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引”起源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丞相魏徵梦斩泾河老龙后,唐太宗李世民因此受到牵连,被阎罗王传讯到阴间三曹对案。李世民为阳间之王,具有雄才大略,而且文武兼备,到了阴间后,其词其辩使阎罗折服,举止行为令地府惊叹,阎罗决定放李世民返回阳世。临行前,阎王委托李世民把鬼国护照“路引”带回阳间,发给那些善民善臣,让他们在死后凭此“路引”进入鬼国首都——酆都,可以免受众鬼的欺凌,还可凭此路引在阎王面前求得一官半职,享受荣华富贵,成为阴间的鬼上鬼,或是可凭此路引以求早日转世到好地方、好人家。李世民应允,并将路引带来阳世,在民间流行开来。此俗自唐时兴起,历经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初年都是兴盛不衰,虽改朝换代,王侯更迭,沧桑变迁,人世沉浮,但“路引”却始终没有变化,堪称“千年一贯制”。在“路引”盛行时期,人们为了得到它常常是“煞费苦心,倾囊购买,有的甚至是倾家荡产”。
“路引”是在人将要死去,或是死后入殓,或是入葬时将其烧掉。烧掉后的路引就被鬼带走了,用于到了阴间的边卡——鬼门关的通行证。经鬼吏查验无讹后,鬼就不受任何阻隔和刁难通过关卡,进入到阎罗殿。民间传说,来自四川酆都的路引最好,其他地方的路引被认做是假的,到了鬼门关前就不灵验了。
四川有一座山,名叫“名山”,也叫“平都山”,东西有青牛,双桂二山遥相对峙,北接蜿蜒的五鱼山群,恰似蛟龙奔突朝圣之状,滔滔长江擦山而过,气势磅礴,十分壮观,《山海经》中称“宇内洞天福地四十有二,酆之平都居其一焉”。这就是被称之为鬼城的酆都所在地(今属重庆市辖区)。它是如何被奉为“鬼城”的?据东汉人所著之《列仙传》和晋代葛洪所著的《神仙传》里的记载:在这个“福地”有两个人成仙飞升而去,使这里的名声大振,被广为广播。这两人中,一个是东汉的王远,字方平,东海人,中散大夫。后来弃官隐居于平都山,魏时的青龙初年,王方平蒸黄土数十瓶,以丹药洒之,变成黄金。此时,地面突然裂开,飞出五色彩云,王方平亦瞬间成仙,随着五色彩云飞升上天去了。另一个叫阴长生,河南新野人,是东汉和帝肇妃的曾叔祖父,他自幼不求仕进,专修道术。后来随马明生学道,得到了仙术。他常与妻子同行天下,一门皆长生不老,到了东汉延光四年,在平都山白日成仙而去。到了梁代,陶弘景又在《真诰》中记述说:“平都山在北方癸地,山上有六宫,洞中有六天,鬼神之宫之……此北丰,鬼王决断罪人处,其神即应是呼为阎罗王也。”隋末唐初时期,根据王方平、阴长生在平都山修行成仙的传说,人们在“名山”绝顶处建起了第一座寺观——仙都观。随着佛教的兴盛,王、阴二人在平都山修炼成仙的道家神话的传说,将其逐渐演变成了佛家传说,王、阴二人被合而为一,并将王、阴先后成仙的次序颠倒为阴、王,附会给阴曹地府的最高统治者——“阴王”,即“阴间天子”或曰“阎罗王”。平都山也就成了阴王冥间政府的所在地,即鬼国的首都。
