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能使鬼推磨
从前,榆树村有一个叫榆苗的人,在他四十岁那年,魂被小鬼勾走了。去往阴间的路上,榆苗对小鬼说:“我每年送你五万冥钱,你就放了我吧。”小鬼一听,觉得有利可图,就放了榆苗,勾了个叫榆树的老头,向阎王交差。阎王一看,便大声呵斥小鬼说:“叫你去勾榆苗,怎么你却勾来了榆树。”小鬼辩解说:“这人就是榆苗,长老了,就长成榆树了。”阎王一听,明明是小鬼胡编了一套说法,自己勾错了人魂还在辩解,怒喝道:“赶快将榆苗勾来。”
小鬼不得已,只好又来阳间勾魂。一路寻思着,榆苗一年能给我这么多冥钱,我还能去勾他吗?就把一个叫榆墩子的人的魂给勾来了,向阎王报称说:“榆树死了,就被人砍了,现在只剩下榆树墩子了。”阎王听后,哭笑不得,心想,小鬼一定是受了榆苗的贿赂,才不去勾他。便决定自己亲自去勾榆苗,回来后再向小鬼问罪。
阎王来到榆苗家,看见榆苗正在推磨。榆苗见阎王亲自来了,便苦苦哀求说:“阎王爷,我家有七十多岁的老母,你让我把这点面推完以后再跟你走吧,要不然,我娘以后吃什么呀!”说完,见阎王摇着头,不允许将磨推下去。又说:“我以后每年给你五十万冥银怎么样?”阎王无动于衷。又说:“给你一百万。”阎王听了,心中一喜,说道:“好吧,看在你有如此孝心的分上,我帮你推几圈。”说着,阎王替榆苗推起磨来。榆苗一看阎王动手推起磨来,一定可以说服阎王不将自己的魂勾去。又对阎王说:“阎王爷,我以后每年给你一千万冥银,你就让我活到一百岁,给我老娘送终吧。”阎王一听,一千万冥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心中狂喜起来,说道:“好吧,我就成全了你这片孝心。”说完后,勾了本村的一个叫做榆根的人走了。
小鬼见阎王勾回来的也不是榆苗,就问:“阎王爷,你怎么也勾错了呢?”阎王瞪了小鬼一眼说:“就许你勾榆树、榆墩子,就不许本王勾个榆根吗?”
阎王好见,小鬼难求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曾经碰到一个管理土地的人,要从他所管的地方过去,而那个人硬是不让佛祖过去,并说,他所管的土地就连猛兽都不敢居住。释迦牟尼问他,这是为什么。那个人说了一个字“凶”字。后来,释迦牟尼成佛了,就封那个人到阴间当了阎王。
有一日,佛祖到阴间要见阎王,到了阎罗殿前,小鬼们就是不让佛祖进去。佛祖心善,没有动怒,耐心地央求他们,去禀报给阎王,而那些小鬼既不答话,也不放他进去,只是一味地异口同声地喊叫着“凶”、“凶”。佛祖这才明白了,小鬼们的心思也是想让给他们封王,于是,他愤怒地走了,并将所有在阳世上做过恶事的人都打入了阴间。
人们就根据佛祖的遭遇,总结出一句谚语:“阎王好见,小鬼难求。”也就是说,阎王是很容易见到的,可小鬼是很难对付的。后来,人们把这句话引申到现实中,一般来说,大官面前的话好说,而下面办事的人员是很难对付的。随着社会风气的每况愈下,阎王、小鬼都已很难求了。
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
故城的人信佛,常带着供品到庙里去烧香许愿。故城有个叫赵三的人,他偏偏不信佛,从未去过庙里,更没有烧过香,许过愿。
一天,赵三的母亲病了,请郎中看了以后,说,这病治不好了。赵三虽不敬佛,却是个大孝子,一听这话以后,心里很着急,就是想不出办法来。邻居们就劝他赶快拿上些供品,到庙里去烧烧香,拜拜佛,求求菩萨,保佑他娘病好。
赵三万般无奈,只好进了厨房寻找可以作为供品的食品。正好有一颗猪头,他便提着猪头上庙去了。故城的庙不大,离赵三家还很远。因为赵三平时不去庙里烧香,所以,他来到庙前,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庙门。赵三找不到庙门,无法求佛,心里还惦记着母亲的病情,因此,就急急忙忙又回到家里,手里还提着那颗猪头。
赵三母亲的病后来竟然不治而愈,知道赵三因找不到庙门而没有拜佛,就催儿子赶快再去庙里烧香拜佛,以防今后有了紧急事情的时候再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
邻居们也因此笑话赵三。
后来,人们就用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来形容人们遇到紧急事情后毫无解决的办法。
