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被人们称为“毛主席”,就是以18年前的那次开国大典开始的。
11月7日的瑞金城头,洋溢着浓浓的祥和瑞气。
毛泽东双颊绯红,更显得意气风发。
毛泽东那激昂洪亮、操湘潭口音的声音却震荡大厅,激起了代表们火一样的热情和无限的希望。
从此,各根据地的电报、信件、文稿、报告等等,像雪片一样飞向瑞金,飞向叶坪!
这一天的清晨,太阳从永定河的对岸升起,耀目的曙光照亮了长辛店。
领导同志则不喜欢给他们照,总是说:“给群众多照些。”
十八年前的开国典礼
每当人们走过天安门时,自然会联想起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城楼上升起五星红旗,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国人民站起来时的壮观激动的情景。
但是,人们一般不会想到,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的18年前,毛泽东已主持过一次开国大典。毛泽东被人们称为“毛主席”,就是以18年前的那次开国大典开始的。
那是1931年11月发生在江西中央苏区瑞金的一段秘闻。
1931年11月,江西南部的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首府迎来了一个大喜的日子。
时届深秋,万木霜天,山花烂漫,万山红遍。
革命根据地的心脏、古朴的瑞金充满了热烈而庄重的气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要在这里成立了!
11月7日的瑞金城头,洋溢着浓浓的祥和瑞气。巨大的彩虹横贯在金色的绵江河岸。凌晨时分,从瑞金和长汀赶来的数千名群众,就已手擎通明的火把,脸挂幸福的泪花,涌进了设在瑞金叶坪的“开国大典”会场。――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要在这里隆重开幕了!
叶坪,这个瑞金城外六公里的僻静的大村庄,高大挺拔的樟树、苍翠欲滴的竹林、绿林掩映的农舍、迎风招展的彩旗,把它装扮得分外妖娆、秀丽。村庄中间,有一块长满小草的大坪,如同一个天然的广场。
“开国大典”的第一项程序是阅兵仪式。为了阅兵,广场上布置了一个庄严肃穆的检阅台。检阅台正中横梁挂着上书“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红军检阅台”的巨幅红布。后幕上悬挂着马克思、列宁的画像,两边的中国工农红军军旗飘拂在徐徐清风中。其时天尚未大亮,检阅台正前方悬挂着的两盏雪白的汽灯,把广场映照得如同白昼。广场四周的竹竿上、树杈上一盏盏灯笼流光溢彩,绚丽夺目。
受检阅的部队是:红一方面军各军团、军的代表队,红军随营学校、警卫部队代表队,闽赣两省附近各县的赤卫军和模范少先队的代表队……他们都正整装待发。
约六时半,毛泽东、朱德、项英、任弼时、顾作霖、周以栗、林彪、彭德怀、陈毅、徐特立、何叔衡、邓广仁、张鼎丞、陈正人、曾山等健步进入广场。顿时,广场内外,数千人欢呼雀跃,掌声雷动。
大会执行主席朱德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大声宣布:
“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现在开始。我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今天正式成立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了!”好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还未等朱德洪亮的声音落下,广场上立即响起一片欢呼声。红军战士们举起钢枪,挥动军帽;苏区群众挥动彩旗,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满脸稚气的孩童,都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这欢呼声,和着轰鸣的鞭炮声、震天的锣鼓声、雄壮的军号声,使广场上顿时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在一片欢呼声中,毛泽东指挥升旗。五面红旗在广场中央迎着朝阳冉冉升起。
七时整,阅兵正式开始。
在万丈霞光的沐浴下,一队队英姿勃发的红军战士,扛着钢枪、抬着钢炮;一列列精神抖擞的赤卫队战士,手持大刀、肩扛梭标,在雄壮的军乐声中,迈着刚劲的步伐,分四路纵队由南向北,健步行进,向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行注目礼。毛泽东、朱德等面带笑容,庄重地向劳苦人民自己的军队频频招手致意,一声声“红军万岁!”“苏维埃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震撼大地。
阅兵完毕,各路代表队有秩序地退回驻地。随后,“全苏一大”正式开会。
“全苏一大”的会场设在叶坪的谢氏祠堂大厅里。昔日的供台成了会议的主席台。会场布置得庄严祥和。墙正中,挂着中国共产党党旗,两侧是马克思、列宁的木刻画像。标志着苏维埃中央政府政权性质的两条布质标语“工农堡垒”,挂着彩球,中门上嵌着金色五星,横书“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十个大字。左右两侧悬挂着一副对联:“学习过去苏维埃运动的经验”、“建立布尔什维克的群众工作”。全厅上下彩旗交错,与写着“拥护全苏大会!”“苏维埃万岁!”等红绿各色标语交相辉映。
下午2时,来自中央苏区及各根据地的代表,红军部队、白区、海员的代表,中国朝鲜族、越南族等的代表共610余人来到会场参加大会的开幕式。大会选举了由37人组成的主席团,并推举项英、朱德、周以栗、张鼎丞、陈正人、曾山、邓广仁为主席团常务主席。通过了大会的议程:
一、听取毛泽东代表中共苏区中央局作政治问题报告,项英作劳动法报告,朱德作关于红军问题报告,张鼎丞作土地法报告,王稼祥作少数民族问题报告,邓广仁作工农检察处问题报告。
二、讨论和通过苏维埃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草案和红军问题、经济政策、工农检察处问题等决议草案。
三、选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苏维埃中央政府。
项英代表大会主席团致开幕词。他以兴奋的心情、激昂的声调说:“全苏大会的成功,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继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东方建立的第一个苏维埃共和国――世界第二个苏维埃共和国。她将领导中国千千万万的工农劳苦群众团结在她的周围,完成中国苏维埃的胜利;她将使东方无数万的被压迫工农劳苦群众在她影响之下与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完成全世界十月革命的胜利……”
项英激动人心的开幕词,不时被代表们的掌声打断。
项英讲完后,任弼时走到主席台前,高声宣布:
“现在,我们请毛主席为大会题词!”
“毛主席?”代表们一时被这称呼惊愕了!但是,他们很快领悟了:毛泽东总政委出任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了!代表们兴奋起来了,立时掌声四起,经久不息。
他们激动地呼喊着:“毛主席!”“毛主席!”一双双深情而热烈的目光注视着毛泽东!“毛主席!”这个神圣的称呼,从20世纪30年代的“全苏一大”上开始呼响。从此,它跨越时空,响遍华夏,响遍四海!传至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还将从呀呀学语的新一代儿童起,传下去,传下去!
