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所创武当道派后来逐渐融入了全真道中。作为道教两大派别之一的全真教,它重视自我道德修养和功行,而正一教则是崇拜鬼神、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因而成为符箓各派的总称。道教自从金元时期被分化为两大派别后,以江淮南北地域为界,一南一北,各有所信。到了元末明初,两派又有了融合的趋势。武当派、全真派、正一派的三教合一,与张三丰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众多有关张三丰籍贯的说法中,陕北民间说他是绥德人,他得道前后的故事在陕北广为流传。说张三丰排行老三,有些疯疯癫癫,他有时说些在常人听来近似于疯话的言语,做些荒唐的事情,所以人们叫他“张三疯子”。究竟名叫什么,这是无人知晓的。在他成道之后,人们不便再叫他“张三疯子”了,就以谐音称其为“张三丰”以表尊重。
陕北民间传说的张三丰的形象与全国通行的说法一样,说他穿的是破衣烂衫,蓬头垢面。他每餐都是斗米斗面,有时可以许多日不食,亦不知饥饿。他食量大,整天不干活,只是修炼,很脏污,又没有成家。他到村子不远的一个石坷里修炼(亦有说他在一个山窑里修炼的),兄嫂不知其所往,便与乡亲们共同寻找。后有人看到张三丰在石坷中盛着,还活得很好,报于其兄嫂,兄嫂赶来,劝其回家,可张三丰就是不愿回去,仍要在石坷中修炼。兄嫂二人也无可奈何,只得由他去了。
张三丰的兄长是个生意人,经常去山西做买卖。有一天晚上,张三丰突然从山上跑回家来,一语不发,拿起擀面杖往水瓮里一插就搅,口中还念念有词。嫂子感到莫名其妙,问张三丰这样所为何因,张三丰没有回答,仍然继续搅着,口中念着。过了好一会,张三丰大汗淋漓,擦了一把汗,才说,搬上来,搬上来了。说完,放下擀面杖走了。第二天,兄长回来了,说起渡黄河的事来。说他坐的船翻入黄河中,但不知怎么回事,好像有什么东西把他从水中提出来,到了岸上,才活了性命,其他人都死了。嫂子说,三疯子昨天晚上忽然回到家中用擀面杖在瓮中搅,他搅水的时辰与你翻到黄河中的时辰一样,是不是三疯子得道了?夫妻二人觉得有些怪异,但也说不清楚。第二天,夫妻二人再次来到三丰修炼的石坷,请三丰回家去,三丰说什么也不回去。
张三丰的兄嫂经常让女儿给三叔去送饭,送了很长时间。每次送饭,张三丰什么也不说,将饭吃完后,侄女提着饭罐下山回家。侄女又来送饭了,张三丰这次却不急于吃饭,而是开口说话了,问侄女说,你要鸡鸡不要。侄女脸红了,没有言语,碍于叔侄之情,等三丰吃完饭后提着饭罐下山了。回到家里,没有向父母说起此事。第二天,她又上山给三叔送饭,三丰见侄女上山来了,又问侄女说,要鸡鸡不要。侄女没说什么,收拾好饭具下山回家了。她受不了三叔这种“非礼”,向父母说,我明天再也不给三叔送饭了。父母问她这是为什么。她将三丰的言语向父母说了。三丰的兄嫂听后感到有些怪异,但又说不出这是什么原由,便对女儿说,你三叔如果再说起这话来,你就说要了,看他能怎样。第二天,三丰的侄女又提着饭罐上山了,三丰又问侄女要鸡鸡不要,三丰似乎已感到了侄女想要鸡鸡,一边问着,一边用米汤和黄土,捏成一个鸡鸡的样子来。侄女听见三叔又问此事,便顺口答道:要了。此时,裤子已经脱了下来,三丰将用泥捏成的鸡鸡向侄女裆下一甩,侄女长出了一个鸡鸡,由一个女孩子变成了一个小子。三丰这时向侄儿说,从明天以后,你再不要给我送饭了,我走呀,咱们张家也有了传承香火的人了,我这一去,再没有后顾之忧了。侄儿问道:你去哪里?什么时候能回来?张三丰说,我去无定处,等绥德闹起大秧歌时,就回来了。说完,催侄儿赶快回去。三丰目送侄儿远去后,倏然不见,侄儿回到家中,父母有些不认识了,问明情况后,才知三丰已经得道,赶忙来到山上时,已不见了三丰的踪影。到处打听三丰的去向,没有人能够知晓。
