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和扬雄,为了劝谏汉武帝与汉成帝节俭从事,不要大肆扩建苑囿,曾分别以帝王田猎为题,写过一篇名赋。然而,他们笔下的田猎景观却截然不同。前者借“子虚先生”、“乌有先生”、“亡是公”之口,对君王热衷于田猎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了剖析;后者由素描古代帝王田猎场面的壮观、声势的浩大着墨,说明中国古代备受推崇的、有仁德的君主进行田猎,要以不损害百姓利益,能检阅、弘扬国家的强大武备为前提。从这两篇赋中,我们可以大略窥见作为中国古代军礼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田猎的大概,但却难究其详。认真考察文献资料,我们可以说,中国古代帝王田猎的目的不外四种,一是为了保护作物不受禽兽糟蹋;二是为了供给宗庙祭祀使用的各种牺牲用品;三是为了通过田猎活动中进行的驰车射骑,使军士熟习战争活动,进行军事演习;四是为了宴飨宾客,供帝王食用。
在上述四个目的的驱使下,三皇五帝就有田猎活动。但作为一种礼仪,到西周时田猎才堪称完备。据《左传》等文献记载,周代的天子、诸侯在农事之隙,无事之时,为讲兵习武,要举行四时田猎活动。即所谓春蒐(sōu)、夏苗、秋?(xiǎn),冬狩。
3.1 春蒐是指帝王在春天时,乘农事空闲之便,振军习武,行围打猎。周礼规定,每年仲春时天子春蒐。届时,大司马要在行围场地提前立好旗帜标志召集、组织平民排列成形同实战的捕猎阵势。誓师完毕,天子、诸侯、军将、师帅、旅帅各执形制不同的战鼓发布、传递命令,卒长执铙、两司马执铎、公司马执镯来协调参与春蒐的各成员的行动。在鼓、铙、铎、镯的交响声中,各人或急速驱赶禽兽,或坐下隐蔽射箭,捕猎禽兽。行猎结束,要用猎物祭祀社稷。后世各代帝王春蒐没有定制,现存较为完善的帝王春蒐资料是刘宋王朝与北齐。现以〔刘〕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五年(448)春蒐为例,对中国古代帝王的春蒐进行一番考察。
元嘉二十五年(448)二月,宣武场修成。宋文帝下诏春蒐校猎。蒐前,有关部门在围猎场地立好旗帜标志,为皇帝及随行官员建起行宫、馆舍武帐,做好准备工作。蒐前一天,参加春蒐的所有军队进行布围,领军将军一人负责指挥左翼军兵,护军将军一人负责指挥右翼军兵,大司马一人居中负责节制各路人马。天子身穿黑色单衣,头戴通天冠,乘坐木辂(车上竖有大旗,车身呈黑色,专供天子田猎时乘用),在仪卫护从下来到行宫。行猎开始,天子身穿戎服,持?(铁柄短矛)队与持戟队都,戟出鞘,护从皇帝。围猎军兵在旗语指挥下,口中含枚,迅速从左右两边合围。合围后,传令兵传令全军:禁止射猎各类怀孕与幼小的飞禽、走兽。随后,大司马击鼓传令,缩小包围圈,军兵们都鸣角、击鼓、大声呼喊,从三面驱赶禽兽。待包围圈缩小到预定的范围后,大司马屯扎在用旗帜建起的北军门,左、右二翼将军分别屯扎于左、右军门,皇帝骑着马从南门进入猎场射猎。谒者驾驭护车收取被射中的禽兽,送到护旗北面,交给管理猎获物的人员看管。继皇帝之后,王公可乘马驰入猎场射猎,王公射猎完毕,其他人员才可以按次序依次射猎。所有的猎物都要送到护旗北面的北军门,交由专人看管。射猎结束,大司马击鼓解围,所有参与春蒐的人员都回归本队,天子还行宫。殿中郎中率领他的属吏、随员将猎物放到护车上,并从猎获的各类禽兽中选取十只做祭品、十只招待宾客、十只供天子享用,其余的猎物分散犒赏参加围猎的将士们。犒赏结束,天子换穿黑色单衣、通天冠,在仪卫护从下,乘坐木辂返回皇宫,参加围猎的将士们各归军营。