毛泽东也被这热烈的场面感动了。
他双颊绯红,更显意气风发。他微笑着向会场四周挥手致意,然后提笔挥毫,为全苏大会题词:
“苏维埃是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机关,是革命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写完后,他微笑着再次向代表们亲切致意。代表们又一次以掌声表示对他的敬意。入夜,瑞金军民举行了盛大的提灯晚会,庆祝“全苏一大”的召开。会场大厅里,一片光亮,一片欢腾;会场外的广场上,彩灯云集,人山人海,红光满天,欢声震地。龙灯、茶灯……灯灯新异;活报剧、诗朗诵……赏心悦目;放烟火、呼口号……震荡人心。好一派空前未有的盛况!
此情此景,谁不为之欢呼雀跃?!此时此刻,谁不为之感慨万端!红军代表、红三军团政委黄克诚激情难已,登上木台,朗诵了一首热情奔放的诗作:
十四年前的今日。
苏维埃联邦在西方诞生;
今年的今日,
苏维埃中国又在东方降临。
这是全世界被压迫阶级解放的信号,
这是中俄工农头颅热血的结晶!
……
今日是十四周年的十月革命,
今日是中华苏维埃的诞生。
我们要放下我们的工作,
到街上去――庆祝、游行。
因为她呀!是我们奴隶们的救主!
因为她呀!是我们无产者慈爱的母亲!
热烈的提灯晚会,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欢乐的人们唱啊、跳啊,久久不愿离去……
“开国大典”后,11月9日上午,大会主席团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会议推举了常务主席会议常驻主席团,选举成立了提案审查委员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等。
下午2时,610余名代表云集叶坪谢氏祠堂大厅。先由项英宣读中共中央和少共中央从上海发来的贺电。贺电热情洋溢、鼓舞人心:“中华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但是苏维埃革命在它斗争与胜利的道路上最大的成绩,它也将是全中国工农兵以及劳苦民众的一盏指路的明灯,号召在帝国主义与国民党铁蹄之下的他们起来为推翻他们的敌人而斗争,而且也将是全中国民众革命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接着,项英又宣读了全苏大会致中共中央和少共中央的回电。然后,会议通过了全苏大会《致全世界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电》、《告中国工人与劳苦民众书》、《反对日本出兵东三省通电》等。
接下来是大会的一个核心议程――毛泽东代表苏区中央局的大会作政治报告。没有现代化的音响设备,只有一张土桌。但毛泽东那激昂洪亮、操湘潭口音的声音却震荡大厅,激起了代表们火一样的热情和无限的希望。
次日,代表们分组对报告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讨论。
接下来会议的议程是:
12日,项英作劳动法草案报告。
13日,休会。
14日,张鼎丞作土地问题报告。
15日,朱德作红军问题报告。
16日,周以栗作经济政策报告。
17日,王稼祥作少数民族问题报告;邓广仁作工农检察处问题报告。
18日,大会听取关于苏维埃宪法问题的报告。
11月19日,风和日丽,一片温馨。叶坪广场上,又一次洋溢着激越、欢快的气氛。上午。阅兵台上,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雄姿焕发。阅兵台下,各军代表器宇轩昂。在朱德的主持下,毛泽东、朱德将一面面鲜红的奖旗,授予红一、二、三、四军和红三军团,红六、七、十、十二、十六军。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八位军中元戎也接受了大会授予的金色奖章。
下午,代表们投票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结果:毛泽东、项英、张国焘、周恩来、卢福坦、朱德、瞿秋白、张鼎丞、邓发、王稼祥、徐锡根、范乐春、陈绍禹、彭德怀、关向应、孔荷宠、方志敏、任弼时、贺龙、沈泽民、谭震林、黄平、曾山、林彪、陈郁、罗登贤、夏曦、邓子恢、刘少奇、刘大潮、陈正人、袁德生、崔棋、屈登高、段德昌、葛耀山、彭执、陈福之、古大存、韦拔群、张华先、何叔衡、黄更生、胡海、滕代远、萧桓大、罗炳辉、陈毅、张云逸、周以栗、卢德光、胡均鹤、徐特立、邵式平、洪紫清、刘光万、余汉朝、吴致民、刘建中、李宗伯、刘先元、王永盛、阮啸仙等6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组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央执行委员会。
历时14天的“全苏一大”于20日举行了闭幕式。毛泽东、项英分别致闭幕词。毛泽东号召各级苏维埃政府要组织广大群众致力于革命战争,用革命战争武装自己,消灭敌人。
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以及关于经济政策、红军问题、工农检察处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决议案。大会还发表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对外宣言》,《宣言》郑重地向全国和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于193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节于江西正式成立了。她是中国工农兵以及一切劳苦民众的政权,她是代替帝国主义与中国地主资产阶级的国民党的统治,并且继续号召与组合中国劳苦民众起来推翻这一统治的政权。”
最后,大会执行主席、江西省苏维埃主席曾山宣布:“从今日起,瑞金改为瑞京,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
瑞金――瑞京――红色首都!从这时起一直到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瑞金一直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中国苏维埃运动的摇篮,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苏区党、政、军首脑机关均设于此。这里简直成了中国的“莫斯科”!
