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高墙深池承天运,金銮宝座多少事(一)
1977年国庆前夕,一架银色的直升飞机经特别批准,在超低空摄取了一张天安门广场的全景。
这两条“生王脉以定大业”的明暗两水均引自号称“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泉水。
皇宫为什么要称为“紫禁城”?天安门原先称什么?
站在天安门广场,次序穿过正阳门,大清门,穿过因幽暗、狭长和高大而显得十分空荡、神秘的天安门门洞,推开端门那象征着权力的朱红大门并迈步进入午门的时候,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就会在我们心底油然而生。
顺治帝进北京时,承天门只剩下光秃秃的五个门洞。上半部的城楼已是荡然无存。
望天吼高踞在华表上,时刻注视着皇帝外出的行动。
但在今天,一支利箭带着啸音飞向承天门正中的“天”字时,却牢牢钉在了“天”字的底下……
1651年,清廷重修天安门竣工,顺治皇帝改承天门为天安门。
千秋紫禁城,承运天安门
1977年国庆前夕,一架银色的直升飞机经特别批准,在超低空摄取了一张天安门广场的全景。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中轴线南北延伸,一直通至钟楼和鼓楼。在天安门北侧,无数座瑰丽的宫殿,宛如宝石砌成的沙盘。这张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天安门广场和北京故宫的鸟瞰图像,自从它发表的那一刻起,就震惊了整个世界,吸引着五大洲不同肤色的游人前来参观。
的确,在世界闻名的古国中,巴比伦的宫殿早已无存;所谓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宫殿也只是在文学记载中有所描述;古希腊、罗马的宫殿已只剩下废墟;埃及、印度中世纪前的宫殿也已非原貌或全貌。北京的故宫却在近5个世纪的风雨中延续不断地保存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偌大故宫,历14载建成,占地7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屋宇9000多间,四周围有3400米长的宫墙,墙外环绕着宽52米的护城河,高墙深池,真是“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非壮丽无以重威,正是在这种一心要营造一座极尽帝王气象的“人间天宫”的思想下,故宫从选址到兴建,从结构到布局,无不布满一种神秘色彩,留下一个又一个难以猜透的谜。加之历代宫廷风云变幻,秘闻迭起,多少掌故疑案,都随着历史的变迁,湮没在高墙深池掩映下的紫禁城的黄昏里,承天运的天安门的风雨里,留下谜一样的话题,供后人谈论千古。
皇家好风水――阴阳、风水、五行
阴阳、风水、五行等,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一个古老的传统理论。虽然它充满了迷信的色彩,但无庸置疑,它存在于我国古代的大量建筑实践中,从选址、规划,到设计、施工,现存的大量古代建筑实例尤其是帝王宫殿,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这一文化思想。紫禁城作为古代最重要的建筑,风水问题更是至关紧要。
北京,古人往往用“东临辽、碣,西依太行,北连朔漠,背扼军都,南控中原”等语言来形容它的山河巩固壮美,地势冲要雄奇。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人工开发,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人为损坏之后,当我们乘上飞机,俯视京城地区的时候,还是能体会到这座“神京”的钟灵神秀:城西,巍巍太行山山脉蜿蜒逶迤,由南向北奔腾而来;城北,浩浩燕山山脉罗列簇拥,拱卫着京师。两山股脉交会聚结,形成“龙脉”。在青山之间,来自黄土高原的桑干河与来自蒙古高原的洋河汇合为永定河,蜿蜒曲折,正是绝佳的“藏风聚气”的格局。良好的宏观环境,形成皇都风水上的所谓“外局”。
