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章 英魂已逝南联盟!中华奋威不可侮(1)

  第一节 夜幕下的罪行

  1999年南斯拉夫当地时间5月7日的午夜,中国大使馆内,人们开着玩笑,互话短长,谁也不知道,北约的魔爪正在这漆黑的夜里向他们伸来。黄文向总社发回了当天第一张照片:“中国驻南使馆遭导弹袭击”。

  北约突袭,中国驻南使馆被毁

  1999年5月的北京正是春光明媚、满城飞絮,就在这柔暖和煦的春风里,我们闻到了贝尔格莱德的血腥。而这一次,血腥竟是如此的呛人,中国人沉浸在悲痛和愤怒当中。

  5月8日,中国人将永远铭记这一天,中国的新闻界将永远铭记这一天,时间的流逝也洗不去史册上中国记者留下的斑斑血迹。这一天,并不仅仅是德国法西斯投降日;这一天,三名优秀中国记者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他们以往灵活的步履也化作了永恒,他们死在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的袭击中,而地点,竟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联盟的大使馆。

  站在被毁的使馆废墟前,中国驻南联盟大使潘占林愤怒地指出:“这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粗暴侵犯!”南联盟外长伊万诺维奇说:“大使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北约是对中国的轰炸。”侵犯发生在当地时间5月7日的午夜。当天晚上,北约再次对南联盟进行了野蛮的轰炸,并摧毁了南联盟的供电系统,整个贝尔格莱德笼罩在一片黑暗当中。

  在贝尔格莱德西部的诺维比奥格拉德新区的中国大使馆,像往常一样,大家聚集在院子里,收听着南联盟的广播新闻,并讨论着局势的进展。人们开着玩笑,互话短长,谁也不知道,北约的魔爪正在这漆黑的夜里向他们伸来。

  据《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事后说,当时一位年轻的外交官还跟他表示,如果一个人拍一张头像照,下面放上每个人在贝尔格莱德的感受,这样报道的形式,将很有意思。而现在,一切都已完了,三名优秀的中国记者从他们身边永远地离去了。

  夜色越来越浓,天也变得更凉了,辛劳了一天的人也感到了疲倦。由于没有电,大家也没法干什么活,潘占林大使劝大家早点休息,明天可以早一点起来。于是,大家陆陆续续返回自己的房间。就在他们离开后的几分钟内,他们刚才呆过的地方被北约一枚导弹命中。潘大使一句关心的话,拯救了数十人的生命。当时一些人刚刚躺到床上,一些人还未来得及洗脸,导弹就接二连三地在大使馆爆炸了。惊天动地的声响过后,熊熊大火开始烧起,浓烟也滚滚不断,大使馆被笼罩在这一片火海当中。

  据爆炸后赶到现场的新华社记者最初的报道,在这次袭击中,北约至少发射了三枚导弹。第一枚导弹垂直将使馆主楼炸开了大洞,第二枚导弹在使馆主楼和大使官邸中间的院子里爆炸,第三枚导弹在大楼右侧爆炸,把大楼的整个一面外墙全部炸飞了。

  为了这幢大楼,北约真是不惜血本,从多个角度发起了攻击,惟恐还剩下什么活口。所幸的是,当时人们没有呆在地下室里。在北约刚刚对南联盟空袭时,人们警惕性非常高,空袭警报一响起,就进入地下室躲避。但空袭进行了40多天后,大家也开始放松了,即使空袭警报响起,一般也回到自己的房间照常休息,更何况,这是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属于中国的主权范围,神圣不可侵犯,而且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一直宣称他们的导弹非常精确,绝对不会出现“飞弹”什么的。

  也许正是冥冥中的这点“麻痹”,使大家幸免于难。一枚导弹就穿过楼房,一直进入到地下室然后爆炸,并引爆了放在那儿的许多煤气罐和汽油。如果当时大家呆在那里的话,能够逃脱出来真是奇迹了。

