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丧葬礼仪形式
陕北丧葬礼仪有四种形式,即一般丧祭、香纸吊祭、祈祜家祭和施舍大祭。
一般丧祭是在年景不景气、战乱以及贫苦人家中举行。这种丧祭不择时日,在三天以内出丧,其仪简单,礼数也少,人们在这种丧祭中只是一心一意埋人,从不会因礼仪不周引发争执,此礼仪与古礼中的“大飨之礼”有点相似,不用卜定日期。但大飨之礼还要礼数完备,而此礼仪则完不完备礼数都无所谓,只要将人扶上山掩埋即可。这是迫于家境和世事之不允,而不是单纯的礼仪简化。在这种礼仪思想的影响下,也有成为定仪的,无论家境贫富与世事的安乱,都以此仪行安葬之事。如洛川等地,至今仍行此仪。
香纸吊祭。香纸吊祭已进入丧葬礼仪规范,必须依礼而行,只不过是比祈祜家祭在礼仪时日上缩短了,一些大型礼仪不用罢了。其仪一般是七日而葬,即初终到埋葬须经七日,亦有五日或多于七日而葬的,但其吊祭之仪须有三日,即陕北民间所说的“三昼两夜”。这种吊祭形式从吊祭日早上开始,设香案,孝子及其族人行吊祭之仪,主要亲友也于此日前来行吊祭之仪,晚上举行夜祭。第二天,行迎祭,即迎幡、迎幛、迎祭饭,晚上行出号之仪,举行“出祭饭”之大祭,踩跪,撒路灯之仪。第三天出殡,举办丧宴。丧宴品种与婚事品种雷同,只不过是没烧、炖之肉,一律为白肉,即没有经过上色炖、烧的肉块肉片。丧宴要举行两天八碗筵席,但也有一天者,晚上由孝子们往坟墓方向送火。第一天将火种送出村外即可,第二天送至中途,第三天要送到坟头。这也是死者最后一次使用阳间之火了。这种祭吊一般仅请三代亡灵,即祖父母、父母与亡者三代以祭祀。因香纸吊祭这类形式较一般吊祭符合礼仪规矩,而较祈祜家祭又简单一些,所以成为陕北民间丧事礼仪的主要形式。
祈祜家祭。祈祜家祭被陕北民间又称为“出古家祭”,这大概是一种讹传,因为“祈”与“出”音近,“祜”可能被人误读为“古”。祈是向神求福的意思,如祈祷、祈福等,也作“请求”之解,如敬祈光临。“祜”是福的意思,出自《诗经·小雅·信南山》,其中云:“曾孙寿孝,受天之祜。”根据祈、祜这两个字面的意思来解,祈祜家祭就是敬请先祖光临,希望先祖的神明能给后人带来“福寿”。后人举行这种祭祀仪式的目的也是为了向先祖祈祷和祈福。因为民间一直将先祖亡灵视做家族之神明,认为家族神明会给其后人带来福气和好运的,所以,人们向他们祈祷是可以得到他们庇护的。
祈祜家祭不同于香纸吊祭,首先,它请出的神明是家族的所有神明,是一种追远报本的祭祀活动,只要能够溯源到的神明都应请上神台以祭祀。其次是礼仪不同,祈祜家祭要设水陆道场,延请道士做水火道场,延请和尚做水陆道场,延请先生作祭文以祭飨列祖列宗,有专门司仪主持各项礼仪活动,有礼生安排礼仪活动,主管祭祀活动中“祭礼”的尚飨与祭礼入册。再次是祈祜家祭之仪要为死者建造地藏,如同皇室之地宫。这种地藏规模因家资、地位、身份的不同,又有所异。如死者属官员的则应建造高九尺、宽七尺的窑藏,其数一般为三孔。若属一般人家,则是高七尺、宽五尺的地藏。
祈祜家祭在做水陆道场和诵读祭文时都要有施舍。但这种施舍不同于“施舍大祭”中的施舍,仅以小钱或食品作为施舍物。旧时一般使用铜钱或散碎银两,今以角币或一两元面额的钱作为施舍物,食品一般使用白面蒸制的馍。施舍方式是做道场或诵读祭文时,专门有人从高处将施舍物撒下,僧道和其他观看者拾得归己所有。
