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十二、西安史君墓粟特文、汉文双语题铭汉文考释

  孙福喜

  2003年6~10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为配合西安市中级法院审判厅基本建设工程,在西安市北郊大明宫乡井上村清理发掘了一座北周墓葬。这是一座长斜坡土洞墓,由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甬道和穹窿顶洞室组成,全长47.26米。墓葬虽然几经盗扰,但是还出土了石门、一座仿五开间歇山顶式殿堂建筑的石椁、石榻、金戒指、金币和金饰等珍贵文物,而最为可贵的是,不但石椁通体布满了彩绘贴金浮雕,而且还出土了一块用粟特文、汉文两种语文刻写的题铭。因我们对粟特文的认识基本等于零,因此请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联系,约请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的吉田丰教授对粟特文部分进行了释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对题铭做了一点初步考释工作,以便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一

  这块石刻题铭位于石椁南壁椁门上方的横枋上,长88、宽23、厚8.5厘米,形状为横长方形。题铭石正面左右分别刻写有汉文和粟特文,共51列。其中汉文刻写于题铭石左边,共18列,石面上画有竖格,文字书写形式是从右到左竖排,其中第1列用篆书体刻铭,其余17列用楷书体刻写。另外,第1列的第3字与第5字,第2列的第2、3、4字,第3列的前半部分,第4列的第3字与倒数第5字之间,第5列的第4字与倒数第6字之间,第8列的第8、9、11字,第9列的第7字与倒数第1字之间,第11列的第6字与倒数第3字之间,第12、13、14列的部分栏格内,都有不刻文字的空白处,现残存汉字184个。因该题刻左、右各有一个边框,故可知此题铭的汉文部分从整体上讲是完整的。粟特文刻写于右边,书写形式是从左到右竖排,有竖格,共33列。其中第33列有格而无文字。同时因为第1列的左侧一列是汉文部分的第1列,由此可以判断,本题铭的粟特文部分的铭文也是完整的。

  由于盗墓贼破坏,本题铭出土时,已经被打断碎裂成20多部分,散落到了墓室各处,经发掘者努力,其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找到,但是另有一些小碎片无法找到。因此,不仅造成了多处文字破损,还使部分文字剥落,其中有的文字剥落的断片可以复原,但也有个别内容已经无法复原。

  以下,我们在目前能复原的题铭的基础上,首先转写原文。转写中的□括号中的内容表示题石上原本就是空白处,[]括号中的内容表示题铭文中完全破损的部分,()圆括号中的内容则表示文字的一部分破损的部分,而号中的内容则表示刻石上虽然有文字,但因湮没等原因无法确切释义。转写原文如下:

