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生 孙文珍 王春梅
引子
巍巍桥山风景异,滔滔沮水催春来。
龙的故乡迎来了又一个鲜花盛开的春天。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源头,在闻名遐迩的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之地,在安葬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这块热土——黄陵县,龙的传人又擂响了催征的战鼓,迎来了一场继往开来、万马奔腾的巨变。新一届黄陵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强力推进,正带领13万龙乡儿女,围绕“煤炭强县、果业富民、旅游带动、跨越发展”新的奋斗目标,开始了“十一五”时期的新跨越!
跨越,意味着向新的高度、新的目标冲刺;
跨越,更意味着超越自我、顽强拼搏的一种品格。
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新一届黄陵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的领导精诚团结、和衷共济;黄陵县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奋发进取,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赢得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大发展。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7.8亿元,同比增长10.1%;财政总收入完成3.02亿元,增长28.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4亿元,增长2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36元,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90元,净增300元。以煤炭、苹果、旅游为主的三大产业快速发展,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黄帝陵祭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陵县被命名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打造民族圣地的理念已深入到每个龙乡儿女的心中。
依托四大资源优势,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目标
地处陕西省中部、延安地区南部的黄陵县,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发展优势。县委书记曹明周在谈到黄陵的发展优势时如数家珍:第一,黄陵有充足的煤炭资源,总面积约1150平方公里,总储量约27.3亿吨,丰厚的自然资源是黄陵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第二,名冠天下的黄帝陵,是国务院公布的古墓葬第一号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天下第一陵”之美称。簇拥黄帝陵的八万余株古柏,为全国最大的古柏群,是凝聚中华心魂的稀世瑰宝。独特的人文资源成为黄陵发展的又一优势。第三,黄陵有良好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资源优势。黄陵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在2292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上,覆盖着70%的森林,是陕西五大林区之一。另外,黄陵也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是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之一,全县苹果面积已发展到15万亩。第四,210国道、西延高速公路、西延铁路穿境而过,为黄陵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服务,也成为黄陵发展的助推器。
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黄陵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国际国内经济的进一步融合,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和省市大力支持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为全县争取项目和资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全球性的能源紧缺和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为发展能源化工业和现代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随着黄延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南沟水库、矿业公司二号井和建庄井田等重大项目相继实施,加快发展的累积效应将日益显现。但从另一方面讲,“十一五”时期也是黄陵实现跨越发展的矛盾凸显期。全球经济一体化既带来加快发展的机遇,也带来更大范围的激烈竞争,特别是国家提高煤炭开采准入门槛,重点发展国有大中型煤矿,煤炭产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从全县的综合形势来分析,黄陵仍然是一个欠发达县份。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以煤炭为主的初级资源输出型经济面临的压力和风险较大;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短缺;基础设施薄弱,就业压力加大,各类社会矛盾增多,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资源优势与困难问题并存!发展机遇和时代挑战并存!
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守好延安的南大门,建设好民族圣地,做大“跨越发展”这块大蛋糕,成为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发展平台上,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科学定位,超前谋划,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努力谱写我县跨越发展的宏伟篇章。”2006年10月22日,在县十四次党代会上,县委书记曹明周向全县干部群众敲响了跨越发展的战鼓。随后,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深入基层,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充分肯定了县十三次党代会以来黄陵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科教兴县”经济发展战略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跨越发展的新举措:聚集产业发展优势,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聚集发展条件优势,全面夯实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聚集体制机制优势,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聚集协调发展优势,全面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聚集党建工作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并提出了大力实施“煤炭强县、果业富民、旅游带动、跨越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黄陵。
“至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6.7亿元,年均增长12%;财政总收入达到5.1亿元,年均增长16.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4.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增长方式明显转变,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和谐社会建设深入推进,力争把黄陵建设成为经济强县、旅游大县和文化名县。”
这既是奋斗的目标,也是催征的战鼓。随着这些奋斗目标在未来五年的逐一实现,具有“民族圣地”美誉的黄陵将成为陕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又一个新崛起!