20日晚,同开幕那天一样,又有几万群众提灯庆祝。欢天喜地,盛况空前……
“全苏一大”胜利闭幕后,毛泽东等又肩负人民的重托,进一步商议了国家政权建设的有关事宜。
11月27日,召开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瑞金的中央执委全部参加。会议一致选举毛泽东为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
虽然在20多天前的“赣南会议”上毛泽东遭受排挤,可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则肩负着为人民谋利益的千钧重担。强烈的责任感鞭策着毛泽东,他不敢稍事懈怠,无暇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立即与在瑞金的副主席项英进行了“组阁”。
面对这样一件尚无先例、无章可循的陌生事情,两位走马上任的苏维埃共和国领袖人物一时竟有点茫然了。在朦胧的马灯光中,毛泽东在沉思着。忽然,他茅塞顿开,对项英笑道:“我看,就叫人民委员会吧!”他又解释道,“苏联老大哥是这样称谓的,成事在人嘛!”项英欣然点头同意。他们议定:苏维埃中央政府设人民委员会,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行政机关,毛泽东兼任人民委员会主席(相当于总理),项英、张国焘兼任副主席(相当于副总理)。
人民委员(相当于国务院)下设十个人民委员(相当于部长),其名单如下:
外交人民委员:王稼祥
军事人民委员:朱德
劳动人民委员:项英(后邓振询)
财政人民委员:邓子恢(后林伯渠)
土地人民委员:张鼎丞(后胡海)
教育人民委员:瞿秋白(徐特立代职,因瞿本人在上海)
内务人民委员:周以栗(后何叔衡)
司法人民委员:张国焘(梁柏渠负实责)
工农检察人民委员:何叔衡(后项英)
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
此外,中央政府还设立了总务厅,厅长方维夏。苏维埃中央政府在政府机构初具规模的同时,又建立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由朱德、彭德怀、王稼祥、林彪、谭震林、叶剑英、孔荷宠、周恩来、张国焘、邵式平、贺龙、毛泽东、徐祥谦、关向应、王盛荣15人组成,以朱德为“中革军委”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王稼祥兼任政治部主任。
后来,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和革命工作的需要,中央政府的政权机构又有扩大。不久,又增设了国民经济部、粮食部、审计委、临时最高法庭、《红色中华》报社、国家银行、邮政总局、消费合作社中央总社、国家医院、劳动与战争委员会、防疫委员会、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兵工厂、印刷局、出版局、总发行部等机构。
苏维埃中央政府此时就设在瑞金叶坪的谢氏祠堂里(正因为如此,叶坪便成为蒋介石的眼中钉。第四次“围剿”失败后,他更不断派飞机轰炸叶坪。后为安全起见,1933年4月,党中央、中央政府、中革军委机关均迁至瑞金城外的沙洲坝)。叶坪谢氏祠堂的两厢用木板隔成许多小房间,一个房间就是一个部。号称一个“部”,实则除部长外,只有两三个工作人员。人员虽少,却很精干,办事效率极高。
从此,各根据地的电报、信件、文稿、报告等等,像雪片一样飞向瑞金,飞向叶坪!一道道红色电讯、一条条紧急指示、一个个重要文件,又从这首脑机关飞向各地……叶坪,成了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心脏和中枢!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构越来越健全,羽毛日渐丰满!
毛泽东激动不已、浮想联翩。他从他的诞生地韶山走出,走进革命“摇篮”井冈山,继而又从井冈山的“摇篮”里走出,建立了一个苏维埃中央政府。
18年后,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走进了昔日的帝王城――北京,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历史是那样的巧合,是那样的神奇。
三十万人同饮开国酒
1931年11月瑞金的开国大典后,中国革命经过18年的艰苦卓绝的历程,终于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夺取了全国的胜利。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又迎来了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的庄严时刻。
1949年10月1日,不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而且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对于有五百年历史的天安门来说,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这一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之日,是中华民族的新生之日。
就在这一天,北平正式成为了北京,再一次成为国都。它告别了古老的岁月,重新焕发起青春的年华。
就在这一天,北京城里30万各界群众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迎接中华民族一个最伟大的历史时刻的到来。
站在广场上的有工人队伍、农民队伍、学生队伍、机关干部队伍和其他各界代表。
在工人队伍中,有一支队伍是长辛店铁路工人。
长辛店工人有着光荣的斗争传统。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邓中夏等人就来到长辛店,开展工人运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到工人中来。1923年2月7日,长辛店工人参加了京汉铁路大罢工。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后,长辛店工人继续坚持斗争,终于在1948年底迎来了光明。
1948年12月14日,是长辛店铁路工人永生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受尽磨难的工人彻底脱离苦难、开始当家做主人。
这一天的清晨,太阳从永定河的对岸升起,耀目的曙光照亮了长辛店。人们开门一看,街头巷尾站满了穿着黄绿色军装、戴着军帽的解放军战士。战士们一声声“大叔”“大婶”地打招呼,工人及其家属个个喜笑颜开,奔走相告:毛主席的队伍来了!
第二天早晨,工厂照例地响起了汽笛,工人们喜气洋洋地上了班。军事接管组的干部对工人们说:“二七大罢工时,共产党就在这里领导,现在又回来了,从今天起,大家解放了!”
孙茂林、左士俊、杭宝华、孙宝玉等二七老工人们亲热地围着接管组的同志们,像见了久别的亲人一样高兴地互相问候、谈笑。高起、陈境等一些地下党员看到接管工厂的还有自己的老上级,更是兴奋。
老党员杨宝嵩竟然找到了22年前领导过自己的萧明同志,激动得热泪直流,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工厂刚刚开始恢复生产,接管工作组就提前发了解放后的第一次工资,那是黄灿灿的小米,还有乌黑发亮的煤,小米一次发了三四百斤。
这是自日寇侵华八年、国民党反动统治三年多以来,工人们全家老小头一次吃上了饱饭,尝到了“家里有粮,心里不慌”的幸福滋味。
工人白庆华为了感谢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恩情,特意买了一张毛主席的大画像贴在正屋当中的墙上,还配上了对联。上联是“人民解放太平年”,下联是“民主政策乐安然”,横批是“努力生产”。这是全厂工人们心情的写照。
幸福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的。转眼间,时间就到了1949年9月中旬。一天,工厂领导传达了10月1日组织工人们进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的消息。
喜讯就像长上了翅膀,迅速传开。整个工厂沸腾了。
工人刚刚学会唱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歌声,在工厂、在宿舍区里回荡,不少工人上了白班接着又上夜班,领导轰都轰不走。
工人们觉得浑身都憋着劲,决心要带着出色的生产成绩进城去参加大典,去见毛主席哩!
9月30日晚12点,长辛店2000多工人出发参加开国大典。
他们都拿着红红绿绿的小彩旗,精神抖擞地集合了。老工人穿起只有过年过节才穿的衣服,小伙子们别出心裁,学着当年红军战士的模样,人人头戴一顶自己花钱缝制的蓝色八角帽,显得精神焕发。
这天晚上,长辛店的工人宿舍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亮着灯。人们沉浸在无比幸福的兴奋之中。
10月1日凌晨两点,参加开国大典的工人分乘两列货车向北京城进发。
一路上,虽然大家席地而坐在运货的槽车上,但人人都觉得特别舒服,欢声笑语满车厢,两车之间互相拉歌的歌声此起彼伏。这边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歌声刚落,那边又唱起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嘹亮的歌声,在夜空中听起来十分嘹亮。歌声震荡原野,划破夜空,迎来大地的黎明。
天蒙蒙亮时,火车缓缓驶进了北京前门火车站。
工人们高举着标语,手挥着彩旗,排成八路纵队,浩浩荡荡地向天安门广场进发。只见人人抬头挺胸,高呼口号,豪情满怀。
工人队伍中的锣鼓队更是拉开了架式,鼓足了劲,敲打起来。似乎古老的京城也随着这锣鼓声更加年轻了。
东方露出了朝霞,喷薄而出的一轮红日,把天安门城楼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光,也照得工人的脸上更加笑容可掬。
在当天下午的阅兵式后,波澜壮阔的群众游行开始了,工人队伍走在群众队伍的最前头。
他们沿途一路高呼口号,队伍所到之处,一片掌声。
欢天喜地的声浪,遮天蔽日的红旗,整个北京城沸腾了,整个中国崛起来了。
工人们兴奋不已,他们胸中有千言万语,但只用了三句口号呼喊出了自己心中全部的感情和美好的愿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毛主席万岁!