  大周□州□保史君石堂/

  君□□□□史国人也,本居西域,/

  □□□□□□,及远迁居长安。/

  目他有□□,□□□□,水运应期,中/

  京显美,自□□□,曰百具德。祖阿/

  史监陀,为本国萨保。父阿奴伽,并/

  怀瑾握□重规叠距,秀杰不/

  群。立功立事,少挺□□,石父僵英/

  声,而君秉云山,丘□□□□志/

  □□□初乡闾拥护,其身为/

  萨保判事曹主□,□□五()诏/

  授凉州萨保。而天道(),□/

  芳永咸。大象元年□(月或日)□薨于/

  家,年八十六。妻康氏其□□□日薨,/

  以其二年岁次庚子正月丁亥朔廿/

  七已日,合葬永□县。[][]长子/

  毗沙,次维摩,次雪□并有孝行,乃为/

  父造石□□区,刊碑墓道,永播/

  二

  从题铭的刻写情况来看:此题石很可能是由一个没有受到过必要教育的匠人刻画的,而这个匠人是依据一个不太熟悉汉语与汉文化的粟特文人题写的蓝本进行工作的。因依吉田丰先生的论文可知,该题石的粟特文,书体都是带有古老粟特风格的草书体,而且无论在书体还是语言方面都和它同时代的粟特碑文很近似。可它的汉文部分却实在是不敢恭维。首先,题铭中出现的多处空白点并非是一种文体,而是刻写者想仿当时的墓志铭风格,但又画虎不成反类犬时留下的败笔。其次,题铭中的一些汉字写得极不规范,如第2列的“国”字、“域”字,第3列的“远”字、“迁”字的刻写都极不规范,如此等等,可谓比比皆是。且这类错误也并不是因碑别字而形成的,而是因刻写者缺乏应有的汉字水平造成的。再次,题铭的第一列汉字是篆书体,但因刻写者水平有限,无法刻写篆书体的凉州的“凉”与萨保的“萨”。而从第2列开始刻写者改用楷书体来书写铭文,这与魏晋南北朝隋唐以来中原地区流行的墓志碑刻的书写格式相符,是刻写者极力模仿汉族文风的又一明证。

  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这块题石上现在刻写的能够识读的汉字,与因刻写者汉语水平原因留下的空白字几乎相等,给释义工作造成了诸多困难。我们不承卑陋,在此做一简释:

  北周凉州萨保史君的石制房屋。史君(的先辈)是史国人,本来居住在西域。当他们从遥远的西域迁居长安,别人认为他有(……)……到了水德显运的时候,他在中原的京都享有盛誉,自……都认为他具备了各种美德。他的祖父阿史监陀,担任过本国(史国)萨保。他的父亲阿奴伽,同样具有美玉一样的品德,循规蹈矩,(才华)俊秀杰出,非同寻常。立功立事,年轻时就(独树一帜),在(……)中享有盛名。而史君秉承了祖辈和父辈比云山还高(的义气),树立了丘壑般的志向。早年就受到乡间百姓的拥护,他自身担任了萨保府判事曹主(事),北周皇帝下诏授命他为凉州萨保。但自然界的规律是(好花)不能永久地常开不谢,(任何人都不可能长生不死)。大象元年(579年)□月□日(史君)死于(长安的)家里,享年86岁。他的妻子康氏□月□日死于(长安的)家里。(他们)在大象二年(580年)正月二十七日,合葬于永(□)县。他的长子毗沙,次子维摩,三子雪□□,都有孝顺之举,于是为他们的父亲在□□区建造了石房屋,并刻写墓碑埋葬在墓道,(希冀他们父母的功绩与美德)永垂不朽。

  三

  本题铭除了一些褒奖性的套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人名、地名、官名和时间四方面的内容。在此我们把这四方面的内容做一梳理:

  首先,本题铭涉及的人名有:阿史监陀、阿奴伽、史君、史毗沙、史维摩、史雪□□及康氏。如果按世系排列应该是:阿史监陀(史君祖父)――阿奴伽(史君之父)――史尉各伽(史君)、康氏(史君之妻)――史毗沙(史君长子)、史维摩(史君次子)、史雪□□(史君三子)。由此我们对史君家族的四代成员有了基本的认识。

  其次,本题铭涉及到的地名有:史国、长安、西域、凉州、永(□)县。现分别做一初步考述。

  1.史国:是粟特人建立的中亚古代小国之一,中国古代典籍常译成�沙、羯霜那、乞史、渴石等。位于今乌孜别克斯坦撒马尔罕正南的沙赫里夏勃兹,隋朝以前是康居国属地,汉朝典籍译成苏�城,隋朝以后就以半独立的小国形态出现于历史舞台。因其地控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各地人民南下到阿富汗与印度的要冲,且境南有铁门关之险,故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相当重要,公元14世纪时,中亚帖木儿汗国的缔造者帖木儿即诞生于此,汗国还将此城建设成第二首都。中国隋、唐时期史国作为昭武九姓(康、安、曹、石、史、米等)之国之一,与中国数有往来。唐高宗显庆年间,唐朝政府在其地设�沙州,以其君主诏武失阿喝为州刺史。唐玄宗天宝年间改其国名为来威国。其属国尚有小史国,位于今撒马尔罕西南面的喀尔希,从此可通波斯,故从波斯萨珊王朝时起,波斯人和后来的阿拉伯人都对此地有深切印象,这一地名也多次出现于他们的著作中。由本题铭可知:至少在北周时史国等昭武九姓的国名就已经很流行了,不然史君石椁的题铭上不会有“本史国人也”的记述。而早在史君祖父阿史监陀(依史君的生卒年推论,大约在西魏时)时,史国就有“萨保”这一官职,不然题铭上就不会有“祖阿史监陀,为本国萨保”的记述。

