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远说:“于国于民有利的事,宁争第一,不当第二。”
这是当代民营企业家的宽大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是的,张文远所走的路,原本就是一条利国利民的实业之路,是一条为社会造福、为群众谋求福利之路。他的成功不仅赖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强国富民政策,赖于全体员工们的共同努力,更赖于他的才智、勤奋与毅力。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他运谋决策,披荆斩棘,闯过了一道道险关,创造了一个个辉煌,这无疑是他在良好的大气候下奋发踔厉的结果。从手无分文而且债台高筑,到现在拥有固定资产8000万元,这中间究竟有着多大的差距,谁都明明白白。从一个连中学也上不起的农村青年,到现在的百万千万富翁,这不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神话,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
张文远发了,张文远富了。但是,张文远还是过去的张文远。
他至今不抽烟,不喝酒,平时总是家常便饭,普通着装。当然,他也吃过山珍海味、鸡鸭鱼肉,那完全是业务发展的需要,以丰盛的酒宴招待客人,以尽地主之谊。但从生活习惯上,他依然对“锅盔干面”情有独钟。他说,把玉米糁子熬黏,苜蓿疙瘩调上油泼辣子蒜水水,那才叫“配套”呢,比猪耳朵口条香多了。
有一次,县上有个中层干部在一家大酒楼设宴请他,他再三推辞,终是盛情难却,只得应邀前往。结果,他逼着人家退掉了1000多元的酒席,只要了一碗蘸水面,花了不到十元钱,气得酒店经理吹胡子瞪眼,骂张文远是铁公鸡。
他说:“也许我这种关中农村传统的饮食习惯,不符合科学的饮食营养方式,但我觉得吃得过瘾,吃得舒服,感到满足。再说,花那么多钱吃顿饭,不值!当然,有人对我这种生活习惯不理解,认为我是会挣不会花。是的,我现在有的是钱,可该花的就花,不该花的一分钱也不花。特别是对那些装门面、摆阔气、耍大方、有意作秀的做法,我是坚决反对。做人要实在,生活上也要实在,弄那些花花套子,有损中华民族的美德。”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凯达公司总部除了有几辆小车、面包车外,公司又为他专门配备了一辆高级小车。但是,他每天早晨上班,从西安西门一直步行到土门丰登路总部,下午又步行回去,很少车接车送。孙子在西一路上学,也从来不许车接车送,而是每天乘公交车往来。他曾严肃地对家人说,孩子自小就要养成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的习惯,千万不要养尊处优,惯成公子哥儿。经得风雨的树苗才能长大成材,温室的盆景只能徒有其表。
平时,他总是穿身休闲装,既舒服,又廉价,也不显眼。儿子要为他买套近两千元的名牌西装,被他一口拒绝。他说,看一个人是通过他的修养、品德、能力和成就,来证明他的本质,而不是看他的穿戴。当然,在特殊场合,出于礼仪上的需要,穿着讲究一点也是必要的。平常只要干净整齐也就行了。古人云,夏能遮体、冬能御寒者足矣。现在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平时穿得好一点,也是应该的,但不能过分。两千元买套衣服,是一个农民一年多艰苦劳动的收入呀!穿上这身衣服,见了农村乡党,心里能舒服吗?那种“一顿饭,一头牛;一盒烟,十斤油;P股底下一座楼”的现象,最容易脱离群众,最容易忘本,也最容易腐化堕落,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当然,有人认为这种生活习惯是一种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迂腐的表现,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更不符合现代消费观念。但他从不在乎别人怎样议论,依然恪守崇俭之道、艰苦作风,还要求代代相传,永远发扬光大。他之所以如此执著,是因为经历过艰难困苦,有挨冻受饿的过去,怎么也忘不了当年拉柿子、卖桃子、去甘肃背粮和姐姐给他碗里倒饭的往事。他经常告诫儿女,人不能忘本,不能骄奢,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然而,挣钱不消费,要钱干什么?对此,张文远有他自己的见解。他曾对笔者说:“过去没有钱,想吃啥没钱买,现在有钱了,想吃什么都能买到。