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故园大写意——中国陕西黄陵巡礼

斯林

赫赫始祖 浩浩五千年鸿运开启

巍巍圣灵 盈盈九万里龙脉继续

——题记



1993年初春,一个气候温热的正午,我爬上那座山顶,久久地凝望那座并不显赫的土堆和土堆四周密如蛛网一般的柏树林,我的心因周围的肃穆和静谧而布满了神圣的感觉而不住地砰砰跳动。下午,我手拿一块褐色的陶片,面对夕阳和远处的薄薄暮霭,静静地立于山峦一侧,我手中的陶片因太阳的光芒而泛出一种让人心悦不已的色泽,古老的绳纺与划纹与从远古年代飘移过来的气息使我眼前的一切生动无比。

一块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片静卧我的掌心,我的身侧是一个刚刚挖掘开来的古文化遗址,而我的身后,黄帝祖先的坟茔旁正香火缭绕。我知道,我不仅浸洇于一个古老的氏族部落的文化氛围中,我同时还被一个曾经孕育了辉煌、创造了辉煌、延续了辉煌的伟大酋长——一个伟大的祖先所拥抱。我看见,葱茏翠郁的桥山在眼前正蕴蓄着大片大片的新绿,古桥国的袅袅炊烟正从手中的陶片上升腾起来,升腾起来……

A先祖

《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又据《通鉴外记》云: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改姓姬。”先祖身世,一两部正史、野史是难以概述清楚的。又据汉武梁祠石刻,先祖形貌并不高大英俊,其神态衣着尽为汉代人风格,虽为部落联盟首领,但先祖却敦厚纯朴,一介村夫像。显然,汉代人附会了自己的思想,先祖被异化了。

我们有理由推测,约四至五千年以前,在北到鄂尔多斯草原南部边缘,南到秦岭以北,东到中州大地,西到陇东高原的广大地域,先祖公孙轩辕氏南征北战并率领庞大的部族创造了古老的华夏文明。衣、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弓箭、音乐、医药、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行、伞、镜等发明创造造就了黄帝时代的辉煌。而逐鹿中原,阪泉之战又以磅礴的气势诡异的战术使古代军事史上有了沉重的分量。据《史记》载:“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不仁慈”“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又载:“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一代先祖,终因威风神貌,赫赫功勋,昭然天下。

还有史书为证。《初学记》云:“黄帝见万物始穿井。”《新语》云:“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鸟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体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太平御览》云:“黄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论经脉。”“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百草,典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又有古书载:“蒸谷为饭,熟谷为粥,黄帝作瓦甑。”

迢迢星汉,悠悠岁月,先祖功勋揭开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帷幕,透过历史的倏乎空间,穿越五千年滚滚烟尘阻隔,“人文初祖”非轩辕先祖莫属。我们有理由这样说,下辈因为先祖的圣灵庇护,五千年来,华夏文明虽遭百劫而不衰,愈加灿烂辉煌,也正是因为先祖圣灵的庇护,华夏大地人杰地灵,华夏民族屡受欺侮而不屈,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黄帝是一面旗帜,高举这面旗帜,天涯海角的华夏子孙都将会享受共同的福音,都将无敌于天下。

B文化之源

从黄帝时代开启的文化之潮水漫过五千年岁月如今成为世界最为优秀的文化品种之一,这种文化与黄帝紧密相连,是一种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与团结精神的相连。这种文化思想浸润五千年来的人流,血脉相通于一体,终将绵延不绝。

重文野之分。华夏文化重视文明而摒弃野蛮。黄帝时代创制衣服舟车,仓颉造字、生产谷物等等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文明作为一种美德,作为一种最高品质、大受赞誉之辞。“不敬文,谓之野;不敬文,谓之瘠。君子贱野而羞瘠。”(《荀子·礼论》)重视文明而反对野蛮的精神,华夏民族世代相传,昭告天下,成为华夏文化的显著特征。

重创造和自强不息精神。四大发明之外的一切创造发明,无不是黄帝时代创造发明的延续。包括四大发明,华夏子孙的聪明才智体现在精神、物质世界的各个领域;创造发明既是向自然挑战的一种明证,又是创造精神的写真。“天行健,君子应自强不息”。就是在创造发明之中,坚韧不拔、勇猛进取的品质才成为人的一种品德。

