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鸡是风行全世界的一种源远流长的娱乐和赌博活动。人类的先民们在饲养家禽的过程中,发现了雄鸡好斗的本性,便逐渐有意挑选培育善斗的雄鸡,使之互相啄斗、搏斗,以此娱乐,进而又成为一种常见的赌博手段。
斗鸡发源于古代东方国家,并长期风行不衰。大约在公元前六至五世纪,斗鸡传入古希腊,再风行小亚细亚、西西里,传入古罗马,继而传遍整个欧洲,并日趋赌博化,因此各国都曾明令禁止,但一直禁而不绝。
在中国,鸡很早就与古代先民结下了不解之缘。考古学家在河北武安县磁山和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家鸡骨骼,还在云南、甘肃、辽宁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鸡骨和陶制鸡工艺品,这说明我国养鸡至少已有七千年以上的历史。
古人称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缚钜者,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见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其中“武、勇”二德都与雄鸡好斗的习性相关。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斗鸡始于殷商,而现存最早的有关文字记载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鸡斗。”说的是鲁国的两家大夫季氏和郈氏之间为了解决土地房屋纠纷而精心安排的一场斗鸡,双方的鸡都被武装起来,“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解释见下文)。结果,郈氏获胜,季平子不得不将房屋土地让给郈氏。由此看来,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娱乐,而是带有浓厚的赌博争胜的色彩了,同时也说明在春秋时代斗鸡已相当发展并成为一项流行的娱乐和赌博活动。
为了取得斗鸡的胜利,人们很早就学会选择培育良种斗鸡。早在西周时期,南越地方就向周天子进贡过斗鸡。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斗鸡良种“羊沟巨鸡”在国内称绝一时,《庄子》、《尔雅》等古籍都有关于它的记载。以后历代也都培养过不少品种的良种斗鸡,其中最负盛名的有南北朝时期齐鲁地区的“寿光鸡”,《齐民要术》又称其为“慈伧鸡”,这种鸡身躯大、个头高、双爪锋利。当时鲁地人好斗鸡,寿光鸡良种价值连城,为防止外传,拥有这种鸡的家庭连嫁女都要把鸡蛋煮熟后才能带走,就如手艺人家传子不传女一样。清代的“九斤黄”也是著名的斗鸡良种,它体大、力足、凶猛、耐长斗,在斗鸡场上冠压群雄。清人李声振有《斗鸡》诗赞美它:
红冠空解斗千场,金距谁堪斗五坊?
怪道木鸡都不识,近人只爱九斤黄。
除了培育良种,人们还想方设法增加鸡的战斗力。上文谈到季、郈两家斗鸡时采用的“介鸡”和“金距”是常见的方法。所谓“介鸡”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把“介”释为“芥”,把芥子捣为细粉,播散于鸡翼之上。芥粉味辣,两鸡争斗时鼓动双翼,芥粉飞扬使对手因迷痛而无心恋战。梁简文帝《斗鸡诗》:“玉冠初警敌,芥羽忽猜俦。”刘孝威《斗鸡诗》:“翅中含芥粉,距外耀金芒。”都用了“芥”字。另一种说法把“介”解释为“甲”。《吕氏春秋·察微篇》也曾记载季、郈两家那次斗鸡,注云:“作小铠著鸡头。”斗鸡时,头部是双方啄击的重要部位,因此制作小铠甲以保护鸡头。不过,这种方法似乎笨重,影响了鸡的灵活性,所以后世不再见到有关记载,大概被淘汰了。
“金距”是在“鸡距”上装金属尖钜,以利作战。《汉书·五行志》注云:“距,鸡附足骨,斗时所用刺之。”就是雄鸡跗蹠骨后方所生的尖突部分,内有坚骨,外披角质鞘,是鸡啄斗时的进攻武器。嫌鸡距不够尖硬而用金属制成假距,套在鸡距上以利战斗,是为金距。
另外还有一种“狸膏”的办法,“狸膏”即狐狸油,将它涂在鸡头上,对手闻见其味往往畏而避之。正如曹植诗所云:“愿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场。”
