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前言

胡香 张晓华

5000年前,作为黄帝姬姓子孙封地的古代桥国领地——今日黄陵县,曾因气候湿润、雨水丰盛、水草肥美、森林茂密,适于尚在蒙昧与原始中的人类生存,而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历史的根源所在。

古桥国的居民挥泪送走驭龙而去的轩辕始祖后,就世代守候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在以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任何一种艰辛,任何一种历史变迁,任何一种自然危机都不曾使他们背弃这片蕴孕民族之源与魂的神圣土地。

他们恋故土,如恋生命。

然而,故土并不厚待他们。

就在无始无终的地壳运动和地质演变过程中,随着气候的趋于干燥和马兰黄土的不断堆积与覆盖,黄土高原如大海落潮时,凄然露出水面的岩礁那样,逐渐形成了偌大一片贫瘠与苍凉的褐黄。而黄陵作为黄土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也在劫难逃地经历了这场痛入肌肤的演变过程。

干旱与贫瘠使这里的人民饱经忧患、历尽艰辛。黄土层不断增厚,维系生命的水源越埋越深,气候逐渐干燥,降雨量不断减少。这里的人常常处于焦渴与饥馑中,贫穷如一张牢不可破的网,千百年来始终禁锢着他们走向繁荣和追赶现代文明的脚步。

这里的地方史志中,有关干旱的记载,从宋代建炎三年开始,再没有终止。明朝之后,愈加严重,像“连年大旱,百姓流亡殆尽,人相食,斗米万钱,人口十亡八九”的文字,占据史料的篇幅也越来越多。

时间推移到1985年夏天,这些僻远村庄,开始有一些城里人的影子频频出现。人们远远看他们扛着大尺子、水平仪和各种长长短短的仪器,在村子里、在田野间、在山沟中,测量着什么、计算着什么、争论着什么。

人们开始猜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后来便有很确切的消息传开来,县上要在全县农村进行大规模改水,要让全县农村都能方便地用上安全卫生的水,还要在家家门前安装水龙头。

这真是一个破天荒的消息。许多人如在沙漠中看见海市蜃楼,从那种虚幻如梦的感觉中回不过神来。

但这不是梦,而是一项已经付诸实施的工作,是一项需要投入很多劳力、很多资金、很多时间,既艰辛又前景无限美好的事业,是改变这里农村贫瘠与落后面貌的基础。

这一年的7月,县上很郑重地组成了以县长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农村改水项目领导小组,成立了农村改水项目办公室。

改水办主任刘新元、副主任侯永录和伙伴一踏进这个办公室,以往安稳的生活秩序就骤然被打乱。他们扛着各种测绘仪器走出家门,走遍全县的沟洼山川(前面我看到的那些城里人就是他们)。家,对他们便成了偶然歇息疲倦的客栈,辛劳的妻子们只好一手替他们撑起家庭这块沉重的小天。

什么叫风餐露宿,什么叫披星戴月,他们的体会远远超过任何文字的描述。每到节假日万家灯火、举家合欢时,他们却在荆棘丛生的山谷间,在潮湿的地上搭起篝火,分析论证着一串串没有生命、却饱含情感的数字。

与此同时,县改水项目领导小组也在为改水项目配套资金的筹集与落实、物资的采购与供应四处奔走。1985年7月,世界银行代表在北京同财政部正式签订了中国农村改水贷款协议。同年底,副县长雷长生在大荔代表黄陵县政府同省政府在转贷协议上签了字。于是,世界银行无息贷款95万美元很快投放下来。他们又争取到省地县配套资金133万元,世界粮食计划署无偿援助小麦3605吨,折合人民币128万多元。

那时,改水办的工程招标和质量监督小组的门前更是红火热闹,前来投标的单位川流不息。那是——场对各施工单位的技术、装备和人员素质的大检验,是——场平等又激烈的竞争。103项工程,每一项都是硬邦邦的,所有施工单位的实力也都清清楚楚地摆在众人面前。竞争与淘汰,看上去残酷,却又是工程质量与速度的保证。在大锅饭从我们这个国土上日渐消失的时代里,我们每个人、每个单位都必须培养自己适于竞争的能力,那就是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别无捷径可走。