几年以后,三丰的兄长打听到武当山上有一位道士叫做张三丰,心想,是不是自己的兄弟三疯子?便打点行李,寻访到武当山来,一看,果然是自己的兄弟,劝慰三疯子回家去,三疯子怎么也不肯回去,兄长只能作罢,祈盼着绥德闹起大秧歌的时候,三兄弟回归家乡。
过了数年,真人李玉凤在佳县白云山建起了道观,专门祀奉真武大帝。宗教界的惯例是凡是祀奉什么神灵,都要到这位神灵的成道地祖庭去请神。李玉凤又得到明朝皇帝的御批,加封了白云山道观。道观便组织人员,前往武当山迎请真武大帝。张三丰护卫着神驾一同从武当前来。一路上,陕北各地以秧歌之仪恭迎真武大帝。到了绥德,人们以大型秧歌恭迎真武大帝和武当开山祖师张三丰。张三丰在绥德逗留数日后,来到白云山上,与李玉凤一同安神,为真武大帝开光点眼后仍回武当修炼。张三疯子之名从此在陕北传说开来。
李自成
据《明史》所载,李自成是米脂人,祖辈世代居住在怀远堡李继迁寨。
李自成的父亲名李守忠。身边无子,曾经上华山做过祈祷。后梦有神灵告曰:“以破军星为若子。”后来便生了李自成。李自成在幼年时期曾经给本地的一户大姓艾氏家放过羊。长大以后,当过银川驿卒。说他高颧深□,鸱目曷鼻,声如豺。平时善于骑射,斗狠无赖,犯过几次法。知县晏子宾将李自成抓捕后,准备将其处死,却逃脱过去,做了屠夫。天启末年,有魏忠贤党族乔应甲为陕西巡抚,朱童蒙为延绥巡抚,他们都是很贪的官吏,不去盘问盗匪,因此,盗匪也由此开始产生。
崇祯元年,陕西发生了大的饥荒灾情,延绥一带很缺乏粮食,固原发生了兵士抢劫州库事件。白水贼王二,府谷贼王嘉胤,宜川贼王左掛、飞山虎、大红狼等,一时并起。安塞马贼高迎祥是李自成的舅舅,他与饥民王大梁共同聚众,响应各贼王。明朝廷将这些农民起义军称做“贼王”,后人将他们称做起义军。李自成就是在这一年参加了高迎祥的起义大军。崇祯九年(1636)七月,明朝军队在陕西周至将高迎祥擒获,南俘阙下,磔死。起义军推李自成为闯王,开始了他打天下的军事生涯。崇祯十一年,张献忠投降明朝。李自成在潼关中了明朝军队的伏击,仅率十余人突围后来到商洛丛山中藏身。十二年,张献忠又反明军于谷城,李自成闻献忠反谷城后大喜,从商洛山中出来,广收众兵士,并尽焚辎重,轻骑由郧、均出发,向河南开进。时逢“河南大旱,斛谷万钱,饥民从自成者数万”。因河南灾荒,自成又率军开赴四川。崇祯十三年又被明军围于奉节(今四川奉节)地区的诸山之中,经过苦战才得以逃脱,率五十骑又进入灾荒严重的河南。李自成进入河南以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并严束部属,受到民众的拥护,起义军扩大到百万之众。也正是这次进河南为他奠定了建立大顺政权的基础。他遇到了几个助手。据《明史》所载,杞县举人李信,是逆案中尚书李精白的儿子,李信拿出米粟来赈济饥民,饥民也因李信的这一德行而传颂说:“李公子活我。”此时有渑池伎女红娘子造反,将李信掳去,李信只好委曲求全,伺机逃离。李信逃出后,官府又以李信为贼寇将其囚禁在狱中。红娘子闻讯后赶来营救,饥民们共同响应,将李信救出。卢氏举人牛金星磨勘被斥,到李自成军中为主谋。潜归乡里,因事泄坐斩,后来被免了。李信、牛金星二人见李自成军来河南,便前来投奔,自成大喜,改李信名为李岩。