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嫁女子喜歌
太阳出来金光照,念喜的人儿刚赶到,
迟不来,早不来,花轿抬起我赶来。
就放炮,就长号,云雾腾腾喜气罩。
拦住花轿送段喜,夸夸新娘好容貌。
白白脸蛋粉团团,苗条身材端铮铮。
人品好,有才气,知书达理样样好。
晓天文,通地理,闺房女红巧天工。
轿里坐定穆桂英,吉时要会杨宗保。
花轿动时有祥云,八洞神仙护定身。
喜神贵神路上迎,太上老君保太平。
一路平安一路喜,喜气洋洋开喜门。
娘家喜,得佳婿,婆家喜,迎贤媳。
大红喜字两家喜,攀龙附凤成大喜。
鼓乐齐鸣快长号,亲朋好友都送喜。
迎媳妇喜歌
太阳出来红花开,家有金斗挂银牌。
富贵人家喜门开,念喜的人儿闪上来。
花轿进院我拦定,唱段喜歌来贺喜。
黄道吉日成婚配,天作地合好姻缘。
花轿好似天仙宫,八洞神仙绣两边。
四个兔儿四角站,月宫陪定女嫦娥。
两个瓶儿挂轿杆,一路之上保平安。
花轿快落西南角,西南角处儿女多。
忙把轿帘一把揭,轿门走出女英贤。
大红毡毯铺在地,锦绣前程有奔头。
一条红绫二人牵,共结同心心相印。
火盆就在面前摆,跳过火盆呈吉祥。
马鞍挂瓶门前放,跨过马鞍保平安。
斗米斗面参新人,一生福禄享不尽。
斗上又插尺子秤,一头还挂菱花镜。
方天尺子有规矩,称称天地人心公。
菱花大镜照妖镜,除去邪恶都安宁。
吉时已到拜天地,傧相上前主持定。
头杯酒儿交给天,保你夫妻常富贵。
二杯酒儿交给地,夫妻一生多吉利。
三杯酒儿交中央,你们夫妻多安康。
一拜天地乾坤定,二拜高堂尊卑分。
夫妻对拜纲常立,礼仪一番洞房进。
柳木弓,桃木箭,射了帐房能安宁。
洞房里面两盏灯,和气二灯放光明。
鸳鸯枕头红绫被,绣花褥子铺几层。
双双核桃双双枣,花生儿女多贵子。
对对碗筷对对盆,称心娘子如意郎。
吹手长号来响帐,惊动白虎快离去。
全福之人来撒帐,五福俱享能久长。
新娘带来踩帐鞋,新郎换上快踩帐。
上炕四角要踩遍,踩了四角儿女贤。
四角先要踩东角,郎才女貌总相宜。
然后再把北角踩,金银财宝堆几堆。
再把西角踩几踩,梧桐树上招凤凰。
南角踩出礼仪钱,家风家训代代传。
踩了四角要坐帐,背靠背来要结发。
结发夫妻能久长,金玉良缘贺新郎。
夫贵妻荣享太平,福禄满堂贺新娘。
大富大贵大昌顺,大福大喜大吉祥。
百年和好恩爱长,父母恩泽处处想。
孝敬老人日常事,侍奉周到天天勤。
夸罢新人夸主家,主家是家好人家。
前院栽钵摇钱树,后院又有金银库。
摇钱树上摇几摇,金银满贯用不尽。
金银库里常去拿,用之不竭常满盈。
楼门院墙大宅院,富贵人家数第一。
公婆都是贤良人,四乡五邻都称颂。
上孝父母和公婆,下悯子孙和贤媳。
族人尊长都尊敬,左邻右舍当家人。
今日满堂上下喜,都是前世修来福。
唱了一阵好听的,再祝一番将来的。
一定高升主家富,两家和好两家发。
三阳开泰保太平,四季发财享荣华。
五福临门喜事多,六亲欢畅都高兴。
七巧仙女进家门,八仙题诗作画屏。
九重天上神赐福,十全十美人人夸。
高门大户如意亲,夫妻偕老能长久。
鼓乐齐鸣来奏响,赶快祝贺好姻缘。
上头念喜歌
千里姻缘一线牵,吉日良辰配姻缘。
新郎新娘要坐帐,百年夫妻要结发。
一梳新郎富贵相,前程如锦福无量。
二梳新娘一朵花,赛过富贵牡丹花。
三梳夫妻并蒂莲,相亲相爱龙凤祥。
姻缘婚配立宗嗣,传宗接代香火旺。
养小子,是好的,状元打马御街行,
养女子,是巧的,裁剪女红是好的,
子息发旺传家风,一辈更比一辈强。
