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章 乾隆初政(1)

  第一节纵观百年胸怀大志。

  一、七龄曾祖入主中原。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初三日清晨,北京紫禁城内庄严肃静,正在举行清朝第六代皇帝登基大典。一位头戴皇冠身着龙袍的英俊君主,端坐在太和殿的宝座上,接受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与张廷玉等八旗王公文武官员和外藩蒙古王公的叩拜。这个新的天子,就是在位最久、寿命最长、对中国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弘历后来被尊谥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简称纯皇帝,庙号高宗,清代的官书、笔记、文集称他为纯皇帝、纯庙、纯皇和高宗,蒙古王公尊他为“大皇帝”,西藏达赖喇嘛敬书“大君”,而民间一般习惯则称其为乾隆皇帝、乾隆帝,有时又简称为乾隆。

  弘历虽因父皇世宗胤刚于十日前逝世而不无悲伤之感,但值此登基之时,肩负重任,当然要专注于国政的治理,首先是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祖宗留下的“遗产”,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明智的方针和政策,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大清国更为巩固,更加富强。

  纵观清朝历史,俯瞰全局,乾隆皇帝无疑会忧喜交加,既为先祖创建的锦绣江山乐在眉梢,又因一些弊政的祸国殃民而有所忧虑。他很自然地要想起列祖列宗开国安邦之事。九十一年前,弘历的年方七岁的曾祖父世祖(顺治帝)福临,由三十二岁的叔父摄政王多尔衮辅佐,入主中原,于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一在北京紫禁城即位,宣布明亡清兴,中国归属爱新觉罗家族统辖。但是,这个自命为主宰天下的新皇帝,处境并不美妙,甚至可以说是荆棘遍地,危机四伏。此时他连一个像样的宫殿都没有,专供皇帝上朝的太和殿已毁于兵火,他只能在紫禁城西隅的小小武英殿暂且安身,对全国颁行的即位诏,也只能在皇极门宣读,实在是不够威严。

  更为严重的是反清势力非常强大。福临即位之时,只辖有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部分地区,长江南北乃南明福王、鲁王、唐王之地,陕西、甘肃和四川,分别为大顺、大西农民军所有。大顺军多达百万,大西军七八十万,福王江北四镇有兵数十万,湖北左良玉水陆士卒八十万,各地反清武装风起云涌。这些部队曾给予清朝以沉重打击。大西军勇将李定国大败清军,“两蹶名王”――斩定远大将军敬谨亲王尼堪,逼定南王孔有德自尽。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统率水陆大军十余万围困南京,使“东南大震,军报阻绝”,清帝几乎想迁都辽宁回居旧地。清廷拥有多少军队来对付这二三百万敌军?说来也少得可怜,入关时,八旗满洲只有三百一十个牛录,按每牛录二百丁计算,不过六万丁。顺治五年,满洲壮丁有五万五千三百三十名,加上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四万余丁,才十万余丁,就算是全部男丁皆披甲为兵,也只有十万余名士卒,怎能迎战二三十倍于己的敌军?而且,即使将敌军全部消灭,“马上得了天下”,但全国有一百四十个府,一百九十三个州,一千一百三十多个县,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人口约一亿,这十万余军队分布各地,平均每县不到一百名,怎能坚持下去,清王朝怎能长治久安?

  同时,清兵多路出击,甲胄弓箭刀枪马匹和粮草,花费很大。顺治八年、九年,每岁收入额赋只有一千四百八十余万两,而各路兵饷岁需一千三百余万,加上八旗王公和文武官员俸禄二百余万,缺银八十七万五千余两。顺治十三年以后,军费激增,岁需二千四百万,而一年所入,除去各省存留款项外,只有一千九百六十万两,缺饷额达四百四十万两,还有其他必须开支的用费,如王俸、官禄、河工、赈灾,等等,需银数百万以至上千万两,确实到了入不敷出、财源枯竭、司农束手无策的地步。