搽粉进棺材,死要面子
传说有一个人,家里很穷,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自己却又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所以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就是这样一个家境,他还偏偏很爱面子,常在外面装出一副很富裕的样子。
有一年冬天,他的一个富亲戚过生日,家里没有能够穿出去的衣裳,怎么办呢?想了半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穿上夏天的大褂,手里拿了把扇子,来到了亲戚家。大家一看他这副样子,很是奇怪,寒冬季节怎么能穿炎夏的衣裳?他反而故作轻松地向大家解释说:“我这个人特别怕热,就是这么冷的天也穿不了皮袍,只有穿着大褂才感到凉快些。”并且一边说着,一边还将扇儿扇了几扇。晚上睡觉的时候,亲戚们特意在凉亭里给他放了一张床,对他说:“你怕热,就睡在这里吧!”他虽然被冻得直发抖,可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还是假装高兴地说:“太好了。”到了半夜,西北风大起,直刮得他刺骨般的寒冷,他被冻了个透心凉。第二天回到家里,就一病倒床,再也没有起来。几天以后,就一命呜呼了。临死前,他还对妻子说:“我一生爱脸面,死后装棺时,你一定要给我脸上搽些粉,不能让我就这么走呀。”
旧时,榆林城里有个人也爱面子,他本来生活平平,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却要装出一副富有的样子来。每次餐食家常便饭后,用一块猪油在嘴上搽一搽再出门去,有人问吃了什么,他显出很高傲的样子回答说:“吃了肉,你看,嘴上还有油呢。”榆林这样的人还不少。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种人用的搽嘴猪油称做“光嘴油”。他们还爱显示好客,每在街上遇到亲朋,或是亲朋找上门来时,他们总是一手拉着人家的手腕往里拽,一手推着人家的肩胛往外推,嘴里还不停地说着:“你盛着,盛下我给你做饭吃。”搞得客人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有客人来了他们非常热情地向客人说:“没米,有油的话咱们借上几块炭好炸的吃糕。”这话说的是自己什么也没有,看你客人怎么办,要么你走,要么你请客。有传说,旧时一个榆林人请朋友吃饭,一共包了三个饺子,自己吃了一个便放下筷子对朋友说:“拜识,你好好吃,我都吃得撑起了。”朋友不吃的话饿得不行,吃了,他又说出那样的话,觉得,反正是个吃,又夹了半个饺子吃了,放下了筷子。事后,他向别人讲起说,我拜识可是能吃了,那么大的饺子吃了个半。人们又根据这些传说,在光嘴油的基础上又衍化出了“榆林城人光嘴溜”的说法。
陕北民间传说中,吊死鬼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在搽粉进棺材、死要面子的基础上又衍化出了“吊死搽粉,死要面子”的说法,又进而将其说成“吊死鬼搽粉,死不要球眉眼”。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搽粉是活人的事,就不是吊死鬼应干的事情。人们经常用这两句话来形容那些死要面子的人或者假装着某种身份的人。比如:人们求人办事,却遇上了本不应找的人,他却假装自己就是某官,可以办事,但他是办不了事的人。
溜须
宋真宗时,有一个大臣叫丁谓。此人一向对那些有权势的人巴结逢迎,献媚取宠。他就是靠着这种本事爬到了“参政知事”的位子。当时的宰相是寇准,他对丁谓的这种行为感到非常厌恶,但丁谓却毫不知趣,仍然对寇准讨好献媚,并且经常寻找机会与寇准凑在一起吃饭。有一次,寇准在吃饭的时候,胡须上沾了一些饭菜,丁谓便慌忙上前,伸手为寇准拂拭,一副低三下四的样子,被寇准看了后,觉得又可笑,又可恶,便说道:“参政知事这样的大臣也要为官长拂须吗?”一句话说得丁谓满脸羞惭,无地自容,他也因此对寇准怀恨在心。后来,丁谓在宋真宗面前进了谗言,宋真宗将寇准贬到雷州去了。