大行中庸之道,重中庸思想。黄帝时期是人类第一次农业文明时期,从那个时期起,安居乐业,“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民”的思想不时被诸多的思想家、教育家演绎。老子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为乎,民鲜久矣。”老子提倡“返朴”,孔子提倡“中庸”,而中庸思想经久不衰,成为中国文化的又一特色。

重社会群体。

重兼收并蓄。

……

没有文化的历史是苍白的,黄帝时期留传至今的文化是华夏历史的血脉,凭借这种文化渊源关系,中华文化成为一种财富,传之后世,永不枯竭。

C黄龙

龙是一个怪物。因为先祖黄帝,人们又宠幸于龙。龙,成为中国民族的象征,成为中国文化的图腾,是各种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是各种精神的统一体。

《庄子·天运》:“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着乎阴阳。”《管子·水地》:“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龙马首蛇尾,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唇,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杂而合一”,龙行云施雨,成为先祖黄帝部落的图腾,从而也就成神圣祥瑞的象征。

传说先祖黄帝有龙颜。《河图稽命徵》说:黄帝“龙颜有圣德”,《史记》说黄帝“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封禅书》说“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又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飞去。”

先祖黄帝盛德,爱屋及乌,敬仰黄帝也就敬仰黄帝的图腾龙,龙与黄帝互为替换品,互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象征——不仅是形态的象征,更是心灵的象征。杂而合一,谓之龙;杂而合一,谓之民族之气魄。

D思慕

五千年来,无论有多少种背叛,但从来未敢有对黄帝祖先的背叛,黄帝以其盛德、神威时刻在感召后世子孙,因此,祭祀成为倾注思慕之情的最神圣的礼仪。

最早的公祭活动大致起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秦文公时代祭祀已相当隆重,秦灵公时代第一次把轩辕黄帝作为始祖祭奠。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全国各地立黄帝庙作为专门祭祀的场所。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则正式将今黄陵县的轩辕庙列为国家祭祀的场所。从此以后,桥山轩辕庙成为一方净土,一方圣地,接受诸多子孙的拜谒。

历代对黄帝祖先的祭祀活动都保持有较高规格。春秋时期,祭祀活动多为君王主持。汉宣帝本始元年(73年)朝廷规定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祭奠。汉武帝时,除皇帝之外,加上朝廷重臣代祭一条。到王莽新朝,则明令郡县以下都要祭祀黄帝。元代沿袭唐代礼制。明洪武四年,朱元璋在降旨拨款维修黄帝庙同时,亲撰祭文,派重臣主祭,由此开始了中国历代皇帝亲撰祭文的历史。清代沿袭明礼制,但规模更宏大、隆重,从世祖到宣统帝260年间,总祭黄帝陵26次,为历朝之最。民国元年,孙中山先生派15人组团专程祭祀,并撰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1937年,国共两党派员祭祀,共产党人毛泽东亲撰祭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历代祭陵、祭庙时间更迭不一。早年多在新皇登基,国家庆典。宋孝武帝要求郡县在“稼穑岁剑”之时祭祀。宋太祖赵匡胤则规定每年祭祀3次。明人朱元璋则规定每3年一次大祭,皇帝亲撰祭文。本世纪以后,民间祭祀多以清明节、重阳节为祭日。

祭祀仅仅是一种形式。在形式的背后,有浓浓的敬仰思慕之情溢于黄土。祭祀根本目的在于告诉后来者与正在行进者:人,不能忘祖,落叶终归根。

E血脉

于右任先生考证:夏为黄帝之后,匈奴为夏之后,蒙古为匈奴之后。黄帝纳4妃,四妃生25子,25子又生子,子孙分封各地,共70国。

司马迁《史记》载:“黄帝25子,其得姓者14。”

黄帝4妃,元妃西陵氏妇,为嫘祖,次妃方雷氏女,为女节,三妃彤鱼氏女,四妃嫫母。嫘祖生二子:玄嚣,昌意,玄嚣先青阳,后来到江水,昌意到若水,即今四川境内。昌意儿子颛顼,历史上被称为五帝之一。玄嚣的孙子即帝喾。帝喾妃子为炎帝后裔姜嫄,其子后稷;名弃,教民稼穑。