祈祜家祭一般约十天左右,其中祭祀礼仪为七昼八夜,即祭祀礼仪开始的当天没有礼仪活动,活动从晚上开始,一直延续到出殡后的晚上,日日有祭祀,夜夜有道场。有雇请戏班唱宗教戏的,如《目连救母》等剧目,有的还雇请“哭灵人”哭灵,以叙事体裁唱诵死者功德以及后人的贤孝事迹。也有“门外人”唱吊丧挽歌的,其辞章亦不显得过俗。如其词云:
龙饮千江水,虎行万重山,
手拿百张纸,匍匐到灵前。
叩首敬神明,再表葬礼情。
白布绾灵棚,灵棚如雪山,
灯烛插神台,香烟上青天,
桃果十余个,祭品七八碟,
猪羊牲礼全,大祭献尚飨,
神灵当有应,品尝慰藉安。
纸火一攒院,摆在灵棚口,
金童玉女齐,侍立在两边。
高头大红马,青衣马童牵,
金斗扣银斗,银山傍金山,
孝子跪庭院,踩跪出祭饭,
诵经做道场,作文祭亡灵,
子孝妇又贤,家声振四方,
神灵有恩德,福佑子孙昌,
观音慈航来,超度上九天,
佛国有家园,金身永为仙。
燃灯有光明,接应上终南,
得道修成仙,声名在仙山。
为佛成正果,足蹬莲花台,
成仙驾鹤去,祥云游九重。
亡人生前善,日日积阴德,
乡邻都称颂,常把美名传。
子孝孙贤良,敬吃又敬穿,
床榻抱病卧,日夜侍奉勤,
将日驾鹤去,厚葬不惜金,
忠孝美名扬,亲朋都赞颂,
坟茔如宫院,辉煌又气派,
头枕青龙山,脚踩卧虎湾,
钟灵毓秀地,辈辈出大官。
礼仪出《周礼》,隆重又肃穆,
吹手好几班,仙乐空中绕。
旌幡五六杆,都是吉祥幡,
魂幡引仙路,贵人能成仙,
魂轿藏魂身,魂入仙乡路,
钱幡金银幡,永世用不完,
库幡皋门幡,明为入天堂,
香幡高挑起,香火有承传,
仙乡路平坦,路过金银桥,
金银桥上走,富贵留子孙。
前面景阳桥,桥上观美景,
美景美如画,子孙享荣华,
亡人登仙路,上了景阳桥,
景阳桥上观,身后无遗憾,
子孙万代享荣华,富贵万万年。
祈祜家祭要摆七天酒席,每天从正午开宴不停地将前来祭吊的、赴丧的以及门外人等宴请完为止。大一些的丧宴从正午开始一直要到晚上才可结束。丧宴结束后举办道场仪式。如此众多的赴丧者,一般是不仅将全村人邀至,还将本村的四邻之村亦以礼相邀。不过,邻村人均以户为主,每日可出一人吃丧宴。这种大祭宴席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但酒场是昼夜不停的。为了应酬如此漫长的丧宴,丧家往往要用几个月的时间来准备食物,提前一两年来喂养猪羊供丧宴用,民间一般将这类的猪羊称做“寿猪”、“寿羊”。提前一年蒸制烧酒。有的为了建造地藏,要花去两三个月的时间。如此看来,举办祈祜家祭非一般家庭所能办到,仅漫长的祭祀日就够人受了。一般是那些家境富裕,出高官的家庭为了显示权势,夸耀富贵的人家才举办这样的祭祀仪式。如凡举办这类祭祀者,家里一般不准备棺木,都是从市井购得,价格往往要高出市价几倍或十几倍,如此高额的棺木,丧主连看都不看,只是图名而已。如笔者家乡曾有一富豪走遍全乡为其母买寿材,乡人均恐自己棺木不好,不敢出售。一人家中有一柏木棺材,市价可值十余块银洋,竟以七十块银元要价成交,售者相邀过目,购者并不去看,可见只要名声而非货色如何。