  大火在熊熊燃烧,被炸开的碎块向四周飞溅。大门已经荡然无存,楼梯也不翼而飞。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睛。原来平整的过道已经变得凹凹凸凸,到处充满残骸。没有水,慌乱中,谁也找不到毛巾,大家捂住自己的鼻子,顺着被炸开的钢筋向下挪。冲到院子里的人呼喊着其他的人的名字,在稍稍清点了一下人数后,才发现,只有极少数人脱离了险境,很多人还困在已成为废墟的大楼里。而大火越烧越旺,煤气罐也接连爆炸,情况万分紧急。情急生智。没有了楼梯,没有了通道,一些人将床单和窗帘撕碎,然后拧成绳,紧紧拴在楼房上,然后顺着它们向下滑行,从四楼撤到三楼,再从三楼撤到二楼,由于过度紧张,加之浓烟呛人,有的同志在滑到一半的时候,床单突然断了,他们也从高处跌落下来,造成重伤,一些人也被大火烫伤或者被其他杂物划伤,许多人脸上、身上都是血迹。但在五楼还有三个人,由于楼层太高,他们根本没法下来,但他们很快也从惊吓当中镇定下来,置生死于度外,冲进办公室,抢救重要文件和国家财产。

  中国使馆被炸后,周围居住的南联盟群众迅速向南联盟消防部门报告情况,消防车也在几分钟内赶到现场,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压住火势,并迅速架起云梯,将围困在楼上的人员救下来。下来时,这三人浑身上下都满是灰尘。逃出来或者被救出来的人,都撤退到院子里。很多人都严重受伤,使馆官员曹荣飞和郑海峰满脸都是鲜血。老曹头部被击中,神志已不是太清醒。在迅速赶到的南联盟救援人员的帮助下,他被立即送到附近医院抢救。

  危难时刻,许多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使馆办公室主任刘锦荣虽然受了重伤,一只胳膊折了,头部也受了伤,但依然坚持在现场,并搜寻其他人的下落。在大家的坚持下,他才被抬上担架送往医院。使馆文化参赞刘鑫泉也受了伤,顺着绳索从楼上撤下来的行动就是在他的组织下进行的。

  据外交官们说,当时他们刚刚躺到床上,就听到了巨响,房屋在剧烈震颤,窗户也朝床上飞过来。他们本能地滚到床的另一边,在导弹冲击波下,门和柜子以及屋里所有的东西都向四周砸来,他们就是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死里逃生。

  在使馆门口,潘占林大使和刘鑫泉参赞清点人数,发现还缺了四个人: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朱颖夫妇,还有使馆武官任宝凯。大家非常焦急地向救援人员说明这几个人的住处,希望他们能尽可能快地将他们救出来。

  爆炸在不断进行着,火光舔噬着大楼。贝尔格莱德市内多处目标被北约导弹击中,包括距离使馆千米开外的南斯拉夫大旅馆。巨大的爆炸声此起彼伏,整个世界地动山摇。人们无处可去,为躲避北约可能的再次袭击,许多人只能原地卧倒。

  新华社记者邵云环是第一个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的失踪者。她住的房间被北约导弹击中。据救援人员讲,她的床已经被炸飞了,门没有了,墙也没有了。经过细致的搜索,救援人员才在二楼里找到了她,然后把她绑在担架上,从二楼慢慢运下来。她的头发散落在脸上,双脚光着,一只胳膊无力地垂在空中,显然是折断了。刚开始,人们还以为她受了重伤,可后来,人们都明白了,往日这位和蔼可亲的邵大姐再也醒不过来了,北约的野蛮袭击永远地夺去了她的生命。

  到凌晨3点多,许杏虎和朱颖的尸体也被找到了,这两位年轻人也将他们的鲜血永远地洒在了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可怜他俩去年才结婚。

  武官任宝凯是最后被找到的。大家在楼房和医院里搜寻了很久,一直没有他的下落。在大家的反复要求下,南联盟救援人员再次进入楼房,直到上午8时15分左右,轰炸9个小时后,任武官终于被找到了。他正躺在床上,身上是短衣短裤,身体的其他部位都没受什么伤,但头部鲜血淋漓,混着尘土和被呛而吐出的白沫。虽然已没有了知觉,但他呼吸尚存,医生说,他还可能被抢救过来。

  使馆被袭击时正在别处采访的新华社记者黄文和义高潮从一位塞族警察那里得知消息后,怀着震惊和疑虑的心情紧急驱车赶到现场。抵达使馆后,他们见到的竟然是残垣断壁、疮痍满目。黄文后来通过电话对总社编辑说:“我非常愤怒,只有愤怒!”她说,当她拿起照相机拍照的时候,进入镜头的全是悲伤愤慨、沾着血和尘土的脸。