京郊农民走进天安门
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农民队伍中,有一支队伍是北京南苑农民组成的。
北京南苑区是在1948年12月解放时建立的。随后隶属于中共北平市委和北平市人民民政府管辖。
刚刚解放的农民们,十分感谢共产党和毛主席给他们带来了翻身和幸福。他们获得了土地、农具和房屋。田野上充满着欢乐,响彻着嘹亮的歌声。农民们的劳动干劲和生产积极性十分高涨,决心多打粮食,支援解放军,支援国家。
1949年9月底,南苑区委专门召开会议,组织农民代表参加开国大典。
全区参加开国大典游行名额有1000多人,其中80%以上是翻身解放后的农民,其余的是机关干部、教师、工商业者、医务人员等。
参加开国大典游行人员的名额数字,很快分配到各村和各个单位。与此同时,又把抽调的干部分配下去,每个村一至二人,负责传达参加开国大典游行的注意事项和要求,审定参加的人员,以及参加庆典和游行的领队等。
此后,各村和各位迅速到达所分配的地方,召集会议、研究方案、组织队伍。
南苑区的最东南边缘,有一个小村庄,叫石太庄村,有着光荣的斗争历史。它是我党建立的大兴县抗日民主政府五联区主要的活动地区,建立党的组织也比较早。
9月30日下午,石太庄村在研究谁去参加开国大典游行时,年过花甲的老党支部书记焦玉海首先报名要求参加。大家关心他,担心他年岁太大,身体吃不消,都纷纷劝阻他不要参加,把名额让给别人。
但怎么说他,他也不同意。他很有感情地说:“正是因为年岁大了,趁着身体还可以时,参加开国大典去看看毛主席,看看中央和国家的那些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再也用不着担心日本鬼子的讨伐,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今后要跟着党建设新家园,我怎么能不去呢!”
他参加开国大典仪式,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回家后,他经常在党员会、干部会、群众会上讲述开国大典游行的盛况,述说毛主席怎样向游行队伍招手等,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他说,这是他有生以来最高兴的一件事。
南苑区的小红门村在研究参加开国大典游行的人员时,村长王盛斌提议说:“在摧毁伪保甲,建立村政权,动员伪军、警、宪人员登记,收缴社会上的枪支弹药等工作中,村里的小青年们出力不小,这回让他们多去些人。”
这个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并决定让青年团的村支部书记马春荣为带队人之一。30多名准备参加开国大典游行的青年人,个个喜出望外。他们找来锣鼓,在村政府门前的广场上敲打起来,一边唱,一边跳。村里很多人都来围观,天已经很晚了还不离去。村干部孙凤宝、李月亭、黄宝贵等劝说他们回去休息,磨破了嘴唇也说不动他们。
直到深夜12点多钟了,小红门派出所所长高谦和村里主要干部以及治保委员会人员,研究节日保卫工作散会后,出来劝他们说:“你们应该赶快回去休息,明天好有精神参加游行,因为时间已经不早了。再说你们也不能就这样去接受毛主席的检阅呀!要换上干净的衣服,还要让家里人给做点干粮带上,好在路上吃。”
经他这么一说,这些人才回家去休息。
在村干部会上研究时,确定第二天早晨六点钟集合,七点钟从小红门村出发,以区里来的同志的手表时间为准。
然而不知道是哪一位心急的人做了手脚,把手表的时间往前拨了两个多钟头,有些人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脱衣躺下睡一会儿,就听到有人在街上喊:“参加开国大典游行的同志集合了!赶快到村政府集合!”
这时,天色还很黑,可是那手表的指针一点也不错。没一会儿工夫,准备参加开国大典游行的人员,一个不差的全部到齐,每个人都穿上了整齐、干净的新衣服。经检查,每一个人都合乎要求。
于是大家整队出发。当他们到达指定地点时,还没有别的单位来。他们抢了个第一。随后,才听到歌声、哨声和“一、二、三、四”的口号声,知道别的村的队伍也来了。
当时,南苑区政府对参加开国大典游行队伍安排是:10月1日上午9时,在永定门外侯庄集合,10点钟到达指定地点――天坛西门;南苑镇以北各村的队伍,步行到侯庄;南苑镇以南各村的队伍,因路程较远,8时前到南苑火车站,坐火车到永定门,再到侯庄集合,游行结束后,再回永定门坐火车开往南苑。那次所坐的火车是没有顶棚,只有槽帮的大敞车。那些没有出过远门,没有坐过火车的农民,上了火车以后,满怀喜悦的心情直挺挺地站在车厢里,从心眼儿里高兴。带队同志怕车启动后摔着人,让大家坐下,可谁也不肯坐下,都想看看四周的景色。火车到达了永定门车站,又整队赶到事先安排好的汇合地点。
时间还没到9点,各村参加开国大典的游行队伍已经陆续到齐。
为了提前到达北京市政府指定的报到地点,在清点人数后,便集合队伍出发了。当到达天坛西门时,那里已经有很多的人。
10点钟,南苑区参加开国大典的队伍准时在市里同志的指挥下,跟随其他单位队伍的后面,往北向珠市口进发。
到达珠市口后,往东到磁器口又往北,进崇文门到东单,从东单再往西到了东三座门,就在东三座门西边,长安街路南,这才算到了指定的位置。
就这一段不远的路程,就足足花了3个小时,快1点时才到达。因为路上遇到许多参加游行的队伍,走走停停,有时又要跑一段。一切都要按计划行事,哪个单位在前,哪个单位在后,谁在左谁在右,都有一定的次序,一点都不能错位,完全听从指挥进入大会会场。
在下午游行时,南苑区的队伍走过天安门前,人们不停地振臂高呼:
“毛主席万岁!”