丁谓虽然凭借着巴结献娟的本事,使自己官贵一时,但却给人们留下了为寇准拂须的笑柄。后来,人们就把“拂须”一词通称为“溜须”,用来形容那些专营阿谀奉承的人。
陕北人将溜须行为称做“溜彀子”。“寇准”与“彀子”一词音近,“溜彀子”一词大概源出于丁谓“溜寇准”的典故,被人们讹传了。
拍马屁
相传,很久以前,塞外有一个财主买到一匹宝马良驹,心中非常高兴,于是就请了三个女婿来喝酒。酒过三巡,财主从马厩里牵出宝马来,让三个女婿作诗赞美这匹宝马。
三个女婿为了讨得老丈人的欢心,纷纷搜肠刮肚,寻觅佳句。不一会,大女婿走上前来,朗朗如玉地吟诵道:“水面置金针,丈人骑马到山阴,来去数百里,金针尚未沉。”财主听了以后,连连称好。
二女婿不急不忙地走上前来,一字一句地吟道:“火上放鹅毛,丈人骑马到余姚,来去数千里,鹅毛未被燎。”财主听后,也是一阵欢喜。
这时轮到三女婿了。三女婿是一个天生的愚钝之人,又没有学过文,也未识过字。大姐夫、二姐夫都已吟出了好诗,自己该怎么办。真是急得他不知说什么才好,用双手在马P股上拍着、想着。宝马被他这一拍,有些不耐烦了,便放了个屁。三女婿就此灵机一动,便说:“马儿放个屁,丈人骑马去会稽,来去数千里,屁门还没闭。”老财主听了以后,哭笑不得。
后人把三女婿这种令人作呕的阿谀奉承称为“拍马屁”。
随着社会的发展,溜须拍马的人也越来越多。溜须本指对一些权贵的阿谀奉承,拍马屁本指那些愚钝人的讨好行为,但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后来人们便把溜须与拍马屁合在一起,称做“溜须拍马”。
久病床前无孝子
相传,丁先是个孝子。丁先的父亲大牙,本是一个壮实的汉子,没想到,四十岁刚过,就一病不起了。
丁先见父亲病了,很是着急,整天围着父亲床边转,喂饭、喂水,请来郎中诊治,真是忙得不可开交。人们看在眼里,都说丁大牙能有这么个孝子也真是福气。
大牙的病总也不见好转,丁先求医问药,很快把家里的钱用光了,只好到外面去挣点钱回来,一则可以贴补家用,另则可继续为父亲治疗。由于没有了钱,生活很是困难,丁先对父亲也就不像从前那样无微不至了。丁大牙的脾气越来越坏了,稍有不如意的地方,便对丁先破口大骂。一开始,丁先还只是听了以后不去理会,后来就有些不耐烦了。先是没有了夜宵,接着就是三顿饭食里没有了肉。到后来,丁大牙也就是只能喝上一些稀粥。
丁大牙五十岁时终于死了。丁先也没在意,随便钉了口棺材,拉出去埋了。村里人看见后很有感慨,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呀!”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相传,鲍氏有两个十分顽皮的孩子,整天价不是赶鸡就是撵狗,直气得鲍氏每天都要揍他们一顿。弟兄俩挨了打以后还能老实一会儿,可是到了第二天,又照样胡闹。
到了麦收季节,鲍氏的丈夫因为摔断了腿,不能下地收麦,所以地里的活就全都落在鲍氏一人身上。她白天割麦,晚上打场,也就没有工夫来管教两个淘气小子了。
三天下来,麦子收完了,鲍氏累得往床上一躺就睡着了。到了半夜时分,天上下起了大雨,雨水从房顶上漏了下来,把鲍氏弄醒了。她感到有些奇怪,这是哪里来的水?点上灯一看,才发现房顶上的瓦被揭去好几块,雨就是从这里漏下来的。鲍氏知道一定是那两个顽皮小子干的,气得冲着他们大喊大叫地说:“好你们两个小崽子,三天不打你们,你们就上房揭瓦。”两个儿子又挨了一顿好打。
后来,人们就用“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来形容小孩的顽皮。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相传,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后,很受皇帝的宠爱,郭子仪的儿子郭瑷被招为驸马,郭府因此日益昌盛起来。一年后,郭子仪抱上了孙子,他对孙子是百般宠爱,千般依从,从小就对其娇生惯养,使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孙子长大以后,也就成了一个游手好闲、挥霍无度的浪荡哥。到了三十岁时,老辈人都先后谢世了,只留下他一个人,家产被他耗尽后,生活没有了着落,只好过起了沿街乞讨的日子。