人们为什么要信仰“路引”呢?这又与民间传说有关。相传,古时候有一个恶霸,平日里欺男霸女,草菅人命,无恶不作,罪恶累累,人们痛恨地骂他是“不得好死”、“半路死”,也就是说,咒他在拿到路引之前就死去,只有这样,这个恶霸到了阴间以后才会得到恶报。但这一恶霸在他临死前却买到了路引,就在他老年得病卧床不起,身体已经冰冷僵硬的时候,还在民间骗来一个贫家女子当妾,贫女之父前来交涉其纳妾之事时,又被他的一群爪牙活活打死。贫女悲痛之极,日夜哭泣,思量着如何报仇雪恨。恶霸这时毫不知情,还沾沾自喜地不时拿出路引来看看,思量着他后世的寄托。贫女也知其是宝,就在恶霸入睡以后,将路引偷出烧了。恶霸发觉后大为恼怒,将贫女打死了。他自己也因此失去了路引,所以,经常能听到鬼叫声,并在梦里与鬼打架。他终于支撑不下去了,在他还没有买到新的路引之前,在鬼的恐吓中惊怕而死。死后,在去往阎罗殿的途中,处处受到刁难毒打,因没有路引又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受尽百般折磨,把他放入磨中推,用锯解,抱火柱,下油锅,最后,又被送回阳间变成了看家狗,阎罗王下令,使他永为狗种,不得转生他物。在这一传说下,信仰灵魂不死,人可转世的民俗信仰里,人们便对路引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之情,路引也就成为人们日夜祈盼,很想得到的转世凭证。
另有说法认为,鬼魂去阴间报到,路途很是遥远,每七天要过一个关口。这样远的路程需要相当的费用供鬼魂在路上开销,其中有用于行贿给各关卡鬼差的,以打通关节顺利通过。也有自己在路上食用的川资。所以,从丧生之日起,阳世的亲人们每七天都要给死者烧一次纸,摆一次钱宴,以供给亡亲在途中的资费。据说,亡人最难熬的日子是“五七”,即亡去三十五日这天,鬼卒们对他的毒打很是残暴,甚至被毒打致死,永远死去,永无轮回转生的机会而被投入到“枉死城”中。因此“五七”之日,是万万马虎不得的,阳世的亲人们都要到坟上去大量烧纸来贿赂鬼卒,并沉痛哀求鬼卒们格外开恩,不要施以暴刑。“五七”一过,亡人的魂魄就走完了去往鬼都的全部路程,来到阎王殿里报到,阎罗王会准予入境,并为其做入籍入户的公文处理,安顿居所,鬼魂就成为阴间的自由居民了,以等待日后的轮回转生。如果鬼魂进不了阎王殿,成为孤魂野鬼,是永远不能转世的。就是在这些鬼魂转世理念下,人们总企盼着亲人的魂灵早日进入阎王殿,早日转世,免受苦难,路引以及其他民俗礼仪在丧葬礼俗中经久不衰,就是这些信仰在人们观念中的作用。
陕北民间不使用路引,而使用“殃单”。不使用路引并不是人们不信仰路引,而是路引的难求所致。在民俗信仰中,以酆都路引为真,他处路引为假,假者,鬼吏、阎王均不认可,于是“殃单”在陕北流行。从路引的基本内容来看,它是集“阴曹地府”的阎罗王与酆都地方神灵长官城隍和酆都县衙为一体的证明信笺,陕北“殃单”亦是如此,只不过是没有酆都署衙名称,将省、县、村之行政区与土地、窨神集于一体,其作用是相同的。“殃单”在使用上与路引略有不同,有的放于死者胸上,有的贴于棺木的小头之上,贴于棺木上者,于下葬后烧焚,有的不烧。以路引为用,还是烧了好,烧化后死者可持此向阎王报到。