实施“煤炭强县”战略,发展工业支柱产业
“千里黄土下,安然藏乌金。一朝被开发,造福后来人。”炎炎夏日,行走在黄陵县的店头、腰坪、双龙、仓村四个乡镇11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塬面开阔,山清水秀,村庄有序排列,庄稼蓬勃生长,车辆来回穿梭,群众安居乐业,到处呈现的是一派自然、祥和的现代农村图景。然而,你也许并不知道,就在这青青山野的黄土层之下,深藏着丰富的乌金宝藏,已探明煤炭储量达27.3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基地和陕西四大煤田之一。黄陵的煤炭具有中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的特点,是优质的动力用煤和生活用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陵县仅有3户私人开采小煤窑,1956年黄陵县人民政府把3户私人小煤窑合并为“黄陵县公私合营七里镇煤矿”,1958年,改名为店头煤矿,第一个煤矿就这样诞生了,年产1.88万吨。改革开放以来,深藏的乌金得到了大力开发,源源不断流向沿海,走出国门。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大力开发,黄陵已成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延安市南部唯一的产煤大县,目前县境内有省、市属煤矿6个,地方煤矿32个。县境内原煤年产量达1200万吨,煤炭产业已名副其实的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黄陵财政的主要来源。黄陵县第十四届人代会明确提出“煤炭富县”,把煤炭产业作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中之重,到2010年,使全县所有矿井实现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县境内省市县企业煤炭年生产能力达到2200万吨,煤炭产业增加值达到14.5亿元以上,进一步夯实跨越发展的产业支撑。
然而,在国家提高煤炭开采准入门槛,重点发展国有大中型煤矿、关停小型煤矿的大形势下,要实施“煤炭强县”战略,顺利实现2010年目标,黄陵煤炭产业开发的出路在哪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又一重大课题。于是,他们下煤矿,找专家,在充分调研、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超常规发展思路:
一是在煤矿标准化建设上下工夫。引导支持规模矿井和大储量矿井加快安全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大力推广应用采煤新技术、新工艺,全面实施煤矿双电源和监控系统建设,不断提升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力争五年内全县所有矿井实现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
二是在煤炭产能建设上求提升。做好煤炭勘探权登记工作,加大新煤田勘探力度,进一步扩充煤炭资源,挖掘煤炭生产潜力。坚持依托大矿、支持大矿的原则,优化整合小型矿井,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大中型煤矿,全力支持黄陵矿业公司1000万吨二号井、建北300万吨和建新150万吨矿井建设,抓好南川一号、二号矿续建工程和金龙公司三号井建设,促进大矿规模化、集团化,全面提升煤炭生产能力。到2010年,县属企业煤炭生产能力达到450万吨。
三是在煤能转化和煤化工上求突破。进一步拓展洗煤精选加工,力争五年内使全县煤炭年洗选能力达到300万吨;大力推进煤能转化,积极实施煤电转化项目,引进和发展煤化工项目,抓好相柳坑口煤矸石电厂、建新煤矿180万吨冶金焦、10万吨甲醇和2×1.2万千瓦煤矸石自备电厂等项目建设,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
围绕着这个发展思路,2006年以来,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到任后,继续推行了县级领导联矿、煤炭局领导包矿、安检员驻矿制度,县上专门召开常委会,研究制定出台了《县级领导联系煤矿包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制度规定:每名县级领导联系1——2处矿井,每季度深入所有联系的煤矿检查不少于一次。重点监督检查煤矿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情况,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责任制落实情况,煤矿企事业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行业管理部门监督和技术服务情况,相关部门依法行政情况和煤矿企业经营状况。全县31名县级领导走出机关,深入矿井采掘一线,抓安全,搞调研,为煤炭产业的开发倾注了全部心力。
煤炭产业作为黄陵县经济发展的命脉,其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全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经历了“9·15”瓦斯事故后,黄陵煤炭产业一度受到重创。为了使煤矿尽快恢复生产,朝着安全、有序、高效的方向发展,县委、县政府认真汲取教训,“警”字当头,斥资1550万元开展了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顿,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全力以赴建设瓦斯检测系统和双回路供电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投入运行。
与此同时,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煤炭资源整合的有关规定,逐步关闭淘汰、优化整合生产工艺落后、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小型矿井,新建、改扩建一批标准化大中型煤矿。2007年上半年,围绕着煤矿资源整合、新矿井建设等重点工作,黄陵县在煤炭资源开发中重点抓了建庄井田的开发建设、煤矿瓦斯监控系统工程、煤矿双回路建设项目、煤台储煤厂技改工程、金龙煤炭有限公司三号井建设项目等重点工程项目。