有一天,郭子仪的这位孙子来到了河西庄,忽然想起他小时候的奶妈就是河西村人,便决定登门拜访。进得庄来,问了路径,沿着所指方向走去,来到一座大宅院前,他将信将疑地上前一问,果然就是奶妈家。此时,正碰上主人下地回来。见了郭子仪的孙子,问明情况后,忙请他进屋里去,说:“母亲已去世多年,她在世时十分勤劳,才创下了这份家业。”郭子仪的孙子有些不解地问道:“你家里这么富有,为什么还要自己种地?”主人笑着说:“家业再大也能坐吃山空,勤俭持家,才能免遭后顾之忧。”一席交谈之后,主人留郭子仪的孙子住下了。郭子仪的孙子也感慨万分,想道:“真是三十年河东享不尽荣华富贵,四十年河西寄人篱下。”
从那以后,人们把“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意思作了引申,主要用来指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世事盛衰总会发生变化的。
正月十五贴门神
吴道子是唐朝的画圣,他辞官以后回到乡里,正逢过年之际,便画了一对秦琼与尉迟恭的门神画贴在自己家门上。因为他画的门神栩栩如生,因此前来看他所画门神的人也络绎不绝,大家都说他画得好。还有人说,只要贴上吴道子画的门神,准能驱除牛鬼蛇神,还能招财进宝,一年之中大吉大利。从那以后,很多人都请吴道子画门神。
有一年除夕,吴道子一家早早将门关了吃年夜饭,有几个人趁着天黑,跑来吴道子家偷门神。他们来到门前,刚要伸手去揭门神,却又愣住了。原来,门上贴的门神没有画眼珠子,几个人只好扫兴地走了。第二天,又有许多人跑来看门神,只见吴道子取出笔朝着门神连甩四下,墨点正好甩在门神的眼上,顿时两位门神就显得威风凛凛。众人惊叹不已。
从那以后,每逢过年的时候,前来求吴道子画门神的人越来越多了。他常常连夜作画,仍供不应求。等到乡亲们都贴上门神时,已经是正月十五了。
后来,“正月十五贴门神”这句话常被人们用来形容某些事情做得太晚了。
乌龟王八
古时候有个琴师叫邬师,他在音乐方面很有天分,又勤奋好学,深得他的老师高先生的喜爱,把自己一生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邬师在诸子百家、天文历算、诗书礼乐等诸多学问上都有一定的学识。
一年,朝廷大开科场,邬师要进京赶考了。临行前,高先生千叮咛,万嘱咐,要邬师一旦考中做了官,一定要为民谋利,不要忘记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八个字。邬师也当着老师的面对天发誓,说他一定会记住老师的重托,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八个字牢牢记在心间,决不做忘本的事情。
邬师进京赶考,果然不负所学,一考得中,衣锦还乡,做了县太爷。做官以后的邬师渐渐将高先生的叮嘱忘记了,不问百姓疾苦,只顾自己享乐,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八个字一股脑地抛在身后,好像世上根本没有这种道德规范一样,我行我素。有一年的春天,本县闹了灾荒,百姓们饿得面黄肌瘦,求官府开仓放粮,帮百姓渡过这一难关。可邬师就是不准,一心想等粮价上涨以后卖个好价钱。高先生得知此情后,气得义愤填膺,他头顶纸状,带领着百姓们来到官府大堂之上喊冤。一路上乡亲们齐声喊着“邬贵忘八”,其意思是说,邬师你现在富贵了,便将恩师嘱咐你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个字忘得一干二净。
现在所说的“乌龟王八”就是由“邬贵忘八”衍化而来的,人们常用此话来指那些没有德行、不顾廉耻的人。
陕北龙王长着黑羊头
旧时,陕北民间供奉的龙王神是都龙王——泾河龙王。他是道教神祇系列中的八河都总管,是司雨的大龙神。八河,即黄河、淮河、泾河、渭河、济水、泗水、汴水、洛水。泾河龙王所司之雨是人们需要的雨水。八河分布在九州,九州土地需要八河龙神降雨来滋润田禾,泾河龙王是八河龙王的都总管,他们都得听他的。泾河龙王既是龙王的都总管,四海龙王也在他的管辖下。所以,在旧时的龙王庙中没有四海龙王的塑像,只用壁画来与泾河龙王配享。
泾河龙王既然是“龙”种,就应长着龙头,可陕北民间庙宇里却给他长了一颗黑绵羊头,这是为什么?
