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7章 回首望云中——宋与辽(7)

  这个郭无为颇有来历,原来是青州千乘(山东广饶)人,后来到武当山当了道士。他博学多才,颇为自负,虽然隐居在武当山,却依旧关注着天下乱世的局势。后周太祖郭威征河中时,郭无为前去投靠,却未受重用,于是郭无为又隐居在太原抱腹山。但他还是忍不住寂寞,又投靠了北汉第二任国主刘钧,立即被刘钧所赏识,授为吏部侍郎、参议中书事,与另一大臣赵文度同掌朝政。不久后,郭无为与赵文度开始不和,刘钧干脆罢黜了赵文度,郭无为升为左仆射、平章事兼枢密史,从此开始独掌朝政。刘钧病重时,与郭无为谈到皇位继承人选,郭无为认为刘继恩才干不足。刘继恩知道后,自然怀恨在心,所以即位后一直想找机会杀掉郭无为,但还没有来得及动手,便被侯霸荣所杀,在位仅六十天。当时有不少人认为刘继恩被杀的背后大有文章,真正的内幕很可能是郭无为唆使侯霸荣杀了刘继恩,之后郭无为又杀侯霸荣灭口。

  刘继恩死后,郭无为力主立刘继元为帝。刘继元信用小人,大肆诛杀亲族,引发内部动荡。宋太祖赵匡胤听说北汉其实由郭无为掌权,便暗中写信给他,承诺如果北汉投降的话,授刘继元青州节度、郭无为刑州节度。郭无为料到北汉大势已去,又得到宋太祖赵匡胤的许诺,自然相当心动,于是极力主张投降宋朝,但刘继元自恃背后有辽国契丹撑腰,一直不肯对宋朝俯首称臣。

  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北汉,宋军围攻太原,郭无为主动请缨出击,打算趁机率军投降宋朝。事不凑巧的是,当夜刚好下起了大雨,军不得出。宦官卫德贵向刘继元告密郭无为欲投宋一事,刘继元于是杀死了郭无为。此后,刘继元一心投靠契丹,以辽国为靠山。鉴于北汉的地理位置,辽国也总是尽最大努力给予军事支持,实际上也是间接与宋朝为敌。

  关于辽国与中国的关系,自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北伐后,辽国便与后周断绝往来。宋朝立国后,也没有与契丹通好,更无官方往来。宋太祖赵匡胤甚至还说:“今之□敌,正在契丹。”可见在他心目中,早已经将辽国视作了劲敌。赵匡胤一登上皇位,就任命横海军(治沧州)节度使陈思让为关南兵马都部署,专门负责对辽国的防务。陈思让与赵匡胤是儿女亲家,其女嫁赵匡胤子赵德昭为妻。但宋朝立国之初,中原未平,宋方对辽方基本采取守势,辽国方面也是如此。其间南京(今北京)留守为萧思温(铁腕太后述律平的族侄),其人才干平庸,号称“非将帅才”,虽然负责南方防务,但却没有南侵的野心。宋辽双方各自暗自戒备,但却未有武装纷争,甚至在边境还默许民间贸易往来。

  萧思温有一个女儿萧燕燕,其人巾帼不让须眉,号称辽史上最杰出的人物,后面即将提到。

  然而到了开宝七年(974年),局面豁然开朗,在宋辽边境接壤处地方长官的促进下,双方开始通使。尽管宋辽两方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先提出议和一方的,但两国建立起外交关系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其中,显然有更深的历史背景。一方面,宋太祖赵匡胤依然有从契丹手中收复燕云之地的雄心;但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辽国此时已经坐大一方,已非昔日的游牧部落。即使宋朝能够如愿以偿地灭掉北汉、夺回燕云,却并没有从根本上伤及契丹的军事实力,战争的策源地依然在契丹一方,辽国随时都可以反扑。而宋军从河南、山东之地调集兵饷,远远不及契丹直接从内蒙、辽东南下方便。在这样的局面下,除了赵匡胤北伐北汉时狙击契丹援军发生过武装冲突外,宋军并无任何主动对辽作战的记录。然而到了宋太宗时,这种表面刻意维系的和平被彻底打破了,这也是宋太宗才干、眼光远远不及宋太祖之处。