那时改水工程是全县的中心工作之一。走出县城、走进农村,到处可以看到挖土凿石、砌砖压线、挖渠埋管的场景。在纷杂忙碌的工地上,质量监督员是最忙碌的人。他们整天跑前跑后、脚不停歇,一点点马虎的地方都逃不出他们的眼睛。冷不丁,他们就会冒出一句“返工”。手中那本厚厚的、认真详细的施工日志,不仅代表他们的眼睛,也代表着几万群众热切的目光。所以,被他们指出返工的地方,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1986年,由县打井队承包投资90多万元的店头水厂建成,交付使用,两年制水量达150万m3。接着石山、上官村、陈岭等水厂也相继竣工,并被评为省、县优质工程。

1987年,在黄陵县各改水施工工地上,曾有过一场轰轰烈烈,不亚于大跃进的“农村改水百日大会战”。

年轻的农业副县长王登记了解这片土地上的沟沟壑壑,乡土人情,如了解自己纹路清晰印满各种命运线的手掌一般。那些天,他和改水办的职工从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地,一再被群众和干部围住。成百项工程、成千上万施工者,其中有承包工队,有乡镇组织或群众自发组织的义务劳工,有配合工作的电力部门、水利部门、交通部门等等,原材料供应,这部分人和那部分人的关系,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小麦在各村中的落实,来自各方面不同资金的分配……大大小小成串成串解不完的方程,终于使他本来就有眼疾而频繁眨动的眼睛又布满红丝。

但凡经过军旅生活的人,所练就的承受疲劳的能力,足以应付生活和工作中的任何艰辛。在一方面,他始终是强者。然而作为凡人,他也有脆弱的一面,牵动情感的某些神经极易被触动。这时,他没有因自己的疲惫而责怨川流如水般来向他要东要西、抱怨长抱怨短的人们,语气依然温和如初,心中却早已为人们那种太渴切的心情与太高昂、太玩命的劳动热情所感动。

在会战期间,所有改水村的群众都精神亢奋地介入其中,再现大搞农田基建时家家门上锁、男女老少齐上阵的情景。

那时世界粮食计划署WFP2749项目援粮小麦组每天将6斤半小麦分到每个劳工手中。而纯朴的庄稼人却不是为着6斤半小麦而来的,他们为水而来。所以,当资金不足、原材料供应不上的消息传开来时,工地上砖、沙、石头、木料,还有钱,源源地从群众中流涌而来。他们说:“县上给咱弄水,咱不能眼看着有困难不管,咱庄户人家没有多少钱,可有苦哇,下河捞沙、摸黑倒砖、上山采石头,也费不了多大劲,木料在家里是现成的,顶大给娃结婚的家具先不打了,也不是啥大不了的事情,水的事可不敢给停下了。”

哗哗流响如悦耳琴音的自来水终于捧在这些渴盼了大半生的人们手中。他们狂喜不已,浑浊的眼中,泪光闪闪。这时,有人默然离开人群,让心中淌出的欣悦泪水又悄然被风带走。王登记对这片黄土地的挚爱情怀,如每一位不愿舍家离土的农人,从诞生之日,就深植血脉,他又怎能不如农人一般,为这浇灌生命的甘露而情动心怀。

103项工程一个又一个相继竣工,大部分群众从干旱焦渴中解脱出来,开始寻求再生与发展的路径。他们栽果树、办砖厂、种烤烟……排除了水的困扰,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刘新元他们没有大考结束、大功告成的轻松。大部分村民终于沐浴甘霖,剩下不多的一部分村民便宛如看到引航灯塔的远洋旅人,你怎么能让他们骤然升起即将到岸的太热烈的希望与欢悦又失望地熄灭下去?