施舍祭。施舍祭是依据《牧羊圈》或称《牧羊卷》中朱春登祭母及妻的故事衍化来的。戏中说,朱春登代替叔父从军,由他的婶娘和婶娘的内侄宋成伴送。宋成是一个奸诈人物,企图夺霸春登之妻赵锦棠,回家后便谎报春登战死沙场,春登婶母亦强迫赵锦棠改嫁宋成,锦棠不从,婶母便将锦棠婆媳赶至山中牧羊。后来春登在军中立功封侯回家,不见了母亲与妻子。向婶母询问真情,婶母谎称春登妻如何虐待婆母致死,而后又有违妇规,败坏家风,被赶出家门,行乞而死。春登将信将疑,又不忍母亲与妻子之死,筑坟设祭,并于坟台搭建施舍棚,向天下穷人施舍,以表对母亲的孝心和对妻子的情怀。春登之母与妻被春登婶母赶出家门后一直以行乞为生,闻知有施舍棚施饭,前往求食,因年老体弱,很难挤上前去,每每刚到棚前,便有人传下话来说,早饭已过,午饭未到,或曰午饭已过,晚饭未到,总是得不到施舍食品。春登之母迫于无奈,于棚前吵嚷起来,惊动了春登,赶来问及所为何事,婆媳二人讲述了原因,春登令下人给予施饭,并盘问二人身世。春登母、妻对坟台所竖亡灵牌位有识,心中疑虑为何与自己家门相同。春登在外年久,其母与妻又因饥寒交迫折损了精神,加之婶母说她们已死,一时未能辨认出来,后经盘问,加之锦棠手上有朱痕,春登认出了母、妻,于坟台相认,并将宋成杀死,为母、妻报了仇。这出戏我国很多剧种都在演出:徽剧、秦腔、河北梆子、晋剧等均以《牧羊圈》或《牧羊山》、《双槐树》等为名,京剧则名《朱痕记》,可见,戏剧对民俗亦有一定的影响。
从这出戏来看,举行施舍祭,一是设祭者为官宦,如春登被封侯以后才为母、妻设此大祭,二是为了报仇雪恨,三是母、妻曾经当过乞丐,所以设祭祭奠亡灵,对穷人的施舍也是对亡灵的一种慰藉。施舍一般为半月时日。
施舍祭在陕北民间一直流传着,但没有人家举行过,一则耗费财力、物力是一般大户人家也不能及的,另则,也没有人有这样的高官地位。所以,在陕北民间仅作为一种赞颂礼仪流传着。
执绋
执绋又称做“执引”,就是牵引灵车的绳索以送葬。《礼记·曲礼上》:“助葬必执绋。”《檀弓下》又说:“吊于丧者必执绋。”依此而言,凡是参加吊丧的人都要牵引灵车的绳索以助行进。据《周礼·地官·遂人》、《礼记·丧大记》、《杂记下》所载,天子之葬六绋(即用六根大绳挽车),执绋者千人;诸侯四绋,执绋者五百人;大夫二绋,执绋者三百人。因执绋在丧葬中是很重要的一项礼仪,后人就将执绋和执引代指为送葬。
挽歌
在古代葬礼中,牵引丧车送葬时,一边行走,一边唱以诗词,表示对死者的哀悼,称做挽歌。挽歌最早见于《左传·哀公十一年》:“公孙夏曰:二子必死!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杜预注:“《虞殡》,送葬歌曲,示必死。”其后,挽歌逐渐流行,如古诗中的《薤露》、《蒿里》等都属挽歌。《晋书》:“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南朝刘昭《注补》引汉应劭《风俗通》:“挽歌,执绋相偶和之者。”晋代陆机、陶潜、南朝鲍照等人,晚年皆有自作的挽歌。挽歌是一种哀悼死者的悲歌,应当庄重而不嬉戏,因此,《礼记·曲礼上》:“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
期单
期单是由阴阳先生开出的定期祭奠日期。期单的主要内容有:“烧七”、“回殃”和“百期”等日子。所谓“烧七”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是一个祭日,依次是“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也称做“尽七”),共计四十九天。在每个七日里都要烧纸祭奠亡者,故曰:“烧七”。在“烧七”时,丧家要在大门口挂白纸灯笼,以表示丧家有重孝。“回殃”是在死后的第三天。期单贴在死者的灵堂前,以便丧家按单行事。百期就是人死以后百日的祭祀礼仪,其仪为点明烛、拈香、化纸钱、献果品。