黄帝氏族在浩大的迁移中,一支顺洛河而下,东渡浩荡黄河,入山西并继续东进,又分一支到达北京附近,一支南下河南并继续进发。另一支即夏族,北进宁夏、蒙古,后南下定居河南西部,后迁到中原,与夷人、羌人结盟,首领为禹。

帝喾部落的一支到周朝,姬姓势力最为鼎盛,其中一支在后来南下江汉流域,建立许多国家。祁、任、已、姞四姓中的祁姓又分出一支,即陶唐氏。陶唐氏后来南移,成为戎狄部落的缩影。任姓后裔很多,谢,薛、章、舒、吕、祝、终、夏、毕、过等姓都由其滋生。

一脉相承,血脉相连,黄帝为我华夏56个民族共同始祖。无论海内海外,亿万华人同一祖,根在黄土高原。



从那个气候温热的正午开始,我徜徉于山顶的陵园、陵庙和山麓的城市。我不时地被滚涌的人流挟裹,被城市的喧嚣之音和蒸腾着的热浪吞噬。在我右边的口袋中,那块褐色带有清晰纹饰的陶片已被手心攥成一块带有温热气息的物体,似乎也附着了一些灵性,不时在手心滑动。在我左边的衣袋里,一块红丝绸包裹了一捧曾与陶片共存一处的草灰。草灰绵软如帛,色泽呈杂色,虽经千年风雨驳蚀,但其黄土本色依旧可辨。千万年之前的厮杀声、马蹄声、长空雁叫之音仿佛蕴蓄其中,充满神秘。我遥望汩汩流淌的沮水,春风正柔,水波潋滟,一桥凌空于水波之上,商贾游人川流不息,云集两岸,一派商业繁荣、五业兴旺的景象。我陶醉其中,一任思绪翻飞,古桥国亦如此?!

我跨过沮水,紧抓着陶片与草灰。骄阳之下,我看见一辆又一辆小轿车沿桥鱼贯而来,又在轩辕宾馆院中停稳,张棠棣、薛光明、杨晓鹤等人同时出现在面前。他们步履匆匆,行色依旧,相互的笑谈中,有朗朗笑声荡漾于院中草尖树梢。天多晴色,人有精神,地气正开,这一方父母官又准备怎样工作呢?我忍不住把手中紧攥的陶片在日光下暴露出来。风已止,树欲静。10万守陵儿女创造的业绩又一次从陶片中幻化出来,幻化成一条飞龙的形象。

太阳光鲜,依旧辉煌。

A志书

黄陵县最初设县约在西汉,称翟道县。当时县城绝非今日形貌,莽莽荒原,以绿色覆盖,漫过子午岭,接今日陇东高原。王莽新政,改翟道县为涣县,后战事连绵,县制销匿,等到东晋末年,又重新设置,名中部县。悠悠一千五百年间,延续至民国三十三年间改为今名。

几经存亡,黄陵县沐风霜雨露,旧制不存,完成了它的兴衰变迁。

如今,黄陵县境地域广阔,自然资源极为丰饶,矿藏有煤、锗、镓、铀、水晶石等,森林资源的储量是它成为陕北地区著名的林区。全县总面积2292平方公里,辖4镇8乡,361个自然村,10万人口,有汉、回、满、壮、彝、畲、维吾尔7个民族。县境内沮河、洛河、葫芦河三水共绕。东部川宽塬平,西部多深沟山涧,年平均气温9.4摄氏度,平均日照2548小时。四季分明,雨量适中,足养万物牲灵。

B农业

“农业”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最为浮浅的理解应是:农业等于吃饭。

是神农氏播下了种子,是后稷手把手教会人类耕耘土地,农业文明的浪潮先于工业文明,6次革命把古老的刀耕火种引向了新途。据讲,第6次农业革命即农业生物革命,大米与小麦将由不同的生物工厂生产,前景诱人。

黄陵县的农业在几经波折之后,这一年,学着安徽几个“穷棒子”的经验,把土地分了——分到万户千家搞承包。张棠棣同志介绍:这一年,天不哄人,地不骗人,粮食产量第一次出现奇迹,全县小麦总产934万斤,油菜153万斤,比1978年猛增57%。当时,领导群众搞承包的是一个叫薛志勇的共产党人。