县委、县政府高标准严要求,县级领导更是心系煤矿企业,情系矿工安危。县委书记曹明周多次深入自己所联系的金龙煤炭有限公司,向生产一线矿工了解安全生产情况,帮助企业理清发展思路,带头落实安全责任;县委副书记、县长呼世杰经常深入煤矿企业搞调研,解决煤矿出现的新问题;县委副书记刘正,县人大主任孙旭,政协主席王喜莲,县委常委、副县长姜文华、姜润虎,县委常委、武装部政委王凤平,县委常委、纪检委书记高育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曦,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高宏军,县委常委贺忠乾,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聂涛生,县人大副主任贾永录、窦建民、冯有国、卢继康,副县长赵和平、马存平、令秀莲、张栓林、白建平,政协副主席刘国德、武建忠、赵建忠、刘清源等县级领导亲自包抓项目,多次深入煤矿,协助有关部门,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使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年度计划投资654万元的煤矿瓦斯监控系统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23万元;计划投资1.3亿元的煤矿双回路建设项目,截止6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4070万元,占年计划的103.15%;年计划投资270万元的煤台储煤场技改工程已提前竣工,累计完成投资220万元;总投资1580万元的金龙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三号井建设已完成投资1306.9万元。目前“三通一平”、矿井手续办理、电源引入、机械设备等基本完成、到位。根据工程进度执行情况,三号井斜井掘进可在9月份完成,年底有望实现联合试运车。
建庄井田的开发是全县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为了搞好这项全县干部群众瞩目的大工程,县上领导多次带领煤炭局人员深入建北、建新煤矿建设一线,调查了解、协调解决工程进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目前,建北煤矿累计完成投资2.37亿元,矿井累计掘进1834米,2007年上半年进巷1429米,完成投资9789余万元,占年度计划的43%;建新煤矿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矿井累计掘进760米,2007年上半年进巷560米,完成投资4410万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23%。此外,煤炭储运有限责任公司芋园储煤场地箱式暗道改造工程于2007年4月份动工修建以来,截至6月30日已完成所有土建工程及设备安装,目前正在调试阶段。
为加快煤炭产品的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2007年上半年,县上主要领导率煤炭局及其他部门先后多次同陕西黄河矿业集团公司协商、座谈,并达成了开发黄陵煤能转化项目意向,拟在黄陵新建一个120万吨焦化厂和一个10万吨甲醇厂,该协议已于4月份召开的第十一届东西部贸易洽谈会上签订,协议金额达8亿元。
古老的黄陵大地上,在千里煤海,看似风平浪静的地方,随着矿产资源的整合、大中型煤矿的建设、煤能化工的转化,正在悄悄地发生着一场向矿藏要效益、求质量的革命!
建设特色旅游城市,彰显民族圣地魅力
“桥山南下沮河过,古柏苍苍枕碧波。华胥梦还冠服盛,赤龙飞去鼎炉多。九天仙侣朝金阙,万代子孙响王珂。帝德不同天地老,却看山海变桑禾。”
历代文人墨客驻留桥山,或吟诗作赋,或题墨留痕,无不赞颂播撒华夏文明种子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作为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黄陵具有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据统计,县境内有各级各类文物古迹272处,名山、名树、名水、名泉等自然景观百余处。1993年,黄陵县城被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黄帝陵风景名胜区是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旅游景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国家级5A景区”等6个国字招牌于一身的享誉海内外的民族圣地。
黄帝陵陵区总面积566.7公顷,生长柏树8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余株,是我国最大的古柏群,是黄土高原上不可多得的绿岛奇观,是国务院公布的古墓葬第1号,号称“天下第一陵”。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亿万炎黄子孙的崇敬与祭奠,已成为凝聚民族情感、振奋民族精神、激励爱国热情、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精神纽带,深深地牵引着海内外华夏儿女的情愫,吸引着数以万计的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匆匆脚步。
轩辕庙内“黄帝手植柏”号称世界柏树之父;汉武帝挂甲柏和桥山之巅的两株龙角柏堪称“世界柏树之奇”;黄陵石刻精工细镌,技艺高超;宋代双龙千佛洞石雕和黄帝陵庙陈列的历代帝王“御制祝文”石碑,均为稀世珍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史和中华民族融合史提供了宝贵的依据。除此之外,反映黄陵四季风光的桥山夜月、沮水秋风、南谷黄花、北岩净石、龙湾晓雾、凤岭春烟、汉武仙台、黄陵古柏等八景独具特色。位于县境西部的陕甘交界子午岭风光秀丽,林海茫茫,流水潺潺,一年四季鸟语花香,成为黄陵的绿色宝库,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修筑的万里长城齐名的浩大军事工程,素有“古代高速公路”之称的“秦直道”穿境而过,具有极为广阔的开发前景。清明公祭、重阳节民祭轩辕黄帝活动及“五一”“十一”黄金周时期,都是黄帝陵旅游最繁华的日子,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部门全力配合,积极策划以弘扬黄帝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促销和文化活动,发挥节会效应、名人效应和强势媒体效应,巩固发展国内市场,努力开拓海外市场,打造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金名片”。2006年,全年景点旅游人数达到48万人次,景点收入突破37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96亿元。