  2.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本为秦朝杜县之长安乡,秦始皇时封成�为长安君,此间成为长安君封地。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设长安县,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开始在此建都,此后共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直到唐末长安才失去都城的地位。而作为一个县,从汉高祖五年设置,直到2003年才改为西安市长安区。由本题铭可知:长安在北朝时代是一个令西域各国人神往的地方,因此作为史国上层或“萨保”一类的史君家族才会迁居长安。

  3.西域:始见于《汉书・西域传》,是对中国古代甘肃玉门关、阳关广大地区的总称。有广、狭二义:狭义专指葱岭以东、天山南北、敦煌以西;广义泛指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达到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非洲北部等地区。其中狭义范围内的西域,与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体相当。

  4.凉州:西汉设置,为十三部州刺史之一。东汉时,其治所在陇县(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三国时,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北凉都曾在此建国。五代及西夏时称西凉府,元为西凉州,明改为凉州卫,清改凉州府。民国后改名武威,一直延续至今。

  5.永□县:依题铭来看,这应当是北周时长安地区的一个县,但考察典籍长安自有建制以来,都没有一个以“永”字打头的县。因此其所指令人费解。

  另有两个地名,虽然不是本题铭中出现的内容,但属于吉田丰先生在粟特文译文中提到的,在此也做一简释。

  1.姑臧: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设置,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市。这也是东汉时武威郡的治所。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北凉都曾在此建都。唐代时这里是凉州及河西节度使治所。这与我们在汉文题铭中提到的“凉州”指的都是同一地区。

  2.西平:古代西北郡县名,东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19年),由金城郡分割出来设置,治所在西都(今青海省西宁市),辖境相当于今青海省湟源、乐都二县的湟水流域地区。十六国时,南凉曾建都于此地。北魏时改设鄯善镇。

  隋炀帝打败吐谷浑后,又重新设置了西平郡。唐朝初年改设为鄯州,天宝年间又改为西平郡,管辖的区域都没有变化。

  再次,本题铭涉及到的官职名有:本国(史国)萨保、萨保府判事曹主(事)、凉州萨保。这三个官职都与萨保府有关,可帮助我们了解北周至隋唐时代的萨保及萨保府制度。

  1.萨保:即北朝隋唐史籍中的萨宝、萨甫、萨薄,原本为粟特胡人商队中的头领,因为这一时期的粟特胡人聚落同时又是祆教信仰的中心,所以萨保又是粟特胡人的宗教首领。本题铭中所见的“本国萨保”,可能就是这种意义上的萨保。而题铭也说明:大约在西魏时,史国就有了“萨保”这一官职。

  2.萨保府判事曹主(事):汉唐之间,居住于两河流域的粟特人大量迁居、流寓西域与中国内地。粟特的“萨保”逐渐由一个官职发展为一个官府,从近几年来发现的各种资料来看,萨保府的构成越来越复杂。判事曹应当是萨保府中的一个具体管理事务的部门,而主事应当是这个部门的负责人。

