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3.乘车之礼

3.1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谈到他因遭受宫刑,而不能与正常人相提并论时,曾引述典故说,孔子到卫国后,有一天,卫灵公与夫人同车出游,让宦官雍渠参乘,孔子为次乘,招摇过市。孔子感到很耻辱,认为卫灵公根本不懂礼法、德性,不可共事,于是就离开卫国去了陈国。汉文帝时,文帝曾乘车去朝见母亲,让宦官赵谈参乘,郎中官袁盎看到这种情况后,伏在车前谏阻说:“我听说天子只能同天下的英雄豪杰同车共乘,现在我们汉朝虽然缺乏人才,您也不能同宦官同车共乘呀!”于是汉文帝只好笑着让赵谈下车。

司马迁在此谈到的,都是宦官与君王同车共乘不合礼法规定的例子。其实,在中国古代等级社会中,当车、轿等交通工具被作为区别尊卑贵贱等级的礼仪标志后,不但宦官不能同天子同车共乘,即使是没受过刑罚的人,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等级身份,非在特殊情况下,也不能随便同车共乘。更有甚者,等级身份不同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乘坐的车轿的规格、拉车的马匹、抬轿的人数、车轿上的装饰都各不相同,有一定的规格。这种规格就是中国古代的乘车之礼。

传说车是黄帝所造,起初用人拉,到少昊时开始用牛驾车。大禹时有个叫奚仲的人,开始用马驾车,禹任命他做管理车马的车正,各类车都以绘有不同图案的旗帜做标志。而我们现在通过古籍与考古发掘,能看到的较为真实的车是商代的。商周的车属于同一类型,都是双轮、独辕,带有车厢。这些车有用两匹马驾的“骈”车,有用三匹马驾的“骖”车,有用四匹马驾的“驷”车。如按形制大小,又可分为“小车”与“大车”两大类:小车用马驾车,装有供人乘坐的、被称为“舆”的小车厢,这种车主要供贵族、高官出行时使用,有时也用于战争;大车用牛驾车,装有大车厢,主要用来拉运物资。所以作为礼仪标志的“车”,一般指小车。周制,天子乘大路(辂),突出部分用玉装饰,又称玉辂;诸侯路车,大夫轩车,士饰车,庶人木车。《周礼》又说,天子有五种车,第一是玉路,马的樊(肚带)和缨(项圈)都用十二就(彩色毛圈)装饰,车上竖立着绘有日月和龙的大旗,旗的下端垂有十二束流苏,供祭祀、纳后时乘用;第二是金辂,供天子飨、射、祀礼结束,回銮、宴饮时乘用,突出部分用黄金装饰,马匹与车上大旗的装饰与玉辂基本相似;第三是象辂,供天子平常行道时乘用,用黄金、黄铜装配,呈黄色,用象为饰;第四是革辂,供天子阅兵、巡幸时乘用,车身用皮革蒙盖;第五是木辂,供天子田猎时乘用,车上竖有大麾,呈黑色。五种辂车都装潢华丽,左饰青龙,右饰白虎,并画有鸟兽图形。其实,根据《左传》、《礼记》、《仪礼》的记载,周代天子的车还有耕根车、安车、四望车、进贤车、明远车、大辇车、七宝车等。天子出巡时,除所乘主车外,一般还带着一定数量的属车(附车)。这些属车主要有: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鸾旗车、辟恶车、皮轩车、羊车、耕根车、四望车、安车。行幸时,属车按前后秩序,分陈于卤簿(仪仗队)中,举行大朝会时,则分陈左右。

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的车的种类也非常繁多,用途也各不相同。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一是重翟车,呈青色,用黄金和铜配饰,车上有镂锡,朱丝络网,并配有绣紫络带及帷,以及锦带、竹帘等,供皇后在举行受册封礼、从祀等大典时乘用;二是厌翟车,呈红色,配有红锦络带及帷,供皇后行蚕桑礼时乘用;三是翟车,呈黄色,配有红锦络带及帷,供皇后归宁(回门)时乘用;四是安车,呈红色,上配络锦络带,倒仙锦帷,供皇后临幸时乘用;五是四望车,呈红色,上有宜男锦帷等,供皇后拜陵、吊丧时乘用;六是金根车,呈红色,上有朱丝络网、倒仙锦络带、红绫等,供皇后平时出行时乘用。