牛金星又推荐了卜者宋献策,此人虽长三尺余,但为自成上谶记云:“十八子,主神器。”自成大喜,李岩向自成言说:“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自成从此以后,屠戮之事大为减少。又散所掳财物以赈饥民。“民受饷者,不辨岩、自成也,杂呼曰:‘李公子活我。’岩复造谣词曰:‘迎闯王,不纳粮。’使儿童歌以相煽,从自成者日众。”在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红娘子的辅佐下,第二年,李自成乘明朝军队在中原兵力空虚之机,一举攻克洛阳。崇祯十五年,又运用围城打援的办法,在朱仙镇(开封西南)击溃明朝援军。十六年,在襄阳(属今湖北)称奉天倡义大元帅。李自成制定了先取关中,再攻山西,后取京师(北京)的战略,并亲率大军北上河南。同年九月,采取诱敌深入的谋略,在汝州(今河南临汝)之战中,一举歼灭明军四万余人,乘胜攻占了西安。冬季,李自成“乃诣米脂祭墓。向为官军所发,焚弃遗骴,筑土封之。求其宗人,赠金封爵以去。改延安府曰天保府,米脂曰天保县,清涧曰天波府”。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改名自晟,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谥号,以李继迁为太祖”。大顺政权建立后,自成旋师北上,三月十九日,攻克京师,明崇祯皇帝在煤山(今之北京景山)上吊自杀。结束了明朝二百七十余年的统治。
由于胜利后的骄傲情绪以及没有巩固的根据地,明朝将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迎战不利,被迫退出了北京城,转战于豫陕两省,后于大顺永昌二年(1645)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另有一种说法是李自成兵败后去了湖南石门县夹山寺,出家为僧。起义失败。
陕北民间关于李自成有个传说。李自成小的时候,家境贫寒,跟随父亲李守忠干着贩卖瓷器的营生。在一次贩卖途中,父亲身染疾病,不幸亡故。自成年幼,无力厚葬其父,便用两条瓮装殓了父亲遗骸,找了一块墓地就将父亲安葬了。失去父亲的李自成家庭生活很是艰难,整日忍饥挨饿,吃了上顿没下顿,破衣烂衫地苦度着光阴。有一日,听说舅舅家娶儿媳妇,饥饿中的李自成想到那里去吃一顿饱饭,但又没钱寻门户,也没有像样的衣衫可以穿戴,有些不想去了。但李自成怎么经得起“八碗”的诱惑?还是去了。走在路上,一个穿着一身红衣红衫、骑着一头毛驴的女人在前面走着,一边走着,一边自言自语说:“他是在作怪,不晓得是我今日当值,还敢办什么喜事,非把他搅了不可。”李自成一听,那个女人是在说舅舅家的事,便赶上去,对女人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不要去了,我正是到那里寻门户的,我给他们说一下,让他们改一下日子。那个女人说,那我就不去了,你把话捎到,我就回去了。女人突然不见了。李自成一边走,一边想,舅舅家办事怎么会选这么个日子,赶快赶到,让他们改日再办。
李自成刚上舅舅家硷畔,眼前一派热闹景象,喜气洋洋。赶忙进到院子里问舅舅,是哪个阴阳放的日子?舅舅问,怎么了?李自成说日子不对。阴阳是舅舅家的客人,正好也在事情上,听了李自成说的话后,说,日子对着哩,今是小红沙当值。日子不好,但有紫微星救驾,所以是个大利的日子,什么妨害都没有。李自成一想,明明是自己把小红沙挡驾了,难道自己就是紫微星?心里暗暗喜欢。