与路引有相似功能的还有“路单”,是阴阳开给灵柩路过各州县城隍、土地以及路上所有神祇的“介绍信”,通知它们,为亡魂放行。其内容与“殃单”有所不同,主要是说明亡魂是在哪里亡故,到哪里去安厝等。
路单在丧葬礼俗中很重要,但不为人所重视,因其完全是阴阳先生的作为,一般人不去观察。
目连戏
目连戏属于宗教剧目,在民俗中常被用在丧葬礼仪,斋醮等方面的演出。
目连戏是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故事来自佛教的《佛说盂兰盆经》,《佛说目连救母》、《盂兰盆经》等这些佛教经文。故事情节简单也不长,在敦煌变文中的《目连缘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和《目连变文》等经文中才将其丰富并复杂起来。成为戏剧后,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篇幅上都更加丰富和复杂了。这一佛教故事传入我国以后被不断地改变面貌,并掺入了不少非佛教的内容,而且日趋中国化,因此,它不仅是中国佛教的宗教剧目,也是中国民俗剧目,被广泛运用。目连戏的全本戏名叫《目连救母》,剧情主要有四个部分:一、富翁傅相的修行与积善。二、傅相之妻刘氏青提遣子傅罗卜(后被佛祖赐给法名“大目犍连”,简称“目连”)经商,刘氏青提却开荤破戒,侮谩僧道。三、刘氏青提入地狱受苦,目连前往西方求佛祖救母。四、目连下地狱寻母,寻遍十殿,后在佛祖的帮助下,母子相见,同上天堂。《目连救母》是连台本戏,可演七天七夜之久。由于演出时间长,在演出期间可以插入其他宗教戏、忠义戏、小戏等来调换观众的艺术兴趣,如《封神演义》、《东周列国》、《精忠传》、《雪山成圣》、《释迦牟尼成佛》、《观音得道》、《王婆骂鸡》、《尼姑思凡》、《大锔缸》。
目连救母戏中有很多恐怖场面,比如《赶吊》,又名《金氏上吊》。这折戏主要是说金氏年已三十六岁,还没有为丈夫生得一男半女,金氏因此向佛求子,并将自己的钗簪施于佛门,金氏之夫因此而怀疑妻子与和尚有染,便百般拷打,逼妻招认。金氏受屈不过,就上吊自缢了。此时,有几个吊死鬼争抢金氏做替身。这时,舞台上就出现了吊死鬼,他们都是黑眼黑嘴,额头上有两道白、两道红,从额头上一直拖到胸前,好似长舌。头上又披着黑色散发,发的两边有黄、白纸钱拖下,颈上挂着草绳,着红衣、袒胸、腰系短裙,两手各拿一把明香,在幽暗的舞台上显得非常可怕。因为金氏是屈死的,不该进入地府,正值吊死鬼争抢金氏之时,普化(雷神)和猖神从台内出场,举着钢鞭赶打吊死鬼。在台上追几圈后,吊死鬼们相继跳下台来意欲逃走。此时,台下的观众们举着木棍、笤帚、叉矛,齐声呐喊着打鬼,一直将鬼追到村外很远的地方,以示将鬼赶跑。这折戏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佛教盂兰盆会上或道教超度亡魂的“皇醮”上演出,民俗又以为七月十五日是“鬼节”,如有村庄家宅不宁,认为是鬼在作祟,人们便作盂兰盆会或打醮,再以此戏相配合,以祈盼着将鬼邪驱除,求得平安。
目连戏中还有一些单本戏,如《男吊》、《女吊》、《调无常》等,都是可以单独演出的折子戏剧目。在丧事活动中演目连戏一般取刘氏青提在地狱受苦,目连去西天求佛祖救母和目连下地狱于十殿阎君那里寻母,在佛祖的帮助下,母子相见,同登天堂这类内容,旨在表达儿女们对亡灵的孝顺和祈盼亡灵魂归天堂。
