅,三人一齐上前问好!小平招呼大家“随便坐”。邓欲治见小平脚上穿着一双泡沫凉鞋,紧张的心情才稍微平静了些,顺势挨坐在小平左方。当他提到特意带了点水果来,表达乡亲们的敬意时,小平高兴地说:“好,我们中午已经吃过了。”(这是小平初尝家乡柚。1992年在南方视察时提到他同女儿毛毛争论何地柚子好吃,盖缘于斯。)

  这时,一位姑娘搀着一位老太太走进厅来,坐在小平右边的女同志忙起身介绍:“这是我的妈妈。这是我的女儿。”邓欲治赶紧欠身道:“嗬!您就是卓琳同志吗?”“我就是。”卓琳笑着回答。原来他们错把坐在一旁、衣着朴素的卓琳看成工作人员了。

  小平问:“广安今年情况怎样呀?前几年有点差啊!这一年翻了点身,我在报上已经看到了。”当邓欲治汇报到1977年粮食总产6亿多斤,人均口粮由1976年的288斤增加到377斤时,小平边算边说:“我离乡时是60多万人口,现在是百万出头,只有6亿多斤,人平500多斤,每人才分300多斤,而且还是原粮,不是米,才多少斤呀?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才二百六七十斤米,口粮很低哟。”稍顿一下又说:“广安是个大县,报上说现在是90多万亩耕地,人平才8分地嘛,亩产千斤也不够用……”其记忆惊人,令人仰止。

  小平乡音未改,和蔼可亲,深入浅出地将农业的地位、种子的重要和靠政策、靠科学、靠农田基本建设夺取农业丰收的道理讲得十分精辟。谈兴正浓,秘书进来了,他慢慢起身:“别的就没有啥了,见一见面嘛。回去带给县委,把农业搞上去,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抓好!”这时忙于笔记的邓欲治怀着激动的心情请求:“广安百万人民都希望您回乡检查指导工作。”卓琳接话,“他很忙。你们这么远来看我们,回去向百万父老兄弟姐妹表示感谢!”

  当谈到淡以兴老人的生活近况时,卓琳说:“我们年年都给幺舅舅寄了钱的,每月10元。他好喝酒,寄多了就浪费了。你们在生活上不要给他东西,教他好好遵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

  当互相握手道别时,正好4点45分。人们知道小平吸烟厉害,然而在这半小时的谈话中竟一口未抽,自然老张和小黎只有“克服”了。但他们回到客房,每人都摸出了两支中华牌香烟,至今还保存着。

  当晚他们整理记录,拍发快电,心似潮涌,乐而不疲。及至3日醒来后得知:“应尼泊尔王国首相比斯塔的邀请,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今天上午乘专机离开成都前往友好邻邦尼泊尔进行友好访问。”

  光阴荏苒14年,老张和小黎还在“埋怨”邓欲治。因为接见前秘书曾提出留影,可他说“上午已经合过影了”。虽然他是极怕耽误小平宝贵的时间,但又不得不承认是“终身憾事”。

  小平旧居前的祭奠

  小平16岁离开故乡后,一直没有回来过。其实他是想回家看看的。1978年2月2日,广安县委办公室主任邓欲治在向小平汇报完家乡生产情况后,代表家乡人民请他回去看看。小平略有所思:“等亩产上了千斤,我就回去看看吧。”广安县粮食亩产早在1983年就已逾千斤,可小平一直未能抽出身开始他的故乡之行。

  小平逝世的噩耗传来,家乡人民万分悲痛。“小平不在了!小平同志,我们舍不得您走啊!”人们深情缅怀这位十几岁就远离家乡献身革命,进行强国富民伟大事业的亲人。

  广安地区党政军领导赶到邓小平故居参加祭奠活动后,在院坝前种下两棵高大的常青树。地区行署专员邓剑心情无比沉痛地说:“小平同志在乡亲们心中像常青树一样永远常青。”

  当地驻军部队的指战员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赶来悼念衷心爱戴的小平同志。官兵们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力支援广安建设,协助驻地人民实现小平“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的夙愿。