舅舅家的事情很大,李自成虽是外甥客,但却是破衣烂衫,没人看得起他。到了晚上,就睡在厨房窑里的热炕上,烧得睡不着。这时,听到外面有人说,火神星君犯上,紫微星有难。李自成听后心想,自己烧得睡不着,正是因为这个热炕所致,这不是火神星君造成的吗?李自成睡不好觉,只得到外面溜达,但困意难熬,来到一个废弃的猪窝里,铺了一抱草躺下了。因浑身发冷,还是睡不着。这时,又听见有人说,紫微星发暗,是黑煞神犯凌。自成听后心想,黑煞神所附之体就是猪,自己睡在猪窝里,不正应了这个观星人的说法吗?自此,李自成便有了打天下、坐江山的念头。
李自成因生活所迫,来到富庶的中原地河南逃荒。这时正值夏、秋之季,李自成因水土不服和时令变化,得了重病,汗病(流水病)打倒四十天,只能强撑着虚弱的身体沿街乞讨。他渴了,看见人们吃西瓜,凑上前去想捡西瓜皮溜一溜来解渴。河南人看出了自成的意图,他们啃完西瓜后将瓜皮扔在地上用脚踩着在地上蹭,直蹭到无法啃食时才罢休,李自成愤怒极了,心想河南人如此之坏,有朝一日我李自成有了兵权非将河南人杀光不可。李自成心中愤怒着,但强忍着没有发作,等卖瓜的走了以后,他在瓜摊上□了一泡后回到避身的草窑中。第二天,他又来到瓜摊,看卖瓜的怎么再来卖瓜。当他来到瓜摊后,见一位童颜鹤发的老人坐在那里,用草帽盖着自己昨日□下的屎。老人见李自成来了以后,将草帽揭起就走,一边走一边说,这是真龙天子□的屎,是玉玺堆起来的。自成追着问老人凭什么看出是真龙天子□的。老人说,这屎是一层四块正方的屎块堆起来的,所以是王印屎。自成还想问点什么,老人化作一道白光,直冲云霄,向南天门飞去。自成这才明白,原来是太白金星变化作老人来点化自己。又想到继续在河南待下来非饿死不可,所以又回陕西来了。这时,李自成的舅舅高迎祥在陕北揭竿起义。李自成便参加了起义大军,南征北战。潼关之役失败后,自成率义军在商洛山中转战一些时日后又二次来到河南。奉节失利,自成三进河南。这样,陕北民间就有了李自成“三返河南,攻打北京”的说法。
李自成在西安做了大顺皇帝后,想到父亲当年被草草安葬的事情,心里很是不安,便回米脂老家请了很好的风水先生为父亲选择墓地,以举厚葬之仪。当墓穴被打开后,长着翅膀的蚂蚁遮天盖地飞了出来。人们说,这些蚂蚁就是李自成日后的兵马,如果不要放出,李自成就可以统辖万军之众。把它们放飞了,就难以统辖了。自成厚葬了父亲后,领兵来到河南,以报当年之仇恨。
李自成还没有进入河南前,河南已传出风声,说闯王要杀河南人,河南人纷纷向外逃跑。李自成想进一步打听一下河南人是否都很坏,就乔装打扮在民间私访。正在私访途中,他遇到一个中年妇女,身上背一个大孩子,手里拖着一个小孩子,急急忙忙地赶路。自成上前问妇女到哪里去,妇女说,听说闯王要来河南杀人报当年之仇,我要到陕西躲一躲。闯王又问,你为什么背着大的却拖着小的走呢?妇女说,大的是我抚养的,小的是我亲生的,如果背了小的,拖了大的,就会被人耻骂。闯王听后,不觉一怔,河南人里面也有好人,坏人总是少的,便动了恻隐之心,改变了主意,觉得不应将河南人一律杀掉。就对妇女说,闯王是照烟囱杀人,只要你在烟囱上插上柳枝,闯王就不杀了。那个妇女听后就回河南去了,并把插柳枝的事告诉了邻居。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本来河南人的烟囱也在房脊上,他们怕闯王大军来了杀自己,索性将烟囱从房屋上搬下来安在窗户外,并插上柳枝,准备逃过劫难。