“中国共产党万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欢呼声此起彼伏,在天空中震荡着。
人们在欢呼的同时,两只眼睛凝视着天安门城楼上,泪水迷住了眼睛,就赶紧把它擦掉,只想清清楚楚地看看伟大领袖毛主席,看看中央其他领导同志。
为了能够仔仔细细地多看两眼,人们在天安门前站着不走,挤成了一团,有人的鞋子都被踩掉了,等工作人员催着让走时,一看队伍已经走了很远,赶紧跑着去追赶队伍,又有的人把鞋子跑丢了。
最后,队伍已经离开天安门很远,长安街上的西三座门都过了,大家还不时地回过头来张望,希望能再看到毛主席一眼。
就在群众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时,善解人意的毛主席,在天安门的城楼上,从中间走到东头,又从东头走到西头,频频向游行的群众招手,挥帽致意。在人们高呼“毛主席万岁”时,他举帽高呼:“人民万岁!”
毛泽东那纯正浑厚的湖南口音从扩音器里传出,听得清清楚楚。
有些爱动脑筋、爱琢磨事的人事后提出,游行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时,毛主席为什么高呼“人民万岁”?有人回答说:“是毛主席要求人们把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保证江山永不变色。”
大家一致赞同这个意见,认为这种分析有道理。
天安门前一步三回头
在参加开国大典的30万人中,有一支人数很多的学生队伍。
对于北京的学生来说,天安门太熟悉了。他们过去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过多次斗争。虽然国民党的大刀队,天天乘着大卡车,挥舞着大刀,杀气腾腾地在大街上横冲直闯,呼啸而过,疯狂镇压学生运动。但是,大家互相鼓励和安慰:
“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天马上就要亮了。”
盼啊盼,终于盼到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从西直门进了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学生跑到街上,唱啊,舞啊。《解放区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响彻城区的每一个角落。
此后,学生们参加了北京市的清洁卫生运动,为整修天安门多次进行了义务劳动。
开国大典前夕,北京各大学的校党支部和团组织,积极安排团员和进步同学,准备赴天安门参加开国盛典。
当时,北京有12所大学,参加开国大典达几千人。
10月1日,当天刚刚蒙蒙亮,东方露出第一线曙光时,准备参加开国盛典的同学早早地就起床了,等着集合号令。
早上7时一过,学生会负责人就把队伍组织好,拉出校门,开赴天安门。几千名学生集合在西树林里等待着游行。
当时,天安门前没有宽大的广场,更没有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及纪念碑。现在纪念碑和纪念堂的地方是一片小树林。
大家到了松林以后,拉开了队伍,不停地唱啊,跳啊,一遍遍地唱《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大家手举酸了,嗓子唱哑了,仍不停下来。
钟声响了三下,时间已到下午3点整,开国大典盛会开始了。大家翘首向天安门望着,指着说:“这是毛主席,朱德总司令,那是刘少奇,周恩来。”
还有谁?大家没见过相片,认不得。互相猜着、问着。忽听得礼炮震天动地响起,大家默默地数着一声、两声、三声……共28响。为什么是28响?大家你望我、我瞧你,谁也回答不出来。
一个历史系的学生蓦然领悟道:“28响是象征着中国革命走过了28年的艰难历程。”
有人说:“还是历史系的有学问。”
在国歌声中,大家看到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站在队伍中,大家心如潮涌,激动万分,默默地想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屈辱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饥饿、内战不会再有了。我们大学生也不会再过毕业就是失业的日子了。这是多么来之不易呀!”一边想着,一边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一边高呼着口号,一边走过天安门。
大家一步一回头,视线久久不肯从天安门离去。直到位于长安街石碑胡同口附近的西三座门才罢休。
游行结束后,大家又准备参加当天晚上的游灯晚会,便兴致勃勃地折回到西树林,等待着夜幕降临。
天渐渐地黑下来了,提灯游行开始了。
广场上,数万人每人手中提一个红纸灯笼向天安门走去。九路队伍,一路接一路。人人手提灯笼,高低错落,远远望去,宛如一条蜿蜒蠕动的五彩缤纷的火龙。
活泼的大学生,边走边踩着歌曲的拍子,舞着手中的红灯,像是跳龙舞。
大家跳着,舞着,一直到了很晚。
当天晚上回家后,大家彻夜未眠。回味起开国大典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幕情景,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缕晨曦。
游行队伍的训练
开国大典上的群众的游行队伍,是经过预先演练的。
开国大典的方案中,既有阅兵典礼,也有群众队伍的游行。随着大典的一天天临近,军队在加紧训练,参加大典游行的群众也抽空演练了几次。
军队是训练有素的队伍,如果说他们的训练很不容易的话,那么群众队伍的演练就更难了。
第一次演练时,几十万人聚集在天安门。由于夜晚光线很弱,虽然广场已安装了三排24盏普通灯,围墙的几个门洞也装上了吊灯和弯灯,甚至还有探照灯,但几十万人一练,队形很快就乱了套,人与人乱挤在一起,谁也没法到自己的位置。
担任阅兵总指挥的聂荣臻见到这种局面,发愁了。他对负责组织群众游行的萧松说:
“这样太乱了,不行,还要另想办法才行。”
萧松又急又烦,感到图纸上设计的队形只能纸上谈兵,拿来一用就乱。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用石灰浆规划场地,编号码,确定哪支队伍站在哪一号砖上,如同戏院的座位一样,按号入座。
这一主意果然行之有效。从此,天安门广场上的方砖都编上了号码。
为了游行时指挥的便利,广场上设有三个学生分指挥站、三个工人分指挥站以及一个市民分指挥站。各站都有电话通向总指挥部。
大会总指挥部则设在天安门前面的东侧。
在天安门西侧则专门设有学生机关工人联合分指挥部。
整个会场的指挥系统十分严密。
参加游行的各单位还推选出领队一人,副领队若干人。领队和副领队的左臂上都带着红色袖章。
领队还要填一张简单的表格。写上单位名称,参加大会的人数和领队本人的姓名。
在进入会场时,领队必须把表格交给入口指挥部。
这样一统计,最后的得出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数达30万。
为了保证这30万人在广场上能秩序井然,有条不紊,总指挥部制订了一份《入场须知》。其内容大致有:不带锣鼓、不化妆、不组织秧歌队。队伍迅速向会场行进;队伍入场后,要听从指挥;由纠察或联络员领队入场,到达指定地点后,应即整理队伍,严守程序,不得任意离队。
自行车不得入场;各单位自备干粮和饮水;除规定携带武器者外,其他人一律不得携带武器;如有临时事件发生,应保持镇定。纠察员负责维持秩序,听候指挥部处理;注意卫生,不得在会场随地大小便……
《入场须知》共规定了15条,确实考虑得很周到。
然而,考虑得再周到的事往往也会有疏漏之处。
北平第一任市委书记彭真在考虑开国大典上群众游行问题时,就发现了一个漏洞。
那是在开国大典前夕,天安门城楼上的休息厅里正在召开一个各方代表大会,讨论参加庆祝的各单位人数、成几路队形等问题,也研究了入场须知。
会议快结束鼓掌时,彭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游行队伍走过天安门后,在西三座门那里散了摊子,怎么处理?”