  在邓小平的母校翰林小学,30多名小学生把亲手做的一篮小白花送到邓小平的画像前,向画像深深鞠躬。二年级一班黄小之同学说:“我们听到邓爷爷逝世的消息,心里都很沉重,虽然正在放寒假,同学们仍然不约而同地赶到学校,做小白花悼念邓爷爷。我们要以邓爷爷为榜样,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白花如海,哀思如潮。西藏、新疆、内蒙古、吉林等边防部队回乡探亲的20多位解放军官兵专程赶来,寄托哀思。他们表示,一定站好岗,执好勤,守好边疆,让全国人民安心搞建设,实现小平同志未竟的事业。来自深圳的个体户王维本动情地说:“得知小平同志逝世,我的心情非常难过,就和两个朋友一起坐飞机赶来悼念。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邓小平,特区是在小平同志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我们的心情。”

  长联作者赶写挽联

  邓小平旧居长联作者刘利得知小平去世的消息后,深感悲痛。他说:“自己与邓小平没有一面之缘,但作为小平家乡人,作为小平故居长联的作者,心情格外沉痛。”他披露了几年前创作的自己认为一直不成熟的而未公开发表的一副有关以小平南方视察为题材的楹联:

  胜语四邻惊:顿解姓资姓社。赞宏纲继举,一中心、两基点,肯定百年不动摇。善筹衣食住行,万金拓肆;广集工农商学,百业向荣。审时展逸才:公营、自营、联营、独营。确论拳拳宜省识,有利三言:利民、利国、利生产。最信赖,八旬健者导航,兴市场经济,率亿庶小康,改革再奔千里马。

  风流三代领:殷期图富图强。庆盛会隆开,七常委、六书记,诚教万民齐钦仰。喜看湘淮渭汉,百舸争流;欣闻厂店城乡,万车转轨。因地扬优势:海贸、边贸、路贸、江贸。大潮滚滚莫迟疑,欲求四化:求速、求成、求创新。且欢歌,五颗红星闪耀,揽科技菁华,挑十里重任,奋飞更上九层霄。

  有人曾问刘利:“小平同志走了,您是否也创作了挽联?”

  刘利说:“最近心情格外沉痛,前几天晚上,成都某报派特派记者来家里,约请我以四川乡亲的口吻,赶写一副痛悼小平的挽联,登在翌晨报端,由于时间太紧,也由于心境悲伤,未能急就章。不过,我会尽早写的,我现在正在起草一副186字的长联,因为小平同志生活了93个春秋,这样上下联各93字,以此来敬献给这位世纪伟人,以寄托我们的无限哀思。”

  村民北望接小平

  25日凌晨3时,就有群众赶到小平故居悼念。上午,自发从重庆和各地赶来的群众近万人。广安县虎城乡二组67岁的杜先珍,率姐妹、儿媳6人,前一晚渡过渠江步行20公里赶到牌坊村。她说:“我们特地到牌坊村来悼念邓小平。”

  牌坊村村民邓型弟和爱国村石工艺人李正常师徒俩,用1.4米的大青石刻制了一块石碑,今晨立在故居的大门前,用隶书工工整整地刻着“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9个大字,落款是“协兴乡亲”。李正常说:“小平的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们村民为他立一块碑,使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瓦店乡的村民们从30多公里外的华蓥山上移来一棵青松,栽在小平故居前,以寄托对邓小平的无限怀念。

  25日,广安地区各单位都组织干部群众收视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实况转播。地委办公大楼今天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几百米长的青纱上,悬挂着故乡人民送给小平同志的挽联:“日星隐曜青山垂首九州儿女恸悼世纪巨擘;山月潜形碧水无言十亿尧舜矢志千秋勋业”。

  广安县人民礼堂被挤得水泄不通,新华书店的同志反映,近两天,他们抢运回来的4800张小平同志彩色画像,在这里被群众争购一空。

  在邓小平的母校广安一中,全校师生昨晚赶制了2315颗小白花,代表全校2315名师生的心,在10米长的祭帐上镶嵌着洁白的“母校师生挥泪送小平”9个大字,挂在学校的大礼堂正中。