  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和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盘剥,以及灾害频仍,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社会混乱,百业凋敝,田园荒芜,人口大量死亡,直到顺治八年,官方簿册所载全国户口才一千零六十三万余丁,田地山荡二百九十万零八千余顷,比起七十三年前明万历六年(1578年)的耕地面积,减少了四百多万顷。另外,许多汉族士绅留恋故明,对清政府消极抗拒不愿合作,广大汉民痛恨清廷推行的“发、易服、圈地、投充、逃人”五大弊政,人心动荡不安。兼之,“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独揽大权,威压幼君,福临时有被废的危险。

  面对如此万分险恶的困境,多尔衮、福临及其亲近王公大臣,知难而进,想尽种种办法,以五六万满洲兵丁为核心,加上蒙古八旗和汉军数万,又充分利用较早归顺的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等人的部队,总共约有二十万人,先后打败了多达二三百万的南明军和农民军,于顺治十六年夺取了南明最后一个权利的都城昆明,迫使永历帝逃往缅甸,除大顺军余部“夔东十三家军”尚在川东荆襄地区坚持以外,消灭了其他抗清武装。随着国内战争的减少和推行恢复经济的政策,农业生产逐渐发展,手工业、商业也有了进步,人丁相应增多,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顺治十八年全国民田增至五百四十九万余顷,加上旗地,官庄,屯田,约五百八十万顷,比十年以前增加了一倍。

  福临因国事操劳过度和痛悼爱妃董鄂氏的去世,又患上了天花,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离开了人间,终年才二十四岁。

  二、英明祖父奠定盛世之基。

  乾隆皇帝弘历对他的祖父康熙帝玄烨推崇备至,经常讲要“体皇祖之心为心,法皇祖之事为事”,《清高宗实录》卷892,页22.自然要了解皇祖当年的境遇及其克服困难创建光辉业绩的经验。在弘历即位的七十四年前,六龄幼童玄烨,根据父皇福临的遗诏,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日继位为帝,由索尼、鳌拜、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四位辅政大臣佐治国政。

