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7章 梦回故苑八百春!太液水云皆典故(4)

  明初,开挖南海之时,堆筑了一座四周环水的岛屿――瀛台,从而形成了今日太液池的规模。太液池上的金鳌玉虫东桥、蜈蚣桥将太液池分为北海、中海和南海。

  日月嬗替,政权更迭。1368年(明洪武元年),明军攻占了大都城,元朝覆灭。

  明朝统治者在南京建立了都城,改元大都为北平,同时拆毁了大明宫。

  作为一方重镇,不能有任何疏忽。明太祖朱元璋便封他的四儿子朱棣为燕王,驻守北平城。

  朱棣奉旨风尘仆仆来到北平,将燕王府设在太液池,即元代隆福宫的旧址。

  朱棣雄心勃勃,不满足燕王的封号,随着权力欲的膨胀,终于在1403年,夺到皇位,建年号为永乐,是为明成祖。

  朱棣当了皇上,雄踞南京,但他心中时时想起北平,于是便决定迁都北平。

  1406年(永乐四年)开始在北平大规模地营建规制宫城。1420年(永乐十八年)皇宫建完,规模雄伟,气势恢宏的紫禁城从此诞生。

  明代的皇宫殿宇,和元大都的宫殿相比,更加有气势,且略向东南进行了迁移。太液池地区作为西宫,也叫西苑,成为皇家的御苑。清代吴长元《宸垣识略》记载:“西苑在西华门西,创自金而元明递加增饰。金时只为离宫,元建大内于太液池左,隆福、兴圣等宫于太液池右。明大内徙而之东,则元宫尽为西苑地。”

  其实,朱棣在下令修建皇宫以前,为了到北平时居住方便,早于1417年(永乐十五年)在他原来居住过的燕王府的基础上改建成西宫。西宫正殿名为奉先殿,并设置有午门、奉先门和东西六宫,排列规制有序的1600余间房屋,俨然一个小皇宫。但这小皇宫最后实际成了冷宫。因为在皇城建成以后,皇帝、后妃深居紫禁城,西宫就冷清了。

  1457年,在土木堡之役被俘后还京的明英宗朱祁镇发动了政变,把原来代替他做皇帝的弟弟景泰帝朱祁钰赶下了台,这便是史书上记载的“夺门之变”。这次“夺门之变”后,被废后的景泰帝便被打入冷宫。

  被打入西宫的还有一位皇后――吴氏。因为明宪宗朱见深特别宠爱万贵妃,嫉妒而恨的皇后吴氏抓住了万贵妃的过错,便拿起棍棒处罚了万贵妃。朱见深闻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一句话便把皇后废掉,并发配吴氏居住西宫。

  在明代,明世宗嘉靖皇帝是有名的昏君。他异常残暴荒淫,又深信道教,整日炼丹,寻求长生不老之药。

  也正是由于他的残暴荒淫,深为人之痛恶,险些死在宫女之手。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10月21日,性格刚烈的宫女杨金英等趁嘉靖皇帝酣睡之际,企图用白绫勒死嘉靖皇帝,可惜的是,没有成功,结果杨金英等16名宫女全部被杀。“宫女弑帝”事件发生后,吓坏了嘉靖皇帝,害怕再出意想不到的事,便搬出紫禁城,便到太液池西岸的西宫内永寿宫居住。

  因为嘉靖皇帝笃信道教,他便在永寿宫焚修斋醮。1561年的元宵节,他与他宠爱的尚美人饮酒作乐,美人恣肆放纵,在帐中试放焰火,结果不慎引起火灾,将永寿宫一带的所有宫殿全部烧毁。嘉靖不得已,于第二年下令在宫殿的废墟重建了万寿宫和寿源宫。

  在万寿宫西南侧还建有先蚕坛。我国古代为鼓励耕织,历年有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典礼,因此,大都建坛祭祀。1530年(嘉靖九年)在安定门外建先蚕坛。后来,嘉靖皇帝采纳礼部的建议,将先蚕坛改筑在西苑宫内,这样皇后亲蚕就可以不再出城了。明代夏言有诗记载了皇后亲蚕这件事:“龙池西畔苑墙横,碧树朱庭晓望明,岁岁君王深驻辇,百花香里看春耕。北郊已复亲蚕礼,内苑仍开献蚕宫。缫出素丝方至雪,织成元兖炫山龙。”