《西游记》中说,唐朝时期的长安城外,泾河岸边住着两个贤人,一个渔翁叫张稍,一个樵夫叫李定,都是不登科的进士。有一天,他们在长安城里卖了各自的收获,于酒肆中吃了个半醉后顺着泾河回家。途中,二人以诗文夸赞起自己所干营生的好处来,彼此正斗得热闹,恰巧来到分路处,张稍说:“李兄保重,今后上山小心老虎,若有凶险,正是明日街头少故人。”李定听后大怒道:“我们既是朋友,你怎咒我,我若遇虎被害,你也必然遇浪翻江,死于水中。”张稍说:“我永世不得翻江,这长安城里,西门街上,有一卖卦先生,我每日送他一尾鲤鱼,他为我袖传一课,依课出之所云下钩,百下百中,若有不祥,我却不去河边。”二人这番对话被泾河水府中的巡水夜叉听见了,急回水府报于龙王,还说,若以此人推算,岂不是将我水族尽皆打了,这样何以壮观水府,何以跃浪翻波,我们又何以辅佐大王威力。龙王听后甚怒,提剑就要到长安城中诛灭那个卖卦的。有水府军师、太宰等奏曰:大王若如此前去,必有云从雨助,恐上天见责。不若变一秀士,先到长安城内访问一番,果有此人,再诛不迟。龙王依奏,变作秀士来到长安城中。
长安西门街上果有一算命先生,乃当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之叔袁守诚。龙王与先生相见后,先生云:“公问何事?”龙王说:“天上阴晴事如何?”先生袖传一课说:“云迷山顶,雾罩林梢。若占雨泽,准在明朝。”龙王曰:“明朝何时下雨,多少尺寸?”先生云:“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龙王曰,若有差错,我将你招牌打碎,你即刻出了长安。
龙王回到水府,正与大小水神谈论时,忽听半空中叫道:“泾河龙王接旨。”乃金衣力士手擎玉帝敕旨,径投水府而去。龙王接旨观看,旨云:“敕令八河总管,驱雷擎电行,明朝施雨泽,普济长安城。”所标时辰、点数与先生所断毫无差错。吓得龙王魂飞魄散,少顷苏醒后,不知所措。有鲥军师奏云:“大王行雨时,只要差了时辰,少了点数,不就算我们赢了。”龙王不思后果,就依了他的奏说,次日点札,率了风伯、雷公、云童、电母至长安城上的九霄空中,改了时辰,少了点数,降过雨后,又变成一个白衣秀士,撞入袁守诚的卦铺,不容分说,便将卦铺砸了,并对袁守诚说:“还不趁早去了。”守诚危然高坐,一言不发,听了龙王此言后,冷笑道:“只怕你有死罪,你是泾河龙王,违了玉帝敕旨,犯了天条,‘剐龙台’上恐怕难免一刀,还敢在此骂我。”龙王闻听此言,他竟然连我是谁都认得出来。忙向先生跪下求道:“我果然犯了天条,望先生救我一命。”守诚言说:“我救不了你,可以给你指条生路,与你投生便了。”龙王曰:“愿求赐教。”先生云:你于明日午时三刻,赴人曹官魏徵处听斩。若要了性命,须当即状告当今太宗皇帝方好。”不觉,红日西沉,泾河龙王在空中等候到子时,收了云头,来到宫门,此时,李世民正行步在月下花阴间,龙王变做人相,上前哀求道:陛下救我。世民问,你是何人。龙王曰,陛下乃真龙,臣是业龙,因犯天条,人曹官魏徵行刑处斩于我,望陛下救我。李世民应允了。