开路
旧时的人们认为,人死以后有人指路,灵魂才能顺利进入阴间,于是人们就请道士为死者开路。其仪是,道士在一阵乐曲之后,高声念道:“新故亡人×××,生于×年×月×日,殁于×年×月×日,享年×岁。伏以大限无情,魂归极乐,念阴阳之永隔,痛人世之长辞,子孙饮泣,宅第同悲。今奉太上乾元大法师批准,给予路引一张,阴曹地府,任意遨游,所有游魂野鬼,关津渡口,不得刁难阻滞,须持路引者至前,行以方便,遵此法令者昌。”最后再念韵文四句曰:“三天不吃阳间饭,四天上了望乡台,望乡台上往下望,阖家儿女哭哀哀。”念毕,一阵锣声之后,将引魂幡挥舞一番,然后烧一张路引,将灰装入瓦罐,并在一张黄表上写一“符”字,开路仪式即告结束。因“路引”必须是从四川酆都鬼城购得,一般人家难以办到,所以,此俗仅在酆都附近的地区有此仪俗,其他地区大都已没有此仪。
脱服礼
脱服礼也称做“释麻礼”,是在人死以后的三周年祭祀时举行此礼。其仪为:在三周年的头一天下午设置灵堂以接灵,点明烛、拈香、烧纸、祭酒、献菜、献果品,孝男孝女及主要亲戚痛哭哀悼。晚上,请自乐班坐唱(白喜事中有坐唱)。脱服礼的当日,主要亲朋要送礼,由礼生引导行“脱服礼”。其仪为:祭祀开始,孝男孝女进灵堂、分立、先行跪拜礼,明烛、拈香、烧纸、祭酒、反复三次,然后,孝男孝女脱去孝服(孝男先脱、孝女后脱),换上常时衣服,表示三年守孝期满。晚饭前送灵,并烧钱化纸。
扯幛
扯幛是在出丧时,用白色长布系于棺罩之上,孝子们各负一段,徐徐将灵柩向墓地牵引。此俗是孝子们的礼仪,与亲朋的“执绋”有类似之处。但陕北民间则将此俗称做“扯生”,是在棺木上绾上白色生布,孝子们各执一段拖着跟在棺柩之后行走。其用意是“依依不舍”之情。
熟号与生号
所谓“生号”是指人死后,孝子们成服至出殡后,“熟号”是指丧葬已毕,孝子们仍在服守孝,但有的孝子已不再经常着孝,而是每遇七日、百日、周年之时,穿上孝服前往灵山祭奠亡灵。在经过一定时日后,行除服之仪,除服后所谓的“熟号”说法也没有了。
七不利
所谓“七不利”,就是在七个“七日”时,有七正逢月中之七,如,初七、十七、二十七。如有这种情况出现,陕北民间一般采用插五色小旗的办法来禳解。其法是用五色纸剪成三角小旗贴在秸秆上,于上山时一路分插在道路两旁,到了墓地后,于四周分插小旗。
供七灾
所谓“七灾”即在丧葬礼俗中的“七”遇到月令中的初七、十七、二十七,被称做“冲七”或“七不利”。如果遇到“八”即初八、十八、二十八,被称用“犯八”,无论“冲七”还是“犯八”都被民间认为是不祥的日子。因为七是死人的用数,陕北民间称“过七”,传统民俗则称做“做旬”,一旬是十日,但做旬也是做七,民俗认为,死人过日子比活人快,活人需要十天的时间死人七天就过完了。礼俗中的“七”与月令中的七相遇就是阴间之七与阳间之七相遇,就是“冲”,冲则不利,顺则利,所以也叫“不利”。“八”与“罢”音近,“罢”是不祥的,有“拒”之意,如果亡灵在七七将尽,特别是五七之前到不了阴间,阎王殿就不收它,这样就成为孤魂野鬼,永无转世之日,所以民间很忌讳。