目连戏之所以在民俗中有一定的影响,是因目连与地藏王这位幽暗世界的主宰有一定的关系。有说法是,地藏王的前身就是目犍连。《三教搜神大全》卷七中说:相传王舍城傅罗卜,法名目犍连,尝师事如来,救母于饿鬼群丛,作盂兰盆会,殁而为地藏王。以七月三十日为所生之辰,士人礼拜。或曰:今青阳之九华山地藏是也。
目犍连简称为目连,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神通第一”。目连救母的故事远比佛教中另外两位,即婆罗门女和光目女救母名声大得多,此三人都有游历地府,又都将在地狱中受苦的母亲解救出来的经历,所以被人们推而广之,最终,目连救母的故事被人们发扬光大,编成戏剧适用在民俗中,为民俗文化增添了光辉。人们将目连附会于拯救地狱诸苦的幽冥之王地藏王,是人们祈盼脱离地狱苦难心态的表达,是可以说过去的。但在佛教中的说法是,因为目连后来是遭遇横祸而死的,最终没有修成罗汉金身,所以没有成为菩萨。将目连说成是地藏王,就有些牵强。
丧葬歌
一、起殃歌词
天公地母,壬丙癸戊。阴阳相隔,冥路有期。洪荒九州,无处容身。后土载物,地窆能安。黄道吉日,正好迁徙。发送神灵,回归本源。入墓旅途,驾鹤神游,急急如律令。
二、招魂歌词
日日烧香礼神灵,三代父母早升天。又烧香来又上表,明灯引路过金桥。金桥过了七百里,西方路上好修行。成佛足登莲花台,得道为仙上天宫,千千诸仙神欢喜,万万菩萨受香烟。一无水,二无渴,奈河桥上顺利过,三修大路通天行,去时得现龙华会,龙华会上相逢遇,天上神仙人羡慕。
三、安土
安土是安葬以后对墓地土神的安抚。让土神照应死者。
一不找天上神仙,二不找地下鬼神。亡灵入墓,土神安宅,吉利千年,照应万载。
卸土(献土)
卸土,也称“献土”,是陕北丧葬习俗。
卸土是下葬以后的习俗,送葬者从坟地回到事主家后,大门外放有一盆凉水,水中还有一些米面,盆上放一把刀,刀刃向外。凡进大门者都要用手蘸水,翻动刀刃。翻刀时将刀翻去半周,然后再翻回来,刀刃仍然朝外横搁在盆上。
此俗的用意是,从灵山回来的人身上必然要带一些灵地尘埃回来,这是不吉利的,在水盆蘸水是说将尘埃洗去,翻刀是说将鬼缘割断,是求吉之俗。
谢分金口诀(谢土、完填)
备好祭拜后土和仙命之物品。(果品、三牲、酒礼、发课、大金财宝)
奇日用左手,偶日用右手,先钉者(后分之金)先拔之,后钉者(前分之金)后拔之,拔后用脚将洞踩平。
口念:“天无忌,地无忌,阴阳无忌,百无禁忌,吾奉太上老君之命,急急如律令。”此语为“化分金”时念之。
两分金杖抽起后,用二千寿金化之,掷于附近即可。
完填宜备事项
举行完填之仪时,应备三牲酒礼、饭茶十二碗、蛋、水果、红烛、寿金、福金、金银纸、古纸。
呼龙应备钉、硬币。呼龙应简单。
呼龙曰:龙眼开,龙眼开,拜请九天玄女神,五府投煞来。
依撒土口诀念一遍,并绕墓一周,将财(硬币)分给主家乐人。
举行守填之仪还要看山头神煞有无侵扰以及刑、冲之势,所以要选择吉日。扫墓则不忌山头之事宜。
阴宅定分金,破土口诀
伏羲皇天后土,五巍山家,土地龙神,口传心授,祖本先师,杨、曾、赖、廖公先师,后分金(李定度),先分金(张坚固),各请同到座位。