魏徵丞相在府中夜观天象时,只听得九霄之上有鹤唳,却是天差仙使捧着玉帝金旨一道,命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魏徵谢了天恩,斋戒沐浴,在府中试慧剑,运元神。天色刚亮,便有当驾官来宣他上朝。此时,诸臣尚未退朝,李世民便命人卷帘散朝,独留魏徵上殿来谈论安邦之策。将至巳末午初时分,唐王命人取棋与魏徵对弈。对弈间,已到午时三刻,魏徵忽然伏在案上盹睡。大宗笑曰:“贤卿真是为匡扶社稷之心劳,创立江山之力倦。”就任他睡去,更不呼唤。不一时,魏徵醒来,俯地谢罪道:“臣该万死,适才晕困,不知所为,望陛下赦臣慢君之罪。”太宗道,卿有何罪,你且起平身,将残局下完。魏徵谢了恩,才拈得一子,听得门外大呼小叫,又见秦叔宝、徐茂功等人提着一颗血淋淋的龙头掷在帝前说:“千步廊南,十字街头,云端里落下了这颗龙头。”太宗闻言,惊诧不已,传旨将龙头挂于市曹,晓谕长安黎庶。
太宗回到后宫,当晚二更时分,只听得宫门外有哭泣之声。朦胧中只见那泾河龙王手提着血淋淋的首级,高叫着:“李世民,还我命来!你出来,咱们一起到阎王那里去,我与你折辩折辩。”说着,扯住李世民嚷闹不休。正在难分之际,只见正南方向上祥云缭绕,彩雾飘飘,有一个女真人走上前来,将杨柳枝条用手一摆,那个没头龙悲悲啼啼往西北而去。原来是观音菩萨领佛旨来到东土,寻找取经人正住在长安城内都土地庙里,夜闻皇宫内鬼哭神号,特来喝退业龙,救脱皇帝真龙。
泾河龙王被观世音用杨柳枝拂赶着往西北方向走去,正行走之际,忽然想起袁守诚的话来,若是要了性命,应当即状告李世民才可保住性命,便提着龙头来到阎罗殿告了李世民。阎王接状后感到很为难,龙王也是王,李世民也是王,让我这个王怎么判断?判官崔珏向阎王奏说,事已如此,不若将李世民请来地府,三曹对证后再作了断。阎王命小鬼来到皇宫,将李世民的魂魄勾来地府。
李世民一则被泾河龙王的鬼魂吓着了,另则他的寿数已尽,自龙王纠缠以后,病倒在床,日渐加重。自己觉得已不久于人世了,便召来众臣,托付后事。魏徵却不然,他对李世民说,臣有一书进于陛下,捎到阴间,交给酆都判官崔珏。魏徵备述了他与崔珏的阴阳私交后,太宗应允,接书在手中,拢入袖里,瞑目而亡,魂出五凤楼后遇有十殿阎君中第一殿阎君秦广王所遣判官崔珏前来迎接。来到阎罗殿上,三曹(人曹、阴曹、水曹)对案。龙王备述原委,世民详辩。阎王听后云:龙王犯了天条,玉帝将你逐出龙种,幸有菩萨为你指出一条生路,要你往西北去,可以安生,但不准你以龙显现。人王世民无过,但有龙王状告于你,本王不得不请你来地府对案。命崔珏查看生死簿,世民还有几年阳寿。崔珏察看后,世民寿数已到,有魏徵亲笔,便私下于一十七年上添了两划,改为三十七年,报于阎王。阎王虽然明知,也作了顺水人情,放世民还阳去了。
龙王听阎王判案后,提着龙头一路向西北而来。正值西北大旱,陕北民众设坛打醮,祈祷八河都总管泾河龙王普降甘霖,以救百姓于火热之中。民众虽苦,亦用一只黑头绵羊作祭品,祭献于他。泾河龙王站立在云端之上看见百姓如此诚恳,心想自己要不是犯了天条,还是八河都龙王,那么一定会给他们降下甘雨的,不由得落下泪来。
玉皇大帝正于灵霄宝殿上与群臣商议八河都龙王的人选时,忽觉西北干旱地有潮润气色,睁开慧眼观看,泾河龙王正站在云头为受旱的百姓落泪,便动了恻隐之心。心想,泾河龙王违反天条只是为了与袁守诚打赌一事,并非故意。这袁守诚也太厉害了,怎么能将我天庭之事算得丝毫不差。便命太白金星,传谕泾河龙王,仍做他的都龙王。既然龙头已斩,可另换头颅,所辖无变。并将人间神算典籍收回天庭。太白金星得令,赶来云头,口谕泾河龙王。此时,人们的祭祀礼仪已经完毕,将羊头割下。太白金星顺手接过,安在泾河龙王项上,泾河龙王谢了天恩,泪流而下,却成了一阵好雨,百姓们呼喊着:“下海雨,救万民。”呼喊之中,忽然不见了羊头,只见一颗龙头在风雨中飘飘扬扬,直上天河。老百姓见丢了黑羊头,去了龙头,从此便为泾河龙王塑上了一颗黑羊头,供奉在庙中。也是自那以后,陕北民众决不用黑羊头作牲品,因为那是泾河龙王的头。