  中国使馆被炸以后

  黄文是从一位塞尔维亚警察那里得知中国使馆被袭击的消息的。当地时间7日午夜时分,黄文和她的同事、新华社记者义高潮正在外面采访。他们听到了爆炸声,于是她和义高潮紧急驱车去寻找爆炸现场。在爆炸现场之一,一位塞族警察告诉他们,你们中国大使馆也被炸了。他们赶紧开车往大使馆奔去。

  她和义高潮听到这个消息后的第一个反应是极度震惊和不能相信。等他们来到中国驻南使馆时,只见使馆确实被炸了,使馆外围了许多当地居民,新华社分社首席记者杨成明和他的爱人已经赶到现场,各个国家的记者也在那里,许多救援人员则在废墟中寻找失踪人员。

  往日漂亮的使馆建筑变成了残垣断壁,她感觉心里被刺了一下。使馆里面冒着黑烟,地上全是被震碎的玻璃,使馆的一面墙被掀飞了。

  在使馆被炸之前,黄文去过一次。中国大使馆在贝尔格莱德算得上非常漂亮现代的建筑,由于周围没有什么楼宇,使馆在那一地区显得特别突出,尤其是蓝色的玻璃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眼前的使馆已是面目全非。黄文感到非常愤怒。当她拿起相机拍照的时候,进入镜头的是悲伤和愤慨的使馆工作人员。有些人在哭,有些人含着泪。人们的表情非常复杂,紧张、难过、愤怒交织在一起。一位使馆人员在清点人数,看谁安全出来了,谁还没有找到。

  黄文和同事们曾说起过炸弹有一天可能就会落到自己头上来,但绝对想不到使馆会遭到袭击,毕竟是使馆呀!当噩梦真的降临的时候,她仍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黄文在现场便得知她的同事邵云环遇难了。黄文是从新华社波恩分社临时调派到贝尔格莱德的,以前不认识邵云环,到了贝尔格莱德她们才认识。由于邵云环住在使馆,因此黄文见到她的次数并不多。在记忆中,邵云环是个很温和的人,如同一个老大姐。虽然黄文与她并不很熟悉,但在战争状态下,同为女记者,总觉得有某种姐妹间的亲近感。邵云环的遇难使黄文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接受不了这一事实。

  邵大姐的离去,使黄文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尽管身处危险的环境中,但她却没有半点怯意,更没有觉得女性在战争环境中更危险,因为在危险面前男女是均等的。她表示,一定要把工作干得更好,继续邵大姐未尽的事业。

  照片拍完后,黄文在使馆附近的旅馆找到了一块开阔地,把海事卫星天线架起来,向总社发回了当天第一张照片:“中国驻南使馆遭导弹袭击”。同时,她和义高潮的第一篇文字稿通过手机用口述方式发回了总社。

  5月9日早晨,处理北约导弹袭击中国驻南使馆事件的中国政府专门小组的专机降落在机场。这是自南斯拉夫遭北约空袭47天来,在这里落下的第一架中国飞机。看着飞机降落时,黄文感慨特多。这个机场曾遭到北约的轰炸,在空袭之后基本上是关闭的,只是当前来斡旋的外国政治家乘坐的专机抵达时才临时开放。

  随后,黄文跟随专门小组来到抢救伤员的塞尔维亚急救中心。在医院里,听医生介绍了各位伤员的情况。受重伤的人员的情况基本上已稳定。其中,使馆的武官受伤最重,8日还处于生命危险状态。邵云环的丈夫曹荣飞的伤也很重,医生对他的双眼进行了紧急手术。医生说他的眼压很高,这是由爆炸引起的碎玻璃或灰尘等异物进入眼中引起的,医生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对他的眼睛会不会受细菌感染没有把握。使馆文化参赞在撤退过程中安排别人先撤,自己坚持到最后才撤,他从四层摔到三层,结果整个手臂被碎玻璃碴划伤,腿也折了。

  北约野蛮袭击中国使馆,危急时刻国旗仍然高高飘扬

  普通人、外交官、政府官员、中国人、斯拉夫人,众多的人们默默地来到贝尔格莱德市新城区的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这座新落成的大使馆已在一夜之间,从一座五层楼的综合大型建筑变成弹痕累累、遍地狼藉的废墟,只有五星红旗、国徽和使馆标志仍显示着这个地方与众不同。