  枣山镇一位102岁的老人,从10多公里外专程来到邓小平题名的翠屏公园,用广安古老的吟孝歌的方式,哀哭小平同志不幸逝世。

  25日上午10时,广安420万父老乡亲或围坐在电视机旁,或肃立于广播扩音器下,收听收看小平同志追悼会实况转播。当李鹏总理宣布静默三分钟时,和着哀鸣的汽笛,420万父老乡亲,420万双如注的泪眼,倾诉着故乡人民无尽的哀思,巍巍华蓥山为之垂泪,滔滔渠江水为之悲咽。

  追悼大会结束后,牌坊村的村民们站在村口,遥望着北京,深情地说:“小平,你一去70多年,为党为人民操劳,从来没有回来过;今天,村里的乡亲们接你来了。”广安一中的师生们,把一朵朵洁白的小花撒在小平当年从县城出发、寻求革命真理的东门口码头。一束束小白花呀,顺着渠江,沿着长江,向着大海缓缓流去,带去故乡人民对小平同志的绵绵哀思。

  一个世纪的遗憾

  沉痛的哀乐在香江低回,维多利亚港百舸肃静……

  1997年2月20日凌晨,香港几乎所有的传媒,都改变了正常的播出计划,一遍又一遍地播出着为悼念邓小平而制作的专辑,没有新闻节目的凤凰卫视中文台也一直在屏幕上打出“沉痛哀悼邓小平”的字幕……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表示,邓小平的逝世,使中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领袖。他说,在悲痛之余,可以告慰的是,在邓小平的理论指导下,中国的发展成就很大,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1世纪的中国必定更加富强,香港一定会更加繁荣稳定,邓小平实现中国统一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称,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在即,临时立法会会尽一切努力循序进行各项筹组工作,以贯彻邓小平制定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策,使香港平稳过渡和维持安定繁荣,完成邓小平生前的心愿。

  香港总督彭定康等港府主要官员也发表谈话,对邓小平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赞扬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参加过国庆35周年港澳同胞观礼团的香港同胞没有忘记,1984年10月3日,邓小平在会见观礼团人员时深情地说:“一九九七年以后,在座的六七十岁的人,那时的精力就差些了,但在座的有很多年轻人,年轻人有优势。就我个人来说,我愿意活到一九九七年,亲眼看到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人们还清楚地记得,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员时的讲话,他十分关注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他同样深情地说:到那时,就是坐着轮椅也要到香港去站一站,看一看!

  此外,邓小平还在不同场合表示,他想亲眼看到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然而,就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前夕,他却离我们而去。世纪伟人的未了心愿,是香港市民的遗憾,也是全国人民的遗憾。

  新华社香港分社设置的灵堂,自20日下午3时开始接待市民吊唁,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有2000多位市民来到灵堂悼念。在5天中,约有近5万香港市民向这位世纪伟人致以最后的敬意,市民为他献上的花圈、挽联及鲜花等祭品共1000多份。祭品中有香烟、足球、扑克,因为许多香港市民知道抽烟、看足球比赛和打桥牌是他老人家的嗜好。更有许多居民在他的遗像前摆上了香港图片册、书籍、明信片、地铁车票和在1997年7月1日划上记号的年历,祈望他在香港回归祖国后,哪怕是在冥冥之中,也能到香港来站一站,看一看,以了却他本人和广大港民的夙愿……

  在灵堂开放的最后一天,吊唁从上午9点半开始,但清晨6点半已经有香港市民在灵堂外排队等候,吊唁时间本来已延至晚上7点半,但为免迟来的吊唁人士失望,灵堂便延至晚上8点。

  2月25日上午10时,香港上空依然一片阴沉,港九笼罩在迷蒙的薄雾之中。维多利亚港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来往行驶的渡船、客轮、货轮一齐拉响汽笛;从九龙通过新界联结祖国的九广铁路行驶中的列车,鸣笛3分钟……

  遍及港九、新界的38个地铁站播放哀乐10分钟,以表示对邓小平的敬意……

  这一天,香港中华中巴公司全线800多辆巴士全都佩上白花和墨色丝带……

  香港市民是真诚的。作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直接受惠者,他们对邓小平有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人们不会忘记,世纪不会忘记,邓小平对香港平稳过渡和长期繁荣稳定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