粮食的连年丰产给土地以生机,给人以信心。1985年,另一个共产党人张志清主政黄陵县。这是一个善于思考又有着精明打算的人,34万亩良田无数夜晚在他脑海中旋转,他不得不费尽心思思考和寻找农业不仅仅局限于庄稼种植的突破口。他找到了发展农业的新路子即扩大烟、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粮经作物之间更换过去的8:2的比例关系,确立7:3的关系,又进一步调整为6:4的关系。

政策之后,绿色覆盖下的田原不再是清一色的稻香油菜花了,万亩果园、百亩烟田似乎一夜间装点了地貌。果香四溢。烟叶似蒲扇层层叠叠发出如金属片相撞击的乐音。黄陵人再一次改变了旧观念,睁大双目赞叹新型农业布局带来的新奇迹。

到1989年,全县烤烟面积2.2万亩,苹果6.5万亩,人均农业纯收入由310元增加到400元,增加到590元,增加到……并且,人均粮食拥有量突破一千斤。

之后,曹家峪成为新型农业的典型。

李家章成为旱塬农业之楷模。

还有张湾,还有集贤……

大农业的乐章在黄陵已奏响,现在,新一任共产党人张棠棣、薛光明又开始主政,曲该怎样谱?调该怎样定?1993年元月4日,张棠棣如是说:“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巩固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服务。同时,继续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在抓好粮食的同时,不断增加苹果、蔬菜、烤烟、薯类和肉、蛋、奶、禽比例,走优质、高产、高效的道路。”薛光明又如是说:“今后5年,我县农业的发展要围绕农民群众致富目标,在继续增加农业产品总量的基础上,转入高产优质并重和提产增效的新阶段。”

同出一辙。语虽不同,但同心戮力为民拉车高奏农业凯歌的信心已毕现无余。

C工业

从远古年代的第一声叮当的锤音始,工业革命的号角已使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机声的隆隆钢花飞溅。黄陵的工业发展,起身于地下蕴藏着的27亿吨煤炭。

店头镇不管承认不承认,如今,作为黄陵县的工业重镇,在所有人的心目中,它具有类似“星”级标准的称誉——“五星级”镇。1956年,店头镇第一个煤矿——“黄陵县七里镇煤矿”诞生,从此,工业生产的“炊”烟在店头镇升起。在以后的日子里,芋园煤矿、露天煤矿、南川一号煤矿先后开工出煤和筹建,其中南川一号煤矿总投资3500万元,年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井区建设采用美国先进模式,福利、生活和工作区各成一体,并实现集中控制监测办公现代化。在以后的60年服务过程中,南川一号煤矿将以其雄厚的技术力量、先进的采掘工艺,成为整个黄陵县境内县级煤矿的支柱。

把目光收回,再重新审视店头镇。1991年,国家投资15亿元,修建年产能力420万吨的大型煤矿一座,计划1995年投产。同时,又计划建一个现代化的洗煤厂。届时,黄陵煤炭生产能力将达到1000万吨,店头镇将再次八面威风,又上“星”级。

在煤炭工业方兴未艾的时候,黄陵县第二水泥厂又为黄陵的经济建设注入活力。1987年投资2300万元兴建的高标号水泥生产厂已年产425#水泥56000吨,年利润250万元。与水泥厂相距不远的店头酒厂也作为县级企业的“明星”,老厂重放异彩,固定资产达170多万元,浓香型45度轩辕特曲酒除行销全国之外还远销东南亚。小厂赚大钱,显然托的是先祖轩辕氏的福。

截至1992年底,黄陵县工业总产值突破2亿元,达到24453万元。其中煤炭工业总产值21718万元,水泥生产总量达40426吨,新增浓香型酒生产能力达到100吨……

工业是农业的轮子,工业起来了,农业也将同步向前。黄陵的工业已踩在了时代的节拍上,来日正长,车轮滚滚,向前,向前……

D水电路

30年,也许40年,也许还需更长的时间,黄陵县的父母官们将因牢记历史上多次横遭旱魔肆虐而对开掘水源这一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1985年夏天,在许多偏远的农村,从早晨开始,人们就发现田间、沟渠中常有一些不停地搞测量的人们。起先,猜不透他们要干什么,到后来就有消息说全县农村要大规模改水,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安上自来水管了。