2007年上半年,黄帝陵景区共接待游客24.9万人次,景区综合收入190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9.4%,其中“五一”黄金周接待游客4.5万人,景点收入380万元。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到2010年,全县景点接待游客达到75万人次,景点收入60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亿元,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黄陵建设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之地、历史文化名城、祭祀文化之乡和全省旅游经济强县。围绕发展现代旅游业,该县提出了“依陵庙、抓配套、树品牌、拓市场”的工作思路,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文化带动的开发机制,打造精品景区、树立知名品牌、提升带动能力,着力营造大氛围,打造大品牌,开发大旅游,建设大市场,构筑大产业,实现大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黄帝陵这一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把民族圣地建设得更加古朴典雅,庄严肃穆,他们坚持高起点、大手笔、大投入,在黄帝陵整修一期、二期工程相继完工之后,以创建国家级5A级景区为契机,把景区内部管理、景区配套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黄帝陵古柏防火墙、游步道工程和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等作为重点工作,各方协作,加大实施力度,推进了景区建设的步伐。县委副书记刘正在包抓黄帝陵旅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时,会同主管领导协调解决农机厂、农机公司拆迁及住房搬迁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妥善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姜文华同时包抓黄帝陵防火墙建设、黄帝陵管理局综合楼项目建设,多次组织召开协调会,解决项目建设与石山村、孟塬村相关用地等问题,并积极争取中、省、市建设资金,多次组织专家及职能部门评审项目规划方案安排工程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黄帝陵景区的配套工程建设,目前古柏院碑廊、防火监控、古建筑维修、彩绘工程即将完工,这些工程的建成,轩辕庙将实现东前院、古柏院和西前院三院贯通,整个院落东西对称,更显古朴、庄严。
在搞好黄帝陵景区旅游开发的同时,黄陵县着手建设黄帝功德坛、中华龙文化标志城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开发万安禅院、森林公园等新景点,大力发展以黄帝陵景区为圆心向周边辐射的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拓展旅游规模,为大旅游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城市因特色而更富魅力。黄帝陵景区恰在黄陵县城,黄陵县充分发挥黄帝陵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坚持“控制东区、改造旧城、建设西区”的原则,加快东、中、西三个城市组团建设,构建串珠型城市主框架,以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和民族圣地的特色风貌。
黄陵县城东区是黄帝陵景区保护区。在东区建设中,黄陵县以营造神圣的景区氛围为目标,对不符合黄帝陵景区规划要求、影响黄帝陵庙整体风格的单位和居民建筑逐步进行搬迁拆除,加快“中华龙文化标志城”、黄帝功德坛等旅游配套项目的建设,不断扩大了景区规模,优化了景区环境。
在旧城改造中,黄陵县力求旧城改造与黄帝陵景区神圣氛围相适应,在建筑风格上,突出体现深厚的黄帝文化底蕴,大力实施仿古改造,降低建筑密度,体现陵在城中、城在山水之中、城陵相融的建筑风格。在功能定位上,以服务景区、服务游客为目标,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加快特色旅游纪念品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步行商购一条街、民间特色建筑和民俗风貌游览一条街以及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力争把旧城建成集特色餐饮、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旅游商业区,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
西区是黄陵城市建设的主攻方向。黄陵县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全面完成轩辕大道、商业大街主干路网建设,构筑东西相连、新旧相接的城市路网体系。加快西区行政中心建设和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商住小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大城市框架,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西区集聚,推进县城西移进程,力争在短期内把西区建设成极具现代城市气息的全县政治文化中心。
为了改造城市大环境,去年启动了街景改造,今年启动了“四山”绿化、沮河治理工程,将用三年的时间使黄陵城区环境得到进一步的绿化,文化内涵更加深厚,与黄帝陵景区的环境更相适应。串珠型文明现代的旅游城市——黄陵,将在龙乡儿女的巧手描绘下,彰显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实现新跨越
盛夏时节,阵雨初歇,山青水碧,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来到黄陵县隆坊镇上官村,但见村容村貌整洁一新,宽阔笔直的街道,整齐繁茂的风景树,崭新划一的商用门面房,连片成排的村民院落文化围墙,处处都显示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
