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53章 翁姑禁忌(4)

  我国古人不但在禳解疫疠时要采用傩的祓除手段,而且在遇到干旱、淫雨、大水等自然灾害时也要以傩的祓除手段来消灾。无论出于何种禳灾目的而举行的祓除活动,都是通过以驱逐、杀灭邪祟意义的某种祓除性行为方式而得以实现。这些方式有的十分简单,只是做几个驱除、杀灭的简单动作。如,家人有病,扎一个草人,在它身上砍上几刀,然后把它扔到河里,就算把加害于病人的疫疠之祟“赶尽杀绝”了。又如,发生了日食、月食这类的“天灾”现象,人们便拿起铜盆使劲地敲,这样就可以把吃掉太阳或月亮的“天狗”吓跑。有的也只是念几句祓除性的咒语。有些祓除方式则是规模十分庞大,其中的内容、程序也十分复杂。如由一些巫师、道士等神职人员主持的祓除活动,就是一种系统化、模式化的专门仪式。

  我国古人将演戏也列入祓除活动的行列。在村上不平安或遇有天旱等自然灾害时,人们就用唱戏的形式来祓除邪祟,以企得到平安和风调雨顺。采用这种形式时,必须在演戏前和演戏后由一个演员走上台来说一段表明演戏宗旨的台词,前者称为“开台词”,后者称为“扫台词”。如有的演出,在开台前,台上先出包公和张龙、赵虎三人,上台后,包公高声念道:“老夫生来不认亲,日判阳来夜判阴,日间判的阳间事,夜间判的鬼人精……老者来到村内,豺狼虎豹,乌鸦雉鸡,秋龙秋虎,山羊野猪,赶出千里山外。”

  另有一些以说平安书来驱除邪祟的。

  祭鬼

  驱鬼除邪活动包括驱鬼和祭鬼两个方面的内容。祭鬼就是“祈鬼”,祈求鬼灵保佑。这是在一般情况下所举行的仪式,也就是说,在鬼还没有加害于人或是人们认为是善鬼、吉鬼时所采用的方法。如,有的地方在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也无天灾和疾病流行的时候,认为是鬼灵保佑的结果,就要对鬼灵进行祭祀。也就是说,人们出于祈求好结果或是对获得好结果的喜悦和感激,便进行祷祭活动。这种祭鬼之仪有时会涉及许多神灵,是一种泛鬼祭祀活动,它和祭祀礼仪活动是连在一起的。广泛意义上的祭鬼是包括神在内的。在原始宗教观念里,鬼神往往是一个不可分的概念。祭山神和祭山鬼是无原则性区别的,特别是从自然现象中幻化出来的鬼灵,人们往往相信它有神力,因而“祭”与“祈”便结合在一起,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祈。

  祭与驱也不完全分开,有时祭中有驱,有时又驱中有祭。因而,祭和驱同为对付鬼神的手段,并常常用于同一事中。有时将家鬼、野鬼、动物鬼、自然鬼合而祭之,统统称为“祭鬼”。

  对鬼神人们往往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因为怕鬼神作祟,唯恐得罪它们招来祸害,所以要毕恭毕敬地祭献它们,但又怕鬼邪弥留于宅中,所以才产生了祭鬼祈鬼的方法。如,贴门神、贴姜太公等,他们是人们心目中一切邪神恶鬼的总管,因此,人们也认为,驱除鬼邪是他们分内之事,民间又将姜太公奉为“醋炭神”,人们便用打醋炭的方法来清除邪恶。彝族门上常有“太公在此,众诸邪回避”的门联。陕北民间有将姜太公奉为“醋坛神”者,与“醋炭神”的叫法不同,但其功用则是相同的。