但是,古人说:‘家常便饭糟糠妻’,才是最长久的。你爱吃肉食,连吃三天纯肉就不想吃了。那么要钱干什么?还不是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社会发展。我早说过,凯达是社会的凯达,不是我张文远一个人的凯达。钱也如此,自己不用的存款对存款者来说,只是一张支票,一张纸,但对社会来说,却是财富。要说满足,我现在已经很满足了。但我为什么还要奋斗,还要继续发展凯达事业?一句话,为了事业。这是一种创造欲,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不是单纯为了挣钱的。”他不愧是个企业家。“或许,这种思想,这种观念,许多人听了不太理解,甚至说我是附庸高雅。但我相信,能够理解的人也为数不少,因为有的人比我的境界更高。”
这一席朴素的话语,使笔者激动了很久,深深感悟到张文远宽广的胸怀和至高至善的精神境界。正是这种胸怀和思想境界,方才真正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和道德目标。
他生活俭朴,注重节流,不该花的分文不花。但是,在公益事业上,他却是“宁争第一,不当第二”。该支持的事情,他便鼎力支助,出手大方,他情注公益事业,爱心独占春光,留下了不少感人佳话。
20世纪80年代,农村每斤鲜羊奶一角二分钱。为了发展奶源,让利于农,他收鲜奶的价格比周边同行业收奶的价格都要高出二三分钱,只此一项,每年多付出的奶钱就达10万-15万元之多。有人对此做法疑惑不解,认为是“外行经商,万事难成”。谁知恰恰相反,让利于农的张文远却在“吃亏”中站稳了脚跟,在让利中获得了成功。而在奶价上死扣强抠的,甚至拖欠奶款不付的同行们,却一个接着一个关门大吉。事实证明,他每年多付出的近15万元,对于激励农民发展养殖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正是由于养殖业的发展,才有了充足的奶源,保证了奶粉厂的正常生产,达到了互惠互利的“双赢”目的。
泾阳县兴隆乡是店张奶粉厂的重点奶源之一,但因道路凹凸不平,特别每逢下雨,泥泞不堪,行走非常不便。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张文远出资10万元,为该乡12个生产大队修筑了简易公路,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赞扬。
1998年,在建设小城镇初期,兴平奶粉厂所在地的店张是全市四大古镇之一,镇党委、镇政府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竭尽全力,对老镇街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宽改造。为了筹集建设资金,镇领导召开了全乡镇各企业、单位和各村组负责人会议。镇长在介绍了店张镇建设规划和扩建规模后,要求各企业、单位和村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予大力支持。
开会之前,有几个企业的领导素知张文远不但热心公益事业,而且企业效益也好,担心他捐款时报数过高,给兄弟企业造成客观上的压力,便对张文远说:
“老伙,今个开会的内容你也知道,是要我们‘出血’呢,你打算出多少?”
“这要看镇上的缺口大小,大了,多捐点,小了,少捐点。”张文远不假思索地说。
“能小吗?镇上两手空空,没钱还想干事,不指望着各企业、各单位发扬风格,还有啥办法?”一个厂长说。
“可不是。”又一位厂长接着说道,“依我说,你不要报数太高,免得给大家造成压力。”
张文远笑了,说:“各企业的效益不一样,家底也不一样,镇领导心里也清楚。所以,既要同襄义举,支持小城镇建设,又不能打肿脸充胖子,还是各尽所能,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吧。”
当镇党委书记讲完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之后,张文远第一个便举手发言。他说:“小城镇建设是中央关于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不但有利于各村组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各企业、各单位的自身建设。所以,我坚决拥护镇领导关于拓宽改建的规划和具体实施意见。”
见他没有报出捐款的具体数字,有个村支书便打趣地说道:“说了半天,还是个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嘴上支持是‘软件’,关键要的是票子,是‘硬件’呀!”
