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为本的专制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农业是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靠天吃饭”是农业生产状况的基本写照。“君权神授”是被统治者大力提倡,深入人心的基本观念。这就决定了皇权在社会生活中无可代替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因此皇帝的驾临某地被一方人民视为最大的荣幸,皇帝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就成为人民爱憎、好恶的标准。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对此既大肆推广,又躬亲垂范肆意渲染,以此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如统治者为了使人民重视农业生产,经常要举行籍田礼仪;为了标榜教化为先、尊重知识,经常要举行经筵、视学礼仪;为威慑四方、播德八境,经常要巡幸全国各地。而这一切又确乎起到了神化君权,加强统治的作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此对籍田、巡幸、经筵、视学礼仪作一概述。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又由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不同,不是以灌溉农业为主,而是依赖于“风调雨顺”的气候条件,因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靠天吃饭”式的农耕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而吃饭、穿衣是每个人的自然需要,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黎民百姓,只要有一天不吃饭,就饿得受不了,到了冬天不缝制棉衣就会冷得受不了。因此,如果一个人饿的时候吃不上饭,冷的时候穿不上棉衣,即使是慈母也不能使儿女听从自己的话,至于帝王就更无法使臣民们俯首听命于他了。鉴于此,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农业生产,把农业生产视为“本业”,认识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政之本,在乎农桑”。为了表明他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劝民农耕”,一些王朝的统治者还制定了纳粟“拜爵”、“捐官”、“免罪”等政策,把生产粮食的多少作为做官、免罪的一个重要条件。不仅如此,从传说中的唐虞开始,历代统治者为了表明自己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标榜自己参加农业生产的形象,几乎都要在每年春耕之际举行规模盛大的“籍田”礼仪。查考史籍,我们可知,到周代时“籍田”礼基本上粗具规模,此后历代帝王在举办“籍田”礼时,都有所因革损废,但基本内容没有太大的差别,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每年春天正月时,帝王都让有关部门选择黄道吉日,作为“籍田”日。
第二,“籍田”日选定后,有关部门要准备好举行“籍田”礼仪的耕籍器具、种子,划定籍田地点,并先期在举行籍田的田地中设立行宫、御帐、亲耕台、观耕台等,准备好祭礼社稷、先农的有关事宜。
第三,举行“籍田”礼的前一天,帝王与陪耕及陪同祭礼先农的诸侯、王公大臣斋戒一天。举行籍田礼这天早晨,天色将明未明之际,皇帝身穿衮冕礼服,在仪仗、卤簿的导从护卫下,乘玉辂到社稷坛(一般用五色土堆成,社坛在东、稷坛在西)、先农坛进行祭祀(有的帝王只祭先农,不祭社稷),以便祈求天、地、祖宗诸神能保佑他治下的国土“风调雨顺”,喜获丰收。祭祀结束后,皇帝乘玉辂还宫,更换常服,稍事休息。随从王侯、公臣、百官也更换常服,然后随从皇帝至籍田所在地。
第四,帝王在导从官引导下,乘玉辂到达籍田所在地后,面南站立在耕籍位置,从耕的王公大臣散布在皇帝左右两翼,各自站立在自己的耕籍位置,观耕的王以下文武大臣、百官都站立在划定的位置。一切准备停当后,赞礼官高唱“进耒耜”,户部尚书或司农面北而跪,向皇帝进献耒耜。皇帝接过耒耜后,赞礼官又高唱“进鞭”,顺天府尹或籍田令面北而跪,向皇帝进献鞭子。皇帝接过鞭子后,乐队奏乐,皇帝挥鞭,三推耒耜。皇帝停止推耒耜,乐队停止奏乐。有关官员手捧装有五谷、豆种的青箱播撒种子,覆土埋种子。户部尚书或司农面北而跪接受耒耜,顺天府尹或籍田令面北而跪,接受鞭子。然后皇帝登上亲耕台训誓说:我亲自籍耕农田,并不仅仅是为了遵循古礼,而是希望臣僚百官们都能认识到,农业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命脉,一定要重视农业生产,劝民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普天下的百姓们也要以农业为本业,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力求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只有这样,才能民富国强。参加籍田礼仪的文武百官、黎民百姓都欢呼祝贺。
第五,赞礼官请求皇帝准许从耕王公大臣籍田,皇帝准奏,移驾观耕台面南而坐。王公大臣各执耒耜、鞭子五推而止。有关官员手捧装有五谷、豆种的青箱撒种,覆土埋种。王公大臣退回原位站立。然后庶人百人,身穿青衣,手执耒耜、鞭子,挥鞭、赶牛、耕田。皇帝起驾到御帐休息。耕种结束,庶民及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拜见皇上。皇上还礼后,起驾回宫。
第六,皇上在仪仗护从下还宫后,接受文武百官的恭贺,并赏赐从耕庶人,每人布一匹,籍田礼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