  元明两代在西宫以西迤南还有一座皇家园林――御西苑,有假山、回廊、平台、宫殿等。南海开凿于明代。史书记载,明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基本建成。南海开凿和西苑扩建工程也在这个时期完工。当年,挖出的土,堆筑了一座四周环水的小岛――瀛台。

  乾隆曾有咏西苑御制诗:“西苑旷西奥,肇自明代作。琼华万玉堆,太液千夫凿……”诗中“明代作”和“千夫凿”说明了南海的来龙去脉。

  南海的开挖,瀛台的堆筑,形成了今日太液池的规模。《宸垣识略》载:“太液池:池在西苑中……瀛台在其南,五龙亭在其北,蕉园、紫光阁东西对峙。夹岸榆柳古槐,多数百年物,禁中人呼瀛台为南海,蕉园为中海,五龙亭为北海”。

  太液池的三海――北海、中海、南海,是由池上的两座桥隔成的:金鳌玉虫东桥以北为北海,蜈蚣桥之南为南海,两桥之中间为中海。

  两桥隔一海,沿用至今。

  拓建御苑三海

  清代,满人入关,定都京师,在其城市建制上,基本沿袭了旧制。但中南海作为皇帝的行宫和御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建,并成为清朝处理政事和从事娱乐活动的场所。

  早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满族就已在我国东北边陲的长白山下逐渐强盛,并崛起于东北的大地之上。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称帝,建元天命,正式建立“大金”政权,与明统治者相对抗。崇德元年(1636)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崇德八年(1636)皇太极死,6岁的儿子福临即位,改年号为顺治。顺治元年(1644)4月山海关大战后,辅佐福临的睿亲王多尔衮率清军随即进兵北京。并于1644年5月,在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放弃北京城向陕西撤退之后占领了北京。就在这一年的9月,由沈阳迁都北京。从此,北京继元、明之后,再一次成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

  清初“定都京师,宫邑维旧”。清朝统治者在定都北京之后,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这是因为明清之际,北京城并没有遭到什么破坏。所以,就是在以后,连紫禁城内也只是对原有的建筑物作一些重修,或局部、小范围的改建。

  在清朝统治的200余年间,市政建树不在皇城宫阙,但西郊的皇家苑囿营作却超过前代。在改建修葺紫禁城的同时,集中全国主要财力、物力和天下能工巧匠,在京城西北郊营建皇家苑囿,形成北京乃至中国造园史上第三个高潮。

  当然作为紫禁城近邻的西苑三海,是不能不修缮拓建的。

  康熙、雍正、乾隆几代皇帝,对中南海大加拓建,不仅在此游玩,节庆赏宴王公卿士,而且在勤政殿等处召见官员,处理国务,接见进京朝觐的外藩属国使臣,欢迎凯旋回朝的出征将领。此时中南海也变成了清王朝的政治中心。喜好作诗题字的乾隆皇帝说:“胜朝遗迹,百年承平,一亭一榭,各标胜概,逐景得句,无虑数十百首。”

  清朝鼎盛时期,中南海里每年总要有几次隆重盛大的活动。顺治年间,每岁阴历七月十五建“盂兰盆会”,放荷花彩灯数千盏,满池光华庆升平,火树银花不夜天,为苑中一大盛事。康熙、乾隆时,向例在中秋节前两三天,集三旗大臣侍卫在紫光阁前校射。一到入冬湖水封冻时节,则命八旗禁旅在太液池上习冰嬉,练技艺,分棚掷彩球,互相追逐比试矫捷,并设旌门悬靶演习射箭,论功阅射,按等行赏。到同治、光绪年间,专门组织“冰鞋处”,在中南海表演滑冰。