到了杀河南人的时候了,闯王下令,凡烟囱上有柳枝的一律不准杀。大军开进河南以后,人们习惯在房脊上找烟囱,怎么也找不到。找来找去,却在窗户外面找到了烟囱,而且还都插着柳枝。士兵们无法下手,就将此情报告给了闯王。闯王宁愿一个不杀,也不愿将那位妇女杀了,就下令撤军了。河南人也因此明白了闯王的人品,他是一个好人,老百姓可以信赖他。河南人因此归顺了闯王打天下。红娘子、李信、牛金星、宋献策等一干精英,都是河南人。恰恰是河南人帮李自成打下了天下,而刚刚打下的天下却断送在陕西蓝田人刘宗敏的手中。他居功自傲,花天酒地,胡作非为,霸占了明朝镇守山海关将领吴三桂的妻子陈圆圆,惹恼了吴三桂,其引清兵入关,推翻了刚刚建立一年多的大顺政权。人们又根据刘宗敏的奢侈生活,给李自成编了一个很荒唐的故事。说李自成进北京后问众将士世上什么最好,众将士回答“过年好”,于是,大家在北京天天过起大年来,以致忘了防守,才使清兵入关有了机会。
也正因为李自成没有杀河南人,河南人与陕西人互相通好,每有灾情,河南人总是愿意跑到陕西躲灾。
从史实看,陕北民间的传说与正史所载不符。这些传说多是出自明朝官方所编织的诬词。其实李自成回家祭祖前,官家早已将其祖坟挖掉了,自成只是筑了一下土。李自成进河南都是带兵转战的,并不是逃荒去的。说李自成杀河南人完全是出自《明史》,《明史》将李自成列为“流寇”,并为其撰文称“性猜忍,日杀人斮足剖心为戏。所过,民皆坞堡不下。”既是为流寇所作之传,何有不杀人的道理呢?
陕北民间为李自成大顺政权的短暂消亡又编出了一则传说。说李自成从四川奉节向河南进军时,路过终南山,时值寒冬季节,士兵们正行之际,路旁一株鲜花开放,感到很奇怪,就上报给闯王。闯王听后亦感奇异,命令士兵将花株挖出,看看地下究竟有何物能使花朵在寒冬季节开放。士兵挖到三尺深时,花朵突然不见,一个披头散发、银须长达膝下的老人端坐在原来花株处。闯王更感到奇怪,便上前问道:你是何方妖人?老翁答道:我乃三国时期的徐庶。闯王听了一算,徐庶距今已有千年之余,顺口说了一句,你千年不死的老鬼!徐庶听后,悲痛万分地嚎了一声,说,你不出八个月的闯贼!本来徐庶已经修炼得道,成为神仙之体,但因不会变化,所以千年之后以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来到闯王所经的路上,向闯王讨封,在讨封后即可变化,没想到闯王文化不高,认为徐庶千年之后仍然活着,便顺嘴又给封了一千年不死。徐庶没有讨到好的口彩,仍要继续做一个老鬼,恨不过,也将闯王八年的江山咒成了八个月,一个好端端的皇帝就这样成了反贼。故此,《明史》将李自成列入流贼之中。
康熙王私访陕北
陕北民间流传着不少康熙王私访陕北的故事。这些故事究竟是康熙帝的故事,还是另有其人?是应甄别的。据《清史稿》载:于“康熙三十六年二月戊戌,上驻大同,丁未,次李家沟。戊申,诏免师行所过岢岚、保德、河曲等州县今年额赋。是日,次辇鄢村,山泉下涌,人马霑足。庚戌,遣官祭黄河神。三月丙辰,上驻跸屈野河……辛酉、次榆林。戊辰,次安边城。宁夏总兵王化行请上猎于花马池(今宁夏盐池)。”除此之外,《清史稿》中再没有康熙皇帝驾临陕北的记载。《清史稿》又载:“巽简亲王满达海,代善第七子。”“顺治元年,从入关,败李自成进贝子。复从英亲王阿济格,逐自成趋绥德。”“二年,克沿边三城及延安,自成遁湖北,师还。”“……八年,世祖亲政,改封号为巽亲王……九年二月薨”,子常阿岱,初袭亲王。巽简亲王满达海自此再没有来过陕北。