  被称为圣祖、仁皇帝、康熙帝的玄烨,比起先皇福临来说,处境当然要好一些,紫禁城内的太和殿、中和殿等宫殿早已修建完毕,金碧辉煌,景象一新,他就是在文武官员叩拜下坐在太和殿宝座上颁行的即位诏。这一年的十二月,清军入缅,擒获了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两年以后又剿灭了大顺农民军余部“夔东十三家军”,辽阔大陆尽为清有。但是,摆在玄烨面前的,还有许多难题,还有严重的隐患。首先是要夺回大权亲主国政。从即位那一天起,到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以前,国务皆由先皇指定的辅政大臣鳌拜等人主持,尤其是康熙六年六月索尼病故以后,鳌拜更加骄横跋扈,把持朝政,结党专权,藐视幼主。他引用兄弟穆里玛,侄子塞本特、讷谟及亲信济世、佛伦等二十余人分据军政要职,大学士班布尔善、吏部尚书阿思哈、兵部尚书噶褚哈、工部尚书马迩赛等皆其党羽。他将位列一、二品的部院尚书,侍郎等大臣视为下人,竟在皇帝面前对他们大声呵斥。他冤杀内大臣费扬古及其子尼侃、萨哈连,抄没家产,并在业已亲政的玄烨面前“攘臂”“强奏累日”,逼迫这位十三岁的皇帝接受他的要求,将另一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及其子侄族人查克旦等斩杀,籍没赀财。有一满洲官员还曾讲道:鳌拜伪称有病,不上朝,要皇帝“亲往问疾”。玄烨驾临其府,穿堂过厅,进入寝室,御前侍卫和?看到鳌拜神色异常,急忙跑到床前,揭去席子,发现快刀一把。玄烨故作镇静,假装不知此乃奸计,笑说“刀不离身,乃满洲故俗”,不足为奇,随即返回宫殿。玄烨对鳌拜的专权极为不满,于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施用巧计,将鳌拜诱入宫中,拿获下狱,革职籍没拘禁,对其党羽分别惩处,一举夺回大权,从此才真正当上了“乾纲独断”的皇帝。《清圣祖实录》卷23,页18;卷29,页3、4、5;昭?:《啸亭杂录》卷1《圣祖拿鳌拜》。这时玄烨才十五岁,就一鸣惊人,创造了奇迹,逾越了几乎无法翻越的巨大障碍,办成了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是,事情并没有完,紧接着他又要处理十分棘手的“三藩”问题。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分镇云南、广东和福建,合称“三藩”。吴三桂等人率领本部将士,跟随八旗劲旅转战四方,为清帝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建立了功劳,因而封王开府,分别拥兵数万、十余万,各镇一方。尤其是吴三桂,功最高,兵最强,势力最大,所需粮饷也最多。顺治十七年仅云南一省就岁需俸饷九百余万两,清廷令裁减兵丁,吴三桂奏称边疆未靖,难减人员,并随即用兵缅甸、水西,军费激增,加上福建、广东二藩之饷,岁需二千余万两,形成了“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的局面。吴三桂又心怀不轨,加紧操练士卒,整治军械,大量购买战马,水陆冲要,遍置私人,各省提督、总兵官多系他的心腹,长子吴应熊娶太宗第十四女恪纯长公主,贵为额驸,静坐京师,大小政情,朝夕飞报。尚可喜年事已高,其长子尚之信掌管兵权,与吴相互勾结,耿精忠也以吴之马首是瞻。客强压主,尾大不掉,巨饷难支,玄烨毅然决定撤藩,于康熙十二年五月、八月,分遣大臣,前往广东、云南、福建,经办三藩撤调之事。吴三桂大怒,于十一月起兵反叛,各地党羽纷起响应,尚之信、耿精忠亦相继为乱,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福建、广东、湖南七省,以及湖北、陕西、江西大部分州县和宁夏,皆脱离了清朝的控制,一时,“天下骚动,伪檄一传,四方响应”,“各省兵民,相率背叛”,“东南西北,在在鼎沸。”《清圣祖实录》卷99,页8、10;赵翼:《皇朝武功纪盛》卷1,《平定三逆述略》。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蒙古察哈尔布尔尼亲王,亦乘机发兵,诱约奈曼等部同反,给北京造成很大的威胁。

  面对“三藩之乱”的惊涛骇浪,一些大臣惊慌失措,统军平叛的宁南靖寇大将军顺承郡王勒尔锦、扬威大将军简亲王喇布、安远靖寇大将军贝勒尚善、定西大将军贝勒洞鄂等人,惧敌怯战,畏缩不前。在清朝统治出现如此严重危机的时刻,年方十九岁的康熙帝玄烨,镇定自若,继续发扬其勇擒鳌拜的大无畏精神,调兵遣将,重用图海、赖塔、穆占等满洲能臣,撤换和惩治勒尔锦等失职王公,擢用效忠朝廷能征惯战的汉人和汉军将官张勇、赵良栋、蔡毓荣等人,厚赏从征士卒,亲自指挥征战,史称其“每日军报三四百疏,手批口谕,发指示,洞的中?”。《圣武记》卷2,《康熙戡定三藩记》。因此,很快扭转了战局,屡败叛军,于康熙二十年攻下昆明,平定了猖獗一时的“三藩之乱”,并乘胜前进,遣兵渡海南征,统一了台湾。

  南警刚解,北边烽烟又起。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博硕克图汗噶尔丹击杀和硕特部鄂尔齐图汗、车臣汗,跃为厄鲁特四部之长。他占哈密,取吐鲁番,灭“回部”(天山南路维吾尔族),控制了天山南北广大区域,并企图入主青海,吞并漠北蒙古喀尔喀三部。康熙二十七年,他率军三万北征,连战连胜,迫使喀尔喀三部数十万人投靠清朝。二十九年,其军竟深入乌兰布通(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距北京只有七百里,严重威胁了清朝安全,京师为之戒严。