  1861年11月1日,慈禧发动政变,开始垂帘听政,同时她不安于蛰居“红墙绿瓦黑阴沟”的紫禁城,十分向往昔日的园居生活,于是,便处心积虑地谋求重修西郊圆明园。

  1873年11月27日,重修圆明园工程正式兴工,但因工程浩大,而又工款无着,材料奇缺,修建工程不得不于1874年9月9日停工。

  1874年9月11日(同治十三年八月初一日),同治帝即颁诏停建圆明园工程的第三天,更发布上谕,命总管内务府大臣“查勘三海地方,量加修理,为朕恭奉两宫皇太后驻跸之所”。但时间不长,同治皇帝宾天,此议暂罢。

  1885年(光绪十一年),年轻的光绪皇帝年满15岁,即将举行“大婚”,“亲政”,慈禧便授意光绪皇帝,以“颐养两宫”之名,降旨重修西苑三海。

  重修西苑三海,是光绪年间京师最大土木工程之一,自始至终都由皇室最高皇权执行者醇亲王奕021,以及庆郡王奕?监督实施。不久,海军衙门成立,在醇亲王奕021为总理海军衙门事务大臣,以庆郡王奕?和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会同办理。他们三人以“筹建海军”为名,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重修西苑三海和西郊颐和园工程。整个工程的大部分费用则由海军衙门报销。李鸿章成了筹备工款的总经理。他采用调拨、报销修园银等手段,挪用了大笔海军经费。

  在《李文忠公全集?来往函件》中有这样的记载:

  一、“三海工程,急需二十四万两,先由海署存款项下借拨”。

  二、“三海工程,待款孔亟,先由海署息借洋款八十万两。”

  三、“报效修园工程银计有:文钅舌三十万两,崇礼三十万两,崇厚三十万两,文锡二十万两,海署一百万两,增调一百万两,奕021、奕?代表神机营陆军将佐共七十万两,李鸿章代表海军衙门全体海军将佐共七十万两”。

  这三项记载,共筹集团工银554万两,涉及海军衙门的有374万两。

  这次重修西苑三海,除维修油饰原有建筑外,展拓了中海地面和南海水域,新建了一些重要建筑物和洋务设施。如慈禧寝宫“仪銮殿”“西苑电灯公所”。增建了180余间直房和70余处堆拨。历时四年,到1888年(光绪十四年)春工程渐次告竣,7月31日,慈禧太后首次驻跸中海“仪銮殿”。

  在这次拓建三海时,在中海西岸的紫光阁前还修筑了一条小铁路直通北海的镜清斋。李鸿章进贡了火轮车6辆,都是从法国进口的,属于窄轨火车。其中有一节高级卧厢车,“陈设华美,制作精工”。李鸿章还特为这些经办的法国商人请赏,要分别赏给他们以一、二、三等宝星。这条铁路通过中南海北面的福华门和北海的阳泽门,由于两门之间为交通要道,这段铁轨是不固定的,使用时临时安装。据说慈禧太后乘坐火车,不准车头鸣笛,所以,行驶时不用机车,而是在车上拴绒绳,由太监曳引,前面还有仪仗开路。

  这条小铁路是我国最早的铁路之一。修筑铁路表面上看是供慈禧太后游乐之用的,实际上李鸿章是另有用意。他鉴于朝野中对修铁路的争议很大,有些人坚决反对修铁路,慈禧太后又犹豫不决。所以,便以火车进宫,修小铁路的办法,让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亲眼看到火车,从而支持修铁路的主张。

  在这重修西苑三海的第十二年,即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落荒而逃,西苑三海变成了帝国主义侵略军的兵营,联军统帅瓦德西的司令部设于慈禧寝宫“仪銮殿”。西苑三海遭受洗劫,破坏严重,仪銮殿被火焚。

  1902年1月7日,慈禧、光绪结束流亡生活,回銮入京。是年,立即着手整修西苑三海。重点工程是在仪銮殿基址的东南方位,即春耦斋北面,建造慈禧太后的女宾招待处,费币500万,仿西洋建筑模式,建洋楼,命名“海晏堂”,辛亥革命后,更名“居仁堂”,随后,又在仪銮殿原址上,按中国传统宫殿式样建造慈禧寝宫,命名“佛照楼”,后又更名为“怀仁堂”。