  祭鬼又分为家祭和野祭两种。家祭是在驱除祸祟的主人家中举行;野祭一般在近一些的河的岸上举行。也有将家祭与野祭结合起来的,但无论是什么祭法,“打醋炭”之仪是始终贯穿在其中的。“醋炭”的蒸气是有巫术效力的。民间往往在用祭的仪式时不再用驱,这是一种民俗心理的反映,也是对付鬼祟的策略做法。但“祭鬼”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祭,而有驱的意义在里面,因为祭鬼与驱鬼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一回事,它们往往是以“祭”为名,而以驱为实,或以祭为手段,以驱为目的。

  法事和道场

  法事和道场在民间宗教中是经常用到的,它们二者有什么区别。

  凡属于献祭、祷祝、祈求,为使人丁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所举行的活动叫做“做道场”,它的用意是为了求得“洁净”。属于驱赶、除邪、诅咒、为了达到和实现免除凶兆、补苴罅漏的活动叫做“做法事”。也就是“除凶”。在实际活动中,道场和法事又往往相互渗透,交错在一起。所谓道场和法事的根本区别是按照它的“主体中心”来划分的,即:“凶”与“祈”。法事的根本任务是除凶,道场的根本任务是“求吉”。法事和道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驱鬼除邪法事。

  二、诅咒凶神恶鬼。

  三、“诅咒凶邪”、“取魂换魄”的法事和道场。

  四、送祖灵大道场。

  五体投地

  五体投地亦称做“五轮投地”,它是佛教礼节。所谓五体(五轮)是指两肘、两膝和头。佛教徒行“顶礼(顶礼膜拜)时,五体都要着地,是佛教的最高礼节。《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三云:“五轮至地作礼。”《阿含》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亦云五体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二肘,以手承足,然后顶礼。后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无量寿经》卷下:“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祀无量寿佛。”

  五圣堂三尺高

  五圣堂在有些地方叫做“五通祠”。所谓“五圣”或“五通”,是古代传说中的牛马神,和一对会叫人名字的山鸡及一个专门吃鬼魂的独脚鬼,合起来正好是五个。它们都是恶鬼,又都以吃鬼魂而臭名昭著。这对会叫人名字的山鸡,一叫人的名字,人一答应魂就被它叫去了,人就得死。它们五个经常合在一起,横行在人世和阴曹地府。人们最早把它们叫做“五怪”或“五煞”。自从宋代以后才被尊为“五圣”的,还给它们普建了庙堂,专门享受丧事人家的供品,这是为什么?

  原来,它们与赵匡胤落难有关。有一次,赵匡胤被官兵追杀而逃到一个山村,当时又饿又累,看见一户人家正在山野里供祭“五煞”,为家中病得失魂落魄的儿子求情,祈求“五煞”不要吃掉他们儿子的魂灵。

  当时饿得无法忍受的赵匡胤看到青石板上放着用米粉做成的牛、马、山鸡和山鬼,还有一碗水酒后,抓起一只山鸡就吃,并将那碗水酒也一饮而尽。正想抓山鬼时,忽然听到鬼泣神号,又见阴风四起。突然在他面前跪着四个鬼怪,叩着头哀求饶命。赵匡胤被它们吓了一跳,可又见它们向自己求饶,也就不怕了。对它们说:“你们快去把北面的追兵给我赶跑。”牛头马面、山鸡山鬼得令后马上来到北边,施放妖术,弄得满天阴云,鬼哭狼嚎,官兵见状后大惊,便向后退去了。

  官兵退去后,五煞来到赵匡胤面前讨封。赵匡胤问它们叫什么名字,它们说:“我们叫‘煞’,世俗称我们为‘五煞’,被你吃了一个,如今只剩下我们四个了。”赵匡胤在地上抓了一把泥,捏了捏说:“我还你们一煞。”后来,赵匡胤捏成的这个煞被世俗称为“土”,黑黑的一团,有赵匡胤的五个指痕,变成了它的眼睛。因为它被称做“土”,所以,至今人们在砍树、造房时都要先敬这个“土神”,生怕冲撞了它给人带来灾祸。这也有可能是陕北民间所说的浑身长“眼”的“太岁”。赵匡胤听了“五煞”的讨封祈求后对它们说:“日后我若能坐了龙廷,一定封你们为‘五圣’,还给你们造最高最大的庙堂。”