太白金星又来到人间,收去了神算典籍。从此,再没有人能算出什么时间下雨,下多少了。
门槛的传说
很久以前,小两口与六十多岁的老母生活在一起,媳妇很孝顺,凡事都由婆婆做主。有一天,媳妇决定自要做一回主了,要为年迈的婆婆做寿材。她请了一位木匠,一家人把木匠待为上宾,一日三餐都以好饭菜款待,木匠也很用心地做寿材。过了几天,家里出了一件怪事,婆婆每次蒸的馍都够吃上两三天,可这几天却是只吃一顿就没有了,婆婆怀疑是儿媳偷吃了,便指桑骂槐,数落起儿媳来。儿媳也知婆婆是在骂自己,只是忍气吞声,默默不语而已。
有一天,太阳快落山时,木匠突然看见一只大黄狗从外面跑进来,两腿直立着,摇头摆尾地走进了厨房,用前爪抓起小凳放在桌上,然后踩着上去,把吊在梁上盛着馍馍的篮子取下来吃了起来,一阵工夫就吃了个精光。吃完后又把篮子放回原处,把木匠看了一眼,走了。
木匠把他看到的情况告诉了这家人,他们还有些不相信。到了第二天下午,一家人都注意观察着,果然,那条大黄狗又来了,把馍吃完以后走了,这才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把盛馍的篮子换了一个地方。大黄狗又来了,可是,它没能找到放馍的地方,再也没来过。
十几天过去了,木匠把棺木做好了。棺木做得很好,一家人很高兴,做了好几个菜,拿出陈年老酒招待木匠。木匠吃喝好后,看看天色不早了,算了工钱,拿着工具上路回家。刚出村子不远,就听到有人号哭。木匠顺着哭声寻过去,来到一片坟地,看见那只大黄狗坐在一个坟头上放声大哭着,很像人哭的声音。他刚想离去,大黄狗突然停住了哭声,张着血盆大口,瞪着血红的眼睛,向他扑来。木匠往旁边一闪,大黄狗扑了个空。他随手一锛向狗劈去,只见狗头落地,但不见有血流出。他也顾不得细想,摇摇晃晃地往前行走。正走之间,前面出现了一个天井院落,这时,他的酒劲涌上来了,肚内发烧,口干舌燥,想找点水喝,就进了敞开着的大门。进院后,看见堂屋的门上挂着两盏白灯笼,上写有“奠”字。此时因酒力发作,木匠根本没有多想,便进到屋里来。看见桌上摆着供品,桌后的地上平放着一口棺材,上面躺着一个人,脸上盖着白布,两边的地上还跪着十来个披麻戴孝的男女,放声痛哭着。木匠出于礼节,便从桌上拿起三炷芸香点上,烧了纸钱,下跪行礼后哭了几声。他哭着哭着就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木匠睁眼一看,屋里除了点着长明灯和那个死人停在那里外,其他的一概都不见了。他刚想站起来时,从屋里跑出一只大花猫叫了几声后从尸体上跳过来,又跑出房门去了。此时,只见死人突然站了起来,手舞足蹈地朝着木匠走来。木匠惊恐万状,一下冲出大门外,在一棵大树下站住,回头看时,只见死人从屋里走了出来,穿过院子,也朝大门走来。走着走着,被一根木头绊倒了,再也没有起来。
木匠一看尸体跌倒后没有站起来,心也慢慢静了下来。再仔细看时,什么动静也没有了。这时候,远处传来了鸡叫声。木匠心有余悸,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家去了。回到家后,生了一场大病,而且天天夜里梦见此事,常被惊出一身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