其他人谁也没考虑到这个问题,没有想到通过天安门后群众中存在的松懈心理或留恋心理。
大家一听彭真的话,真感到这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前面的人把路堵死了,后面的人走不动,都拥挤在天安门,岂不把整个开国大典弄得乱套了吗?
见大家发愣,彭真打了个手势,说:“我说应该这么办,即在东西两侧三座门要分别派人把守。特别是西三座门,要派责任心强的人。队伍一出西三座门,就要督促他们跑步疏散。”
彭真讲完后,当即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华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唐延杰。唐延杰则委派作训处副处长王文治带一个参谋去执行这个任务。
开国大典那天,果然发生了彭真所预料的情况。多亏事先有准备,不然,游行队伍非滞塞于天安门城楼下不可。
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诞生
人民共和国国徽,高高地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显得无比庄严。
国徽,是一个国家特征的重要象征。
在征集国歌、国旗和国徽的方案中,新政协筹备会共收到国徽稿件112件,图案900幅。然而,投稿者将国徽误为国标,因此所有投稿者绘的都是和国旗一样的国家标记的所谓国徽图案。
经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组员和专家审阅,认为绝大部分不能采用。
大家讨论后,请张仃、钟灵两人重新设计了几十个国徽图案,印制成《国徽图案参考资料》。
此后,第六小组成员和专家又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
但是,新政协筹备的时间很紧迫,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考虑到时间很紧迫和现在图案不理想的情况,建议在这次大会上暂不决定国徽。
这个建议得到了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的同意。
9月25日,毛泽东在会上说:“国旗决定了,国徽是否可以慢一点决定,原小组还继续设计,等将来交给政府去决定。”
大家赞成这个意见。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新政协大会主席团的决定,仍由马叙伦、沈雁冰和原新政协大会国旗、国徽、国都、纪年审查委员继续担任制定国徽的任务。
周恩来直接领导这项工作。
这时被邀请参加这项工作的专家还有清华大学营建系主任梁思成,建筑学家林徽音、画家李宗津和建筑专家莫宗江、朱畅中、胡允敬、张昌龄,罗哲文、汪国瑜、高庄、张仃、张光宇、周令钊、张正宇等人,由钟灵负责联系。
中南海的待月轩,是专家们经常讨论和修改国徽图案的地方。
在设计和制作国徽图案的过程中,他们广泛地吸收了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查阅和参考了国内外有关资料,拟出了一些草图:
有人设计了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的图案。
有人设计了以天安门为主体加国旗五角星图案。
梁思成等人设计了以民族形式“壁”为主要内容并以绶带连接齿轮和麦穗的图案。
上述三类图案最后送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审定。
常委会讨论研究后,认为都不恰当,并指示以周令钊等人设计的图案为主加以修正,另制图案。
随后,梁思成、张仃、周令钊等专家根据政协常委会的意见,综合各种设计图案的优点,采用建筑上的正立面图来表现天安门,同时移动华表的位置使图面显得更开阔、更庄重。在颜色上基本上用红、金两色,以符合我国民间喜庆时的传统习惯。
这个方案提交国徽图案审查委员会讨论时,得到了多数人的赞成。
周恩来综合大家的意见,决定以这幅图案为基础继续加以修改。他还建议将麦稻穗设计成挺拔向上的形象。
会后,又由梁思成等人执笔,大家一起讨论,经过反复修改绘制出一个既有中国特征,又庄严富丽、大家都满意的国徽图案。
1950年6月,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夏天到了。
新生的北京,夏日里显得勃勃有生机。
6月23日,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召开。会议经审查,同意国徽审查委员会的报告,通过了国徽审查委员会所拟定的国徽图案,提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核准公布。
会上在审查国徽图案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这幅图设计还不理想。
张治中说:“国徽的背景和大前门香烟的背景相类似,使人看了有不够庄重的感觉。而且天安门是封建性遗物,又是非永久性的建筑物,而国徽则是永久性的,是否考虑用别的东西代替?”