  在辽国方面,辽太宗耶律德光之后,经历辽世宗耶律阮和辽穆宗耶律□两代,统治阶层内部出现了争权夺利的激烈纷争。

  先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侄子耶律兀(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太子耶律倍之子)欲继位,改名耶律阮,在南院大王耶律吼和北院大王耶律斡等人的拥戴下即帝位,是为辽世宗。皇太后述律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妻,耶律德光之母)素来爱干涉国政,对辽世宗擅自即位十分不满,于是另立自己的儿子耶律李胡(耶律德光之弟)为帝,并发兵攻打辽世宗一行。经过一番真枪实刀的较量,耶律李胡因为暴虐不得人心,辽世宗占了上风,控制了局势,皇太后述律平和耶律李胡主动投降。辽世宗将述律平幽禁在辽太祖陵墓处,耶律李胡则徙祖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软禁。

  辽世宗耶律阮好酒色,爱打猎,经常不理朝政,尤其他“慕中华风俗,多用晋臣(指原后晋汉人大臣)”,引来契丹贵族多方不满。在位四年后,在一次狩猎途中被燕王耶律察割和伟王之子耶律呕里谋杀于梦乡中。接着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儿子耶律兀律继位,改名耶律□,为辽穆宗。

  辽穆宗耶律□个性散漫,爱好打猎饮酒,不问国事,经常酣饮通宵达旦,白天则大睡不起,因此契丹国人称他为“睡王”。耶律□在位十八年,一直嗜酒如命,喝醉了就爱滥杀无辜,经常借着酒意拔出佩刀,肆意砍杀近侍和奴仆,他身边的近侍人人自危,从而引发了叛乱。最终,耶律□在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岗根苏木境)打猎时,被不堪忍受的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及厨子辛古等六人趁夜色合力谋杀。

  有趣的是,耶律□死后,慌乱中无人追查刺杀皇帝的凶手,众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耶律□没有儿子,该由谁来继承皇位?此时,皇帝遇刺身死的消息尚未传开,跟随耶律□出猎的大臣萧思温抢先派人通知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辽世宗次子耶律贤。耶律贤闻讯后,立即带着南院枢密使高勋和飞龙使女里等亲信,率千名铁甲骑兵赶赴黑山,抢先在辽穆宗的灵柩前继位,就是辽景宗。而其他也有资格继承皇位的辽太宗次子齐王耶律罨撒葛和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第三子“钦顺皇帝”耶律李胡之子赵王耶律喜隐等人因为晚了一步,只能是愤愤不平,刺杀辽穆宗耶律□的凶手一直到五年后才被抓住。

  辽景宗为了感激萧思温的拥立之功,除了立即封他为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尚书令、魏王外,还征召他的女儿萧燕燕入宫,这就直接导致了萧燕燕由此登上风起云涌的历史舞台,成为后来辽史上著名的承天皇太后,史称“燕燕太后”。

  萧燕燕本名萧绰,小字燕燕,出身于名门,父亲即为萧思温,母亲为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儿燕国公主耶律吕不古。萧燕燕自小许配给汉人大臣韩知古之孙韩德让,两个小青年虽然不同民族,倒也情投意合,互相倾慕。不过萧燕燕被召入宫时二人还没有来得及结婚。辽景宗早就听说萧家的第三个女儿多智美貌,以致上演了一出皇帝横刀夺爱的好戏。萧燕燕刚进宫就被封为贵妃,仅过了两个月,就被正式册封为皇后。此时的萧燕燕才十六岁,初入宫廷,应该并没有感到真正的快乐,她与旧情人韩德让青梅竹马,感情极深,她更多地是沉浸在对往事的思念中,真正令她改变的则是她父亲萧思温之死。

  萧思温此时已经是权倾朝野,自从小女儿当上皇后后,大女儿也嫁给了齐王耶律罨撒葛,二女儿则嫁给了赵王耶律喜隐。然而,萧思温一飞冲天也让许多权贵不满。辽景宗的亲信南院枢密使高勋和飞龙使女里为了削弱萧思温的势力,趁萧思温跟随辽景宗出猎阊山(今辽宁阜新)时,指使萧氏同族人萧海只、萧海里假装成盗匪行刺。萧思温猝不及防,被刺身死,萧燕燕由此受到巨大刺激,残酷的权力斗争让这名聪慧的少女迅速成长了起来。

