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委会第一次会议前,由田纪云副委员长主持了任命书颁发仪式。预委会全体委员神情庄严地走上前来,逐一从乔石委员长手中接过大红烫金的任命书。这标志着预委会正式开始履行全国人大常委会赋予的职责。
乔石即席发表讲话,他希望预委会全体委员“紧密团结,同心同德,全力协作,做好各项有关工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的成立创造条件”。
当天上午,江泽民、乔石、李瑞环、朱?基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预委会全体委员,并合影留念。江泽民也讲了话,其中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是:“预委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在香港行使主权的准备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7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为香港平稳过渡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在距1997年还不足四年时间,而香港平稳过渡和政权顺利交接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文教、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事务,如果等1996年筹委会成立了再着手进行,时间显然不够,因为需要预委会为筹委会做前期准备。”
预委会的成立在香港各界引起良好反响,但也引起了一些错误的臆测。7月17日,鲁平主任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他代表中国政府告诉在场的中外记者,预委会的任务只是提出有关方案、意见、建议,供有关方面决策参考,它没有决定权,因而不会成为第二权力中心或“影子政府”,也不会干预后过渡期的香港政府的日常管理,预委会不会代替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工作,凡是涉及跨越“九七”或有关过渡的问题,原来需要由中英联合联络小组讨论的,今后仍然这样做。
鲁平在这里虽然不是做保证,但预委会的工作却很快证明了他所言不虚,也证明中方成立预委会完全是放眼未来,并不是想搞小动作。
预委会在成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各专题小组对一些重大的、带有紧迫性的以及香港人密切关注的问题展开了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初步方案和意见。比如,政务专题小组着重研究了香港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及有关制度的衔接等问题。社会及保安专题小组着重讨论了居民出入境自由、永久性居民定义、特别行政区护照、退休保障制度等问题。
为了广泛地听取港人的意见和建议,发动更多的爱国爱港的香港人积极参与过渡时期的各项事务,预委会第二次会议提议,增加预委会委员和港事顾问的数目,尽量把那些有不同背景的人吸收进来。
从1992年开始,中国政府以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和新华社香港分社两家的名义,聘请了三批香港事务顾问共141人。另外,新华社香港分社还聘请了274人为第一批香港区事顾问,这些顾问们以对香港未来负责的高度责任感,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意见,起到了很好的智囊作用。
1995年6月24日,预委会第五次会议对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有关事宜提出如下建议:
1.筹委会于1996年1月成立。
2.筹委会人数为126人至150人,其中香港委员占50%以上。
3.筹委会设在北京,在北京和香港设立办事处。
1995年12月8日,预委会最后一次会议结束。为期两天的会议,全面回顾了预委会两年多的工作,人们可以看到,预委会全体委员们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他们的辛勤劳动将写入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中。
1996年1月2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主任委员仍是钱其琛,副主任委员有王汉斌、安子介、霍英东、鲁平、周南、王英凡、李福善、董建华、梁振英。在这九位副主任委员中,有五位是香港人:安子介是香港南联实业董事会主席,霍英东是香港有荣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福善是前香港高等法院上诉庭副庭长,董建华是香港行政局议员、香港东方海外董事,梁振英是香港梁振英测量行董事兼副经理。
筹委会的委员共有150人,其中内地委员有56人,主要是负责香港事务、与香港联系密切的人士以及专家学者;香港委员有94人,涵盖了香港各界,占筹委会委员总数的63%,大大超过了原来全国人大决定和香港委员不少于50%、预委会建议的多于50%的比例。
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在接受香港记者采访时指出,筹委会中香港委员比例的增大,很好地体现了中方“面向港人,依靠港人”的方针。原来预委会的成员都加入了筹委会,这就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有很大好处。
1月27日,筹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筹委会副秘书长陈滋英主持了会议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在回答有关中英合作问题时,陈滋英说,中国政府在香港问题上一向坚持“以我为主”的政策,同时我们也一贯主张并推动双方在中英联合声明基础上真诚合作。
关于众人瞩目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产生问题,陈滋英告诉记者,按照基本法的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第一任行政长官必须年满40周岁,是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满20年,在外国无居留权。由香港各界400名香港永久性居民组成推选委员会,再由该委员会通过协商后提出人选,然后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筹委会成立的消息传到香港,引来一片欢呼声。1月26日早晨,由香港九龙两区各界协会和九龙东区各界联合会合办花车巡游活动,改装成花车的巴士,由尖沙嘴中间道出发,沿弥敦道西行,环绕九龙区,将喜庆讯息带给市民。
1月30日晚,香港各界在港岛新光剧场举行联欢会,热烈庆祝筹委会的成立,盛况空前。
筹委会的成立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注意。美联社记者从北京发回报道说:“中国在1997年收回香港的计划随着一个强大的委员会的建立进入最后阶段。”“筹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象征着香港回归问题已进入实施阶段。今后香港将逐步进入中国的保护伞下。”
日本《读卖新闻》的记者则注意到:“中国方面把筹委会成立的日期定在1月26日,这正是1841年英国军队进驻香港岛的日子,而且还把下次全体会议召开日期定在台湾选举总统的投票日(3月23日),从而向国内外表明决心把与台湾统一作为最终目标。”
经过两天的会议,筹委会第一次全会在人民大会堂闭幕。在这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筹委会的工作规则,决定筹委会先设推选委员会小组、第一任行政长官小组、临时立法会小组、法律小组、经济小组、庆祝活动小组等六个工作小组,并确定了各组的人员组成。
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很快就开始正式运转。开展和完成基本法规定的各项任务,如筹组第一届特区政府,筹组香港特区的立法机关等,哪一样也不轻松,但哪一样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这里我们不妨着重介绍一下文化专题工作小组提出的一些建议和做出的一些规划。
这个小组建议成立一个“香港同胞庆祝香港回归活动筹备委员会”,由该委员会全面筹划香港回归的庆祝活动。庆祝活动初步计划在1997年6月30日晚开始,在港岛、尖沙嘴等主要灯饰地区,华灯齐放。7月1日,在维多利亚港等地燃放焰火,庆祝活动期间,还要在部分公园舞花灯、开花市。此外,还要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和体育竞赛活动,竞赛活动可命名为“回归杯”“紫荆杯”等。
这个小组还建议,为了永久纪念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事件,可在香港建造一座纪念碑。纪念碑的建造方案可邀请国内外著名雕塑家设计或向社会征集,碑文可邀请专家撰写,主要内容为记叙香港被英国割占和我国收回香港的历史过程,以及我国政府对香港采取的“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
香港回归纪念碑的奠基仪式于1997年7月1日或1998年7月1日特别行政区成立一周年时举行。在仪式上将放飞1997只由内地各省市送来的信鸽,它们在天空盘旋后全部向北飞回,象征香港的回归,也象征着香港同胞与全国人民心连心。
蓝天、白云、信鸽、纪念碑,这是一幅多么和谐而美妙的图画呀!