如果遇到了“七”或“八”,丧家就必须于“七”的头一天做许多小白旗或五色小旗以待用。第二天上坟时由女儿、儿媳们从家门开始并于沿途的道路两旁左右每隔一段插旗,一直插到坟前,这就是“供七灾”,或称“拱七灾”,即将冲七犯八可能带来灾难拱掉。陕北民间有俗语说:“逢七有灾,犯八有难。”凡冲七者还须用白旗引路回家,即上完坟后,从坟地一路插白旗下山至村口即可。有孝子在外回不了家,不能为亡灵做七时,应当制作白旗一面,藏身于白旗之下,以祈避凶化吉。使用白旗避灾是人们信仰白无常的结果,无常鬼分为白无常和黑无常两种,黑无常是勾魂的鬼,白无常不勾魂经常与人嬉戏,甚至还可以给人带来好处,有白旗护身就表示有白无常在,黑无常就不来勾魂了。“犯八”则用五色小旗,五色小旗代表五方,有五方神灵保佑就不会有灾难了,“供七灾”既是后人尽孝的一种方式,也是民俗中认为能够帮助亡人躲过阴间灾难的俗信,因此民间是很重视这一做法。
在七七中,陕北民间尤重三七、五七和七七。七七也叫“尽七”,七七一尽,亡魂就过了阎罗十殿以等待转世。民俗认为,亡魂在五七时到达第五殿阎君处。第五殿阎君处是最难过的一关,他不仅用严刑拷打亡魂,让亡魂招认在阳世的一切罪孽,而且还有决定亡魂是下地狱永世不得超度还是放亡魂过去,到第六殿阎君那里报到注册登记,以等待投胎转世的权力。但五阎君有两个毛病,一个是爱听女人哭,一有女人哭他就什么也不顾了,只是听哭声,当他听够时已到了放亡魂过关或决定亡魂下地狱的时间了。亡魂下地狱要录供,他只顾听女人哭了,哪里还去录供,没有供词就交不了差,也就只好将亡魂放过去。所以,民间在五七时女人们都要来哭,哭的人越多越好,哭的时间越长越好,这样就可以耽误五阎君的时间使他录不了供词。另一个毛病就是爱吃饺子,俗话说:“吃了的嘴软,拿了的手软。”五阎君吃了饺子后肯定是放人过关。所以,民间在五七时,供品中一定要有饺子,以贿赂五阎君,为亡魂减轻惩罚。
五七哭灵山尤以亡魂亲生女儿哭得最有效。
七七斋
在我国民间丧俗中流行着“七七斋”的习俗。所谓七七斋是指人死以后,其亲属每隔七日进行一次祭祀活动。这一活动从“一七”开始,直至“七七”,共四十九日,“七七”过后,又有“百日”、“一周年”、“三周年”三次重要的祭祀活动,总共为十次。所以“七七斋”实际有十次祭祀活动。“七七斋”的丧俗与阴司的十殿阎罗有关,故而又被称做“十王斋”。“十王斋”的次序是:
据敦煌本《阎罗王受记令四众预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中所云:
第一七斋,秦广王下。
第二七斋,宋帝王下。
第三七斋,楚江王下。
第四七斋,五官王下。
第五七斋,阎罗王下。
第六七斋,卞城王下。
第七七斋,太山王下。
百日斋,平正(等)王下。
周年斋,都市王下。
三周年斋,五道转轮王下。
敦煌《佛说十王经》中所说与上文的说法有所不同:
第一七日,过秦广王。
第二七日,过初(楚)江王。
第三七日,过宋帝王。
第四七日,过五官王。
第五七日,过阎罗王。
第六七日,过卞城王。
第七七日,过太(泰)山王。
第八百日,过平正(等)王。
第九一年,过都市王。
第十三年,过五道转轮王。
佛教中所说十三冥王又有说法,据《梵汉对映私抄》中所载,十三冥王与十殿阎君都主七七,具体是:
1.秦广王:不动明王。司初七日。
2.楚江王:释迦佛。司二七日。
3.宋帝王:文殊菩萨。司三七日。
4.五官王:普贤菩萨。司四七日。
5.阎魔王:地藏菩萨。司五七日。