  辽景宗对萧燕燕十分宠爱,二人十四年的夫妻生活中,一共有四子三女共计七个孩子。契丹有一套独特的皇后分娩制度,与其游牧民族的特性密切相关,十分有趣。皇后待产时,躺在一座大的毡帐中,身子下面铺满甘草。皇后毡帐的四周另有四十八顶小一些的毡帐,每顶毡帐中有数人抓住一只羊。皇后生产时,四十八顶毡帐中的人一齐扭断羊角,羊因痛苦而呼喊,由此盖住了皇后分娩的痛叫声,表示用羊替皇后忍痛的意思。

  萧燕燕几乎是到了专宠的地步,而丈夫对她的宠信还给她带来了尽显治国才能的机会。辽景宗因体弱多病,常不视朝,朝中刑赏,政务,用兵等,均交给皇后萧燕燕裁决。辽景宗曾对大臣说:“在书写皇后的言论时也应称‘朕’或‘与’,可作为一条法令。”这是辽景宗在法律上将妻子的地位升到与自己等同的程度,可代行皇帝职权。实际上,到了此时,萧燕燕俨然已经成为辽国的女皇帝,“以女主临朝,国事一决于其手”,因而辽国有“只知有萧后,不知有景宗”的说法。

  根据《辽史》记载,辽国有一种氏族外通婚的习俗,与辽国耶律氏世代通婚的其实为唯乙室和拔里氏二部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辽国之后,因为追慕中原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又认为乙室、拔里氏二族功劳极大,堪比汉代开国丞相萧何,遂将后族一律改称萧氏。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本人虽未改姓,但她的两个弟弟也都由此改姓萧。《旧五代史·卷七十四·萧翰传》中则记载说:“萧翰者,契丹诸部之长也。父曰阿巴……阿巴妹为安巴坚妻,则契丹主德光之母也。翰有妹,亦嫁于德光,故国人谓翰为国舅。契丹入东京,以翰为宣武军节度使。契丹比无姓氏,翰将有节度之命,乃以萧为姓,翰为名,自是翰之一族皆称姓萧。”无论如何,辽皇室耶律氏与萧氏世代通婚的习俗一直沿袭下来,萧氏的女子都嫁给耶律氏,耶律氏的女子都嫁给萧氏,萧氏由此成为辽国仅次于耶律氏的权贵势力。终辽一朝,萧氏共有十三名皇后(包括追封者),五名皇妃,十三位诸王,十七位北府宰相,二十位驸马,太后则是清一色的萧太后。

  萧燕燕性格果断刚毅,素有机谋,“明达治道,闻善必从,兼习知军政”,善于驾驭左右大臣,群臣竭忠尽职,人皆乐于为其所用。她重用汉人,并且信而不疑。对于之前有过婚姻之约的韩家,她也加以重用,韩德让由此平步青云,后来为辽圣宗(萧燕燕与辽景宗之子)朝的兴盛起了重要作用。

  辽景宗身体不好,三十五岁便撒手西去,死前留下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十二岁的儿子耶律隆绪即位为辽圣宗,二十九岁的萧燕燕摇身变成了皇太后,但局面并不因为有辽景宗的遗诏而太平。当时主少国疑,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握政,萧燕燕面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的局面,几乎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之前的后周一模一样,形势十分险恶。在关键时刻,萧燕燕以超人的胆略摄政,在侄女婿耶律色珍(有的史书中记作耶律斜珍,为音译不同)和旧情人韩德让的辅佐下,巩固了辽圣宗和自己的地位。尤其韩德让出力极多,大概这一对昔日的甜蜜情人,从来就没有忘记过曾经有过的那些美好时光。不久,辽圣宗率领群臣为萧燕燕上尊号为“承天皇太后”,自此,萧燕燕总摄军国大政,开始了辽国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摄政”时期。

  根据一些史料推断,萧燕燕实际上在辽景宗死后已经下嫁给韩德让,这并不违背契丹风俗。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萧燕燕先是秘密派人鸠杀了韩德让的妻子李氏,之后入居韩德让帐中,两人形影不离,俨若伉俪。苏辙在《龙川别志》中记载了宋辽澶渊议和,提到宋朝使臣曹利用到达辽军大营时,“利用见虏母(指萧燕燕)于军中,与蕃将韩德让偶坐驼车上,坐利用于车下,馈之食,共议和事”,意思是曹利用亲眼看到萧燕燕和韩德让并排坐在有毡幕的车上。如果不是夫妻,韩德让胆子再大,也不敢以臣子身份与太后同坐。