夫妻二人一条心,黄土也能变成金。
男儿有志要高攀,女儿有心要贤良。
从今以后成家业,不要忘了父母恩。
孝敬爹妈人之道,侍奉公婆妇人规。
乡邻百里传家风,门里门外有家训。
子孝媳贤人人夸,人过留名世代传。
说了一番吉庆话,好处众人慢慢夸。
吹手鼓乐起热闹,美满姻缘结缘发。
暖窑念喜歌
主家修造已完工,今日暖窑宴亲朋。
端茶的,点烟的,还有里外看客的。
七碟子,八碗子,满桌酒菜动筷子。
白面馍馍红点子,扁食捏得胖肚子。
油糕八碗肉块子,众人主家高兴的。
夸了酒席夸地方,一院地方呈吉祥。
一排窑洞齐铮铮,倒座马棚灰扑扑。
大门狮子滚绣球,影壁墙上有兽头。
风水宝地座字好,相辅相成福禄高。
今日暖窑都喜欢,将来定能出大官。
合龙口祝词
香烟悠悠进天门,诸神受香降祥来。
今日正适黄道日,请得鲁班合龙来。
龙口一合永不开,金银财宝进库来。
龙口二合大发展,主家辈辈能当官。
龙口三合年年旺,千粮万石有牛羊。
四合龙口福寿长,主家一辈更比一辈强。
五合龙口财门开,天神地神赐福来。
神仙驾云来此地,高站云头撒金来。
一撒东方甲乙木,木旺定能长成材。
二撒南方丙丁火,火旺日子能红火。
三撒西方庚辛金,金银财宝滚进来。
四撒北方壬癸水,水源茂盛人长寿。
五撒中央戊己土,土生万物长茂盛。
五方撒遍五福全,五子登科禄位高。
六撒福禄能长久,富贵人家数第一。
七撒亲朋来欢庆,庆贺主家喜乔迁。
八撒八仙来祝福,八方来财不断头。
九撒九凤来朝阳,九州之内有名望。
十撒富贵满堂溢,十面来风共朝仪。
左撒青龙,右撒白虎,前撒朱雀,后撒玄武。
金钱撒到新窑上,财源广进人口旺。
金钱撒到新窑院,荣华富贵万年长。
天无忌、地无忌、工匠无忌、主家无忌。
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大吉大利。
献场糕祝词
九月九、九重阳,谷子糜子上了场。
谷子排了几大行,糜子堆成如山峁。
谷穗厚厚铺满场,主家众人齐上场,
连枷打,碌碡趟,一阵拾掇就起场。
扇车过、木锨扬,攒起圪堆要进仓。
主家笑,众人喜,五谷丰登年景好。
赶快端来献场糕,先进天地第一桩。
风调雨顺神保佑,庄稼全凭土神护。
神农社稷农事神,五谷禾苗他发扬。
再敬山神和土地,一年四季免灾殃。
敬过天地众神灵,众人要吃献场糕。
说喜段,唱喜曲,说唱一段再吃糕。
我吃糕,主家高,明年更比今年高。
我吃糕,主家好,一辈更比一辈好。
抬碾盘祝词
龙从云,虎从风,龙虎一行有风云。
今日事主请青龙,如同云中青龙行。
青龙一现有祥瑞,五谷丰登年景好。
龙出深潭世无惊,黎民百世享太平。
碾盘安在前院里,一年四季保安宁。
庄稼禾谷先农栽,五谷成炊碾磨推。
人借风水能兴旺,风水相宜福寿长。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四水相和不犯煞,诸神各在其位中。
前院碾子后院磨,当院栽钵摇钱树,
后院还有金银库,牛羊成群满院落。
大囤圪堆小囤流,五谷丰收享太平。
日子越过越红火,平平安安永世宁。
开光点眼歌
焚香叩头,跪拜上苍,玉皇敕令,法力无边。
保佑黎民,永无灾殃,感颂神恩,金殿初成。
金像塑就,慧眼未启,运作神笔,依次开光。
点眼开光,眼观六路,点耳启聪,耳听八方。
点头为尊,恒岳至极,点心开犀,一点神通。
点手开张,握定乾坤,点足举步,步入青云。
东一笔,紫气东来,西一笔,金风送爽。
北一笔,水流畅通,南一笔,社稷呈祥。
中一笔,国泰民安。一笔一笔,笔笔通神。