6.卞城王:弥勒菩萨。司六七日。
7.泰山王:药师佛。司七七日。
8.平等王:观音菩萨。司百日忌。
9.都市王:大势至菩萨。司一周年忌。
10.转轮王:阿弥陀佛。司三周年忌。
11.莲花王:阿閦佛。司七周年忌。
12.祇园王:大日佛。司十三周年忌。
13.法界王:虚空藏菩萨。司三十三周年忌。
“七七斋”习俗源远流长,至迟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就已开始流行。《魏书·胡国珍传》中载:北魏胡太后的父亲胡国珍死后,信佛的北魏皇室为他举办了“七七千僧斋”,“诏自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斋令七人出家。百日设‘万人斋’,二七人出家”。
依佛教说法,人死以后有一个“中阴(中有)”期。所谓“中阴”就是指人死了以后,还没有转生之前的这段时间。一般认为,中阴期有四十九日,每七日为一个阶段。《瑜珈师地论》卷一中云:
又此中有(中阴),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转辗,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以后,决得生缘。
此语是说,人在六道流转,人死后,亡魂在阴间寻求生缘(托生),以七天为一期,若七天完了,仍没寻得生缘,则继续七天,到第七个七天为止,必生一处。
《地藏菩萨本愿经,忉剩天宫通品第一》也说:
圣女又问:“此水何缘而乃涌沸?多诸罪人,以及恶兽。”无毒答曰:“此是阎浮提(即南赡部州,指人生活的世界)造恶众生。新死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祓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生度此海。”
由此可知,在“七七日”内为新死者作功德,救祓苦难的风俗,在古印度很流行。
“七七斋”的丧俗之全部过程称做“七七百日”,又称做“十王斋”或“十斋”。据《佛说阎罗王受记劝修生七斋功德经》中说:“若是新死,依从一七计,乃至七七,百日,一年,三年,并须请此十王名字,每七有一王下检察,必须作斋。”《阎罗王令四众预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中也说:“修此十王斋俱足,免十恶五逆之罪,并得天王当令四大野(夜)叉王守护此经,不令陷没。”此经强调了修七七斋可“往生净土”,如果修不满十斋,则不得往生净土,“若缺一斋,乘在一王,并新死亡人流连受苦,不得出生,迟滞一劫,是故劝汝作此斋事”。《阎罗王经》所云,七七斋是丧俗中很被看重的礼俗。
在“七七斋”中还有“生七斋”和“亡七斋”之分。“生七斋”是活着的人给自己修七七斋,据说,活人给自己修了七七斋,在其死后就不会下地狱,而直接升往极乐世界去。“亡七斋”是活着的人给死去的人修七七斋。敦煌本的《阎罗王经》中说:
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修此十王(斋),逆修生七及亡人斋,得善神下来敬礼凡夫。凡夫云:“保得贤圣善神,礼我凡夫。”一切善神并阎罗天子及诸菩萨钦敬,皆生欢喜。