  光绪年间重修西苑三海,增设了铁路、电灯公所、西式洋楼等设施,标志北京正酝酿由封建古都向现代化都市演进,是北京城市现代化的起点和界碑。

  风云激荡中南海

  辛亥革命风暴席卷全国,清王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袁世凯篡权,登上总统宝座,入主中南海居仁堂。但民国时期,军阀之争频起祸乱,中南海几易其主。国民党政府时期,最后的剿总司令,终以和平方式,交出中南海,走出北平城。

  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地革命浪潮风起云涌。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帝制终于被人民推翻了。民国前期北京仍为中华民国首都。于是北京便以“民国首都”的地位成为北洋军阀封建独裁统治的中心。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第二年6月28日,国民党南京政府改北京为北平,并划为特别市。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南海一直处于风云激荡的历史漩涡之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一面要挟革命党议和,一面又在海晏楼朝见隆裕皇太后,用革命声势恫吓隆裕,以此威迫清帝退位。袁世凯夺权后,把海晏楼改成“居仁堂”会客室。并在中海西岸,建了双亭,在亭南建石室。石室白石砌成,朱门金钉,南向。室内藏“建储函册”金匮。袁世凯窃国后,根据大总统选举法,由袁世凯写出三个候选人名单,封于金匮,藏于金室,到期打开金匮,取出函册,由国会从袁世凯早就指定的三名候选人中选出一名当总统。

  1915年袁世凯要做皇帝了,12月13日,在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接着,成立帝制“大典筹备处”,对龙济光、张勋等49人封爵加官,改总统府为“新华宫”,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这个大野心家自以为安排得当,事事如意,只等1916年元旦那一天穿龙袍登龙位了。但同月23日,蔡锷等在云南首先出师讨袁,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省纷纷响应。1916年3月22日,他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一病“呜呼”。

  袁世凯死后,冯国璋当了总统,他把居仁堂作为自己眷属住房,堂门改为“宝光门”。冯国璋曾在堂后楼内召开有中外人士参加的关键会议。

  曹锟当总统时,则把他的姬妾安顿在居仁堂,他自己在居仁堂北面民国初年新建的延庆楼办公。1923年冯玉祥率领国民军入京,即将曹锟幽禁在延庆楼。

  1928年北伐战争后,中南海改为公园,任人游览,居仁堂改为国立图书馆。“瀛台各地,俱以赁诸市商,为品茗消闲之所。”但由于民国时期,军阀之争频起祸乱,市政建设停滞,中南海建筑缺少维护修理,显得破旧,整个中南海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

  1934年公园关闭,作为北平行辕所在地。行辕办公地址设在中南海的居仁堂。李宗仁被蒋介石委任为行辕主任。但身为行辕主任的李宗仁只不过是一个虚职而已,他没有任何实权,正如李宗仁自己所说:“我任北平行辕主任三年,实在是吊在空中,上不沾天,下不着地呢!”为此,李宗仁权衡再三,决定参加竞选副总统。1948年4月29日,他以1438票压倒孙科的1295票,当选副总统,并于5月20日就职。李宗仁就职后,便向蒋介石坚辞北平行辕主任一职,蒋介石在同意李宗仁的辞呈之时,将北平行辕也裁撤了。

  1948年12月3日,国民党南京政府命令:特任傅作义为华北剿总司令。12月26日,傅作义便将剿总司令部由张家口迁到北平这座文化古城,进驻中南海怀仁堂。

  而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军已团团围住了北平城。中国共产党人采取策反和打与谈判等灵活的策略,争取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见大势已去,最终下定了接受和平解放北平的决心,率众走出中南海,走出北平城。

  从清王朝结束到新中国建立,就中南海而言,新的建设没有,对原有的建筑也未曾修缮,偌大的中南海荒凉而萧条。

  京城神秘地

  北平和平解放,国都定都北京,中南海的疏浚工作全面展开,几个月的艰苦奋战,中南海恢复了昔日的容貌,再现了它的天生丽质。中共中央搬进中南海,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2月12日,北平市各界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集会,庆祝北平和平解放。