  使馆乃一个主权国家的领土延伸,其安全是受到《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保障的,然而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竟然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三枚导弹的袭击。当地时间5月7日夜11时45分左右,忙碌了一天的使馆工作人员开始准备就寝。就在人们做着入睡前各项准备时,至少三枚北约导弹接连落在使馆院内,其中一枚在使馆楼顶炸了个大洞,另一枚在使馆主楼和大使官邸之间爆炸,第三枚在使馆右侧爆炸,把整个一面墙壁炸飞,把使馆内部的间间办公室和住宅暴露无遗。导弹还把存放在使馆地下室的煤气罐引爆,把发电机房内存放的柴油引燃,霎时间,使馆楼内浓烟滚滚,烈火熊熊,几十名使馆工作人员及家属被困在各个不同的楼层中。

  使馆文化参赞刘鑫泉立即组织撤离险区的工作。外交官们不顾伤痛,把窗帘撕碎,拧成长长的绳索,扔出窗外,然后开始顺着绳索从四楼撤到三楼,之后再从三楼撤到二楼。

  使馆附近的南斯拉夫居民听到爆炸声后,积极地向南联盟消防部门报告情况,消防车在几分钟后赶到现场,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压住火势,并将云梯伸向摇摇欲坠的主楼,帮助使馆人员逃离火海。

  中国驻南大使潘占林和刘鑫泉参赞在使馆门口清点了人数,发现仍有三人下落不明。南联盟救援人员又冒着大火和浓烟再次进入使馆,搜索房间,翻动瓦砾,寻找失踪人员。经过再三努力,救援人员从被炸塌的废墟中先后找回了满身血迹的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和光明日报社记者许杏虎及夫人朱颖,他们已经以身殉职。

  经最后确认,此次北约轰炸共杀害3名中国记者,造成6人重伤,20多人轻伤。在重伤人员中,一人当即作了眼球矫正手术和眼睑清异物手术,一人脑颅骨骨裂、一人大臂开放性骨折、一人重度休克、一人额头大面积创伤。轻伤人员中多数是被导弹和炸弹爆炸时的冲击波和飞射的玻璃屑所致。

  惨案发生后,询问电话、慰问电话从世界各地向遭此横祸的中国驻南使馆打来;在南联盟的华人自发组织“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抗议游行;南联盟政府官员和其他国家驻南使馆的大使纷纷到中国使馆门前表示慰问和对死者的吊唁。

  中国大使馆的主楼已由一幢由花岗岩建成的白色建筑被炸成了废墟,只有那被中国记者鲜血浸染的五星红旗,仍然在中国驻南联盟使馆高高飘扬,在浓浓黑烟的背景前显得更加鲜艳夺目。

  中国专门小组飞向贝尔格莱德

  北京时间5月9日凌晨2时,一架“空中客车”飞机从首都机场凌空而起。这架载着中国政府处理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遭北约袭击事件专门小组的专机,向欧洲,向巴尔干,向南斯拉夫飞去。

  行前,唐家璇外长会见专门小组全体成员时指示主要做好三件事:一、要把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第一线同志的关怀送到每一个人的心坎上;二、处理好遇难同志的后事;三、伤员能接回国的全接回。专门小组负责人王国章表示,一定要完成好这一非常特殊、非常艰巨、非常光荣的任务。

  专机经莫斯科、基辅、布达佩斯、布加勒斯特,再飞向贝尔格莱德。机长广播说:“能够跟大家一起执行这趟任务,我们感到非常荣幸!”机组人员谈起北约袭击使馆之事,个个愤怒不已。

  经过10个小时30分钟的飞行后,专机飞临贝市机场上空。南斯拉夫和北京的时差为6小时,飞机降落时,时针指向当地时间9日早晨6时30分(北京时间9日12时30分)。一下飞机,就见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分社首席记者杨成明奔了过来,大家相见,不由得泪流满面。专门小组成员与使馆同志有的相识,也有不认识的。可是,在这一刻,想起遇难的同事,想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暴行,大家都相握、相拥、相互宽慰。机场沸腾着中国人的亲情,燃烧着对美国、对北约野蛮暴行的怒火。

  一位瑞典记者真诚地对新华社特派记者张铁钢说:“我很同情你们。北约袭击中国使馆,制造的是骇人听闻的惨剧。”