佛教鼓励人们修“生七斋”,认为修“生七斋”比修“亡人斋”好。预修“生七斋”,“七分功德尽皆得之”,而修“亡人斋”,“七分功德亡人唯获一分”。(敦煌本《阎罗王经》)
“七七斋”、“百日斋”、“周年斋”、“三周年斋”、“烧纸钱”、“摆食盘”等丧葬习俗在民间流行很广,影响也很大。它是我国传统观念中“孝”的延续。在我国江南民间至今仍流行着一种说唱形式叫做“说因果”。“说因果”这一说唱形式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产生于明代中期,是一门坐唱艺术,内容带有浓厚的因果报应迷信色彩,以劝人为善,劝子为孝为宗旨来教化世人。说因果中起源最早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念十王”,它的主要内容是《十王卷》,就是十殿阎王宝卷。《十王卷》受《因果经》的影响,但它更具体,更有想象,因此也更能吸引人。“念十王”又叫“露天宣卷”,和念佛的宣卷意思是一样的,但形式、方法、人数不同。念佛宣卷多在室内,人数较多,佛堂较固定,而“念十王”是在室外,只需一人,内容集中。所谓“宣卷”在我国北方多称“念卷”,是一种集信仰、教化和娱乐为一体的民间讲唱文艺形式。其演唱底本称做“宝卷”。宣卷在元代就已经形成。
“念十王”必须准备一幅三尺左右的立幅画,画的上端绘有十座阎王殿,每座殿内端坐一位阎王,共十殿阎罗。立轴的下端画有恐怖的摘舌、掏心、挖眼、砍手、断头、破肚、磨盘、锯解等十座地狱。立轴的中间部分则画着众多鬼卒,牛头、马面,狗头猪脸,黑白无常等正在处罚着各种恶鬼,有的被抛入油锅,有的被丢入火海,有的被赶上刀山,有的被推进恶狗村、毒蛇窝等。
准备“念十王”前,先要将《十王图》挂于门上或壁上,再敲木鱼吸引观众,接着开始宣《十王卷》。开宣时,手执一根小竹竿,指着图上的十殿阎王,一个一个地说唱,唱十个阎王的职权,唱所有鬼吏的职责,唱什么罪应当受什么刑罚,以及应进入哪座地狱。
“念十王”与社会现实结合得很紧密。主要揭露民间所说的“十恶不赦”之人。这十种恶人是:说谎媒人,恶讼师,拍马精,刁小姑,凶阿婆,臭后娘,谋杀亲夫的奸妇,图财害命者,不孝逆子,贪官污吏。念十王的唱词也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容易被群众接受。比如“说谎媒人”的唱词是:
说谎媒,黑良心,
谎话连天蛆口喷。
摇篮里小倌说十八,
十七岁姑娘嫁小人。
害得二门家不和。
害得姑娘号啕痛哭跳深井。
说谎媒,罪勿轻,
打进磨盘地狱磨成粉。
……
唱念“贪官污吏”的唱词是:
贪官贪,见缝钻,
勿管黑和白。
勿管长和短。
只要有金钱。
要哪亨(怎样)断就哪亨断。
害仔百姓日勿宁勒夜勿安。
贪官贪,恶满贯。
打进锯解地狱锯成寸寸断。
……
路引
所谓“路引”就是人死成鬼以后到鬼国报到的依据。它是一幅长三尺,宽二尺的黄绢,后来改用黄纸。上面印有“为酆都天子阎罗大帝发给路引”和“普天下人,必备此引,方能到达酆都地府转世升天”等文字。除此之外,还盖有“阴司”、“城隍”、“酆都县衙”三颗方形大印。路引的顶端是阴间天子(阎罗王),他正襟危坐,目光炯炯,盯视着前方,为刚刚进入阴间的新鬼指引去往“鬼国”的道路。作为通向鬼国的“护照”——“路引”这一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