  后来,赵匡胤果然做了宋朝皇帝,“五煞”便前来恳请赵匡胤实践当年的许封。赵匡胤也一口答应,并颁诏封“五煞”为“五圣”,下令全国各地遍造“五圣堂”,每年以香火供奉。同时还下令,今后凡有丧事人家,在死人断气之前,先要祭“五圣”,否则,它们可以将死人的灵魂吃掉,让死人永世不得超生。

  此诏一经颁发,全国的每乡每土都要建造一间最大的“五圣堂”或“五通词”。但仅凭一乡一土的人力物力又怎么能建得起呢?工匠们便利用诏书中的建“一间”一词之音与“一箭”之音相同,改“一间”为“一箭”之高,“一箭”之阔。所以,“五圣堂”的高,阔也就不超过三尺,这就是“五圣堂”只有三尺高阔的缘由。

  陕北民间在死人断气之前将一只鸡置于死者身下,称做“倒头鸡”,就是由赵匡胤下令,在死人断气前先祭“五圣”而来的,让“五圣”将鸡吃掉,不要将死者灵魂吃掉,让他转世回来,所以名“倒头鸡”,即倒过头来,转回阳间之意。

  这一传说将原本是煞的五个恶鬼改称为“五圣”或“五通”。它们是民间所说的一种邪神或者是一个邪神称做“五通”,或者是五个邪神的总称。其说法不一。

  一般认为“五通”信仰的起源比较早,比民间的另一信仰“五显”还要早一些。据托名柳宗元著的《龙城录》卷上之《龙城无妖邪之怪》中所云:“柳州旧有鬼,名‘五通’……”有人认为《龙城录》虽是伪书,但也是宋代以前的作品,据此,可以说“五通神”的信仰早在唐朝时期就有了,而不是宋代所出现的。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六十六中载有郑愚的《大沩虚祐师铭》云:“牛阿房、鬼五通、专觑捕、见西东。“牛阿房”就是牛差别阿旁,是地狱中掌管行刑等事的鬼卒。其残忍凶狠,相貌恐怖。”此说也更加佐证了“五通”是唐时形成的民俗信仰。

  宋代以后,有关五通的故事逐渐多了起来,五通也并不是纯粹的邪神了,它们有时还会帮助信仰它们的人达到某种目的,包括一些正常的、善良的目的。

  在民间信仰中,大多认为五通神是兵匪盗贼被杀以后的鬼魂,但在有些地方民间信仰中,认为五通神是山石动物修炼成的妖魅精怪,也就是我国古代所称的木石之怪,彝、魍魉、山魈、野仲、游光之类。总之,五通神的地位很低,属旁门左道的妖邪。

  在我国北方又流传着北方五通的说法,它是由五通信仰逐渐演化而来的,继而将其演化成了专职财神。为了不与五通相混淆,改称为“五显”。宋代以后,北方五通信仰尤以明清时期的北京最为兴盛,将其称为“五哥神”,也称做“五显神”。

  五通神被人们尊为财神后,再也不是邪神了,而成为地道的正神,他们有借钱给人,让人做生意赚钱的神通。从此,五显神的地位发生根本变化,非常显赫,并屡屡受两宋王朝的加封。明初又被列入到祀典之中。

  五显神信仰据宋人的有关记载也是始于唐代,说五圣正神就是五显,是在江西婺源一带兴起的。说明,五圣神中有正邪之分,即正神五显,邪神为五通。

  北方五通虽然被民间改造为正神,但它并没有跟他以前的五通神一刀两断,他们的本来面目还没有改变,仍然是“擐甲执兵”的样子,表明他们的出身是非兵即盗。民间也因此说他们是强盗。