在《清史稿》中,除了康熙皇帝和巽简亲王满达海在康熙年间来过陕北以外,再没有人来过。陕北民间流传的“康熙王”访陕北的故事说的是“康熙王”,而康熙来陕北已是皇帝了。王里面只有巽简亲王来过陕北,与“康熙”这一说法相差甚远。况且,康熙皇帝来陕北的时间很短,也不会留下那么多的故事。他来陕北的第一站是榆林,是康熙三十六年三月辛酉日到达的,戊辰日已到达了安边城。时隔七日,即丙子日已自横城渡过黄河。时隔八日,即丁丑日,已驻跸宁夏。他来陕北是带着朝廷大员来的,所以不会在民间私访。
根据陕北民间的传说,有说是“康熙王”的,但大都说是“康亲王”,民间讹传为“康新王”。《清史稿》没有康亲王来陕北的记载,这恰恰为“私访”留出了空间。
据《清史稿》云:“康良亲王傑书是代善子祜塞的第三子。初袭封郡王,顺治八年,加号曰康。十六年袭爵,遂改号康亲王。”“康熙二十九年率兵出张家口,屯归化城,备噶尔丹。三十六年闰三月,薨,予谥。”“三十六年闰三月辛巳朔,日有食之,庚寅,康亲王傑书薨。”从这段记载来看,康亲王来陕北是有可能的,因为他是出兵张家口屯归化城。
归化城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明嘉靖年间为蒙古西默特部长俺答驻牧。有城曰库库和屯。隆庆中,长俺答被封顺义王,名其城曰归化城。清初复于其东北五里增筑绥远城。治绥远理事同知。绥远城将军归绥道同驻绥远城。又置归化厅抚民同知,与归化城副都统同驻归化城……两同知分理蒙汉民事。由此可以看出,康亲王出兵张家口,屯归化城是分理蒙汉民事的,陕北当时属归化绥远厅辖区,康亲王来陕北处理民间事务,进行微服私访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说,陕北民间流传的“康熙王私访”的故事中,既有康熙的传说,也有康亲王的传说,从一些故事内容上就可以区别出来。
关于康熙的传说
康熙皇帝到达榆林后,榆林官员以菠菜炖豆腐招待他。康熙吃完以后大加赞赏,并为菠菜炖豆腐题词:“红嘴绿莺鸽,雪白如玉般。”自此,这一道菜成为榆林名菜。同时也说明那时的榆林厨艺已经懂得了烹菜的整形技艺,将一棵完整的菠菜洗涤后烹制,其根红润如莺嘴,绿叶展开如鸽。既有美观的欣赏价值,也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康熙来榆林也是可以吃到这道菜的,他是三月辛酉到达榆林,正是冬菠菜的旺季。
传说康熙从榆林出发,来到无定河边后,听到了哭声,命下人打听所为何事。经打听后得知,有一人家挖地基箍窑却挖出了太岁,故而悲哀恸哭。康熙闻知后来到这户人家,劝慰说,不要怕,一铁锨铲的撂在无定河里。这户人家不敢铲,说惹不起太岁。康熙说,怕什么,我是万岁,还怕他个太岁?铲的撂了。村人一听万岁驾到,便不怕了,将太岁铲的撂到无定河里了,窑箍起来也没事。自那以后,无定河两岸没有了太岁。一则,有万岁爷口谕,太岁不敢来了;另则,太岁撂到无定河里被水冲走了。无定河,也就是说,无定河两岸没有了太岁的定所。
康熙皇帝来到米脂后休息一日,第二天出发到绥德去。米脂常家吹手一路吹奏,毫无间断,曲牌流转,没有重曲,吹到妙处,如玉落盘;吹到激昂处,犹如龙腾虎跃,威风八面。康熙一时高兴,口谕,封米脂常家吹手可以不规。自此,米脂常家吹手可以入考场应试,天下随处都可应事。
