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
我在户县诸寺游访后,按计划将采访周至县各寺。全国佛协常务理事陕西省佛协副会长常明法师电话与仙游寺拆迁办联系,并写介绍信给周至县佛协负责人释常平法师后,我便于9月10日清早从长安县城韦曲出发,到周至县城时大约9点30分左右,又乘去马召镇的公共车,至马召镇时约略10点40左右。
马召镇南去的公路至山根东拐入山,一辆辆拉土的载重汽车从公路上飞驰而过,我沿着土山上斗折蛇行的山坡小路向上攀登而去。上到高高的土梁上,看那公路真像仙女抛撇下去的弯弯曲曲的飘带,拉土的汽车活像一只只小甲虫在上面爬动;远处显眼的山头上,黑河送水工地的一块块方形巨幅标语,十几里处也能看见,给人一种战天斗地、气壮山河的气势。
沿着公路南行数里,至一土岗上,迎面有周至县地名委员会所立石碑一方,上面阴刻曰:
金盆村村碑
金盆村委会(曾名金星村)始建于1958年,因驻地金盆而得名。
现辖金盆,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轿门窝,明隆庆六年(1572年)北寺(1958年)南寺(1958年)等四个自然村,有农户162户,人口751个,土地1430亩。
辖境内有隋建闻名国内外古寺——仙游寺。
周至县地名委员会
看着村碑上的内容,我知道已进入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千古绝唱——《长恨歌》仙游寺的境内了。
公路至村碑处,如网球拍之边缘沿两边山腰作弧形南去,那群山环抱的中间,有一块很大的低洼坪地,即金盆村。此时金盆坪内铲土机已堆起一道道东西走向的土梁,一辆辆拉土的载重汽车像一条条土龙从金盆向梁上爬着,望着这神奇的天然地貌,我惊叹天造地形之奇巧。后听说,这儿将成为人工湖,以供人们游山泛舟,此工程属黑河送水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下到坪底,觅南边推土机开挖成的东西走向的土梁到沟渠边,穿过金盆村向南走。金盆村有几十户人家,集中于东南角的豁凹处,据说利用金盆修成的人工湖一旦放水,这儿将被淹没,所以金盆村的住房也要搬迁新址。至东南山路南拐,公路至此,又分两支,沿山腰两边如老虎钳钳制之势;站立在黑河北岸,只见滔滔黑河从西南青山之间蜿蜒而出,至此悠然摆尾东去,形成一个满月初缺似的河湾,四面秀峰屏列环踞,又形成一盆状低洼地带;北边金盆与南寺河湾,有如“葫芦”状,我站此豁凹之处,大概就是称为桥门窝的地方。贴西侧公路右首半坎上有数孔山尼住的窑洞,顺公路西南而去不远有断墙残壁,据说这儿就是昔日称作仙游北寺之遗址;如今在北寺附近,有建筑工人临时搭建的帐篷和简易宿舍。从桥门窝迤东,山崖上,隧洞处,工人们正在忙碌,钻机突突响彻山谷,拉土奔忙的汽车像穿梭似地来来往往。
我顺着北岸陡峭的斜坡小山路抄近而下,就到了黑河北岸,北岸与南岸之间有一座斜拉桥,从桥头石碑可知是来辉武先生捐建的,据实测其搭板悬空之处计90步,两边孔洞各约五六十步,共计桥宽200余步。黑河北岸俗称北寺,据史料记载曾称为中兴寺,当时有20余间殿宇,有正殿、献殿与山门,在正殿东边有瓦房3间,昔时门额曾书有“苏公藏书处”匾额,其额制于清道光年间,传为苏东坡读书之处。寺东有“玉女洞”,洞内飞泉喷珠垂帘,称为“玉女泉”,其景称为“玉女垂帘”,曾于此读书的苏东坡,对玉女洞之景感受颇深,他写诗曰:“洞里吹箫子,终年守独幽,石泉为晓镜,山月当箫钩……”此洞泉水,甘甜清冽,精于茶道的苏东坡经常派人来这儿汲水,留下优美的诗话与传说;再东边,是称为芒谷的地方,有汉代“马融石室”之残洞遗址,旧图经记称其为“后汉马融读书所”,可见此处胜境发现利用之早。今斜拉桥之下附近有“五龙潭”,其水色黑,深不可知,白居易就有“黑潭水黑深如墨”之佳句。由于这儿石崖险峻转弯之处崖石被水长久侵吞成凹,故成“龙潭虎穴”一景;这五龙潭,月出如银,日照似金,霞映如胭,山映成碧,反映白云,跌溅星辰,含诗含画,堪称一奇。