3.2 先秦时的轩车供卿大夫、诸侯夫人乘坐,是一种曲辕、前顶较高、两侧有障蔽的马车,车上绘有花纹,彩饰华美。

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对车制进行了改革,但其详细情况已难确知。由兵马俑发掘的上百乘陶制夹乘俑车和两辆铜车马可大致了解其概况。两辆铜车马的情况是:一号铜车舆厢浅,不分前后室,有伞盖而无穹庐式车盖,御者凭轼(车前的横木)而御,是一种主车。二号铜车舆厢上有穹盖,只能坐御,主室内宽阔,铺有地毯,坐卧皆安,故名为安车。这种立乘的敞车在前,安坐的轿车在后的排列方式,与阅兵时的车队仪仗相似。这两辆车是皇帝的乘舆看来无疑。二号铜车舆厢四墙开有窗户,两侧有左右开合的推窗,后部有门,下坎可当蹬车踏步,冬暖夏凉,车饰全用银子制成,门扉内外,车窗及车盖内面,均以乳白色为底色,上绘红、紫、蓝、绿、黑等色花纹,车前四匹马通体白色,马头上有兜囊饰物、鸾铃、璎珞等。皇帝出行时,前有导车开道,后有百官们乘的八十一辆属车,其中七十九辆上蒙有虎皮,最后两辆悬有豹尾,气势浩荡。

汉初,由于秦末的暴政与战争的破坏,就连天子也不能乘坐一辆由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拉的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单天子可以乘坐六匹马拉的车,三公九卿及政绩卓著的太守也可以乘坐由五匹马拉的车。马车的形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单辕车逐渐减少,双辕车逐渐增多,车的种类繁多,用途更加专门化。皇帝不但可乘坐用金、玉装饰,绘有龙图、虎纹,竖有日月升龙旗帜,鸾雀翟尾的“玉辂车”、“金根车”,而且有可以立乘的高车与可以坐乘的安车各五辆做副车。此外,还有在亲耕籍田时乘坐的耕车,阅兵时乘坐的戎车,狩猎时乘坐的猎车,这些车既有用金、玉制成的绘有龙虎图纹的装饰,又有用鸟毛翠羽制成的伞形或方形车盖,还有用各种彩毛呢制成的车帷。三公可以乘“轩车”,其他官员可乘车厢四面敞露、中间竖有车盖的“轺车”,与四周设有帷幔的“辎车”。其中三公、列侯的车可以朱班轮,加皂缯盖,装饰鹿、熊黑。中二千石、二千石可以朱两?加皂盖;千石、六百石可以朱左。太皇太后、皇太后可以乘金根车,加交络帐裳,也可乘用紫毛呢装饰的?车。长公主可以乘用红毛呢装饰的?车。公主、王妃、封君等可以乘油画?车。皇太子、皇子可乘朱班轮、青盖安车。皇孙可乘绿盖安车。此后历代因革,略有不同。如隋开皇年间,曾为隋文帝造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青盖黄里绣饰。唐初天子有玉、金、象、革、木五辂坐舆,伞盖都用黄色;另有耕根车、安车、四望车和十乘属车。皇后有车六舆,太子有车三舆,王公以下车辂,亲王及武职一品,象饰辂;自余及二品、三品用革辂;四品用木辂;五品用辂车。唐以后,骑马、乘轿代车越来越普遍,马车只有祭祀、典礼时才用来显示威严,成为一种近乎纯礼仪性的交通工具。

3.3 乘车的等级不得僭越,这无须多说,但作为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于也不允许降低标准。如汉景帝曾专门下诏书说:车驾衣服要与身份相称,违反法令的,报告丞相、御史处理。豫州牧鲍宣为人俭朴,乘坐驿车巡视属县只驾一匹马,晚上不住“公馆”,随便在就近的乡亭住宿。因此被人上奏说违反礼制,丢了官。东汉巨鹿太守谢夷吾,到属县督促春耕,乘坐简陋的柴车,只带了两名随从,也被人弹劾“仪序失中,有损国令”,受到降职处分。在朝廷看来,官吏是不需要艰苦朴素的,重要的是要保持统治者的“威仪”。