  3.凉州萨保:凉州粟特胡人政教首领。“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而从《三国志・魏书・仓慈传》的记述可知:早在三国时,粟特胡人就活跃在凉州一带的河西走廊地区,他们拥有自己的武装和首领。根据文献与出土资料可知,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武威地区作为粟特人的一个重要聚居地,曾活动着不同的粟特聚落。既有来自安国的安氏家族,历代世系为萨保,统辖诸胡种落,左右凉州政局。又有康拔达等来自康国的康姓人担任萨保,还有我们题铭提到的来自史国的史君担任萨保。由此又使我们对萨保制产生了许多联想,如当时的凉州地区是否曾活动着不同的来自昭武九姓的粟特人族群,他们各有自己的首领(萨保)。我们的史君是北周皇帝下诏书任命的凉州萨保,且他所在的这个萨保府规模可观,还分曹办事。北周时是否所有的凉州粟特萨保都由皇帝任命,如是或不是,他们的关系如何?我们可否由此推断:当时的凉州地区居住着来自昭武九姓之国的各粟特聚落,他们各自都有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政教合一的首领,即萨保;但北周王朝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粟特人的管理,设立了一个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管理的萨保府,而这个萨保府内部组织机构复杂,分曹办事,吸收了各粟特聚落的成员,负责协调各部族之间,及粟特人与当时的北周王朝的通商贸易关系。因此史君担任的“凉州萨保”级别较一般萨保要高,故此他的墓葬的规格几乎可以和北周孝武帝的相比。

  再次,本题铭提到的确切的时间有4个,非确切时间有1个。它们分别是:史君去世的时间,史君妻子康氏去世的时间,史君夫妇下葬的时间,史君出生的时间。

  1.史君去世的时间:题铭明确记述史君“大象元年□(月)或(日)薨于家”,结合吉田丰先生依据本题铭粟特文的释义“随后在亥(猪)年第5月第7日(=579年6月16日=粟特历的第12月第17日),于胡姆丹(Khumtan=长安)这里,他自己成了神灵(=死)。”可知,史君去世的确切时间是:公元579年6月16日。

  2.史君妻子康氏去世的时间:题铭记述“妻康氏其□□□日薨”,吉田丰先生依粟特文的释义是“他的妻子然后在第6月的第7(或17□)日(兔日),他的妻子也成为了神灵(=死),是就在此年(或被诅咒的□)此月此日(=579年7月15日或25日=粟特历的第1月第11日或21日)。”也就说康氏去世的确切时间是:公元579年7月15日或25日。

  3.史君与康氏下葬的时间:题铭记述“以其二年岁次庚子正月丁亥朔廿七巳日,合葬于永□县”,结合吉田丰先生的粟特文释义“大周二年,岁在子(鼠)年,第一月第二十三日(=公元580年2月23日=粟特历的第8月第24日)。”可知,史君夫妇合葬的确切时间是:公元580年2月23日。

  4.史君的出生时间:题铭记述“(史君)大象元年□(月)或(日)□薨于家,年八十六”。由此可推知:史君出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即公元493年。

  四

  本题铭虽然有“刊碑墓道”的记载,但是除了这块题铭之外,我们既没有在史君墓墓前、墓道、墓室中发现墓碑,也没有像虞弘、安伽墓一样在墓葬甬道中发现墓志。而从已发现的考古资料来看,类似史君墓这样在石椁正南面椁门门楣上,用粟特文与汉文两种文字书写的仿北朝中原地区汉族墓志的题铭还是很少见的。而这又很可能是粟特人用盛骨瓮盛放死者遗骨时,常在盛骨瓮上刻画一些图画、文字遗风的反映。

  从上述考释及吉田丰先生的考释可知:史君家族在昭武九姓的史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家族,他的祖父曾经担任史国萨保,他的父亲也很有影响。史君出生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当他们迁居长安后,又很快在长安享有盛誉。而他本人又先在萨保府任要职,后来又被北周皇帝任命为凉州萨保。他的妻子本是康国人,出生于西平郡的鄯善,他们于公元519年结婚,他们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都很有孝行,为他们的父母建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墓园。

  史君墓发现于西安市北郊大明宫乡井上村,距安伽墓2200米,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最近发现的北周天和六年(569年)六月下葬的康业墓,又位于安伽墓南仅150米处。这说明:这一区域很可能就是北周时聚居于长安的粟特人的墓葬区。而当时北周的首都就在这一区域西边约3000~5000米的地区。由此我们认为:当时的长安城内曾有一个入华粟特人及其后裔的居住区。这对于我们研究北周的长安和入华粟特人在长安的情况,以及丝绸之路的情况都大有裨益。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