从斜拉桥过河东南行,但见碧水之南、青山之北有一古寺,此寺即今之仙游寺,亦称南寺。这儿距县城约17公里,最早为隋“仙游宫”遗址,由于这儿临河凉爽,隋文帝杨坚常来避暑。五代时,有一个叫李升的人,就藏有隋皇避暑宫图,此图详细描画出隋仙游宫殿宇的规模。关于将隋仙游宫改为仙游寺的年代,一般史料均认为应在唐代,如据此,法王塔也要被说成唐建;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隋仁寿元年(601)奉敕在仙游宫建法王塔安葬佛舍利易宫为寺的,按这种观点,则法王塔是隋塔。到了唐朝咸通元年(860),改为三寺,一寺无存,下来就是隔河相望的南寺与北寺了。北寺曾称中兴寺,南岸的仙游寺后周时因住道士,寺改为观,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改为普缘禅寺,住持是藏族喇嘛桑加巴,寺名是因明英宗赐额所取,这一史实,仙游寺现存碑文有记载,清道光五年(1825)间重建。殿前后有法王、逼风、逼水、普风四座大小不同的古塔,最大的为法王塔,高27米,底宽8米,塔共七层,上六层完好无损,下边底层四面塔壁被破坏,传为盗取唐吴道子名画所留下的痕迹;塔西南方,有一黑色痕迹,时暗时亮,此即仙游七景之一的“宝塔放光”。关于南寺与北寺的地貌特点,冰心老人曾录清诗人两句诗:“一流划破东西石,两寺平分前后山”,算是一语道破黑水峪南北寺之特点。白居易曾有写给唐韬光禅师灵隐寺的诗:“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高僧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到过仙游寺的人是否觉得此环境很像是在写仙游寺呢。北寺今已不复存在,南寺到底如何呢?带着这一急待知晓之急迫心情,我向今日之仙游寺走去。
一进院就看见,西边高高的钢管支架罩着已拆去半截的法王塔,在寺院外围西边和西北塔下搭着七八间小帐篷,是移塔的工作人员住的。
寺院门口,只见中间三间山门为仿古式建筑,红墙朱柱,翘檐兽脊,雕梁画栋,门脑悬挂着一面书有“仙游寺”三字的门额。东西两旁排列着两幢10间房屋,正门锁着,我从西边偏门人内,但见仿古山门的南边门额是“终南灵秀”四字,与山门相对有一座影壁,上面写有毛泽东手书的《长恨歌》手迹。影壁前院子两边,西有诗人贺敬之手书的《长恨歌》,东有庚午清和月二曲杨隆山手书的唐陈鸿《长恨歌传》,再后面东西为碑廊。
东碑廊共镶嵌碑石19块,从北向南排列如下:
1至8为毛泽东手书《长恨歌》碑刻。
9.为壬申冯牧书赠仙游寺的“白傅遗韵,光照千秋”楹联一副。
10.是王蒙庚午岁尾所书的“潇潇氵丽仙游”五字。
11.是贺敬之手书。
12.是马文瑞1992年11月29日为仙游寺诗碑题诗:“踏山引水造福源,长恨诗碑有洞天。胜迹煌煌今赛古,古今佳作万年传。”
13.王任重1989年春题诗四句:“玉女吹箫传千古,仙游寺畔水长流。文人赋诗赞美景,游客似仙乐悠悠。”
14.柏杨戊辰秋於古城西安录唐朱庆余诗题赠仙游寺文管所:“石抱龙堂藓石千,山遮白日寺门寒,长松瀑布饶奇状,曾有仙人驻鹤看。”
15.单士元访仙游寺诗,如下“周至古郡县,仙游第一丛,隋塔今犹在,终冰心题诗石碑南秀气灵。”1990年访周至仙游寺,山明水秀,古塔矗立其巅,实为陕西胜境,老年临此深为荣幸,漫书俚语,以志因缘。北京单士元书时84岁。
16.冰心题:“一流划破东西石,两寺平分前后山”,录清诗人邹亻舀月冰心戊辰仲秋。
17.仙游寺小记:“小记云者记仙游也,其山水之佳,古迹之胜,邑侯吴公详载碑记中矣,但此寺历泽唐宋明以来,虽废兴不一,而代多修葺。及我朝嘉庆三年后教迹蹂躏,官兵戊扎,旧日之住持逃去者不知所往,其一、二在寺者,俱贫弱株守,住理乏人,静始绝胜之地,目就绫夷,余目击心伤,邀同社耆张春彬……等起愿重修爰赴定空寺请僧人了知,以肩其任,渠旋以年,光辞归嗣……时道光三年夏六月望日”。