3.2 夏苗是指帝王在夏季时,为保护禾苗不受禽兽糟蹋率兵乘车射猎禽兽。按周制规定,每年仲夏天子夏苗。届时,大司马要召集参加夏苗的人员驾车列好阵势,严禁践踏麦苗。行猎开始后,不同等级的人各执鼓、铙、铎、镯驱赶禽兽。天子率先射猎,王公百官依次射猎。射猎结束,用猎物做祭品祭祀社稷。后世有关夏苗的记载不甚详细,在此略而不述。
3.3 秋?是指帝王在秋季时行围捕猎,整兵讲武的活动。在中国历史上,秋?制度最完备,举行最频繁的是清朝。清朝顺治皇帝就曾多次率领禁军在南苑秋?围猎。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清圣祖赴古北口外行围射猎,确定了木兰秋?制度。此后,清朝大部分皇帝都要在每年秋季到木兰围猎。木兰位于承德以北四百里,属蒙古翁牛特部管辖(今内蒙古翁牛特旗围场),该地方圆一千三百余里,林木郁郁葱葱,水草茂盛,各种飞禽、走兽聚集成群,是理想的行围捕猎场所。清朝皇帝秋?时,特设了虎枪营,分别隶属上三旗管辖,遇到猛兽准许开枪射击。每次秋?前,都要命令各地驻防长官选拔材官精兵到京城演习。其中特命蒙古各部选一千二百五十人为虞卒,称“围墙”,以备合围时使用。届时,皇帝要身穿戎装骑马出宫,在仪仗队的导引、护从下,先期到达行宫驻扎。并传令:严禁兵士踩踏庄稼,严禁夜行,违者按律论处。统围大臣赴围场按旗整队,在中心场地竖起黄色大旗作中军,左右两翼斜行竖起红、白两杆大旗作标志,两翼末端各竖一面蓝色大旗作标志,参围各部都受中军节制。管围大臣由王公大臣担任,并以蒙古王公、台吉为副手,协助组织围猎。围猎分行围与合围两种,行围即围而不合,合围则四面包围。其中合围声势最浩大:当天五鼓前(约清晨五点左右),管围大臣率领从猎各部首领观察山川远近大小,绕道出场外,或三五十里,或七八十里,然后在看城(围猎临时总部。一般位于猎场中心,用黄色布幔围成)聚集。合围后,蒙古虞卒摘下帽子用鞭子抽打,并高声呼喊“玛尔噶”(蒙语,帽),声音传到中军三次后,皇帝出行宫,在仪仗队的护拥下,慢速向看城行进。日出前,皇帝到达看城稍事休息,等蓝色大旗到达看城后,皇帝进入中军周围观察围圈内的形势,随时发布命令,指挥射猎突围的野兽。御前大臣、侍卫都可以射猎逃出外围的禽兽。遇有猛兽,随从的虎枪营军兵可以开枪射击,以确保皇帝的人身安全。如果围场内圈入的野兽过多,就要网开一面,让一些禽兽逃出围外。猎获野兽后,要按类敬献。皇帝驾还行宫,管围大臣可以下令解围。皇帝除留足祭祀、待客、食用的猎物外,其余猎物要赏赐随猎官兵,并要举行宴赏,犒劳参加秋?的人员。清代皇帝秋?时,一般都要哨鹿。每年农历白露过后,鹿鸣开始,为捕杀鹿,秋?时还命令专人模仿鹿的声音鸣叫,吸引鹿群。捕鹿时,皇帝一般把侍卫官兵分成三队,出营大约十余里,命令第三队停止前进,再过四五里,命令第二队停止前进,再过二三里,将要到达哨鹿场时,命令第一队停止前进。皇帝只带领随从大臣十余人开枪射鹿,枪响之后,三队官兵向皇帝靠拢,依次开枪射鹿。清朝还规定,如无特殊情况,各部、各旗首领都要亲自率兵参加。因此,木兰行秋?捕猎活动,又成了清朝皇帝会见犒赏各旗、各部首领,笼络人心,监察各部是否忠孝的一种政治活动。
3.4 冬狩是古代帝王趁冬季农闲之时,演习军队,行围打猎的活动。周代天子田猎,以冬狩规模最浩大。冬狩前,负责管理疆界的虞人在猎场内要按百步三表,或五十步一表,竖立各种标志。田猎之日,司马按标志竖起旗帜,各部长官拿着写有本部名号的旗帜召集部众,天子、诸侯、军将、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公司马各执鼓、铎、铙、镯,摆开阵势,诛杀迟到者。各部长官汇集在阵前杀牲宣誓“有不服从命令者斩!”