  3月25日,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由河北省西柏坡迁到北平。毛主席、朱总司令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林伯渠等到达北平,在9月21日至30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会上,一致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定在北平,北平改称北京。

  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并亲手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54尊礼炮同时鸣放28响,它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北京也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在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诞生的这段日子里,人民政府为了改造旧北平,建设新北京,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为建设好人民的首都――北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5月,北平成立了“都市计划委员会”,这座城市开始走上了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轨道。

  北京刚解放时,垃圾粪便触目皆是,大街小巷堆积的垃圾达60多万吨,于是亘古未有的大扫除率先开始。

  其实,在北平欢庆解放,举行隆重的解放军入城式上,周恩来就给叶剑英发来了电报,叫他迅速清理中南海。

  作为负责清理中南海的负责人周子建,要来一支卡车队和几百名身强力壮的士兵,连续干了3个月,将中南海打扫得干干净净,使中南海恢复了昔日的容貌。

  1949年7月,毛泽东在多次建议的情况下,离开香山双清别墅,搬进中南海,随之中央机关便进入中南海办公。

  从建国之初到现在,中南海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所在地,隶属于中共中央领导又具有其特殊地位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也设在里面。那幢幢以平房为主的古代宫廷建筑和大片大片的绿化带,从卫星上或许可以一览无余,但普通人却只能看见高高的红墙和绿树,而不能涉足其中,为此着实感到神秘。

  新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南海丰泽园等处曾一度向游人开放,供全国人民表达对中南海的神往和对共和国领导人的仰慕之情,这是前所未有的。

  1989年6月以后,为了安全起见,这个游览项目被取消。

  如今,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中南海辛勤地操劳着,精心筹划中国建设的蓝图,为中国的富强腾飞,为全中国人民的富裕安康,呕心沥血。

  宝月楼?新华门

  新华门,清乾隆二十三年,乾隆为他宠爱的香妃所建,当时命名为宝月楼,也称望乡楼。民国初年,袁世凯窃据中南海为总统府,为了欺世惑众,在府门悬挂起“新华门”字样的门匾。

  新华门,南俯长安街,北倚南海,与瀛台相望。明朝时,太液池的开拓和瀛台的营造已具现有规模,只是太液池南岸逼临皇城,却未建宫室。当年乾隆皇帝每临瀛台南眺,总是嫌其平直,没有屏障,为此,乾隆二十三年(1758),乾隆决定依太液池的水阔的瀛台胜景建楼阁。

  楼阁初定为三层,后改为两层,宽广七间,春日破土动工,秋季告竣。登楼北望,池不觉窄,岸不嫌长,云阁琼台,奇峰古槐,宛似仙境;南望则长安大道,三市五都,玉堂金马,人流熙攘,热闹繁华;西边远山起伏连绵,隐约可见,朝霞夕霭,气象万千。“一泓水镜呈当面,满魄冰轮映举头”,春池秋月,都在楼前。为此,楼阁便以其“池与月适当其前,抑亦有肖乎庶寒之庭”命名曰宝月楼。乾隆手书“仰视俯察”匾额。乾隆在“御制宝月楼诗注”中提到建造宝月楼的原因说:“瀛台皆前明所建,惟南岸向无殿宇,故以楼以配之。”又说:“楼临皇城,俯视可见长安门朝骑。”其实,他的真正用意是在讨得香妃的欢心。

  香妃,回族和卓氏女,为乾隆宠爱,时常陪伴乾隆跑马射箭。但身处异地,远离故土,深居宫禁的香妃,常常因思念故乡而潸然泪下。乾隆得知,怜香惜玉,便下令将新疆回民迁来一部,在长安街以西建房而居,房屋的形状和格局完全按照回族的传统,并建礼拜寺与宝月楼南北相对,俗称“回子营”。每当香妃思念故土,乾隆就和她登宝月楼南望,见“回子营”如见故乡。所以这宝月楼不是眺望楼而是“望乡楼”。乾隆还专门作过两首《宝月楼诗》,其中一首为:“冬冰俯北沼,春阁出南城;宝月昔时记,韶年今日迎。屏文新?禄,镜影大光明;鳞次居回部,安西系远情。”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