  北方五通是改邪归正了,可南方五通在宋代以后仍然是邪神,他们仍在干着“赋财”、“劫色”或者其他邪恶的勾当,民间仍然对他们很害怕,但赵匡胤下令让人们尊他们为“五圣”,所以,人们也不得不尊。五圣又有很多名目,如“花间五圣”、“树头五圣”、“鱼米五圣”等等,花间五圣居住在花间,树头五圣居住在树头上,鱼米五圣居住在河畔田间。没有固定住所的就叫做“游方五圣”。

  江南五通有其来历的另一说法。《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中引《祖殿应灵集》中云:绍定六年癸巳三月三日宋承节郎张大猷的记载曰:有关五显神的起源,此前没有过文字记载。在婺源的民间传说中有“五显神公”。在唐僖宗光启年间即降于婺源。说是百姓王喻有园在城北偏,一天晚上,园中红光烛天,邑人都拥去观看,见五位神人自天而下,导从威仪,如王侯状,五神人把王喻叫到跟前,对他说:“我们受天命,当食此方烟火,福祐此方百姓。访胜寻幽而来至此。我们在这里的庙中享人间烟火,当然更加福祐于你。”王喻当即拜倒在地,口称遵命。神即升天而去。次日,人们都要看王喻之园,这里佩山在其东,佩山在其西,左环杏廒,右绕蛇城,南北两潭,而前有坐石。大溪出来,萦于西下,两峰特秀,豁然水口。

  此后,五位神人于此大显灵验,名播远方。其庙号先是“五通”。北宋大观三年,朝廷赐庙额为“灵顺”,权邦彦为记。自此,凡祭奉这五位神人的庙就叫做“灵顺庙”了。北宋宣和五年,朝廷又封五神为两字侯,他们分别是:通祝侯、通佑侯、通泽侯、通惠侯、通济侯。因封号中都有一个“通”字,合称为“五通”。后来,有五显神与五通神相混淆的情况出现,为了加以区分,淳熙元年,改封五显这五位神的侯爵为二字公,曰:显应公、显济公、显祐公、显灵公、显宁公。封号中都有“显”字,合称“五显”。五显之称即源于此。后又加封为四字公、六字公。庆元元年又加封八字公。嘉泰二年又改封五显神公爵为王爵,为二字王。曰显聪王、显明王、显正王、显直王、显德王。此仍以旧封号中的“显”字依次配以“聪”、“明”、“正”、“直”、“德”,为诸神封号。故而,仍称其为“五显”。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又封为四字王。后有传说,此五王屡助南方诸事,又封为六字王,最后又被封为八字王。就连他们的亲属也被授予封号。

  显聪昭应灵格广济王,妻显庆协惠昭助夫人。

  显明昭烈灵护广佑王,妻显惠协庆善助夫人。

  显正昭顺灵卫广惠王,妻显济协佑正助夫人。

  显直照佑灵贶广泽王,妻显佑协济喜助夫人。

  显德照利灵助广成王,妻显福协爱静助夫人。

  这五位神人的祖父是启佑喜应敷泽侯,祖母是衍庆助顺慈贶夫人。父亲是广惠慈济方义侯,母亲是崇福慈济庆善夫人。长妹是喜应赞惠淑显夫人,次妹是懿顺福淑靖显夫人。部下还有二神未加封号。此即“五显”神的来历。

  “五显”之祀虽然始于婺源,但其一有影响后,很快就扩散到其他地方,故而,婺源之“灵顺庙”就成为“五显”之祖庙,或云祖庭。其他各庙则为行祠。全国各地均有“五显”行祠,有些地方虽祭祀既久,但不详其神。有些地方出于别的原因,或以地方神话,或以历史传说,历史人物加以充实,也有编造神化的。

  民间的神仙信仰往往与宗教联系在一起。佛教中的华光菩萨又名“五显灵官如来”,因名中有“五显”二字,人们便把“五显神”与华光菩萨相混淆,岂不知,道教称神,佛教称菩萨,佛、道二者是有区别的。

  宋人王逵在其《蠡海集》中云:九月廿八日,乃五显之神生日。《明会典》中载,洪武中,五显灵顺庙,每岁四月八日、九月廿八日,遣南京太常官祭。九月廿八日祭祀五显是因该日是其生日,但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于此日也对五显祭祀,说明已将五显这一民间神灵纳入到佛教之中了。