毕竟不是梦。1985年7月,黄陵县改水办成立,随即各项围绕改水工程而进行的配套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干了起来。世界银行的代表在北京同国家有关部门正式签署中国农村改水贷款协议,协议之后,黄陵县副县长雷长生又与省政府在转贷协议上签字,瞬间,95万美元的世界银行贷款顺利而来。与此同时,省地县133万元配套资金得到落实,世界粮食计划署无偿援助3605吨小麦也到位。大战在即,“粮草”已先行。

沸沸扬扬的改水工程开始了。1986年黄陵县打井队承包的投资90万元的店头水厂建成并交付使用,两年制水量150万立方米,接着石山、上官村、陈岭等水厂也相继竣工。改水工程几乎牵动了黄陵县每一个民众的心。在大搞“农村改水百日大会战”的日日夜夜,劳动在工地上的除了精壮劳力之外,平日连家门不出的人也挥锹上阵了。大人小孩,万头攒动,成为长长的队列,在日光下,一任汗水摔成八瓣地往下流。

院中的水龙头早已拧开了,人们焦渴地盼望着来水时那如天籁一样的妙音。当哗哗的水声猛地冲出铁管的时候,万户千家再一次如遇节日一样狂欢不止。

被黄陵县人称做103项工程的改水工作刚刚结束,1990年,黄陵县再次决定投资500万元,进行水电路建设。所列的83个项目中,其中21项再次列为改水引水工程,投资200万元。

从鸡鸣三县的偏远村镇到县委、县政府的办公大楼,从黎明至暮野四合,黄陵县的父母官又一次穿梭往来,披一路星月,沐两次雨霜。张棠棣出发了,刘新元出发了,王登记出发了……

1990年11月,孟家原村如过节日一般,马占国书记、张棠棣县长再次来到孟家原,一声剪刀响,清水来了。

艳阳高照,天合人意。为期6年的改水工程以黄陵人的胜利而告结束。全县建成农村饮(改)水工程124项,全县12个乡镇142个自然村用上自来水,14307户人家受益。祖祖辈辈被水荒困扰的黄陵人终于舒展眉头,开怀大笑。

水的问题解决了,电的问题、路的问题呢?黄陵县的父母官再次披挂上阵。

之一:1990年3月17日,星期天。3月25日,星期天。两个星期天之间,县长与其他几套班子的人马连续奔波于山区,调查了解情况,大家都感到又困又累,就有人给张棠棣建议休息几日再搞。张棠棣就抬起头看着来人说:饱汉不知饥汉饿,要想想那些没有通电、没有通公路的人家哩。提建议的人不言语了,张棠棣挥挥手说,继续走。于是,一行人又出发。

半个月时间,县级6套班子领导跑遍12个乡,调查了78个村民小组的生活条件与113户人家的生活状况,拉电、修路工作终于有计划地落实。

之二:西部原区有村落,村民多是逃荒、流动到此落户的。人口少,远离输电干线,如果从输电干拉线,就需资金20多万元,从经济效益上讲,吃大亏占小便宜,搞调查的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改变旧有方案,投资3万元在一个叫圪垱寺的地方安装一部发电机组,既经济又实惠,问题终于解决,群众乐而鼓掌不息。

还有之三、之四。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黄陵县的父母官群策群力,深入千家万户,亲自督导于工地,使电路问题顺利解决,架通输电线路20余处,长81.6公里,修筑桥梁21座,改造新开乡村道路21处,里程107公里。全县村村有公路,户户有电灯。行路不再难,点灯不是油,也是托的先祖福。

E文教

历史上,黄陵县出过几个状元?几个举人?不得而知。今天,黄陵县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土生土长的孩子走出黄陵,走进全国各所高等院校,不仅“金榜”题了名,而且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深造。