芥羽、金距和狸膏的办法为后代沿袭下来,“芥羽金距”和“狸膏金距”后来也就成为斗鸡的代称。
从春秋战国直至清代,斗鸡活动一直盛行不衰。《战国策·齐策》这样描写齐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汉代斗鸡之风更盛,贵族、大臣和市民都乐此而不疲,汉初鲁恭王好斗鸡鸭,“一年耗谷二千石”(《西京杂记》)。汉景帝的大臣袁盎免官家居,“与闾里浮沉,相随行,斗鸡走狗。”(《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河南郑州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斗鸡图》,正是二千年前斗鸡活动的形象写照。宋元以至于明清时代,民间斗鸡风行,且多以之赌博,因而有专以饲养斗鸡和开设斗鸡赌坊为业者。市井小民斗鸡一般是在城镇市集空旷之处的某一固定处所,各人抱鸡前来争斗赌胜。明人笔记《涌幢小品》记载:“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古时的斗鸡场,场中设旗,斗时摇旗击鼓,有如两军对垒。宋人梅尧臣有“斗鸡旗底逢逢鼓”正反映了这种喧闹紧张的场面。
唐代是中国古代斗鸡最盛的时代,其原因主要在于皇帝、贵族都喜爱此道,上行下效,于是掀起全社会的斗鸡热潮。
唐代的豪门贵戚、公子王孙,多不着意于钱财的输赢,更在于争强好胜,表现自我的豪迈意气。他们外出斗鸡往往冠盖辉煌,从者如云,车水马龙以壮气势。唐人诗篇多有描述。大诗人李白曾这样写道: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古风》二十四
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
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
——《叙旧赠江陵宰陆调》
斗鸡徒飞扬的意气,辉赫的气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至于皇家的斗鸡场面就更为壮观了。风流天子李隆基酷爱斗鸡,即位后建立了皇家鸡坊,选良种雄鸡千余只养于坊间,命六军小儿五百人专司饲养、驯斗。还任命十三岁的“神鸡童”贾昌为鸡坊五百小儿长。每到清明节、千秋节或大酺宴乐之时,总要在大庭广众之间展示皇家的斗鸡。每到这种日子,“万乐具举,六宫毕从。昌冠雕翠金华冠,锦袖绣鴧裤,执铎拂导群鸡,叙立于广场,顾盼如神,指挥风生。树毛振翼,砺吻磨距,折怒待胜,进退有期,随鞭指低昂不失。昌度胜负既决,强者前,弱者后,随昌雁行归鸡坊。”(《东城老父传》)像这种组织缜密,驯导有方,大集团式的斗鸡活动,水平技艺之高,在古今中外都是绝无仅有的。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时长安城中“诸王、世家、外戚家、贵主家、侯家,倾帑破产市鸡以偿其值。都中男女以弄鸡为事,贫者弄假鸡”。一只优胜斗鸡时价竟高达数千金或抵百匹骏马。如此的高价有如今天西方的良种赛马一样,如果不是能够为主人赢回更多的钱财,那是绝对无法想象的。当时的民谣传云:“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东城老父传》)由此可见当时斗鸡赌博之兴盛。
除了斗鸡,古代人们还驯养其他各种家禽用以相斗取乐和赌博,如斗鸭、斗鹅、斗鹪鹩、斗鹌鹑等。斗鸭和斗鹅自西汉至唐宋一直盛行,西汉鲁恭王,三国时魏主曹丕、吴主孙休、建昌侯孙虑,南朝的齐郁林王萧昭业,东晋的权臣桓玄和唐僖宗李儇都爱好此戏。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唐僖宗,他蓄养的斗鹅有值五十万钱一只的,与诸王斗鹅,一次输赢即达数千缗钱,真可谓豪赌了。
入明以后,斗鸭斗鹅逐渐绝迹。民间流行的斗禽戏是斗鹌鹑和斗鹪鹩,其中前者尤其盛行,野史笔记中常记述斗鹌鹑而倾家荡产的事例。著名的汉奸吴三桂就是一个斗鹌鹑的爱好者,至今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吴三桂斗鹌鹑图》。由于篇幅所限,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