古代乘车一般是“立乘”(站在车上),乘车时的礼仪也很多,很讲究站立在车厢中的仪容姿势。孔子上了车必定端正站立,抓着挽手的带子,在车上不回头向车内看,说话不急促,不伸手东指西画,可以说是标准的乘车姿势。乘车时,如果中途遇到尊者,要以手扶轼(车厢前栏板上的横木),躬身低头看着马尾,以示敬意。如孔子为了对服丧的人表示同情,见到穿丧服的人要行轼礼;为了表示对图书典籍的尊重,见到背负图书典籍的人也要行轼礼。《礼记·曲礼上》说:国君的车子要套上马时,仆人必须手执马鞭立在马前。套好马后,仆人要检查车的辖(xiá)头是否牢固,然后禀告车已备好。仆人先振衣,再从右边上车,以手拉着登车的第二条绳索,跪着乘坐。拿起马鞭,两手分握马的辔绳,赶马前行五步而后停住。国君出来登车时,仆人要把辔绳并到一个手,用另一只手把登车的绳索递给国君,左右侍臣避开。车子赶到大门口,国君按住仆人的手,转过头命令护车的车右(负责乘车人安全的勇士,也称“参乘”)登车。遇到门闾沟渠,车右必须下车步行或推车前行。

凡是驾车的仆人,依礼,一定要把登车的绳索递给乘车人。如果仆人的身份低于乘车人,乘车人就接受;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接受。如果仆人身份低,乘车人要按一下仆人的手,然后接绳索。如果不是这样,要从仆人手的下面自己取过绳索。客人的马车不可进入主人家的大门。妇女不得站立乘车。犬马不能牵到堂上。

祥车(生时乘用,葬时用做魂车)要空着左边的尊位。乘国君的车子不可空出左边的尊位,必须站在左边,始终凭轼。为妇女驾车,要伸左手执辔,右手后缩驾车。为国君驾车,则伸右手执辔,左手后缩驾车,俯身略朝向国君。国君不宜乘奇邪不正的车,不在车上大声咳嗽,不随便指画。站在车上,眼睛要看车前十六步半的地方。凭轼时,目光只看到马尾。回头看时,目光不超过车轮中心。进入国都,只用鞭梢搔摩马,慢行,不要让马狂奔快跑,让尘土飞扬出车辙之外。

国君路过宗庙要下车,遇到祭牛要凭轼致敬。大夫、士经过国君门口,要下车。遇到“路马”(为国君驾车的马)要凭轼致敬。驾驭“路马”时,必须穿朝服,把马鞭放在车上,不得把登车的绳索递给别人,站在左边必须凭轼。牵“路马”步行,必须走在道路正中。用脚踏“路马”草料的人,要受到处罚。如果有人胆敢数“路马”的马牙齿,估算“路马”的年龄,更要受到严厉的处罚。

君子乘车时,如路遇老人要凭轼行礼致敬,经过卿的朝位要下车;如果进了都城,就不能驱车奔驰;进入里门必须扶轼致敬。魏文侯师事段干木,经过段住的里门,低头扶轼,以表敬意。越王勾践起兵伐吴报仇,路上遇到一只突目鼓腹的青蛙,马上凭轼而敬。左右问:“青蛙有什么好敬的呢?”勾践回答说:“这只青蛙怒气冲冲,好像是赴敌决斗的战士,我因此敬它。”此话传到士兵耳中,有人就说:王对怒蛙都敬,我们如果不誓死奋力作战,岂不是连青蛙也不如了吗?军中士卒因此而个个摩拳擦掌,视死如归。勾践“轼蛙”,鼓起了士兵的士气,可谓效果不凡。

《礼记·曲礼上》所说的君子乘车,经过卿的朝位要下车,可以说是对乘车时一种最尊敬他人的礼仪的描述。这种礼仪曾被推而广之为遇尊下车的礼仪。春秋时,卫灵公与夫人夜坐闲谈,听到有辚辚的车声自远而近,到宫门阙柱下就停了,过了阙却又响了起来,且车声渐渐远去。灵公问夫人是否知道这是谁,夫人说,是蘧伯玉。灵公说,你怎么知道这是他呢?夫人说,礼制规定,过国君的门要下车,见国君的马要扶轼,蘧伯玉是当今的贤大夫,绝不会因为黑夜中别人看不见,就不行这个礼了。灵公派人出去打听,果然刚才是蘧伯玉路过阙门。又如,西汉武帝时,万石君石奋最小的儿子石庆,任内史时,有一次喝醉了酒,回家经过里门没有下车。万石君听说后,气得连饭也不吃。石庆听说后,又怕又羞,就脱光上衣,跪着向父亲请罪,万石君不加理睬。长子石建看到这种情形后,只好带着一门兄弟都脱光上衣为他求情,万石君这才叫石庆退下。以后石庆兄弟每次回家,都在里门外下车,快步走回家去。万石君本人更是谨小慎微,退休以后,只要参加朝会,每过宫门的阙柱,必定下车疾行,只要见到皇帝的马,也必定扶轼示敬。