中军击鼓传令,击鼓三通,司马摇铎,各部长官举旗,车兵、步兵都随着鼓声,在旗帜的导引下向前进发,行至标志前,随着鼓声与铎声的再次鸣响,车兵、步兵都坐下,各部长官放倒旗帜。再击鼓三通、摇铎三下,各部长官举起旗帜,战车快速向前冲去,步兵紧紧跟随战车奔跑,冲到标志前,又随鼓声、铎声停止前进,各部长官放倒旗帜,车、步兵都坐下。第三次击鼓三通、摇铎三次,战车三次回旋,步兵三次向前刺杀,随后各部进行射猎。猎获大野兽要交公,猎获小野兽归私人所有,射猎者捕获野兽割下左耳,以便记功。天子射猎时降大旗,诸侯射猎时降小旗,大夫射猎时佐车停止前进,佐车停下后,百姓可以随意射猎。当射猎队伍到达预定的目的地时,鼓声大作,兵士同时大声呼喊,就好比攻占了敌人的阵地一样,射猎停止。各人献上猎物,祭祀四方神灵,天子主祭社稷,并犒赏有功者。
此后历代,最高统治者几乎都要进行冬狩。其中唐代冬狩礼仪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点。在此,我们对唐代的冬狩礼仪作一考察。
据《新唐书·礼志》记载:皇帝仲冬狩猎前十天,兵部召集百姓勘明地界,虞部(负责度量衡管理)丈量土地宽窄,在划定的狩猎场地上设立标志。狩前三天,有关部门根据地理、地形状况在狩猎场竖立旗帜。狩猎前一天,天还不明时,诸将召集本部军兵汇集在大旗下,不得大声喧哗,处罚迟到者,以示严明军纪。兵部再次重申军令后,军兵分左右两翼,由两翼将军率领布围,以军旗为号令,当天夜晚合围。田狩这天,天刚启明,皇帝御驾亲临猎场,在鼓声与号声中由仪仗及从猎王公大臣簇拥着进入围场。鼓吹令命令将战鼓六十个陈列在皇帝的东南面,擂鼓手面西而骑,另把六十个战鼓陈列在皇帝的西南面,擂鼓手面东而骑在马上。各部将领也在本部兵马的簇拥下,伴着鼓声进入围场。待一切齐备后,选择一百二十人骑马驱赶禽兽。驱兽队出发后,皇帝乘马面南前进,侍卫人员扛着一面合拢的大旗随从,诸王公大臣都带好弓箭骑马站在皇帝前后,他们的随从人员扛着一面合拢的小旗追随在后。驱兽队驱赶的野兽第一次经过皇帝面前时,有关人员要为皇帝整理、检查好弓箭,并送给近侍大臣。野兽第二次经过皇帝面前时,近侍大臣把弓箭敬献给皇帝。野兽第三次经过皇帝面前时,皇帝从禽兽的左边射箭。每次驱兽队驱赶的禽兽都要在三只以上。皇帝射箭时,侍卫人员要举起大旗挥动。皇帝射完后,诸王射。诸王射箭时,随从人员要举起小旗挥动。诸王射完后,诸公、大臣依次射禽兽。诸公、大臣射完后,驱兽队停止驱兽,老百姓开始随意射猎。射猎时,从左面发箭,射中左腢、左耳为上,射中右耳为次。射猎成群结队的野兽时,不能射尽杀绝,已中箭的野兽不再射,不射禽兽面门,不剪毛,逃出围猎范围的不追赶。田猎将要结束时,虞部在田内竖起旗帜,吹鼓手击鼓鸣号,将士们大声呼喊。射到禽兽的人把猎物献到旗下,割其左耳,以大兽充公,小兽归个人私有。上等猎物供宗庙做祭祀用的牺牲物,其次用来招待宾客,最次者交庖厨以充食用。皇帝还要命令有关部门献兽于四郊,致祭于庙社。
总之,田猎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军事意义的射猎、献获礼仪,最高统治者借田猎之便,既可演习军队,显示自己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加强对各部分军事力量的控制,又可表明自己重视对宗庙、社稷、神灵的祭祀,重视保护庄稼,勤政爱民,整兵习武不敢稍有懈怠的态度,还可借机满足自己射猎、出游的嗜好。因此,历代君王借田猎融合各种关系,达到巩固自己统治地位者不胜枚举,因田猎荒废政务、伤害百姓,导致自己统治地位动摇者也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