主家×××住址:×××,为先×安葬破土定分金在:×××,坐×山×向兼用××分金×卦×爻度,择于公元××××年×月×日×时破土筑墓。信民谨备芸香,宝烛、大金财宝,果品酒礼奉拜,待完工之时再备大金,果品,酒礼答谢列位尊神。
祭拜地基主(又称地灵公)须知
一、备菜饭或酒礼、水果、邓金五支、银祇五支、更衣十元。
二、过年、清明、端午节、中元、中秋节、冬至或入宅安神时祭拜之。
三、由厨房内往屋前方祭拜,桌子不宜太高。
四、口念祭文。
本地:××县××乡××村,地基主:我事主:×××,今日因××节,在此诚心备以菜饭、酒礼、大金财宝来嘉拜于您,祈望您保佑吾全家在此好站好起,平安顺利,财与利旺,请您来用此便菜饭。
创穴起土口诀
天圆地方,律令九章,今吉日良时,破土大吉昌。
金锄一举,瑞清山阂,鬼魅凶恶,远去他方;金锄再举,起坟安详,千秋万岁,富煌永昌。
一创天门开阔(向西北,乾卦方)。
二创地户紧闭(向东方,巽卦方)。
三创鬼路塞严(向东北,艮卦方)。
四创人道通利(向西南,坤卦方)。
开棺口诀
吉日良时天地开,开棺大吉大发财,天清地灵日月明,护佑子孙进财源。
封棺(封钉)口诀
手执金斧要对钉,东南西北四方明,朱雀玄武来共照,青龙白虎两边排,一钉添丁家进财,二钉福禄天降来,三钉三元及第早,四钉子孙满应阶,代代儿孙大发财。
竖碑口诀
竖起玉笏天门开,左龙右虎两边排,房房儿孙大富贵,科甲进登及第来。山山降下是真龙,乾坤正气此中旺,诗书传家长荣耀,科科竖起状元旗。
赐杖口诀
赐杖是祯祥,福禄寿双全,房房受富贵,代代添丁财。
承服口诀
家门千载盛,富贵万年兴,房房皆富贵,代代出贤人。
点主口诀
我今把笔对天庭,二十四山作圣灵。主上添来一点工,代代儿孙状元郎。
开锣口诀
手拿金锣打三声,道士作七升天祭,你父(母)今日丧事过,丧事过后万年富。锣声打来响咚咚,孝门人家大吉昌,佛祖面前祈功德,儿孙代代有贤人。
驱龙口诀(凶葬用)
手捧罗经八卦神,盘古初分天地人。九天玄女阴阳法,曾度凡间济救贫。南山石上凤凰飞,正是杨公安葬时。年通月利无禁忌,今日打通青龙口。轻轻引进大府君(女命仙称“太孺人”),前面有山山拱秀,背后有屏镇龙基。手捧罗经摇一摇,二十四山都来朝。手捧罗经照一照,二十四山都荣耀。前有朱雀人丁旺,后有玄武福寿长,左有青龙送财宝,右有白虎进田庄。禄到山前人富贵,马到山后旺儿孙,此是吾葬听吾断,一要人丁千万口,二要寿命好延长,三要代代儿孙发大财,四要代代儿孙多福禄,五要代代儿孙五代祖。
驱虎口诀(吉葬用)
吉日良时,进金大吉昌,游行好,儿孙代代中国老,进得完,儿孙代代中状元,荣华富贵,百子千孙。
(口大而吟,进呼!再将金斗放穴中后用罗盘定坐好。)
撒土口诀
伏羲一把五谷撒出去(撒到墓外),千灾万厄尽清除,一撒天、天清,二撒地、地灵,三撒水、水朝堂,四撒人、人长生。
一撒东方甲乙木,代代儿孙多福禄;二撒西方庚辛金,代代儿孙发万金;三撒南方丙丁火,代代儿孙满家贵;四撒北方壬癸水,代代儿孙切实美;五撒中央戊己土,代代儿孙寿元长过老彭祖。一把五谷撒入来,代代儿孙发大财,一把五谷撒后土,代代儿孙五代祖,一把五谷撒得完,代代儿孙中状元。大进大发,荣华富贵,百子千孙,进呼!