1990年初春,黄陵县再次决定投资500多万元,解决偏远农村水电路问题。在83个项目中,有21项改水引水工程,将近200万元资金投入其中。

3月中旬,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落实领导小组,走遍了全县12个乡镇90多个村庄的沟沟洼洼、山川沟峁,进行实地勘察,逐一落实项目。

在103项工程的部分扫尾工作圆满完成后,改水办的40多名职工全身心投入了更紧张的21项工程中。这期间,他们连那种中考般暂告一段落的歇息与休整都不曾有,满脸的胡楂只好让它长着,长到像梢林般密密匝匝时,就用小剪刀抽空胡乱修理一下,已经太旧的衣服也只好照旧不整不齐地穿在身上。他们没有时间去光顾理发店和裁缝铺。

3月天,山野之间已泛绿意,早开的山桃花也已含苞,但料峭寒风依然袭身,细如牛毛的雨丝在人们的头发上凝成一层薄薄的雾珠。

身材魁梧、爱好整洁的张棠棣县长,这时裹着一件土灰色风衣,一任风雨袭身,头顶那绺稀疏的头发常常搭在他过早歇顶的额前,但他不管。这些天来,每天从早晨起床,直到天黑,他不是坐在车上,就是坐在农家炕头、打麦场上,坐在乡镇会议室,站在村口,走在乡村的路上……

在地处富县境内、被称作黄陵孤岛的汤中淆村,当听到村人木讷厚朴的答话:“没啥,好着哩,就是没水吃,一天赶上驴到人家富县去驮水,远得要命哩。工夫都驮了水。”他感到一种辛酸在心中涌动。

在深埋于大小野花丛中、鲜为人知的圪崂寺村,戴一顶白布帽,灰布衫罩住棉袄的女村长脸上有沧桑,也有刚强。她说:“我们这里天高皇帝远,村里人多半是解放前逃难来的外乡人,平常很少有干部来,打解放到现在,还没见过县长哩。”

张棠棣感动了。他是这里人见到的第一位县长。

在孟家塬村,那位依旧穿着黑棉袄,努力想站得挺直的老人,古铜色的脸上刻满交错纵横的岁月印痕。他长长叹出一口气,又从掉牙的豁处吸进一口冷气,像总结一个沉痛又无可奈何的真理一般,缓缓地说:“唉,咱塬上人,人老几辈都是吃水靠老天,遇到旱时泉水干,人畜用水腿跑断,下川取水得半天。没法子。”

他又感到某种沉如铅液的东西自那位老人的目光注入他心中,无可奈何地认命却不是他的秉性。从5年前开始改水,到今天决定用3年时间建成全县基础设施,他的神经始终绷得紧而又紧。他懂得与命运抗争、与自然抗争需要怎样的耐心和投入。他不放弃成功,因为他知道这种成功不是某个人的,而是这片土地的。

在汤中淆村,他把目光投向刘新元。这位满脸胡楂的改水办主任摇摇头,笑笑说(他说话总是笑着的,那是一种自然的,让人感到很随便,很轻松的笑):“没啥好办法,前不挨村,后不着店,人口又不多,打机井太浪费,就打浅井吧。”

不久经费到位,改水办技术人员来到这里,协助34户村民,在家家门前打出一眼眼水井。这个几乎被遗忘的寂寞村庄开始有一种很清新的、焕发生机的气息弥漫开来。一代代把生命耗在驮水路上的村民因有水井而同时拥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他们在谈论那笔将要到来的扶持农业发展基金用来养羊、栽烟、务果园的种种事情,富裕离他们不再遥远。

在孟家塬村,随身携带“办公桌”的县长和部门负责人签订了一项合同书:县上投资20万元,龙首乡投资2.5万元,群众集资3万元(可以用劳力、工日、砖、石、沙、木材顶替现金);改水办负责技术方面工作及工程质量监督,龙首乡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尽快建起一座可供孟家塬及周围5个行政村人饮用水的引水供水高位蓄水池。

8个月后,县委书记马占国,县长张棠棣再来这里时,紧锁的愁眉舒展开来。风尘洗尽,秋装齐整。那把为孟家塬引水工程竣工剪彩的剪刀在他们手中咔嚓一响,农家小院里便有哗哗的自来水流淌。

那位曾无奈长叹的老人反反复复地说:“想不到这辈子还能吃上自来水,想不到……”

孩子们你推我搡地挤着扭开水龙头,让清澈的水打在手上,溅在脸上,尖着嗓子喊叫。年轻的母亲们总是亲昵地一巴掌拍走娃们,又小心地关上龙头。

浪漫与激情的确是很奢侈的东西。它们也许只属于那些初入社会未经磨砺的青年。而刘新元和仓村乡书记王进喜都已人到中年。凡这个年龄的人所经历的,他们已经历过;凡这个年龄的人应承担的所有重负,都在他们肩上。他们已没有抒发感慨的浪漫情怀,他们一次次钻入深山,钻入丛林,一任荆棘划过肌肤,一任各种植物的断枝落叶沾满头脸……他们所为何来?