年有十二月,月月都吉庆,昼有十二时,时时注太平。
天无忌,地无忌,阴阳无忌,画工无忌。
玉皇敕令,十万方世界共享太平。
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大吉大利。
民俗劝诫歌
说起茶,茶字经,出在深山远涧中,
山前采茶山后接,舟船运到扬州城,
虽然不是真国宝,当今皇上它先行。
说起酒,酒字经,杜康造酒醉刘林,
这酒本是麦蜜水,淮安的麦子造的成,
虽然不是真国宝,当今皇上用三盅。
说起雨,雨字经,出在五湖四海中,
老天下场及时雨,五谷禾苗往上升,
虽然不是真国宝,它跟皇上血脉一般通。
说起火,火字经,出在老君炉火中,
大圣踢翻八卦炉,送到人间有火种,
虽然不是真国宝,百姓皇上离不了。
茶吃多了把病生,酒喝多了发酒疯,
雨下多了坏禾苗,遭了大火当时穷,
四字不分大和小,万物出在土中生。
金木水火土为先,相刑相克又相生,
日月星辰天边行,春夏秋冬四季分,
道生一来一生三,万物都在五行中。
陕北七堆火
从腊月廿三日送灶君上天宫点燃第一堆火开始,除夕夜、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正月廿三、二月初二日止,陕北民间共要点燃七堆焰火来祭祀上苍神灵。这一习俗的由来与我国儒教所推行的“柴”、“禋”和“血祀”有关。
柴,就是柴祀,是儒教祀神仪式之一。《礼记·大传》中云:“柴于上帝。”《周礼·大宗伯》云:“以实柴祀日月星辰。”说明周代已经有了柴祀之仪。郑玄注云:“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朝阳也。”这说明,在行柴祀之仪时,要将牲畜或玉帛放在柴上焚烧,并且将其规定为祭祀的必要程序。柴是焚烧,禋是点燃柴后让烟飘升于天,二者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在烟、火上有区别。后来人们便将“柴”与“禋”合而为一,不再加以区分了。
禋在《古文尚书·舜典》以及《今文尚书·尧典》中均有记载,其中云:“禋于六宗。”汉唐儒者大都认为“禋于六宗”是指以虔诚的心态,用丰盛而洁净的祭品来祭神。《周礼·大宗伯》中云:“以禋祀祀昊天上帝。”郑玄认为:“禋之言烟,周人尚臭,烟气之臭,闻者。”根据郑玄的这段注释来看,禋是将祭神用的牲畜放在柴上进行焚烧,使烟气上达于天。
血食是儒教用新宰杀的动物的血肉来祭祀神灵,称之为使神灵“血食”的祭祀仪式。血食是在祭祀上帝或日月以及诸天神时所举行的仪式。一般是将牲畜宰杀后,放在柴草上进行焚烧,所以也称做“柴祀”或“禋祀”。祭祀地神时,则是将牲畜的血埋入地下,称做“瘗”。有的祭祖仪式也用牲畜,其仪式是“先迎牲,杀于庭,取血告于室以降神”(《通典》卷四十七)。依照祭祀规格的不同,所用牲畜也有所不同。最常用的牲品有牛、羊、猪,但还旁及一些家养或野生的动物。祭祀所用牲品必须进行严格挑选,并在祭祀前的一定时月里进行单独饲养,还要有专门人员管理。皇帝在举行大祭之前,要亲自去查看牲品,称做“视牲”。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些重要的祭祀场所,如天坛、宗庙、社稷坛以及孔庙等,都设有专门的宰牲亭。主祭人员要亲自牵着牲畜来到宰牲亭后才能宰杀。祭神时,在献完生食以后才献熟食。