1990年,黄陵县县长张棠棣接受了陕西省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重视教育,功泽桑梓”的牌匾,以表彰他在任期之内为黄陵县教育工作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在接受牌匾的时候,张棠棣听见四周顿然响起如雷的掌声,他羞赧地低下头,他知道,为黄陵教育出力流汗不仅是他张棠棣一人。1985年,太贤乡村民杨保印捐献青砖万块,助修了本地小学。1985年,石岔砭人、残废退伍军人石文昌捐款1000元助修本村小学。1987年,离休在家的延安地区聋哑学校原校长寇保珍捐款200元助修本村小学。全国优秀老师刘海泉在妻子身患急症急需医药费的情况下连续在1986、1990年两次捐款450元帮助学校基建。张棠棣铭记在心的还有许多凡人凡事,作为一县之长,他知道真正应该拥有牌匾的正是这些“凡人”,正是他们的“凡事”,黄陵县的教育才不再平凡。

1985年,店头镇集贤村人投资1万多元把旧有学校修葺一新,但时隔不久,他们又进而投资45万元,在公路旁的一块空地上大兴土木,盖起方圆几十里都闻名的三层教学大楼。全村学生入学实现“双免”,同时还制订了对不让学生入学的家长进行处罚的新规定。教育不再为了眼前,而是考虑到了以后几代人的大事,目光之远大,早具大家风范。

1989年,县长张棠棣咬紧牙关给县教育拨款31万元,各乡镇投资45万元,使这一年的教育投入达到101万元。1990年,全县各方面投资加上教育基金税和各乡镇集资,教育总投入达到545.3万元,比1989年几乎翻了4倍。

泱泱华夏大国之所以在本世纪落伍于西方的大世界,其原因显然在于教育投入不足。黄陵的一方乡民也许不懂这样的大道理,但他们的行动显然是在进行着一次无意识的追赶,这种追赶如在广大的华夏大地推广开来,其深远意义则难以估量。

1985年,黄陵县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1986年,黄陵县成为陕西省第一个“基本无文盲县”。1987年至目前,县财政部门为教育投资1463万元,平均年投资递增率在26%以上,其中仅1989年就增长35%,1990年较上年增长46%。

教育奠基,兴县富民。泰山不再坏,梁柱难再摧,哲人岂能萎?孔子的哀叹早了一些,古桥国的土地上,将再现一代新文明。

与教育互为一体,黄陵的文化事业同时也放出熠熠光彩。

1980年建立起来的店头镇文化站,1981年就被评为全国农村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受到文化部的表彰奖励,并在以后几年里连续多次被省地县评为先进。1990年,它们再度成为全国文化系统的一面旗帜,被众多的人所学习。

黄陵文化的另一方面是指脱离了“政府”而以土地为背景的民众文化。这种民众文化以生活、居住、娱乐为本源。这种文化即是指黄陵的民间艺术。黄陵的面花艺术体现了中国食文化的某些特点。黄陵的剪纸艺术除过被海内外收藏和杂志登载之外其更多的是华夏子孙居住文化的体现。

冬末春初,古桥国的土地上会锣鼓喧天。那鼓点,那如飞的彩绸,那如海的人潮除过表明人们的一种喜悦心情之外,更多的是催春、舞春、迎春,是一种生命力的张扬,是一种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水的涌动。

大潮滚涌,又起波澜。黄陵已存千年龙气,黄陵已踩在千年龙脉之上,大翼垂垂,昂首窥天,奋飞之日,当是腾跃之时。



夜色柔柔,我孤孑一身站于桥山半腰,远处护林人的言谈声依稀可闻,万家灯火的黄陵县城已如银河倒挂,美丽而令人生出遐想。此刻,老百姓在干什么?父母官在干什么?一介教书匠在干什么?还有政府职员、工厂工人?他们都依如我这样静立一方,遥望河汉,闻听松涛,怀想先祖轩辕氏五千年前的圣绩吗?没有。的的确确没有。我把那块陶片和那捧陶片与共的草灰一起搁在眼前,然后,我跪下,一任先祖的气脉涌遍我的全身、漫过四野。黄陵是块奇异的土地,只要走过它的每一处,无不有动听的故事传说,无不有创业者已成就了的辉煌,无不有让你为之振奋的歌舞民谣。10万儿女厮守先祖坟茔,沐浴先祖恩泽,这是多大的殊荣?海内外优秀炎黄儿女,请与我们一起分享先祖圣德带给我们的恩赐吧!