他的话一落音,顿时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这叫嘴上功夫,有话没钱。”不知是谁又插了一杠子。
镇领导也急于“务求实效”,而且知道张文远的为人和企业情况,有他带头,再好不过,就笑着说道:“张文远同志不是那号人,他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呢!”
张文远笑道:“镇长同志,你也别用激将法。报多报少,各家有各家的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互相攀比。在整体规划项目上,不是要修建一条水泥路吗?请问,这条水泥路一共预算了多少钱?”
“15万!”镇长说,“这可是通过专家预算的。”
张文远想了想,说:“好,我表态:这条道路,我们奶粉厂包了!”
立时,会场爆发出了一阵阵惊天动地的掌声。只见书记和镇长询问似的对视了一下,点点头,大声说道:
“好!这条水泥路就交给你们奶粉厂了。我代表镇党委、镇政府对奶粉厂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精神,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后,记者采访张文远时问道:“你对这次支持小城镇建设有何感想?”
“于国于民有利的事,宁争第一,不当第二!”张文远由衷地说。
奶粉厂所在地属店张镇三星村,从建厂以来,该村曾给奶粉厂以大力支持。20世纪90年代,由于三星村学校房舍破旧,张文远捐款5万元,修葺了危房,排除了隐患,保证了学校师生的安全,得到了镇、市的表彰,同时也加深了村、企之间的感情。
在此之后,全市又开展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建设,张文远又第一个捐款5万元。他说:“教育兴邦,关系着培养人才的百年大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才越来越成为强国富民的第一要务。这次集资,从干部职工,到各界各业,都非常重视,非常支持,形成了一个全党重教、全民尊师的良好风尚。为了加大普九教育基础建设,改善中小学残垣危房现状和教学设施设备,大家都慷慨解囊,我呢?还是那句话:于国于民有利的事,宁争第一,不当第二。但是,希望有关部门要十分珍惜这笔兴办教育的集资款,能把每一角钱都用在正事上。切勿出现有违民意的事情,成为人民的罪人,留下千古骂名。”
店张镇历史悠久,从唐天宝十五年(756)建成长安通往西域的第一个驿站开始,便逐渐形成集镇。特别是清朝时期,更加日渐繁华。但是,古镇建设主要靠商家建店设肆,无标志性的建筑。店张镇东西街道,昔日街道狭窄,地面凹凸不平,其地势又是北高南低,每逢暴雨,多受洪水之患。建国后,经多次整修,终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既无开拓精神,又无长远规划,均是短期修补,无甚大的动作。以后虽然稍稍拉大了古镇框架,还是没有彻底变化。在小城镇建设中,镇政府加大了拓宽改建力度,并依照市委、市政府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思路,通过整体规划,彻底解决道路及排水问题。要求把店张镇建成西安到兰州大路上的一颗珍珠。但因经费不足,举步维艰,镇政府领导又一次找到了张文远。
由于三番五次地请张文远发扬风格,无私捐款,镇长也真有些为难,不好启齿。所以见面之后,抽烟、喝茶、聊天、闲谝,只是不好意思开口。张文远见状,知道领导来意,便主动问道:
“领导今天前来,有啥指示,就请直说吧。”
镇长苦苦一笑,这才吞吞吐吐地说:“无事不登三宝殿。你知道,这次街道的排水工程,按照市上的要求,设计能力要保证百年一遇的大水排流需要,总计投资……”
张文远笑了,说:“这些情况我都知道,你就提上斧头给肉上砍,需要奶粉厂拿出多少钱?”
镇长也笑了,说:“集资捐款是自愿的,哪能给你老兄下任务呀!”镇长又抽出一支烟,在手里捻着:“你就结合厂里的实际情况,三万两万不少,十万八万不多。”
张文远想了想,说:“不说咧,我们拿五万!”