梁武帝是信奉佛教的皇帝,他对祭礼进行了改革。他在祭祀宗庙时,用大饼蔬菜来代替肉食。我国历史上将这一重大改革称之为使祖宗“不血食”事件。
陕北的七堆火就是从祭祀天地诸神的礼仪中衍化而来的民间习俗。腊月廿三是人们祭祀灶君的火。灶君既是一位天神,又是一家之主,传说他还救过人的命,理所当然地应当享受人们对他的祭祀,人们同时也祈盼他到了天宫以后,在玉皇大帝前美言人们几句,给家庭带来幸福。但灶君不是大神,所以祭祀他的火也不大。除夕之夜是天上地下各路诸神大换班的日子,而且又神多、位高,所以,除夕之夜的火堆是很大的。正月初六是陕北民俗中的小年,是新到各路神灵上任的日子,第二天便是“人日”了,所以应当对新上任的诸神表示欢迎,又对人日进行庆贺。这一天的火也是大火。正月十五是天官诞日,天官赐福是民间俗信,所以要点燃大火,对天官诞辰进行庆贺。正月十六日是天官赐福的日子,这一天,他降临人间,给人们赐福消灾,人们祈盼得到天官的赐福,点燃大火,并从火堆上跳过,以此来向天官祈福。正月廿三是灶君上天一个月的汇报后回宫的日子,人们以火迎接他的归来,表示对他在玉皇大帝前美言家人的感谢。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龙抬头以后,庄农就要开始忙于劳作了,人们希望龙能给人带来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所以要祭祀它,祈盼囯泰民安,同时对天地五方诸神祭祀,祈盼得到他们的保佑。这一天,人们还要祭祀与人们生息相关的社神、稷神等农事诸神,所以,也将这次火称做“社火”。
陕北七堆火中,人们除了在正月十六和二月初二这两堆火中烧烤一些年茶饭,如黄馍馍、白馍馍作为祭品外,其他几堆火中不烧任何东西,仅为“柴祀”。所烧馍馍中大都包着豆类,烧热后人们吃食,俗称之谓“咬蝇子脑”。咬蝇子脑是除蝇害民俗。还有得钱之义,因“蝇”与“银”谐音,咬蝇子脑也就是咬银子脑,是求财进宝的祈盼。
荐新、望
荐新,就是用刚刚成熟的新鲜食物祭祀祖宗。《礼记·祭统》中云:“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尔雅》中的说法与之略有不同,大意都是以时鲜食物祭祀祖宗。荐新之仪还可随时进行,不一定只限于一年的四次。时鲜食物从新鲜的瓜果蔬菜到野鹿、野兔、鸟、鱼等,随时可以设定。时新食品只有在向祖宗荐新以后,活着的人才能食用。这一古代礼制在为民间所借用后,陕北民间从此一直遵循着,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逐渐被人们所淡化,现在已没有多少人依此礼仪祭祀祖宗了。
望是儒教对遥祭的称谓。《古文尚书·舜典》中云:“望于山川,遍于群神。”也就是遥祭山川的意思。儒教礼制规定: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由于路途遥远,不能亲临祭祀,所以就在京城或其他较为方便的地方实行遥祭。这一做法也被民间所借用,凡遇时分八节,在外之人不能回家到家乡亲祭祖宗,就在高山之上,河水旁边,烧纸燃香以遥祭祖宗。由于这一祭祀形式方便简单,至今仍在民间流行着。尤其是清明节、农历十月一,遥祭之人络绎不绝地出现在水旁、山头。
放牲、领牲、献牲