  萧燕燕还特许韩德让设置护卫百人,这只有辽国天子才能拥有的权力,辽圣宗对韩德让也是“见则尽敬,至父事之”。至于前面提到的韩德让被赐名耶律隆运,“出宫籍,隶横帐季父房后”(横帐即耶律阿保机一系的子孙,是辽朝皇室中身份最尊贵的人),也是萧燕燕有意抬高韩德让的身份。投桃报李,韩德让也一直忠心辅佐,“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政绩相当卓著。

  萧燕燕是历史上少见的女中豪杰,总共摄政二十七年。在此期间,她励精图治,扭转了契丹自辽穆宗以来的中衰之势,辽国的实力达到最鼎盛时期。也正是在她手中,辽与宋朝签订了意义极为深远的“澶渊之盟”。此盟约的签订,标志天下辽、宋、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据局面已经正式形成。即使是以宋人的眼光来看,萧燕燕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传奇。

  4.赵光义P股吃了一箭

  宋太祖赵匡胤死后,继任者不是他的儿子,而是弟弟赵光义。宋太宗赵光义在“斧声烛影”的重重迷雾中即位后,大有得位不正之名,因此也有着要超越兄长的万丈雄心,一心要实现兄长未能完成的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梦想,然而,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赵光义决定挥师北伐,首要目标就是北汉,其次便是契丹手中的燕云十六州。就在这一年,许多日后的风云人物以各种各样的身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包括我们即将提到的名将杨业(《杨家将》中的杨令公原型)。

  宋太宗赵光义决定北伐后,朝中反对声一片。朝臣反对的理由主要是北汉地处宋朝与辽国之间,多少能起到屏障契丹铁骑的作用。但名将曹彬坚决赞成,由此坚定了赵光义的决心。于是,赵光义先派名将潘美(即戏曲中的潘仁美)等分路出兵,围攻太原。之后,赵光义又打算亲赴前线督师,亲自指挥一场光荣和胜利之战。

  然而,与宋太祖赵匡胤出身行伍、身经百战不同的是,赵光义以前一直担任着留守后方的职责,从未参加过重大战役。这样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人,自然也没有能力来统筹全局,但他是皇帝的身份,为理所当然的宋军最高统帅,他不指挥也罢偏偏又喜欢指手画脚、摆兵布阵,由此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辽国听说宋军北伐后,曾经派使者问原因,宋朝的回答是:“河东(指北汉)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指辽国)不援,合约如旧,不然则战。”(《辽史·卷九》)这样强硬的回答,无异于是向辽国正式宣战。至此,自宋太祖赵匡胤时辛苦建起来的与契丹友好关系彻底破裂。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三月,宋云州观察使郭进破北汉西龙门砦,擒获甚众。北汉国主刘继元见宋军来势汹汹,对太原有志在必得之势,便派人向辽国紧急求援。

  此时,辽国辽景宗在位,因体弱多病,朝政均由皇后萧燕燕主持。萧燕燕才二十岁出头,却有不输男子的谋略和眼光,听说北汉被宋朝军队围攻后,立即命宰相耶律沙为都统、冀王塔尔为监军,率军赴援北汉。辽军到达白马岭,前面为一条大涧,宋将郭进率宋军驻扎在涧的对岸。耶律沙等将领认为应等待后军到来,合兵后再与宋军决战。而塔尔性格急躁,认为应率先锋一鼓作气,急攻宋军,耶律沙力谏,塔尔不听,亲自率军渡涧攻宋军。辽军刚渡到一半时,对岸的宋将郭进突然率领骑兵奋力冲击,辽军大败,塔尔、华格(塔尔之子)、耶律德琳(耶律沙之子)、令衮图敏、洋衮唐古等辽将均死在乱军之中,耶律沙等也被宋军趁势包围。幸好这时候另一员辽将耶律色珍率救兵赶到,万弩齐发,才击退宋军,救出了耶律沙等人。