据村支书介绍,处在黄(黄陵)——张(张村驿)公路与黄(黄陵)——直(直罗)公路交界处的上官村,过去也是一个穷村子。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该村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县委书记挂点、县委办包建的良好机遇,加大主导产业的开发力度,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全村100多户村民家家都达到了“一园一圈一窖一棚一沼”的标准,建成标准化苹果生产基地600亩。2006年苹果产量达到152万斤,产值217万元。在苹果产业发展的同时,村党支部按照“政府引导、融合外资、发展企业、外联农户”的思路,发挥牵头引领作用,引进了一个集果品加工、营销、服务于一体的“远大果业股份公司”,企业为果农提供农资支持和生产服务,有效解决了果农生产技术含量低、发展资金不足、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
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上官村,县乡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县委书记曹明周经常到点上了解情况,帮助分析解决问题。镇党委、村支部制订了详细的规划。首先从新村建设入手,组织村民先后实施了人畜饮水改造、村庄巷道硬化、村庄绿化、给排水改造和清理土堆、粪堆、柴堆,改圈、改厕、改灶,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通闭路电视等工程,利用公路优势,沿路边街修建了门店,栽植了风景树,为建设商贸集散地打下了基础。不经意地走进农家,院落整洁干净,园中蔬菜瓜果新鲜碧绿,村美人富的上官村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的活力。
像上官村这样的新农村,在黄陵县还有许多。黄陵县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
2007年3月,在县第十四届人代会上,政府县长呼世杰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按照“稳粮强果促牧,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
为了把黄陵的广大农村早日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首先在示范带动上做文章,按照“提高试点村、建设重点村、扶持贫困村、全面整治一般村”的思路,加快了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抓试点村、重点村以巷道硬化绿化、文化广场建设和“三清五改”为重点的新农村综合建设项目,通过试点示范、典型引导,提升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
店头镇曹家峪行政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曹家峪的柳条编织曾经远近闻名。70年代至90年代,曾先后有近20个煤矿在曹家峪周边区域从事露天和山洞式开采,带动了村上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曹家峪也实现了从沟内搬迁到沟口平地上的第一次转变,渐渐发展为店头镇的首富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致使曹家峪村及周围地下巷道纵横交叉,形成多处采空区和大面积剥离坑,大片土地遭到破坏,村民房屋裂缝,村民的人身安全也受到了威胁。2002年,针对村上存在的地质灾害,县上提出了“进行地质灾害治理,恢复土地面积,构建生态和谐曹家峪”的总体要求。2003年开始对灾害区域分四个区进行分步治理。2007年在恢复耕地300余亩的基础上,县、镇、村共同努力开始建设新村。聘请陕西省水利勘测研究院的专家进行村庄整体规划,设计的新村以一条38米宽的村庄主巷道为中心,东西对称布局,两边从南到北走向各四排,共118户,并配套有餐厅、超市、党员活动室、休闲广场及人工湖等,总投资1800万元,总建筑面积19.8万余平方米。在新村规划的基础上,又聘请陕西省城市建设研究院设计了A、B、C三种示范户型,供群众选择修建。目前已建成10套样板房,餐厅、超市和村委会大楼等也正在修建之中。随着各项工程的实施,曹家峪新村将矗立在一片平坦的原野上,为世人所瞩目。它不仅是地质灾害治理的成功范例,更成为黄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该村也是县长呼世杰包抓的点,为了该村的发展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根本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围绕这个目标,县委、县政府把农村产业开发放在重要位置,按照“稳粮强果促牧,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切实加强了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黄陵县共辖6镇4乡和一个街道办事处,191个行政村,农业人口7.3897万人,总耕地面积34万亩。现有苹果15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2万亩,苹果生产主要集中在塬区7个乡镇142个行政村,共有人口6.3万余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73.2%。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紧紧依托苹果资源优势,提出了“十一五”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县苹果面积发展到18万亩,农业人均苹果面积2亩以上,挂果面积15万亩,产量20万吨,平均单产1300公斤,实现总收入3.2亿元、优果率80%、商品率90%以上、农民人均果业收入4000元、果业纯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70%、果区人均果业收入5080元的目标,果品气调冷藏能力达到5万吨,实现鲜果直接或间接出口2万吨,苹果商品化处理和深加工实现零的突破,把15万亩挂果园建成全国和全省的绿色食品苹果生产示范基地和出口基地。