阴阳本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从阴阳来看,紫禁城外朝三殿属阳,内廷属阴。因此外朝主殿布局用奇数,称“三朝五门”制;内廷宫殿则用偶数,即通常说的“两宫六寝”。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古代思想家用它们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与统一,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相生”;另外,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即所谓“相克”。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接受了这种说法,五行之说遂广为流传,并在从老百姓的日常起居至帝王将相的政治生活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从五行说来看,青色指绿色,象征大自然即整个“王土”充满生机,属“东方为木”,因此明朝初建时,紫禁城东部的宫殿,均覆绿色琉璃瓦;到了嘉靖年间,为了表示皇朝的尊贵向四方延伸,才用代表至高无上的黄琉璃瓦代替了绿色。“西方属金”,象征着慈爱。因此自汉代以下,太后、太妃们的寝宫均在皇宫的两侧,紫禁城也不例外。像历代宫殿一样,紫禁城分前朝、后寝两大部分。前即南方,从火主大,所以用作施政之所。后即北方,从水主藏,因此用以起居餐寝。
从总体色彩看,也同总体布局一样反映着五行思想。紫禁城宫墙,殿柱所以采用红色,是因为红属火而火主“光明正大”;屋顶采用黄色,是因为黄属土而土居中央,表示皇宫至尊至大,居于天地之正中;皇子居住的南三所不但地处皇宫东侧,连瓦顶也是绿的,号称“青宫”,从木从春,象征青少年成长和蓬勃向上;而用来藏书的文渊阁采用黑瓦,也不用红墙而改为黑砖墙壁,这是因为黑色代表水,水克火,是希望易燃的图书免于火灾的意思。而红色代表火,是故在藏书楼便不宜采用了。在紫禁城中轴线北端御花园的天一门,其方位即是水位,其墙也用黑色,同样是希望整个皇宫免受火灾的意蕴。
现在从天安门至端门两侧的树,明显地是后来新栽。这是因为南方从火,而木又生火,所以在明清两朝,从三大殿到午门、天安门,都不植树。
天下第一泉汇成金水河:生王脉以定大业
北京紫禁城东南部养心殿院内有一口大庖井,据传是宫中数十口水井中年代最久远的。令人称奇的是在北京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甚至在许多地方出现“地下水漏斗”和“地裂缝”的今天,这口井仍泉水充足,不升不降,一时成为人们竟相谈论的话题。论起这口井的来历,就得从元世祖忽必烈建造大都城时,命刘秉忠和他的弟子郭守敬进行风水堪舆说起。
刘、郭两人经过缜密细致的踏勘,认为要永保江山稳固,尚需经地上、地下引两条“脉络”至京城和皇宫,这就是金水河与大庖井。
这两条“生王脉以定大业”的明暗两水均引自号称“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泉水。地上部分用人工开凿的河道引入京城,经今太平桥大街南行,东转,再经今西四南大街的甘水桥,流到大内正门崇天门前的“周桥”,然后东流并入今南、北河沿即当今的通惠河。这条河流按五行中西方“金”的方位,称为“金水河”。
当时严格规定:金水河的水是绝对神圣的,不准在水中洗濯,不准饮马,不准民间饮用。如果从水源和漕运角度看,另外一条自京北浮泉引水连通大运河的“通惠河”更为重要,但就是由于它没有“生王脉”的重任,所以远不如金水河显赫和神圣。
大都宫殿地下脉络的引用更是匠心独运,其泉脉也是来源于玉泉山,只不过是以伏流形式进入京城。当时身为水利学家的郭守敬探清了这股伏流的来龙去脉,从而建议把宫殿建于其上。大庖井当是刘、郭二人堪舆时,调查此处水文情况时开凿使用的。近年故宫博物院在这一带实施地下工程,在文华殿西侧开挖时,地下很浅便水流不止,进一步证实了伏泉的存在。乾隆皇帝曾鉴定京师诸泉,言大庖井水质之纯,仅次于玉泉山泉水,并推测二者可能是一脉相通。在元代该井处于大内南门东侧御膳亭内,供皇帝饮食使用。明代改建紫禁城时,在这条水脉上由元大内稍向东南移动,大庖井被包在宫内,并成为明清两宫祭祀“龙泉井神”的圣地。
王脉既定,皇帝的御座宫殿所在位置,即大都城的中央子午线,也就可以确定下来。
《析津志》记载:“世皇(指元世祖忽必烈)经都之初,问于刘太保秉忠,定大内方向。秉忠以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为方以对。”
树茂密的方向,当然可以肯定就是龙脉的方向了。这条流经丽正门里,崇天门外的金水河,从此成为风水要示的以河流为横轴的横向规划线。元代著名石雕艺术家杨琼负责设计的“周桥”就横跨在金水河上。现存故宫太和门西庑后的逝虹桥,就是当年“周桥三虹”中的一虹。
西移元廷子午线,位于白虎主凶煞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后,虽然对元大都城和元代宫殿是保护的,但元朝既亡,赖以庇佑元朝江山“世代永固”的风水格局,自然断无继续存在之理。通过内战夺得自己侄子建文帝王位的永乐皇帝朱棣,在下决心迁都北京后,更是处心积虑地设法毁掉元朝苦心营建的“风水”。周桥上的御道盘龙石被凿掉,连金水河的地位也被废除。当时位居翰林大学士的宋讷曾有诗云:“御桥路坏盘龙石,金水河成饮马沟。”明朝更将元代的中央子午线西移150米,使其处于主凶煞的“白虎”位置,以示其灭亡。