所谓“规”就是规矩。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矩,封建社会时,吹鼓手被列在了下九流之列,不能科举应试,即便是干吹手本行也只能在自己的区域范围内,不得出县应事。诸如此类规矩各行都有,比如,说书行业只能由盲人从事,明眼人说书时,一旦有盲人书匠来,明眼人就得停业,让位于盲人。不规,就是不受这些规矩的限制。米脂常家吹手挣下的这一特殊待遇后来扩展到所有米脂吹手。
关于康亲王的传说
传说,康亲王为了调理陕北民事,只身一人骑着一头母骡子来到米脂,被强人所迫,逃到了“向阳川”。正在逃跑时,突然,天降大雨,就地起水,偏偏又赶上骡子下起驹来。康亲王焦急万分,怨天恨地地说,能不能向阳川里不发水,骡子不下驹。康亲王说完以后,大水消失了,骡子也把驹下了。强人们因大雨阻路,无法行走,早已回去了。这就给康亲王逃脱险境腾出了机会。从那以后,虽天降大雨,向阳川里既不降雨,也不发水。骡子也从此不下驹了。
康亲王骑着骡子来到绥德地,正值晌午时分,又累又饿之际,有一户人家出现在眼前。康亲王想讨口饭吃,顺便歇息一下,便进了院子。这是一户穷人家,心地善良,为人宽厚,见康亲王进得家院,也没问他是做什么的,就招呼着进了家。康亲王此时渴得难熬,向主家要水喝,主家舀了盆凉水递给他。康亲王接过水后不换气地喝了起来。主家婆姨一看,六月天的天气这么热,这个人又浑身是汗,疲乏无力,水又是刚从井中打的,很凉,这么个喝法非激了心肺不可,要不了命也会得一场大病。但劝他慢慢喝是不可能的,看他喝水的样子是渴得实在难熬,便在地下的筐里抓了一把麦衣撒在水盆里,康亲王只得吹一口麦衣,喝一口水,把一大盆水喝完后也不渴了。但心里十分恼怒这一婆姨,却不敢把心中怒火发泄出来。问主家有什么吃的没有,主家说没什么好吃的。康亲王饥饿难耐,还哪顾什么好的坏的?说,只要是吃的就行?主家就为他蒸了一锅糠窝窝和山药蛋。康亲王真是饥不择食,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一口糠窝窝,一口山药蛋,吃得很香。一边吃着,一边还不停地说,好吃,好吃。吃饱后,指着糠窝窝问主家,这是什么?这么好吃,我从未吃过,天下竟然有如此美味。主家很羞愧,不好意思说出真情,只好谎称说:叫“到口酥”。康亲王牢牢记在心中,又指着山药蛋说,这东西又沙又甜,也很好吃。主家说,这是山药蛋,好吃倒是好吃,就是收不多,康亲王问为什么,主家说,都让瞎狯拉走了。康亲王说,那瞎狯不能没有?他们攀谈到晚上,康亲王就在这户人家住了,第二天一早,怀揣了几个山药蛋上路了。康亲王走了以后,绥德地内没有了瞎狯,山药蛋也结得又大又沙,成为绥德的土特产品。
后来有人将康亲王喝水的传说又附会给了一个南蛮。说有一个南蛮于一年的六月天里来到陕北,渴得不行了,见两口子在场上打麦子,场上放一桶水,南蛮子要喝,婆姨给舀了一大碗。南蛮子便大口喝了起来。婆姨一看,这么个喝法不行,顺便从场上抓了一把麦衣撒在碗里,南蛮子只好吹一口,喝一口,喝完后感到很生气,但又不便发作,就假意与这家人交朋友,企图报复。便对这家人说,看你们的貌相,祖坟有些不好,要搬一下。这家人是老实人,听了以后就信以为真,留南蛮在家里好吃好喝地招待,让他帮着相坟地。几天后,南蛮相了一块非常凶险的坟地对主家说,那块坟地如何好,将来子孙如何有前程,这家人因不懂风水,人善良,听了南蛮的话,把祖坟搬了。南蛮看着搬好后,心想,几年后我再来看你人死财散的景象。他暗暗高兴地走了。