改水6年,124项工程,项项都要寻找水源,独有仓村乡中心水厂的水源让他们找得格外辛苦,三入深山,终于在陈岭山中找到那一溪幽幽的生命之泉。他们不是诗人,不是哲人,所以那一番甘苦体验未曾化作精美文章呈现在读者眼前。但6个月后,那一溪流入农家的清泉,其甘甜芳馨胜过任何诗篇。

在所有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但凡规模稍大的,都要经过四个阶段方能完成。在拉杆架线通电的第一个阶段中,有电力工人争分夺秒的艰苦作业。他们若不出力,工期将无限延长。但是没有,几乎所有的竣工时间都在提前。在运料建水房、突击挖管壕、安装试水的后三个阶段中,有承包单位,有技术人员,更有当地群众的自发投入。仓村乡的父老乡亲在6个月的施工中,自发集资5万多元,捐集红沙60余方,投劳8000多个工日。就连六七十岁的白发老人也在工地上挖土埋管,那颤抖而粗糙的双手抬管道时像托起婴儿般小心翼翼。圣洁的水呵,老人用六七十年盼来的水怎能不视它如生命般神圣。

1990年底,全县改水工程进入尾声。6年的改水工作该在哪里画句号,却没有人能说得出来,也许它根本就有始无终。不管是规模最大的店头水厂,建筑最高达28米的隆坊水塔,还是规模最小,投资仅6600元的大院子手压机井,没有人计算那一砖一石中曾凝结过多少人的辛劳与汗水,却有人在为那些耸立如林的一座座水塔,各种水塔井房,仿古六角亭式井泵管理房、操作间和20多个千人以上大型水厂的后期管理与维护辗转不寐。

创业难,守业更难。6年已经不短,而刘新元和他的伙伴却走在一条永无终点的路上。他们在完善工程配套设施的同时,开始一期又一期地举办培训班。他们不能、不忍心让那么多人千辛万苦建起的工程因一点的疏漏和管理不善而毁坏掉,管理、维护与改进是永无终结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一旦投身一项事业,便是走上一条永无止境的漫漫长路,除非你放弃,除非你叛逃,否则永无终点。

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年播种希望,年年收获“女人的泪水和男人的汗水”。今天,在90%以上的农户安装了自来水,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再为饮用水发愁的时候,他们终于也开始收获欢悦与笑声。他们的家园不仅有甘甜纯净的水,有光明、有温暖,有洗衣机的搅动声,还有繁硕的葡萄、苹果、梨,各种蔬菜与鲜花,更有他们安然而居并不断发挥聪明才智,在这片土地上发掘更多宝藏与文明的勃勃生机。

就在这一年,就在圪崂寺村这个最后一个结束油灯历史的村庄终于响起机器磨面的声音时,这里却遭受了一场很大的冰雹袭击。政府要减免这个村子的征购粮,村民们却无论如何不同意。女村长说:“咱庄户人家,心地实诚,今年收成是欠了点,但这些年政策好,家家都有些余粮,不是太多,公粮还交得起。有了电,就给我们把大事办了,再免公粮,心里就过不去了。”

不是说这年头,人情如纸张薄吗?其实纯朴的民众从来就不薄情:只有在你遗忘他们时,只有在你不把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时,你才会感到人情很淡、世态很凉。

在黄陵以后的史志中,也许还会有“连年大旱”的记载,但我们相信绝不会再有“百姓流亡殆尽,人相食,斗米万钱,人口十之亡八九”之类的文字。

人类也许无法改变某种自然规律,但人类却能在这种规律中尽可能地改造环境,创造出最佳的生存方式,这也许就是人类的伟大之所在。

选自《古今黄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

胡香,1964年出生,陕西宜君人。现供职于黄陵县广播电视局,从事新闻工作。出版有诗集《摇不响手中的小铜铃》。

张晓华,1964年出生,黄陵县人。现供职于延安电视台,从事新闻工作。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