  到了明清时,江南又出现了关于五通神来历的新传说。钮玉樵在《觚剩》卷一中云:“旧传明祖既定天下,大封功臣。梦兵卒万千,罗拜殿前,曰:‘我辈从陛下四方征讨,虽殁于行阵,夫岂无功?请加恩恤。’高皇(朱元璋)曰:‘汝固人多,无从稽考姓氏,但五人为伍,处处血食足矣。因命江南立尺五小庙祀之,俗称五圣祠。是后日渐蕃衍,甚至树头花间,鸡埘豖圈,小有萎殃,辄日五圣为祸。’”

  江南民间的另一传说——刘伯温斗五圣,大概是黄河流域信仰五圣的开始。

  传说,刘伯温在少年时期很是顽皮,在他上学的路上要经过一座五圣庙,刘伯温想试一下五圣究竟灵不灵。便在庙上撒了一泡尿。还让五圣当酒喝。刘伯温命里有宰相的根基,这五圣哪敢不听,将尿喝了也不敢怎么样。刘伯温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欺侮五圣,五圣实在没有办法,就到刘伯温的先生那里告了一状。先生听后,又怕又怒,把刘伯温打了一顿板子。刘伯温越想越气,又过五圣庙时,他不仅让五圣喝酒(尿),还让五圣吃饭(大便)。这次真是欺神太甚了,五圣又向先生告了一状,刘伯温当然是又挨了一顿板子。刘伯温更不服气了,就写了一纸判令,让五圣充军三千里。写好后将纸贴在庙上,五圣只得充军,来到黄河边上,不敢擅过江南。

  后来,刘伯温受命治理黄河,可怎么也治不好。发现原来是五圣和他捣乱。刘伯温便命五圣再回江南去。五圣说,要他们回去,就得给他们盖一座新庙。这庙要一箭之高,一箭之宽,一箭之夷。他们所说的“一箭”:就是射去一箭的距离。世上哪有这么大的庙宇呢?他们是在刁难刘伯温,而且还要砖墙砖壁。刘伯温听了后,故意误解,顺手取出一箭,在地上比画了一支箭的高度、长度和宽度,让他们就住在这样的庙堂里,而且还是穿墙穿壁。五圣自知给刘伯温留下了话柄,与他申辩不过,只好回江南去了。

  五圣回到江南后住进了四面透风,仅有一箭之高宽的“庙堂”之内,实在受不了这口气,就告到观音那里。观音察看后,不但没同情他们,还说这屋不错。五圣忍不住说:“观音,那你来试一试。”观音就等这句话,随即进到屋里,坐在正位上就不出来了。五圣方知上当,只得无可奈何地坐在了次位。

  在这一传说的影响下,各地的五圣祠都是一箭高,一箭宽,一箭长,而且墙上连泥都不上,到处都是破洞。如果庙中有观音时,观音必坐正位,五圣列旁。五圣在这座破庙中经常是穿墙穿壁地往来。在“穿墙穿壁”的住宅中居住的人肯定是穷人或者是破落户,因此,这些人家也总是有鬼邪作祟。有鬼就要驱,越驱人越穷,越穷,鬼就越要来。“越穷越见鬼”这句谚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自那以后,五圣庙村村都有。有些民间信仰将五圣与土地神合二而一,以为五圣乃“五方五土五谷”之神的敬称。这种合祀庙在民间一般称为“五通”。有了这样的说法,五通便称霸一方,把土地神的神权也独揽过来,为所欲为。所以,它是集土地神权与五通邪恶于一体的恶神。

  北京的民间信仰将五通神与五显神相结合后,使用了五通之形,五显之名,属于正神的性质。苏州的五通神与五显神相结合后,则是以五显的形象出现,地位、庙宇则与五通这一邪神的性质一样。所以,后世便有了五圣、五显、五通的名称。