放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佛教意义上的放牲,是将捕获的鱼、鸟等动物放回自然界或人工生存环境中得以生存下来。通常在寺庙中建有放生池供善男信女们放牲。在宗教和民俗中所说的放牲指的就是这一类。另一种是民间信仰意义上的放牲。我国藏族对山神很信仰,所以常用放牲的方法对山神实行活祭。活祭就是将活牛、活羊献给山神。被放牲的活牛、活羊应以三色或五色布条丝线装饰起来,一年四季放入山中,不剪毛,人也不能乘骑,让其自生自灭。
领牲是满族萨满祭祀中的重要仪式,也就是向神灵献牲的仪式。领牲之仪是把猪赶到神灵之前,将水灌入猪耳,如果猪耳动了就意味着神灵已将牲礼领去了,合族人众就会欢欣。如果猪耳不动,就要反复诵念神词,并继续灌水于猪耳,直至猪耳晃动为止。陕北民间的领牲与此基本相同,一般以猪、羊作为牲礼。用猪作为牲礼时,将水灌入耳中,使猪在地下揎一揎,如果用羊作牲品,就在其身上浇水,让其抖起来。所以,陕北民间有“猪揎揎,羊瑟瑟”的说法,就是说猪揎了、羊瑟了,就意味着神灵已将牲品领受了。近世亦有用酒领牲者。领牲后,又将牲品猪、羊“领”了回来,然后宰杀,肉供人们分食,因此,又将领牲后分食牲品称做“分牲”。
献牲是对神灵的祭祀仪式,如同儒教祭礼中的柴祀、禋祀以及血食等,但这种牲品是不为人吃的。陕北的献牲是在白事中向死者祭献牲礼。将猪、羊赶到亡者灵位前,孝子们跪拜,并颂以神词,向猪耳、羊身浇淋清水,让其揎抖起来,然后宰杀,褪洗干净后放置于灵位前的桌上,过一段时间后,将头割下继续献于灵前,最后将内脏挖去,肉供丧宴所用。
陕北民间有“先死的为神”的俗语,既然死后为神,就应享受牲品,在丧葬礼俗中向死者祭献牲品是陕北民间的重要礼俗之一。其重要到孝子们必须向牲品磕头,还有向牲品烧以香表的,可见祭献牲品的严肃性在白事中的观念之重。
将牲品宰杀后,应立即在猪鼻上割一刀,将羊尾割去一截,俗信认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牲早去转世。
三牲
在我国古代祭礼中,称牛、猪、羊为“三牲”,是祭祀的主要牲品。因在祭神时将这三种牲畜放在一个食器(牢)中,所以又将这三种牲畜共同称做“太牢”,如果不是三种牲畜同时具备的,则称“少牢”。后来随着礼仪制度的改进,太牢就成为专指对“牛”这一牲品的称谓,“少牢”则是对羊这一牲品的称谓。太牢或三牲是古代祭礼中最为丰盛的祭品,一般是在祭祀天地或宗庙等大的祭祀活动中才使用的牲品。到了唐代,皇家规定,在祭孔时也用太牢。
另有“五牲”之说,也称“五畜”。五牲是指五种家畜,即牛、羊、豕、鸡、犬。还有“三牺”之说。牺在古代指的是纯色动物,但三牺并不一定就是纯色的,而是指三种野禽,即雁、鹜、雉。
陕北民间所称三牲指的是“猪、羊、鸡”三种牲禽。其中没有牛,因为牛是国家大祭中才使用的牲品,民间祭祀是不允许使用的。另则,陕北民间崇尚牛,将其视为“老家亲”。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牛是被人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被人役使,养活着一老家子,与人结下了难以割舍的“亲缘”之情。所以,一老家子对牛有着感激之情,称其为“老家亲”。在这种亲情下,人们认为牛是自己的家庭成员,并对家庭有很大贡献,视它为“扶江山”的忠良。因此在牛老以后,不能役使的情况下也不去宰杀它,任其老死,死后还以一定的方式为其举行“葬礼”,这也是一家之中的一丁应当享有的“待遇”。陕北民间还有“牛老高山死”的俗语,就是说牛老了以后放入高山之中,任其自生自灭。这既含有藏族那种“放牲”的信仰意义,又包含了陕北民众对牛的情怀,因此,在牲礼中没有牛的原因也就再明白不过了。陕北民间最为隆重的祭献礼品就是猪和羊,只有在白事中可以见到,一些大的神事活动中亦可见到。在一些小的神事或法事活动中,亦有用鸡作为牲礼的,所以才有猪、羊、鸡为三牲之礼的说法。