全国人民和香港同胞都在热切地盼望着能早日目睹这一历史性时刻。)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大有来头。香港记者闯进军事禁区,发现驻港部队官兵训练有素,而且礼貌周全。驻港英军做好撤退准备,苏格兰高地警卫团第一营返回英国,中国银行在香港发钞。英国新任外交大臣表现出务实态度。
近了,1997年越来越近了。中国为迎接香港回归做的各种准备工作都在顺利进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项是组建驻港部队。
在深圳同乐边防检查站附近的一座小山下,有一座现代化的兵营,装甲车在营内穿梭不绝,认真操练的士兵的身影随处可见。
这里就是“九七”后驻港部队步兵旅的深圳临时驻地。
说起这支部队的来头那可真是响当当的。它的主体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时诞生的“红一团”。从这支部队中曾经走出过罗荣桓、粟裕、谭政、杨得志等100多名高级将领,全国解放后,这支部队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功卓著。
同陆军一样,驻港部队的海军和空军同样大有来头。海军部队的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海军猎潜艇某大队。它的先锋一号艇曾在万山海战中创造过中国海军首次海战的英勇战例。近年来,这支部队还多次圆满地完成南沙、西沙、北部湾战斗执勤以及重大演习任务。
空军部队的前身也是战功赫赫,参加过西沙群岛保卫战等重大军事行动,多次完成保障导弹、卫星等军事科研的飞行任务。他们还担负过中国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等专机、值班飞机任务。在营口地震、唐山地震、河南驻马店水灾以及大兴安岭火灾等抢险救灾中也作出过突出贡献。
这支部队装备精良,武装直升机、巡逻艇等十分先进,但却没有配备重型、攻击性武器。组成这支部队的人员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干部来自全军100多个团以上单位,绝大多数经过军事院校的正规培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有的还是硕士毕业。战士是在同等条件下择优选拔的,但必须具备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
早在1993年,中方就着手组建驻港部队,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的。但直到1996年1月29日,它才向世人撩开神秘的面纱。这一天,数百名香港特区筹委会委员、港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港事顾问以及上百名中外记者,应邀前来参观。
驻港部队司令员刘镇武少将向来宾介绍,驻港部队首重军纪,营地采取封闭式,军人不得擅自外出,他们须遵守特区法律,还不准经商。
在战士的宿舍里,记者们注意到几乎每个床头柜台上都放着一叠书,有《当代实用英语精华》《学英语窍门》《香港知识手册》,还有《香港现行法律选编》等。
记者随意采访了几名战士,发现他们竟然能用流利的英语、粤语和记者交谈。
1月29日之前,驻港部队对外一直严格保密,驻地属军事禁区,不准拍照。1月28日那天,香港《东方日报》的记者来到驻地对面的工地拍摄军营照片,很快就被发现了,两名中尉军官带领大约30名士兵跑过来,将他们带进军营。记者发现,这里的官兵一个个训练有素,而且礼貌周全。他们在检查了记者的有关证件后,又向他们解释了不准拍照的原因,便由那两名军官护送他们离去。临分手时,那两名军官一起向记者敬了一个军礼。
回到香港后,这位记者立刻发了一篇报道,称赞驻港部队是文明之师、威武之师、正义之师。
与此同时,英军驻港部队正在做好全面撤离的准备。
英军驻港部队有7000人左右,1994年下半年,苏格兰高地警卫团第一营便已返回英国,剩下的两个廓尔喀营合并成廓尔喀步兵旅第一营。这支由大约900名精锐的尼泊尔人组成的部队留驻到1993年。后勤基地支援部队的人数也在相应减少,到了1995年,大约只留下3000人。目前驻香港的三艘皇家海军巡逻艇和皇家空军威赛克斯直升机中队都将留驻到香港移交。
英军在港的驻地有20多处,分散在港九、新界和港岛。根据英军所做的交还方案,英军最后撤走时,将把这20多处兵营一部分交给中国,这主要是新界等边沿地区的驻军点;一部分交给特区政府,作为纪律部队(即警察)等部门使用;还有一部分位于市区的,改为商业用地,这包括添马舰海军基地和窝打老道兵营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