A大开放

因为曾经有过一段封闭国门的历史,因为在先祖之后我们曾不间断地踌躇满志了几千年,当我们还陶醉在一种虚假的清明盛世里的时候,猛然打开的国门里因看到一个奇妙非凡的世界而诚惶诚恐,——我们的确落伍,我们身上先祖的许多优良品质已荡然无存。

不是一个声音的呐喊就造成了我们今天的局面,在觉醒的那一刹那,我们赐教觉悟。国门终大开,太平洋、印度洋的风终于吹来,我们闻到了海水腥甜的味道。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黄陵县不再寂寞。不再是一方小镇,一处南来北往的小小驿站,黄陵人以他们的爱心,重新安排他们自己在这块土地上的耕作程序:打开所有的门户,让劲风吹进来,吹进来……

成千上万的华裔华胄先后踏上桥山,每当有一列火车尖啸着从山麓飞驰而过时,人们侧目回望,人们发现,在陕北,在整个陕西,黄陵已以一个崭新的姿态站在了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时代的前沿。

因为有先祖的荣耀,才有了这块土地的荣耀,踏上这块土地的人们,你们不想以你们的奉献而使这块祖先的圣土再度辉煌吗?

黄陵县的父母官们懂得再度辉煌的前提与条件。他们修了路、架了桥,拉通了每一条输电线路。1990年至1991年,他们在全县实现电话自动化,DMS-10程控电话交换机1000线,SL-1程控电话500线使任何一个想与全世界各地通话的人在短时间内找到朋友,找到亲人并传递任何信息。他们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商贸网络,服务网点1500多个,从业人员3400多人,人尽其才,货畅其流,只要参与,就能繁荣。1992年9月,张棠棣书记在一本面向海外发行的杂志上撰文指出:黄陵已被列入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圣地,自然景观的雄浑壮丽和人文景观的庄重幽深在这里相映成趣。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随着黄帝陵整修工程的启动,随着黄陵经济综合开发区的运行,一个历史性飞跃将在黄陵出现,我们竭诚欢迎国际友人,港、澳、台胞、海外侨胞及国内贤达,前来黄陵投资办厂,从事开发活动。造福桑梓,告慰始祖并以我们旷世未有的成就昭示一下:我们无愧炎黄子孙、华夏后裔。

是呼唤,总该有应答吧?!

B大胆略

在为期不远的将来,黄陵县综合经济开发区将形成如下三种规模:店头煤炭综合加工区;桥山旅游商贸区;秦家川石化电力区。为使这三种规模的开发区终能成形并引起海内外投资者的兴趣,黄陵县制订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优惠程度让人咋舌。所有的投资者、合资者将享受最为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税收政策,并在外汇提留、人员安排上享有最为灵活的方法。所有的投资者、合资者将会在一个办事效率极高的部门短时间内办好一切复杂手续,从而争取机会,创造条件,大展宏图。

在未来的时间里,黄陵县的父母官们显然把自己的生命连同对先祖的孝心都豁了出来。他们计划到“八五”计划末,全县社会总产值达到55000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8500万元,国民收入达26000万元,力争使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综合指标分别以10.3%、11.30%和10.3%的递增速度向前发展。同时,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5000万元,年递增达到9.7%,财政收入达到3650万元,年递增达到9.9%,农村人均总收入达到1000元,年递增达到8.2%,提前三年完成翻两番的任务。

黄色土地、黄色河流、黄色皮肤名曰黄土、黄河、黄种人,三黄归一,塑成先祖黄帝。金以黄色而贵重,月以黄色而粲然,“黄”是生命的源,“黄”是生命的泉,黄就是信仰,黄就是追求,黄帝在上,永远辉煌。尚飨。

选自1993年《延安文学》增刊号——《轩辕大纪》

作者简介:

斯林,原名任晓林,1965年出生,陕西省洛川县人。现任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研究所所长,延安大学文学院秘书学与行政学教研室主任,延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1981年起先后在陕西省团校、延安大学、北京大学、武汉江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学习和访学。主要讲授《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等课程。主要研究内容: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政府特性研究、当代中国政府行为研究。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