清明“坟会”
陕北有句俗语“你吃坟会来了”,是对那些既不出钱,也不出力,来吃便宜的人的一句讥讽语。清明坟会,就是家族所有成员于清明节共同祭祖后的相聚就餐。是坟头会。所谓坟头会,是旧时汉族的祭祀习俗,属宗族遗风。旧时,每一宗姓除了有宗庙(祠堂)外,每年清明节都要举行祭祀祖坟的祭仪,届时,由族长(年龄或辈分最高的)率领全族成员前往祖坟祭祖,礼仪特别隆重。祭祀以后,分食供品和馒头等食品。由于同宗户数多,就采取每年分户管理祖坟,并承担祭祀供物的办法。每年每户分管时,可以耕祖坟周围的田地。陕北民间则是由宗族共同出资筹办供品。
封建时期的礼仪制度规定,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是祭祖日,道教称之为“民岁腊”。只有在这一天里,老百姓才可以对自己的祖先举行祭祀仪式。唐宋以后人们对“寒食节”的信仰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寒食节本来是人们纪念晋国大臣介子推的,这一天是他的忌日。但是由于介子推在北方的影响很大,人们根据对他的传说故事衍化出许多纪念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寒食禁火,吃凉食,以“子推燕”来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介子推是一位历史人物,是受人们尊敬的人,而十月初一只是道教依其教义拟制而成的,后来才被封建王朝所认可。这种拟制对老百姓来说意义不太深刻。老百姓所需要的是,能够受到老百姓尊敬的人才值得人们纪念。所以,在北方纪念介子推的人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民俗。到了清代,清王朝根据人民的意愿和寒食节与清明节仅仅相差一两天,以及唐宋以后已经将清明节与寒食节合起来,成为祭祖习俗的实现,便下令将清明节也作为“祭祖日”,成为民腊的节日,这样一来,民间就有了两个祭祖日,即农历十月一日和清明节。
陕北民间在长期的民俗流行过程中,逐渐将十月初一和清明节这两个祭祖日分别予以称谓。将十月初一称做“寒衣节”,“清明节”为祭祖节。十月初一这一天,人们为自己的祖先送去寒衣,还要焚烧大量的纸钱以添补祖先在阴间的费用。清明节这天,为祖先扫墓培土,将纸钱埋压在坟头,以示祖先金钱满盈。还将“子推燕”这种原来用于祭祀介子推的祭品供给祖先。由此可以看出,清明祭祖就是从祭祀介子推中衍化而来的。
陕北民间将十月初一和清明节两个祭祖日从意义上区分后,认为只有清明节才是祭祖节,所以,就将清明祭祖看得很重,其仪式也隆重。这一天,亲族各家都要到老坟(即祖坟)参加祭祖,各家按门头分摊祭祖费用,购得各种食品,在祭祖仪式完毕后,凡参加祭祖的亲族人员都可以分食祭品。有的富豪家族还有酒筵之席供家族全体人员享餐。家境稍差者,以油旋和馍作为祭品来分享。所以有了“吃坟会”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