  北宋政和元年,朝廷曾下诏禁止过五通信仰,命民间祀五显。由于朝廷有禁令,地方官员中也有禁信五通的强硬官员。一个是明代的曹凤,在江南下令禁止五通信仰,将庙像拆毁无遗。清康熙年间的汤斌也曾禁毁吴地的五通淫祀,毁五通神祠,将像投入到诸石湖之中。他在《奏毁淫祠疏》中云:“苏(州)松(江)淫祠,有五通、五显、五方贤圣(五圣的另一种说法)名号,皆荒诞不经。而民间家祀户祝,饮食必祭。妖邪巫觋,创作怪诞之说,愚夫愚妇,为其所惑,牢不可破。苏州府城西十里,有楞伽山,俗名上方山,为五通所居数百年,远近之人,奔走如鹜,牲牢酒醴之饷,歌舞笙簧之声,昼夜喧闹。男女杂沓,经年无时间歇。岁费金钱,何止数十百万。商贾市肆之人,俗谓称贷于神,可以致富。借直还债,神报必丰。谚谓其山曰肉山,其下石湖曰酒海。荡民志,耗民财,此为最甚。更可恨者,凡年少妇女有殊色者,偶有寒热之疾,必曰五通将娶为妇,而其妇女亦恍惚梦与神遇,往往羸瘵而死,家人不以为哀,反艳称之。每岁常至数十家,视河伯娶妇更甚矣。”

  汤斌在江南大毁淫祠之举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大力支持。汤斌的上疏被康熙谕旨并檄文各省,同禁五通等淫祠。江南土木之俑或投火中,或风浊流,五通之祀一时销声匿迹。康熙此举,为国人除了害。后人也因汤斌毁祠一事认为五通神见了汤斌就怕得要死。所以又出现了不祀五通,而将汤斌神化,用他来驱赶五通邪神。

  汤斌死后二三十年,崇祀五通之风又死灰复燃,之后,虽又有几次禁毁,但收效不大,直至民国年间仍有其香火。

  在传说中将本属民间神灵的牛马神牵扯到佛教中去,说他们是牛头马面。牛头马面究竟是干什么的?据《楞严经》中所云:“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矛,驱入城门。”将马头易为马面。牛头亦称为阿旁。《五苦章句经》云:“狱卒名阿旁,牛头人身,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新唐书·路严传》:“俄与韦保卫同当国,二人势动天下,时曰其党为‘牛头阿旁’,言如鬼阴险可畏也。”但实际上牛头马面在阴府只不过是听差的鬼吏而已,并没有如此可怕。《子不语·洗紫河车》就是写牛头阿旁故事的,说,阳世间的皂隶丁恺误入阴曹,看见他的亡妻在阴河中洗紫菜。紫菜就是人间所说的胞衣。据说,这本来是她在阴间的丈夫阎罗殿前隶卒牛头鬼的任务,他却交给她,让她代洗。亡妻将丁恺携家藏匿起来,不料被回家来的牛头鬼发现了。丁恺惊恐地向牛头鬼哀求,牛头亦不甚怒,还为丁恺的出阴还阳四处奔走,用鬼酒鬼肉招待他,最后亲自将丁恺送出阴界,并赠给丁恺某一富人脊背肉一块,丁恺还阳后持肉治愈了那个人的病,得了五百金的赏钱。

  五圣在民间传来传去说法也愈发的多了起来。笔者家乡曾经建有五圣庙,其规制一律依五圣庙制建造,但已不叫“五圣堂”,或“五通祠”、“五显祠”了,而叫做“马王庙”,将五圣中的四圣取而不用,仅存一“马王”。他的地位竟连土地神都不如,土地庙尚且是建在大山之上,而这个“马王”却是建在土地神之下的一块狭窄的地带上。人们这样建置五圣祠的原因,一则历朝已有庙制规定,另则五圣的名声不好,所以而为之。也没有专门的祭祀日,只是在人们祭祀土地神时才顺便对它祭祀一下,它是沾了土地神的光。

  @@中册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