讨论的结果,他的建议未被采纳。应当说,他在国徽问题上的这种看法,是有不妥之处的。
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八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所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
通过的国徽图案是集体创作的,兼具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形式和色彩庄严而富丽。
(二)以国旗和天安门为主要内容:国旗既可表示革命和工人阶级领导政权的意义,亦可省写国名;天安门则象征五四运动以来人民的政治斗争和在此宣告诞生的新中国,颇具“中国特征”。
(三)以齿轮和麦稻象征工农,麦稻并用,也寓含着地广物博之意;以绶带紧结齿轮和麦稻象征工农联盟。
国徽图案通过后,还需制作国徽浮雕图案。
清华大学营建系的高庄,有幸接受了这项光荣的任务。
此后的一个多月,他在探索、试作、比较,反复修改……
在进行艺术造型过程中,他坚持政治性、艺术性、自然性和历史性四个标准的统一,遵照周恩来提出的国徽形象要“向上”(表现新中国蓬勃向上)和“响亮”(色调要明快)的要求,并注意以实物比较和借鉴古代雕塑的表现手法,终于将国徽的立体模型塑造成功。
高庄塑造的国徽石膏模型,去掉了原图案麦稻穗参差不齐,绶带来龙去脉不清、缺少章法的弱点,解决了麦稻穗凹处留有缺口的问题,使整个图案显得更加刚劲、统一、庄重、稳定,成为一件政治上、艺术上都很成功的浮雕作品。这尊石膏国徽模型后来一直被高庄珍藏着。
8月18日,国徽审查组召开了有专家参加的讨论会,一致通过了高庄制作的国徽石膏模型。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图案说明、使用办法、制作说明。
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与此同时,各报刊登载了国徽石膏模型照片,以及莫宗江据此绘制的“国微方格墨线图”和“国徽纵横面图”。
至此,庄严、富丽、辉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就正式诞生了。
它不但高高地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而且铭刻在亿万人民的心底里。
为开国大典拍照的记者
共和国开国大典,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庄严日子。
那伟大的瞬间,有多少颗激动的心,有多少张欢乐的脸啊。而更让人难忘的是天安门广场上那盛大的场面;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那庄严的宣布时的情景。
如今,当我们打开历史画卷的时候,我们可以找到那一幅幅记录历史那伟大的一瞬间不朽的照片。
看到这些照片,人们自然会想起那位为共和国诞生留影的记者。她就是侯波。
自1949年起,她担任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的随行摄影记者达12年之久。在那4000多个日日夜夜中,她拍摄了成千上万张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共和国年轻时代的风貌。
她感到这些照片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前夕,领导人十分忙碌。9月21日新政治协商会议隆重召开,30日晚8时胜利闭幕。侯波一直负责会场的拍摄工作。当时不难看出,首长们是紧张的,面孔是疲劳的,而仍然精神饱满地与各界人士讨论和制定着国家的根本大法。
当时侯波也很兴奋,回忆起自己是个苦孩子,14岁到延安,是吃延安人民的小米长大的(毛主席语),知道老百姓所受的苦,也体会得出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那真是千千万万先烈的鲜血换来的。过去“三座大山”压在中国人民头上,没人看得起自己。现在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反动的统治,中国人民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就要扬眉吐气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值得欢欣鼓舞的大事,怎不使人兴奋,怎不令人激动!
当庆典的准备工作紧张地进行的时候,天安门城楼上一面开会,工作人员一面布置。
当时国家非常困难,没有很好的条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打扮这个庄严的地方。首都人民以高度的热情清除了天安门两侧和长安街等地的垃圾,拔掉了杂生的荒草,把天安门及广场打扫得干干净净。虽然没什么装饰,却是朴素大方,八盏红红的宫灯给城楼增添了无尽的喜庆气氛。
10月1日下午3时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宋庆龄和各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走上天安门城楼,整个天安门广场沸腾了。在广场上奏起慷慨激昂的国歌,一面“血”染的五星红旗在54门礼炮震天动地的响声中冉冉升向高空。
毛泽东向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侯波从照相机的镜屏上看到天安门广场上数十万双含着莫大幸福的眼睛和数十万双充满感激的手,朝着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欢呼万岁的情景,看到毛主席不断地扬起双手向大家高呼:“同志们万岁!”“人民万岁!”心里异常激动,按下一个个快门,抢拍了一个个历史性镜头。
当时天安门城楼的围墙不像后来那样有栏杆,只覆着光秃秃的琉璃瓦。侯波拿着一个120相机,捕捉着每一个珍贵的瞬间。
那时能得到一些胶片是很不容易的,必须节约着用,拍一张是一张。因而当时拍的照片,几乎每一张只有一个底片。
领导同志则不喜欢给他们照,总是说:“给群众多照些。”
几十年后,侯波还记得拍摄开国大典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游行队伍那张照片时,周恩来正好站在侯波面前,走过来拉住侯波的衣角,还不住叮嘱她,别紧张,小心一点。
当时侯波激动极了,强忍着就要夺眶而出的泪水按下了快门。
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有许多人都看见过,但却极少有人知道有这样一个使侯波终生难忘的故事。
在这位记者的镜头面前,屹然站立着的是一群时代的伟人。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他们来自于人民,理解人民,惦念着人民。他们的衣着、举止是那么的平凡。但他们的人格、胸怀和气魄却是无与伦比的伟大。
开国大典从下午3时一直持续到晚上9时,毛泽东主席一直在向欢呼的人群挥手致意,到晚间已有些支持不住,就弯腰伏在围墙上。
这时,侯波站上了围墙,两个同志扶着侯波的腿。当时她只想着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这段历史记录下来。
侯波曾拍摄过一张毛主席宣布共和国成立的照片,主席嘴是张着的,周围站着其他领导人。
40多年后,侯波和徐肖冰办展览时,不少群众一定要在这张巨幅照片下留影,说是可以感受到当年激动人心的气氛。作为当年给毛泽东主席拍照的侯波,对此不禁为之感动。
几十年之后,作为当年庆典的忠实记录者,抚今追昔,不禁由衷地怀念那庄严而热烈的时刻。在9月27日政协全体会议上发言的人,除有王国兴、天宝等少数民族代表外,还有李任仁、阿里木江、蓝公武、赵寿山、李锡九、张轸、李达、林遵、范小凤、邓兆祥、张冲、黄琪翔、林砺儒、朱德海、朱早观、田富达、汪世铭、罗隆基、刘善本、李承干、杨承民、张学思、刘清扬等。
至此,大会发言结束。
当天,大会讨论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四个议案。
9月29日,政协大会讨论和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全体委员名额、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关于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规定、主席团常委会关于代表提案的审查报告待议案。
9月30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胜利闭幕。
叶子龙亲手把代表证给毛主席戴上
1949年10月1日,当几十万各界群众从城内城外准备赶赴天安门广场时,人民共和国的领袖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开国前夕,毛泽东已从香山公园搬进了中南海的菊香书屋。不过,这时他仍保留着过去上午休息、晚上通宵办公的生活习惯。
10月1日早上6时,天已大亮,毛泽东还在办公室伏案办公。
周恩来从天安门广场回来后,又一次把电话打到毛泽东的卫士值班室,关切地问:“主席睡着了没有?”