18.字亦古朴,左上角缺,一些字辨不清,因时间紧迫,未录记。
四首碑廊因廊下住有拆塔民工,时间紧又抄录不便,故只选录,其碑共23块,选录如下:
1.神游周至仙游寺得句
携酒觅诗前贤雅集仙游寺
感时忧国千古流传长恨歌
一九九二年六日光未然
2.一九八九年秋蜀人马识途书(内容未录)
3.诗影梵音郭风
4.“一曲长恨歌千载风流
周至古寺悠然仙游”
邹获帆一九九二年冬日
其次有臧克家、刘白羽等人题词。
去文管所找老吕不遇,前面这些文物及区域是文管所院,后面为仙游寺佛寺寺院区。
我拿着介绍信见到周至县佛协负责人释常平,由他向我引见仙游寺住持、年逾75岁的果幸法师,果幸法师向我介绍了仙游寺的大体情况及有关传说。
果幸法师5岁就来到仙游寺,住寺至今,算起来已有70年历史,应该说他是一部历览民国与新中国之后仙游寺的活历史。
据他说,仙游寺原先很大,传说有18个下院。至解放前有地100多亩,到解放后土改,留寺土地六七十亩,那时有大殿5间,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及弥陀佛、伽舍,观音殿3间,供奉地藏菩萨;偏房3间,有览阁2、3间,大殿两边各有两座小3间僧房;卷棚3间,厦房3间,门楼3间,钟楼1间,鼓楼1间,约计有殿宇僧舍30余间。门楼3间现剩2间,3间卷棚、3间厦房知青盖房时拆,1992年将钟楼、鼓楼拆了,现计约有房27间,僧人5人,皈依弟子3人,僧人均为比丘。住寺的周至县佛协常平法师,1958年住终南五台山紫竹林,1989年,道周法师住仙游寺时,将他叫入仙游寺住寺至今。
仙游寺历史久远,传说周穆王西征犬戎获胜回朝,犬戎送八匹良马随队回长安,路经此地奏乐欢庆胜利,仙乐动人,连天上仙人都下凡聆听。由于这儿风景优美,宠妃盛姬去世后就葬于黑龙潭南岸;传说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引凤,飞升成仙,故这儿称仙游寺。仙游寺早些时候曾为子孙庙子,以后成为十方丛林。据果幸法师说,仙游寺在明代曾住喇嘛,寺里珍藏有许多珍贵经书,“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仅佛经在院子堆了有一人多高的一大堆,整整烧了三天三夜。原法王塔下有释迦牟尼涅槃像,十大弟子站立两旁,一个个面貌、感情、姿态各异,生动传神,是颇为少见的群体佛雕,可惜现在已不复存在了;另外原仙游寺还有九环锡杖、铜佛像等许多珍贵文物和法器,然而由于岁月沧桑,天灾战乱,也先后丢失无存了。
吃过午饭,我接着在仙游寺院内观看。仙游寺旧殿宇的保存很有些像长安县丰德寺,尽管殿宇僧舍古老,但却是保留殿宇较多的终南山寺院。
寺院坐南面北,后依狮子山,面对黑河水,周至文管所是仙游寺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属于古老的仙游寺,院中间宽敞;最南中部坐落着五间大殿,大殿前有曲扭作势的千年古柏,有观音柳、冬青、梧桐等树及月季、大丽等花,再前边是郁郁青青老碗粗的四棵柏树,大殿雕梁画栋,透花格门,窗为竹马大窗,门顶悬挂刻有“仙游寺”三字的黑底金字匾额;再两旁东西檐墙上,镶嵌有两块石方,西边镌刻“周至八景”,东边镌刻“守真和尚塔铭”。
守真和尚塔铭
守真和尚塔铭
黑龙虫曲錓,南来力猛。怪石虎蹲,出没榛梗。莲界中开,禅灯炯炯。临济法孙,于兹习静。煮石铛破,卧云衣冷。生前布施,与恒沙等。化为虚空,无极永永。昔涪讲座,石泉茶鼎。今礼寒山,千花项。兹非,潭心月影。师一非一,象岭非岭。生若云梦,灭岂为醒。不有醒时,安识梦境。生如日出,灭如日暝。暮暮朝朝,何悲何幸。茫茫大千,喧槃驰骋。慧眼观之,古今俄顷。花雨倏飞,法雷又警。我铭兹,忽发深省。兹兹铭,一齐可省。
邑人路德