为了实现果业富民这个目标,黄陵县根据全县优生区土地资源的情况,结合川道产业开发,以消除塬区花茬空地为重点,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每年1万亩的递增速度新建果园,计划用3年时间,把全县果园面积增加到18万亩。同时,在加强新优品种、品系的引进和推广上下功夫,建立新优品种试验示范果园和县内繁育苗圃,形成推广栽培一代、引进试验一代的新优品种引种机制,调整品种格局,从品种上占领果业发展的制高点,保证生产发展和品种更新需求。加大建沼养畜的工作力度,实现万口沼气池的建设目标,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夯实果业发展的基础。在技术上,黄陵县继续普及推广“四大”技术,使各项技术措施实施到位率达到90%以上。加强新优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立足现状,分类建立和完善无公害生产、绿色食品生产、有机食品生产管理体系,制定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苹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地方标准,使全县苹果标准化生产从建园、苗木选购、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能遵循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寻求示范园建设的突破口,加大资金投入和工作力度,提高省、市、县三级示范园建设水平,努力把“五线九区”双万亩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成“一流树形、一流管理、一流效益”的示范样板,稳步推进生产水平的提升。2007年上半年,全县新建省级示范园12个1540亩,总面积达到1964亩;新建市级示范园10个1000多亩;建成沼气池4413口,新栽果树4786亩,苹果产业已成为塬区群众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
黄陵县川塬并举,塬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苹果为主的优势产业,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可是,川道地区情况复杂,虽然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努力,仍然没有形成较强的支柱产业,出现了川塬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支持川道地区群众建立优质高效的支柱产业,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黄陵县出台了《关于加强川道地区产业开发的意见》《黄陵县川道地区产业开发实施方案》等文件,确定了以全面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以沮河川道开发为重点,以城镇矿区为依托,以发展果业、棚栽业、畜牧业、传统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推进”工程,带动生态旅游、劳务经济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川道地区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指导思想;坚持“群众主体、政府引导、扶持重点、实事办好”的原则和“因地制宜、做强特色、一区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县长呼世杰亲自任川道地区产业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农业、财政、水利、银行等相关部门积极参与,通力协作,积极引导扶持发展特色种养、三产服务和设施农业,不断拓宽川道地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
2007年,黄陵县确定了10个示范点,县财政列支500万元作为川道产业开发专项资金,用于新建果园、农机具购置、棚栽业的发展、畜牧标准化圈舍建设的补贴和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县上领导多次深入到田间地头,检查指导川道产业开发工作;各涉农部门采取组织技术力量驻村蹲点搞规划、定方案,广泛开展送政策、送籽种、送技术等活动;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大了对川道地区水、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良好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川道地区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到目前,川道产业开发已完成投资320万元,新建日光温室食用菌棚5座,弓棚1300个,改造提升养殖户10户,落实红薯面积1200亩、水稻面积2200亩、地膜玉米2.3万亩,蘑菇菌棒由原来的5000袋发展到15000袋,形成了以下翟庄村为中心的西小瓜带,以安沟村为中心的种植红薯村,以店头镇为中心的肉蛋禽养殖区,以双龙镇、腰坪乡为主的玉米、水稻种植带,一村一品成为川道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尾声
东风劲吹征途远,万马奔腾战犹酣。放眼黄陵县2279平方公里土地,从煤炭为主的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到民族圣地旅游前景的超前开发;从绿色原野上引领农民快速走向致富之路的果业、大棚、养殖,到宽房亮厦摩托车现代家电一应俱全的新农村建设;从车水马龙具有现代化格局的城市,到漂亮美观的现代化新农村;从机关单位干部职工自信实干的精神面貌,到广大农村致力于产业开发的农民喜上眉梢的乐观与自豪;从经济的腾飞到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一个和谐、生态、富裕的新黄陵一定会崛起在世人面前,13万龙乡儿女一定能早日铸造民族圣地的新辉煌!
选自2007年9月20日《延安日报》
作者简介:
张春生,生于1954年,黄陵太贤人。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散文集《岁月有痕》《延安你好》《圣地科技之星》等。现任《延安日报》社总编、延安作家协会副主席。
王春梅,女,1963年生,陕西省延川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先后在延川县农机局、党史办工作,1992年调入黄陵县委通讯组从事新闻工作,现任黄陵县委外宣办、政府新闻办主任。在从事新闻工作10多年间,采写的新闻稿件和拍摄的新闻图片多次获省市好新闻奖。
孙文珍,女,汉族,生于1968年,陕西洛川县人。延安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学士。现任《延安日报》社政教文化部主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延安市青年联合会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