3.4 唐宋以后,轿子逐渐成为宫廷、官府运用的一种交通工具,随之而来的,就是乘轿之礼。轿子在我国的运用也比较早,只是到宋代时,它的式样才基本定型。《宋史·舆服志》记载轿子的形制是:正方,装饰有黄、黑两种颜色,凸盖无梁,用篾席做围障,左右设有窗户,前后挂有轿帘,用二根长竿做舁(抬轿的杠子),名叫竹轿子,或竹舆。至于皇室所用的大辇、凤辇、逍遥辇、七宝辇、平辇、小舆等,大多设有黄花罗帐、坐褥、朱龙椅,其后又各加长竿两根,四竿竿头用金银描有龙首,顶盖上有角龙、结穗球等,分别用十几人或几十人抬扛。明朝规定:文武官所乘轿,可以由四个人抬扛,公侯伯都督以下不准乘轿。清代轿的种类繁多,朝廷规定:武官原则上只许骑马,不许乘轿。除皇帝、太子外,任何人不许在所乘轿上装饰云龙。皇帝、皇后各有专轿。皇帝的轿称龙辇或礼舆。多用于参加朝会以及耕籍以下各种祭礼活动时乘坐。礼舆用楠木制成,高六尺三寸,共三层,最上为拱形盖,八角装饰有金色飞龙。舆的四柱高五尺,上面饰有蟠龙,门端及左右扶手栏杆,都装有镏金云龙图案。轿内设金龙宝座,高一尺七寸。左右各有轿窗一个,夏天用蓝色窗纱,冬天用玻璃。轿子共有二根直辕木,各长一丈七尺六寸。大小横杆共六根,其中大横杆二根,长九尺,小横杆四根,长二尺二寸,肩杆八根,长五尺八寸,都用朱漆图绘金色云龙,杆的两端也有金龙图案。皇帝乘坐礼舆时,要十六人抬。遇朝会、万寿节等重大庆典时,礼舆往往被放到太和门外,作为仪仗的一部分。除礼舆外,清代皇帝的乘舆还有大轿、步舆、折合明轿、大仪轿等。皇后所乘的轿叫凤辇或凤舆。用楠木制成,高七尺,有拱形轿盖两重,上下都装饰有金凤,轿顶镂刻有云状的镏金花纹。轿前开有两个门,高二尺六寸,轿外呈黄色,轿内呈浅红色,中间设有朱红座椅,高一尺七寸左右,座上铺有缎帷,均绣有彩凤图案。凤舆有二根直辕,长一丈七尺六寸,大小横杆共六根,全部涂成明黄色,其中有大横杆二根,长八尺,杆的中部有双凤相对而立,小横杆四根,长三尺,肩杠八根,长五尺一寸。皇后乘坐时,要十六人抬。皇后参加各种大典时多乘坐凤舆。亲王暖轿用金色装饰盖幨,配有红色帷布,金色顶盖,朱漆轿杆。郡王要用红盖幨帷、朱漆轿杆;贝勒用青幨;辅国公、镇国公用青帷;一品京官暖轿顶用银色,盖幨帷都用黑色,在京可以用轿夫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职京官暖轿顶用锡,轿夫二人,出京四人。亲王、郡王、贝勒、镇国公等夫人可用朱漆轿杆。

车、轿被作为一种礼仪化的交通工具后,就成为权力和地位的化身,外出乘车轿参加典礼时,他们就成为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因此,汉代“五马”成为对太守的美称,明清“八抬大轿”成为达官贵人的别称。甚至直至今日,乘“红旗”、“奔驰”、“皇冠”等不同形制的高级小轿车,也成为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