镇长一听,激动地拉着张文远的手,说:“还是你老兄识大体,顾大局,精神可贵姿态高呀!谢谢你对镇上工作的大力支持。”
“甭戴二尺五了。”张文远诚恳而严肃地说,“公益事业是为群众造福,我们坚决支持。但是你知道,奶粉厂虽然效益不错,但还要扩大再生产,还要大量投资。不投资,就缺乏竞争力,就会被市场挤垮!而且,这每一分钱,都是职工们用血汗换来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一样,也是‘粒粒皆辛苦’呀!所以,我相信镇上会十分珍惜这笔捐款,把钱都能用在正事上,发挥它真正为民造福的作用。”
“你这尽管放心。”镇长诚恳地说,“我们实施的是阳光执政,特别是在经济开支上,要有透明度。一分钱一个窝儿,坚决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并且张榜公布,决不乱花乱支。”
张文远更关心扶贫帮困工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贫困学生。为此,他奉献爱心,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2005年11月,他先后给陕北地区和山西石楼县等地奶户中的贫困学生送去了价值数万元的桌凳、书包、被褥等。当他亲手把这些东西交给困难学生时,不少学生和学生家长被感动得热泪长流。一位老大娘拉着她的孙儿说:
“张总呀,你真是个好心人呀!不是你,我孙儿只有失学了。我们家里太穷,上不起学,娃苦,他大他妈也苦,我也恨我没有本事,拿不出钱来。这下好了,有你的帮助,娃又能安心上学了,你真是我们的恩人呀!”说着,就要给张文远跪下去。张文远见状,连忙扶住老人,心里酸酸的,噙着眼泪,说:“老人家,你别这么说了。帮贫扶困,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不瞒你老说,我小时候就是因为家里太穷,上初中的时候就辍学了。每想到这些,我就伤心,就悔恨。所以,我们要竭尽全力,决不能让孩子们再失去上学的机会呀!”
“对对!”老太太拉过孙儿,向孩子说道:“你听到没有?不是你张爷爷,你就永远失去了念书的机会。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报答张总的恩情。”
孩子很聪明,那双明亮的眼睛里透露出对张总的感激之情和坚定的目光。望着张文远,他说:“谢谢张爷爷,我一定努力学习,不辜负您的希望。”
张文远一把拉过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动情地说:“我信,我信。你将来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
爱心,在这里闪光。
奉献,在这里结果。
张文远说,挣钱就是为了奉献。
奉献,这是一个伟大而又闪光的名词,它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感情和助人为乐的民族传统。有了钱的张文远乐于奉献,就是在他事业的起步之初,依然囊中羞涩的20世纪80年代,奉献这个词儿,便在他的心中开始扎根、发芽,并开花和结果了。
1987年,店张镇政府和兴平乳品厂厂长张文远签订了一份承包经营合同,根据“包死基数,超利分红”的原则,镇政府确定当年的承包基数为9.5万元。张文远艰苦奋斗,狠抓经营管理,努力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层层落实责任,使当时仅有61人的乡镇小厂,全年实现利润27.5万元,生产奶粉325吨,被评为咸阳市优质产品。按照年初合同细则规定,超过部分的10%奖给厂长。经过核算,张文远应得红利1.8万元。但出人所料,张文远领了奖金,却从中拿出了9000元,用于厂里的设备更新改造。消息传开,全厂职工同声赞扬。在1987年,9000元便可以在农村盖起一座两层小楼。他把这么多钱无私奉献给工厂,这是一般人想不到的。当《陕西日报》记者采访他时,他说:“没有企业,别说奖金,连一分钱的工资也没有!正因为企业发展了,我才获得了奖励。现在,我又回报社会,回报企业,就是为了企业的更大发展。所以,个人与企业是鱼水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而又互相受益的。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如果只求索取,企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最终将会枯竭。只有奉献,企业才会更加壮大,才会永远兴旺发达。”2007年,在挥师西进中连创佳绩,投资巨大的张文远,还在考虑如何将慈善和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制度化、经常化的问题。笔者相信,在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凯达股份有限公司在慈善事业上,也将会有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