观此塔铭,我惊叹撰铭人的大气。这篇塔铭不同一般塔铭,他没有详细介绍守真和尚的生平与事迹、而是站在佛学的立场上抒写了生命观和宇宙观,那种无生之喜,无死之悲的人生观,有如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声,纷纷开且落。”这首入禅之作开得自然,落得洒脱,如此达观地对待生死,让笔者惊叹;塔铭语言具有浓厚的文学性与哲理性,堪称一篇含韵散文佳作。距大殿数丈之东北院中,放着一人高一口大铁钟,此即轶事传说中那位无名干部“文化大革命”中所救的那口大铁钟,此钟系明天顺六年(1462)铸造。
大殿两边东有小房三间,西首现仅为两间。大殿西北角台下有一碑楼,镶嵌一《重修仙游寺记》碑石,碑文系周至县事石门吴曾贯撰文,户县张玉德书丹并篆额,碑文较详细地记载了道光五年(825)仙游寺住持守真和尚与其监院了明觉宁重修仙游寺之事;这次重修“募新三佛殿。普缘宫外建山门,又增修尊贤亭、崇先祠于殿左右,殿左右两廊之祖堂方丈客亭斋寮皆一一重新之……”从碑文中不难看出,这是仙游寺在明代藏族喇嘛桑加巴住持的重大修建后的又一次重要的修建。再以后仙游寺的修建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以上修建知道,现存的许多殿宇僧舍,大体是在这次重建的基础上保留下来的,其中诸如普缘宫、尊贤亭、崇先祠,今已不复存在。由此碑文我们大体知道清代仙游寺的建筑规模(碑文附文后),联系前边所述那篇《守真和尚塔铭》,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对守真和尚有如此高之评价。
大殿西侧坐落着两座6间僧房,南边一座坐向不太齐整的房子,眼下已拆去,只有一些断垣残壁,今此处成为走出院西的通道,院西是前边说的西碑廊;西北是高耸的拆除法王塔的钢管支架,支架内是已拆除成半截的法王塔。据说周至县政府及省、市有关部门及文管部门对拆迁法王塔非常重视,派员住寺协助监测。拆迁法王塔由西安园林建设公司承担,这些工人不少是长安樊川韦村、炮里人,他们说法王塔拆下的每页砖都要号上,这样从什么地方拆到起塔时还要放到什么地方,方向、位置都不能变。塔西空场是整齐垒成的法王塔砖码。
大殿西侧,北起碑廊,南至东北角后门,其间坐落着三座9间厢房,现作灶房、僧舍及方丈住室等用,其中碑廊南第二间,现是一个法物流通处与商店。由于东边不远坪里一个自然村村民已搬迁,暂无房住,仙游寺内还安排了大约两三户人家暂住。仙游寺殿宇虽古旧,但从一些透花格门、方丈座椅,都可透视出这个寺院昔时的辉煌;这儿丰富的人文景观、优美的自然景观,有一种深邃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容,一种诗的灵秀与慧气。我努力想寻找一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此居住时写千古绝唱《长恨歌》的史料,遗憾的是未曾得到。但从这儿的山水,我感悟到了引发白居易写作天才的那种别处无有的氛围,白居易的《长恨歌》似乎在我心头长时间传唱,并化作一首无字歌,一首优美的悲剧韵律响彻整个山谷。
我在院子游转,仙游寺的拆迁对于我并不感到突然,相反我感到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人民政府为人民的一种体现。“人间正道是沧桑”,变化、前进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这儿被水漫淹,变成一片宁静之湖、翠绿之湖时,长安人民将饮用到这儿的甘汁玉露,而这儿的仙游寺会像神女一样安然无恙地迁往新址。金盆变成人工湖,倒映蓝天、碧山、白云,人们在碧波之上泛舟戏嬉;这儿的亭台楼阁、绿柳古松、恢宏的仙游寺、巍峨的法王塔,将成为人们仙游的胜地。
为了使这即将被淹没的古老寺院少一些遗憾,多留存一些史料,我在调查上比其他寺院尽量细点,尽量少一些遗漏以免造成憾事。下午,当太阳西斜时,我攀上寺院以西黑河西岸、玉女峰以北那座山头的半山腰,俯视全景,摄下了几张照片。
这块出奇的地方不只被皇帝、佛祖看重,亦成为历代农民起义虎踞之地。黄巢、闯王、高迎祥、太平天国将领曹沛等部都曾在这儿创立下可歌可泣的业绩,今马召乡金盆村北700米左右的黑河岸山坡,即为太平军修成的引水渠。