这家人的祖坟确实不好,有大水相冲,山势破损,将来必定有家破人亡之虞。第二天,突然大山崩塌,将冲来之水阻隔后形成日月双辉之势,破损山体滑落后形成了饱满圆润之状,呈一筒山形,四象八门俱成佳美。这家人做生意能发财,种庄稼大丰收,自此走上了好运。第三年,南蛮来了,一看却不像自己所料情形,心里还不服气,又用符咒作了魇镇,等十年以后再看你们的好下场。八九年后,这家人家的儿子得了状元,在京城为官。十年后,南蛮又来了,一打听,才知道自己的符咒不但没有起作用,反而给人家带来了鸿运。这才醒悟到,坟好不如心好,心好可以把风水运转过来,心不好有了好风水也会转走的。南蛮对这家人家说了实话,这家婆姨说,当时撒麦衣就是让你慢慢喝,喝快了会喝出病来,南蛮千恩万谢走了,再也没有来。
康亲王回京几年后,大鱼大肉吃得多了,有些厌食。猛然间,他想起当年在绥德吃“到口酥”的事来,觉得那香甜美味好像就在眼前,就让厨师做这一膳食。厨师根本不可能将糠窝窝这种灾荒年时用来充饥的“食物”与“到口酥”这样的点心联系在一起,也没有见过糠窝窝是什么样,就依照宫廷里点心制作方法制作“到口酥”。如此这般,做了很多款式,都不是当年的“到口酥”。康亲王愤怒厨师竟然连一个乡下女人的技艺都比不上,就将厨师杀了。再换一个,还不行,又杀了。一连杀了几个厨师,仍然没有做出他想要的“到口酥”来。康亲王决定召这位妇女进京做地道的“到口酥”。
绥德妇女应召进京,听康亲王说了意思后,她哪里敢再做“到口酥”供亲王食用?但王旨又不敢违抗,就说:你如果还想吃当年的“到口酥”,就必须先饿上三天,这样我才能做出来。康亲王为了吃“到口酥”,很爽快地答应了。绥德婆姨利用这三天的时间不知从哪里弄来了谷细糠,第三天将“到口酥”送到了康亲王的餐桌上,康亲王已经饿了三天,闻到饭味已很香了,看到与当年一模一样的“到口酥”后感到很馋,便大口吃了起来。一边吃着,一边说,好吃是好吃,但没有当年那么香,这是为什么?绥德婆姨这才说,这不是“到口酥”,是糠窝窝。康亲王问,糠窝窝为什么这么好吃?婆姨说,那是因为你太饿了?康亲王这才领悟到“香”的真正原因。觉得自己错杀了厨师,心里很是内疚。
康亲王与绥德婆姨攀谈起当年的事情来,问婆姨,你们为什么吃糠,不吃米?婆姨说遭了灾荒,没米吃,只好吃糠。你那顿把糠窝窝都吃光了,我们也没吃上,所以第二天只给你了几个山药蛋。不过,你要是第二天再吃糠窝窝可就没有那么香了。康亲王听后很感动,猛然想起撒麦衣的事情来,问是为什么。婆姨说,你是个热身子的人,水凉,喝快了怕喝出病来。康亲王更是感激不已。康亲王又与婆姨拉了很多陕北的事情,问陕北什么最好吃。婆姨说,油糕最好吃。康亲王就说,那你们就天天吃油糕,婆姨说,哪里有那么多米!再说,吃糕还要油,我们那里的油更少!油糕只是招待上客时才吃。康亲王说,你不要回去了,留在京城可以天天有油糕吃,也可以时常给我提个醒,不要像杀厨师那样滥杀无辜。婆姨说,我也有公婆丈夫、孩子家业,绥德是我的家,我不能离开家。至于滥杀无辜一事,我们陕北有句话叫“说话说理了,吃饭吃米了”,凡事以理而论就不会有错。康亲王听了这一席话很受启发,用油糕款待了这位上客,并赠了一百两黄金,让她回家后置买田财,以后吃米不吃糠。婆姨很高兴地回到绥德。自那以后,陕北民间就有了“民妇救王厨,应召上京城。到口酥是糠做的,从此吃米不吃糠。不贪富贵恋家乡,受赐黄金一百两。当年救王驾,平安回京城,尔今受王恩,光彩回家乡”的传歌。
这位绥德婆姨回到绥德后,很受康亲王想吃“到口酥”这一行为的启发,又在御膳房里学了做点心的手艺,不断改进,用面粉制作成了绥德真正的“到口酥”。后人又在她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到口酥”成了名副其实的地方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