除灵、做对年、做三年、并炉
除灵是亡者未满周年的祭日,一般于百日后除之。除灵必须选择吉日,但不一定就依照死者逝世的全日(成服、除服日亦可用之)。除灵应当避开主事人的生辰日和冲、刑、杀、克之日。所择之日交给主事人,仪式由道士来写。
做对年,即周年,家属要祭拜。对年也叫“小祥”,现在有将对年与并炉仪式同时举行的,但依照古礼风俗,并炉在三周年时举行。做对年要有出火日、安香日,且忌方位和主事人有冲、刑、杀、克。
做三年,亦名三周年,古时称二周年为“大祥”,现在亦称三周年为“大祥”。一般从对年以后开始过三节,三节即端午节、中元节、冬至节。此三节过完后,方可以算做已满三年。不过此三节则不算。
并炉,是将新炉并入旧炉之中。并炉是先在新炉中燃香,然后取三支香脚到旧炉之中,再并入到新炉之中,最后,从新炉中分十二次取出香灰少许并入旧炉之中。所谓新炉,即生人所用之炉,旧炉即亡人用过的炉。
并炉要选择吉日,一般以周堂吉日图来选。
并炉之仪时还要烧化灵厝,烧时要以大流年的大利之方为吉,放置在吉方焚化。
进金注意事项
进金时不能乱说话,尤其是不祥之话。
坑内要烧寿金或天金热炕。
进金归土后,金斗就不可乱动了。
棺内之骸骨要坐字端正后才能行进金之仪。
调整金斗方向时,要慢慢移动方能安之,不可操之过急。
定分金须知
定分金必须带白米一盘,为放罗盘之用。依古法,米上还要放小花红,以表示破除煞气,以纳吉利之谓。
定分金以后要拜祭墓主,以清香三炷向山上拜,并化二千寿金(分金定后不可乱动)。
定分金不用择日,但破土、动土要择日。
分金可取两种,即内分金之做法,包括棺木、金斗和外分金之做法,如墓碑。头尾不可颠倒,分金柱要使用没有用过的才为吉庆,长度五尺半左右。
拉线时,凶葬时,用白色线拉,吉葬时,用红色线拉。
先钉后分金,再钉前分金。分金钉好后,再手执清香拜山神、土地、前后各插三炷香。再念:定分金,动、破土口诀:“伏羲皇天后土……”拜好后烧金谢之。
拜山神、土地时念:“家人××今日来此借地安息,望土地公保佑平安顺利。”
吉葬须知
吉葬时,叫主家人手捧金斗跪拜,阴阳先生口念:“一拜天地日月星(向前方拜),二拜后土与神灵(拜后土神位),三拜家添子孙代代与(拜墓碑)。”
接着完成进金仪式(其方式不详),仪式完成后,主家人行拜礼。
干支之生、旺、墓、绝
十干长生诀
甲长生在亥,旺在卯,墓在未,绝在申。
乙长生在午,旺在寅,墓在戌,绝在酉。
丙长生在寅,旺在寅,墓在戌,绝在亥。
丁长生在酉,旺在巳,墓在丑,绝在子。
戊长生在寅,旺在午,墓在戌,绝在亥。
己长生在酉,旺在巳,墓在丑,绝在子。
庚长生在巳,旺在酉,墓在丑,绝在寅。
辛长生在子,旺在申,墓在辰,绝在卯。
壬长生在申,旺在子,墓在辰,绝在巳。
癸长生在卯,旺在亥,墓在未,绝在午。
三合长生诀
甲子辰水局:长生在申、旺在子、墓在辰、绝在巳。
寅午戌火局:长生在寅、旺在午、墓在戌、绝在亥。
巳酉丑金局:长生在巳、旺在酉、墓在丑、绝在寅。
亥卯未木局:长生在亥、旺在卯、墓在未、绝在申。
例:寅午戌长生在寅,从寅起长生顺推十二宫,如寅长生在寅,沐浴在卯,冠带在辰,临官在巳,旁旺在午,衰在未,病在申、死在酉,墓在戌,绝在亥,胎在子,养在丑。
干支之禄、马、贵
禄元:甲禄在寅。乙禄在卯。丙禄在巳。丁禄在午。戊禄在巳,己禄在午。庚禄在申。辛禄在酉,壬禄在亥,癸禄在子。
贵人:甲戊贵人在丑未。乙己贵人在子申。丙丁贵人在亥酉。壬癸贵人在卯巳。辛庚贵人寅午。
马元:寅午戌马在申,申子辰马在寅。巳酉丑马在亥。亥卯未马在巳。
《礼记》之丧服小记