  宋军在白马岭击败辽国援兵后,声势大震,连克盂县、隆州、岚州等城。而辽军吃了一场大败仗后,见宋军兵锋正健,也不敢再发兵相救。北汉国主刘继元大为恐慌,再派使者携带封有求救书信的蜡丸奔赴辽国,结果半路被宋军捕获。宋大军随即直指北汉都城,太原城被围得水泄不通,之前赴辽求救的北汉使者也被斩杀于城下,以此来威慑城内北汉军民。宋军轮番向太原发起进攻,矢石如雨,战斗十分激烈。宋太宗赵光义甚至亲临太原城下,诏谕北汉国主刘继元投降,刘继元毫不理睬。于是,赵光义命宋军发机石攻城。五月初一,攻破了太原西南的羊马城。

  就在战事进入关键时刻,太原城上演了极有戏剧性的一幕。在宋军的猛烈攻势下,北汉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感到守城无望,不少人开始谋求退路。北汉宣徽使范超率先出城投降。此时,宋军正奋力攻城,个个都杀红了眼,突然看见范超带着一队北汉兵打开城门奔驰而出,误以为是北汉兵出城交战,立即蜂拥向前,抓住了主将范超,并不由分说地将他斩杀于大旗下。

  范超冤死后,悲剧还没有结束。太原城中的北汉国主刘继元得知范超出城投降后,立即下令将范氏抄家斩首。范超全家不分老小,均被砍下首级,且将首级抛到太原城外。宋军这才知道范超是出城来投降的,结果却莫名其妙地被误杀了。

  宋太宗赵光义见北汉国主刘继元不肯投降,又移师城南,继续攻城。这一天的半夜,太原城上有苍白云层,形状如同人形,令人惊悸。宋军数十万将士用弓弩轮番向城内射击,声势惊人。北汉外绝援军,内乏粮草,军心开始动摇,马步军都指挥使郭万超等主动出城投降。刘继元欲战无力,眼见挽救不了城破的命运,继续抵抗只能是死路一条,只好出城投降。北汉是五代所留下来的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它的灭亡标志着自唐朝灭亡以来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结束。

  不过此时的北汉国力已经相当衰微,其十州四十一县的土地虽然均为宋朝所得,但总共不过三万五千户人口,军队也不超过三万,宋军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北汉军。可见宋朝与北汉这一仗的胜利,更多的是国力较量的胜利。

  北汉国主刘继元献城投降后,北汉名将刘继业依旧在据城抵抗。刘继业(约932~986),本名杨重贵,祖籍麟川新秦(今陕西神木),后移居太原,父亲杨信曾为后汉麟州(今陕西神木)刺史,以武力雄踞一方。杨重贵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曾对同伴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鹰犬逐雉兔尔。”因年少英武,很受当时北汉国主刘崇的看重,被收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素以骁勇闻名,后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据说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北汉国人称其为“杨无敌”。

  但这个“杨无敌”的绰号实在值得商榷。首先,刘继业此时的年纪大概在五十岁左右,如此,他有三十余年的时间在北汉为将。因为北汉一向依附契丹,这点从辽国多次派大军援救北汉就能得到充分的证实,那么刘继业的战功自然不是在与辽军的对垒中取得的,如此,便是与宋军对战了。不过在《宋史》的记录中,刘继业与宋军的几次交锋,均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的。举例来讲,宋太祖赵匡胤时,刘继业曾与宋将党进交战,刘继业带数百人马偷袭党进大寨,党进挺身而出,只带数人出战,竟然以少胜多。刘继业大败后,先是躲在壕沟里,后来靠太原城上垂下的绳索攀援入城,才得以逃生。事见《续资治通鉴·卷五》。其次,在北汉的岁月,刘继业已经改姓刘,并不姓杨,即使真是“所向无敌”,那么也应该叫“刘无敌”,而不是“杨无敌”。由此可见,这“杨无敌”的称号多半是刘继业恢复本姓,入宋后抗辽时所得到的称号,而后来《杨家将》的故事开始流行时,以讹传讹,变成了北汉的“杨无敌”。

  无论刘继业是不是真的无敌,却受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的赏识。宋军大军压境后,北汉君臣人心惶惶,唯独刘继业在太原城头防守苦战,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赵光义爱其忠勇,很想招为己用,于是派刘继元去招降刘继业。刘继业为保全城中百姓,北面再拜,这才释甲开城,迎接宋军。赵光义大喜,立即授刘继业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并加厚赐,复姓杨,名业(一作邺)。之后杨业成为宋朝著名将领,史称杨令公,其与后代的事迹被演绎成各种各样的戏曲和故事,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杨家将》。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