  化悲痛为力量。张铁钢立刻跟随专门小组开始紧张的采访。一天之中,就连张铁钢这个一向不轻易掉泪的硬汉,看到遇难的战友,看到来处理后事的家属,也多次以泪洗面。

  到达贝尔格莱德之后,专门小组一行在中国驻南大使潘占林和南斯拉夫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政府副总理博伊奇的陪同下,立即前往塞尔维亚急救中心看望了正在接受治疗的使馆五位重伤员,向他们转达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深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亲切慰问。专门小组负责人、外交部领导成员王国章一行眼含泪水走向身负重伤的武官任宝凯、文化参赞刘鑫泉、办公室主任刘锦荣、一秘曹荣飞和使馆工作人员郑海峰的床边,向他们表示慰问,并向他们献上饱含深情的鲜花。王国章对伤员们说:“我们受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委托来看望你们。上至中央领导同志,下至黎民百姓,都时刻在关注你们。全国人民和你们在一起。希望你们安心治疗养伤,并祝愿你们早日康复。”住院重伤员神志尚清醒,经过南联盟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伤势已经稳定。他们表现得很坚强、很镇定。他们连声说:“谢谢党中央、谢谢国务院、谢谢祖国人民。”

  专门小组5月9日上午还实地查看了被炸毁的使馆馆舍。这座中国驻南使馆是新建的,1995年才投入使用。使馆坐落在贝尔格莱德市区萨瓦河左岸的诺维比奥格拉德新区。那是一幢由花岗岩建成的白色建筑,楼高五层。站在几近废墟的使馆馆舍前面,王国章对中外记者说,北约袭击中国使馆的行径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侵犯,也是对《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国际关系准则的肆意践踏。这在外交史上是罕见的。

  年逾半百的朱福来是遇难身亡的朱颖同志的父亲。望着女儿和女婿曾居住过但已被炸毁的使馆宿舍,泪流满面。他面对中外记者说:“我女儿、女婿来这里时活蹦乱跳,现在我只能捧着他们的骨灰回去了。北约为什么要炸我驻南使馆,为什么要杀害我们中国人?”

  中午,专门小组来到陆军总院向三名遇难者的遗体告别。死难者朱颖的父亲朱福来悲痛地说:“女儿,爸爸看你来了。”在场的人不禁潸然泪下。死难者的遗体10日在这里火化。

  “我要继承妈妈手中的笔”

  ――邵云环之子曹磊的心声

  1999年5月7日午夜(当地时间),对年仅19岁的曹磊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时刻,北约三枚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这一不幸的时刻使他失去了心爱的母亲――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记者邵云环,并使父亲――中国驻南使馆一等秘书曹荣飞重伤。

  当CNN播放中国使馆被炸的镜头时,新华社驻布加勒斯特全体记者们震惊了。第一个反应便是“有没有伤亡?曹磊的父母是否平安?”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他们在凌晨3点多终于拨通了贝尔格莱德分社的电话,得知使馆已经被炸毁,住在使馆的邵云环被从废墟中抢救出来后立即被抬上了救护车。不久,令人难以接受的消息从贝尔格莱德传来:邵云环殉职……当他们得知曹磊父母的消息后,实在不知道如何向他启口。他在这里苦苦盼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争、与父母团聚、继续学业。

  清晨,当一无所知的曹磊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简直不敢正眼去看他。如何把这一不幸的消息告诉他?如何让他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如何帮助他面对人生中的这第一个严峻考验?他们担心,一下子把真相和盘托出,毫无思想准备的他能否经得起这一打击?于是,上午吃过早饭后,记者们只告诉他,我驻南使馆被炸了。好在当时中央电视台和欧洲新闻、CNN等还没有关于伤亡情况的具体报道,而分社收稿电脑里的有关稿件则已经被他们偷偷删掉了。

  曹磊得知这一消息后神色顿时变得不安,立即问:“我父母怎么样?有没有人员伤亡?”记者们只好瞒着说尚无进一步消息。于是,他一个上午都守在电视机前搜寻有关南斯拉夫的消息,看着电视台的现场镜头,低声地说:“那个被炸的角落好像是我爸爸的宿舍。”记者们强忍着眼泪,控制自己的表情,什么也说不出来。午饭过后,记者告诉他说,你爸爸曹荣飞在使馆被炸后受伤住院,而妈妈和光明日报记者夫妇等四人下落不明。话音未落,泪珠便从他的眼眶里涌出。他坐在沙发上,双手紧紧地抱着头,肩膀不停地颤抖……然而,此刻的他,还是抱着妈妈平安的希望。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