在破坏元朝风水的同时,朱棣又指派当时的礼部尚书赵羽中、堪家廖均卿等通晓风水的人士到四处察勘,后来又亲自到现场实地考测,选定北郊昌平州的黄土山作为王脉所在,一并封此山为“天寿山”,也叫“祖山”。
按照风水理论,主山――宫址――案山――朝山,是宫廷中轴线的基本格局。永定门外的大台山“燕墩”,被选建为明朝北京城的案山及紫禁城的朝山,并成为“燕京八景”中的“金台夕照”。参观此山的游客每每惊奇于此山虽小,何以名气如此之大,原因正在于此。
关于皇城的“主山”,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在金代,蒙古境内有一座小山,山石玲珑秀峭,有善风水望气者声称发现山上王气郁积,乃奏请皇帝将此山运到中都城,以铲除蒙古的王气,这就是琼华岛的来历。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招并未能阻止蒙古发展壮大,反把蒙古人引到金中都。在元朝建立后,忽必烈更是戏剧性地把这座山命名为“万岁山”。
满清入关,却没有把所谓“王脉”看得十分重要,所以才能使明朝构建的故宫风水格局保留至今。
紫禁终难叫,朱门不易开
“故宫”一名并非古而有之,而是在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将军隆重宣布“清室优待条件”、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离开宫禁时,人们才开始援照历史惯例,称它为“故宫”。1925年10月10日,又更名为“故宫博物院”。从此,经历了500多年风雨沧桑的明清故宫,一变而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博物馆,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结束了长期象征王权与神权的“紫禁城”的历史。那么,皇宫为什么要称为“紫禁城”?
古代中国,是一个天文学非常发达的国家。战国时代的《甘石星经》,就比较系统地记录了天文星座的名称。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就拿天上的星座来比附帝王、宫殿、城市与官吏等人间事物。屈原在其最著名的诗作《离骚》中,就有“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的句子,形象地表明了人们对于“上天”的想象。
在汉代,有一个故事说汉成帝宠幸少年美男子董贤,有一夜两人共榻而眠。董贤睡梦中不知,竟将脚搭在了皇帝身上,录台(古代天文台)值班的星官立即报告说,发现“客星犯帝座”。这故事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古人对于皇帝与上天的敬畏,产生这样的联想却是可以理解的。
古人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而三垣中又以紫微为中中之中,是理所当然的天帝居住的地方。人间皇帝既为“天子”,其居住的地方当然也就是“紫微宫”,又简称为“紫宫”,这在两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明载。又因为皇宫为常人不得出入的禁地,所以有时又称“禁城”。至唐代,将紫微垣的“紫”字与禁城的“禁”字连用,始有“紫禁”之称。初唐八杰之一的骆宾王有诗曰:紫禁终难叫,朱门不易开。
明代建设北京皇宫,继承了汉唐传统,把当时的奉天殿(今太和殿)作为与紫微垣中天皇大帝星座对应的建构,“紫禁城”之名遂广为称颂。
将军回头遭水淹,枉费刘基镇龙计
北京城奇特的“凸”字形结构,据说正是哪吒的三头六臂两足:南面三门是三头,东西六门是六臂,北面两门则是两足。这一设计,相传与那位大名鼎鼎的精晓儒家典籍,又通晓“三式六壬遁甲之术”的明初术士刘伯温有关。
将历史前推560年,刘伯温与姚广孝奉永乐皇帝之命到北京建城,冥思苦想未得镇龙好计。有一天,他们各自听到一个脆生生的童音说:“照着我画,不就成了吗?”又看见一个围荷叶边披肩的孩子总在他们的前面走,于是他们恍然大悟:把北京城修成六臂哪吒模样,不就能镇住凶恶的前朝孽龙了吗!于是城按照这种思想建成了,四方形的皇城就位于城内哪吒心脏的位置。
果然,孽龙被六臂哪吒吓住了,一家大小都钻入了玉泉山的海眼里。然而他不甘心,有一天,带着龙婆和龙子龙女,变成一家人模样,推着独轮车进城,企图把北京的水全部收走。
他们走一处吸一处,城里的水很快被吸干了。龙公龙婆推着龙子龙女变成的水篓子往西山赶,刘伯温派手下一名英勇的将军去追。刘伯温临行前叮嘱他,只要将水篓扎破就赶快往回跑,千万别回头。
将军在一片柳树林里发现了孽龙一家,赶紧冲过去,一枪扎破了一个水篓,另一个水篓赶紧变了一条小龙,“嗖”地一下钻进了玉泉山的海眼。龙公龙婆大怒,拼命追杀将军。将军撒腿往回跑,眼看到了西直门,他不禁松了一口气,竟忘了军师刘伯温的嘱咐,一回头,龙王放的水就将他淹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