正在值班的卫士长李银桥回答说:“还没有啊。”
周恩来在电话中急切地说:
“你们要想办法催他休息么,下午二点还要开会,三点还要上天安门,你们要想办法劝他早些休息。”
李银桥走进烟味很浓的毛泽东办公室,轻声地把周恩来讲的话报告给他,并劝道:“主席,早点休息吧。”
毛泽东并没有马上休息,直到把文件批阅完毕,才立起身子,走到院子里散步,活动一下筋骨。
十分钟后,在卫士们的护侍下,毛泽东上床入睡,并交待李银桥:“下午1点钟叫我起床。”
下午1点,卫士们准时叫醒了毛泽东,并准备好了毛泽东穿的参加开国大典的礼服。
毛泽东吃了饭后,便于下午二点准时来到勤政殿。
中央人民政府其他领导人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以及张澜、李济深、宋庆龄等和其他委员都已在这里集合。
这是新选出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召开会议。
主席、副主席和各位委员宣布就职。
会议一致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
在这次会议上,年仅51岁的周恩来被任命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政府首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下午2时50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们分别上车,车队从勤政殿门口出发,出中南海东门,五分钟后便进到了天安门城楼后边的空地上。
下车后,大家又说又笑,相互招呼集合。
毛泽东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自然是走在最前面。朱德、刘少奇等按顺序跟上。
从天安门城楼下到城楼上,要整整爬100步石台阶。
毛泽东在卫士的搀扶下,沿着城楼西头的楼梯,一步一步地往上走。途中,毛泽东不时地停下来,等等后边比他年岁大的领导人。
这时,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突然发现了一个情况,让他吃了一惊。原来他突然发现毛主席胸前的烫金红绸条没有了。
这红绸条是登上天安门的代表证。
每位登上天安门的政协代表胸前都别有红绸条,上面印有佩戴者的名字。其中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六位副主席印在红绸条的名字是用金粉印上去的。
看上去十分明显,六位副主席胸前的红绸条都端端正正地别着,而毛主席胸前却是光秃秃的。而且,开国大典上还有苏联摄影师专门来拍彩色影片。
怎么办?叶子龙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迅速走下楼梯,马上找到钟灵,让他赶快补制一个代表证给毛主席戴上。
钟灵受命后,立即跳上一辆吉普车,返回到中南海的工作室,在一张红绸条上手写“毛泽东”三个仿宋字,又迅速给三个字喷上金粉,没有等墨干,就跳上汽车,赶到天安门城楼时,毛泽东已走了一大半台阶了。
钟灵二话没说,风风火火地跑上去,把小绸条交给了叶子龙。叶子龙急忙帮毛主席把红绸条别在胸前。
参加政协的代表出入证和参加开国大典的证章,是书法家钟灵根据周恩来的指示设计的。
钟灵为政协代表出入中南海设计的证章,是圆形的,中间有一颗红五星,分红、黄、蓝三种漆色。其中红色最机密,可以随时出入中南海各个角落;黄色可以到勤政殿;蓝色只能到怀仁堂。
设计这些证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等到工厂定型赶制出来时,政协会议快接近尾声了。
中央秘书长在天安门主持开国大典
下午三时整,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准时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
播音员丁一岚的实况播音已经开始:“毛主席来啦!毛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
顿时,天安门广场上密集的人群沸腾起来,欢呼起来。
广场上,聚集着工人、农民、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市民和城防部队。
从天安门城楼远远望去,广场上那无数面翻卷的红旗和标语汇成一片波浪起伏的红色的海洋。
红旗下面,穿着各种颜色服装的队伍显得五彩缤纷。人们都在以激动、喜悦、迫切的心情等待着一个伟大的神圣时刻的到来。
天安门城楼下,金水桥两边各搭起了一座高台。其中一座是开国大典的指挥台,另一座是苏联代表观礼台。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开始在麦克风前招呼:
“大会全体注意,不要喊!注意!注意!注意!今天是首都全体军民各界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举行大会。现在准备开会,请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同志宣布大会开始。”
广场上,沸腾的人声很快静寂下来了。
一位高高的个儿,满头银丝,戴副眼镜的老者走到了麦克风前。他,就是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
林伯渠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元老,他曾跟随孙中山坚持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自己新的革命历程。延安时期,他已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是中共党内的五老之一。
林伯渠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正式开始。
随后,毛泽东主席走到麦克风前,用他那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的洪亮声音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军乐队立即奏起了庄严激越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雄壮的乐曲,在天安门上空回荡着。
国歌声中,毛泽东开始按动电钮升起国旗。
天安门整修工程负责人和旗杆设计者林治远奉命站在毛泽东身旁协助升旗工作。升旗电钮设置在一个三角架上。经工作人员指点,林治远把三脚架放到了毛泽东所站立的地方。
当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时,林治远站在毛泽东的左侧,悄悄地说:“请把电钮向左转动一下就可以了。”
毛泽东转动电钮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国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冉冉升起。
庄严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她升起的是中华民族的自尊,升起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她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和显示: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随着国旗的升起,天安门广场上,人声沸腾,彩浪翻滚,欢声如潮。此时此刻,多少人为此而激动,为此而自豪!
当广场上30万人肃立致敬,注视着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的时刻,54尊山炮齐放了28响。在礼炮声如同报春的惊雷,在天宇间回响激荡,震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把开国大典上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进一步推向了高潮。
据说,54尊礼炮表示当时已知的我国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历史。
开国大典的礼炮来自一支英雄的部队。1949年8月1日,聂荣臻代表中央军委,把第一面八一军旗授给了他们。
国外一些国家在举行庆典活动时,一般鸣礼炮21响,就是最高的礼仪。在政协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说礼炮要放28响,有人提质疑。
毛泽东在散步时,正好碰上了参加开国大典筹备工作的华北军区作战训练处处长唐永健,对他说:“你给我起草个报告怎么样?”
“主席,您说。”唐永健二活没说,欣然从命。“你起草一个关于礼炮28响的说明。”
很快,唐永健起草好了一份说明报告,呈送上去了。
毛泽东看到这份报告后,在上面用铅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开国大典上,礼炮队由108尊山炮组成,分为两组。一组装填,一组发射,轮流作业,以缩短每响之间的间隔时间。所以,人们习惯上仍称54尊礼炮。
108尊礼炮一字形摆开,背倚天安门广场,靠在一截古墙边,位置在前门附近。两分半钟之内,28响无头空炮全部送入空中。
建国之后,在开国大典上鸣放过的山炮被收藏到博物馆作为陈列的文物了。
共和国主席在城楼上庄严宣告
升旗和礼炮响过之后,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用浓重而激昂的湖南口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他说:
自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政府背叛祖国、勾结帝国主义、发动反革命战争以来全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幸赖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人民援助之下,为保卫祖国的领土主权,为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为解除人民的痛苦和争取人民的权利,奋不顾身,英勇作战,得以消灭反动军队,推翻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
此时此刻,毛泽东主席似乎眼前浮现了往昔的一幕:
他想起了带领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
他想起了在延安窑洞指挥全国抗日战争的情景……
他想起了冒着生命危险,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实现抗战胜利后的和平、民主,毅然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