据拆迁塔的长安人说,仙游寺这个地方特殊,天若晴,白天一丝风也没有,可到太阳一落约7点,风一直刮到天明。晚上,我住仙游寺西厢一位庄户人家家里,他家原住寺东不远,因搬迁暂住仙游寺。我与其小儿子同居一室,因炕上有跳蚤与蚊子,长久难以入睡。听着外面的机器轰鸣,看着东天山头升起的月亮,听着窗外白杨树如疾雨似的哗哗声,果然应验长安乡党那句话。望着月光,我又想起了白居易,想起了那美妙无比的《长恨歌》;想着明早如何让人给我在仙游寺照张相作为留念,想着人生许多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有趣的事。不知是这儿的灵气,还是我睡不着,居然即兴写了几句诗。然属记实,以作此游访结尾。小诗名曰《夜宿仙游寺》:
夜宿仙游寺,卧榻西厢房。
屋后塔架高,灯下拆塔忙。
隋塔移湖畔,金盆塔影映。
寺址出平湖。蓄水万民享。
山北正修湖,汽车绕山梁。
修成人工湖,“金盆”泛画舫。
此地有灵气,白氏出绝唱。
一曲长恨歌,千秋万载长。
好个仙游寺,胜境地一方。
今朝再打扮,仙境比不上。
仙游寺法王塔及寺搬迁小记
回长安后,从广播上得知9月28日黑河要截流。黑河工程是1996年动工的,从提出到确定方案,再到实施,经过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酝酿。自然,当黑河工程确定下来后,仙游寺及法王塔的拆迁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仙游寺、法王塔的拆迁工程是由西安园林建设公司承担的,从拆迁开始到1998年10月20日拆迁完毕,计时2月余。1998年10月20日晚上19时17分,鎏金铜棺被轻轻打开,铜棺内现出一小堆丝织物裹着的东西,丝织物被清理后,露出一只精美的琉璃瓶,瓶内珍藏有一粒粒亮灰色略泛黄色的舍利子。这样在仙游寺法王塔地宫下沉睡了1399年的国宝——十枚隋舍利子终于昭然于世了。
在此之前,还发掘灰坑86个,窑址10座,房址21座,墓葬16座,出文物160多件;有各种陶器、石器、骨器、青铜器、玉器等,堆积了整个从龙山文化到先周、西周、战国、隋、唐、金、元、明、清长达5000年的文化沉淀,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掘。
仙游寺及法王塔在1998年10月28日截流后将迁建于原址北的金盆人工湖畔,投资数十亿元的我国目前最大的城市供水工程将于2001年全部建成。
咏寺诗选
仙游寺
唐·李华
舍事入樵径,云木深谷口。
万壑移晦明,千峰转前后。
嶷然龙潭上,石势若奔走。
开拆秋无光,崩腾夏雷吼。
灵溪自兹去,纡直互纷纠。
听声静复喧,望色无更有。
冥冥翠微下,高殿映杉柳。
滴滴洞穴中,悬泉响相扣。
昔时秦王女,羽化年代久。
日暮松风来,箫声生左右。
早窥神仙录,愿结艺术友。
安得羡门方,青囊系吾肘。
马融石室
宋·苏轼
未应将军聘,初从季直游。
绛纱生不知,苍石尚能留。
岂害依梁冀,何须困李候。
吾诗慎勿刻,猿□为君羞。
此为苏轼在周至县南山中游览马融读书处所写的一首诗。
潭
宋·苏轼
(仙游寺黑水潭)
翠壁下无路,何年雷雨穿。
光摇岩上寺,深到影中天。
我欲燃犀看,龙应抱宝眠。
谁能孤石上,危坐试僧禅。
东去愁攀石,西去怯渡桥。
碧潭如见试,白塔苦相招。
野馈渐微薄,村沽慰寂寥。
路穷斤斧绝,松桂得于霄。
仙游寺
明·赵岖函
危石转深入,诸天隐上方。
随刊经帝力,缔构自前皇。
昔代宸游地,今时卓锡乡。
栋栌千劫气,丹碧十寻光。
宝树花沾雨,丛林有异香。
潭声珠贝落,山色翠眉长。
虎豹苍岩伏,蛟龙白昼藏。
侧身窥雁影,局步造云庄。
石立疑惊动,桥飞讶蚜翔。
对门玉女洞,隔水朗公房。
仙吹闻双管,禅心话半床。
世缘如何弃,吾欲礼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