《礼记》中丧服小记云:“斩衰,括发以麻。为母,括发以麻,免而以布。齐衰,恶笄以终丧。男子冠而妇人笄,男子免而妇人髽,其义,为男子则免,为妇人则髽。”此意是为父服斩衰服,用麻布束发髽。母丧也用麻布束发髽,小殓后改著布□。服齐衰丧,女子用榛木为簪,一直到除丧服为止;男子戴丧冠而女子著丧簪。居丧之时,男子去冠而用□,女子去簪而束发髽。这是丧期之中男子与女子的区别。
所用丧棒亦有一定区别,《小记》云:“苴杖、竹也、削杖、桐也。”在父亲的丧事中用苴杖,即苴竹做成的丧棒,在母亲的丧事中用削杖,即削桐木为杖。
服孝的规制是:“祖父卒,而后为祖母后者三年。”就是说,嫡孙承重。在祖父死去后,嫡孙们应当服丧三年。祖母如果在祖父死后才死去,也要服丧三年,如果先于祖父而死去,嫡孙们则服丧仅一年。
行吊礼时,“为父母、长子稽颡。大夫吊之,虽缌必稽颡。妇人为夫与长子稽颡,其余则否。”此意是说:为父母之丧,长子拜宾客时要先行稽颡之礼,叩头至地,然后行拜礼。有大夫前来凭吊,即使服缌麻之孝者,也要行稽颡之礼,而后再行拜礼。如果妇人为丈夫或长子服丧,对前来凭吊的宾客要先行稽颡之礼,而后再行拜礼,为其他人服丧则对宾客先行拜礼而后行稽颡礼。
对于接待宾客的人“男主必使同姓,妇主必使异姓”。就是说,主持接待宾客的人,必须以子接待男宾,以女接待女宾。如果丧家没有子女,男主持人必须是丧家的同姓,女主持人必须是丧家异姓。
“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这里所说“出母”是指犯了“七出”之条后被父亲休遣了的母亲,这种母亲在其死后,子女不为其服丧。
“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与祢故也”。就是说,如果父亲是庶子,他的嫡长子死了就不用为他服斩衰服三年,这是因为他不继承祖、父正体的缘故。因为,作为嫡长子的父亲,把祭祀宗庙的大权交给自己的嫡长子,以体现尊祖敬宗之义。由于不幸而嫡长子早逝,则父亲为之服斩衰丧三年。而本身作为庶子的父亲,他并不继承父祖正体,所以,自己的嫡长子早逝后就无须为之服斩衰三年。
“从服者,所从亡则已。属从者,所以虽没也服。妾从女君而出,则不为女君之子服”。这是又一种服丧的礼制规定。所谓从服,是《礼记·大傅》中规定的六种服丧原则。其中云:“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而从服又有六大原则,在此处指的是其中的“徒从”,即本人与死者没有亲戚关系。不必服丧,但徒从于某人而服,所从之人死了以后,也就不必再服了。属从是服的六种原则之一。《礼记·大傅》中云:“从服有六,有属从,有徒从,有从有服而无服,有从无服而有服,有从重而轻,有从轻而重。”属从是指通过某人而与死者产生间接关系,虽然某人死了,但这种关系仍然存在,所以要为死者服丧。女君是指正妻,妾是随正妻嫁过来为妾的姪姊。如果正妻犯有七出之条,而被休弃,妾也应当随正妻同时被休掉。本来妾要为正妻的亡子服齐衰一年,但因被休弃后,正妻仍要为其子服丧,而妾则不必服了。
“庶子不祭祢者,明其宗也”。就是说,庶子的父亲是嫡长子,死后可迁入祢庙,但庶子仍然没有祭祀的权利。
“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亲亲,指的是父母;尊尊,指的是祖、曾祖和高祖;长长,指的是兄弟和旁亲;男女之有别指的是在为父母、祖、曾祖及高祖、兄弟及其他旁系服丧,对其中的男女之别都要体现出来,这是为人之道所要遵循的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