  俄国沙皇政府从顺治时起,就多次派遣军队,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烧杀掳掠,勒索贡赋,建立了尼布楚、雅克萨、楚库柏兴等侵略据点,并不断扩大其殖民辖区,欲图侵占更多的中国领地。它还支持准部噶尔丹的北进行动,一再派遣使臣前往谈判,宣称要给予准部大量军事支援。俄国殖民军依仗火器,十分猖狂。当时一位居住在宁古塔的文人说:逻车国(俄国)人造反,到黑龙江各地抢掠貂皮,“锋甚锐”,“其猛如虎”,善放鸟枪。他们还使用西瓜炮,能射击几里以外的目标,“必到敌营始裂,遇者必死”。吴振臣:《宁古塔纪略》。

  康熙帝不畏强敌,坚决捍卫东北边区,一待平定了三藩之乱,就遣派兵丁,筑城置驿,筹办船只粮饷。准备就绪后,于康熙二十四年,命都统、一等公彭春和副都统郎坦、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统率北京、吉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满、汉、索伦、达斡尔族士卒三千余人,围攻雅克萨,迫城中俄军投降后班师。第二年正月,沙俄殖民军再筑雅克萨城,康熙帝获悉后,又命萨布素、郎坦等领兵前往,重重围困,敌军伤亡累累。沙皇政府遣使至京议和,请求解围。康熙帝宽大为怀,撤退了军队,委派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和都统、一等公佟国纲与俄使谈判,几经周折,最后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保卫了中国神圣领土,解除了北境之危。

  玄烨为了确保西北和北部地区安全,使喀尔喀三部蒙古能够摆脱准部噶尔丹汗的奴役和欺凌,重返祖居,自由耕牧,不顾绵延数千里的沙漠恶劣地形,不畏剽悍善战所向无敌的准部军队,摈弃了胆怯惧战贪图安逸的某些大臣的停兵之议,于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五年、三十六年,毅然统军三次亲征朔漠,大败准军,噶尔丹败病交加死去,其子女被策妄阿拉布坦押献至京,所部尽降。喀尔喀三部数十万蒙古人兴高采烈地还居离别十余年的漠北故土,衷心感谢和拥戴圣祖“大皇帝”,于是阿尔泰山以东尽隶清朝版图,拓地二万里。康熙三十六年十二月,青海和硕特部蒙古诸台吉入京朝贡,被圣祖分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等爵位,自此“青海始为近藩”。康熙五十九年,清军入藏,驱逐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准噶尔兵,册立第六世达赖,委任贝子康济鼐、台吉颇罗鼐分掌前后藏。清朝版图又增拓二万余里。

  在军事方面连续夺取辉煌胜利的同时,康熙帝在扭转财政危机,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也取得了极为可喜的重大成就。他即位时,年缺饷额四百余万两,千万人民衣食无着,大片田地荒芜。四川省人丁太少,“有可耕之地,而无耕田之民”。《清圣祖实录》卷36,页7.长年战乱,严重影响了水利建设,河道失修,河患频繁,黄河、淮河多次决口,淹没田园庐舍,沿河州县成千上万赤子葬身鱼腹。以“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自诩的康熙帝,为改变国穷民贫的艰窘困境,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他鼓励垦荒,实行“更名田”等政策,保护耕地者的所有权,放宽新垦地的起科年限,使荒地迅速开垦成熟,六十三年内(包括雍正二年),耕地面积增加了一百三十四万余顷,比他即位那一年,增长了四分之一。《清文献通考》卷1.他认为,“蠲租乃古今第一仁政,下至穷谷荒陬,皆实惠”,多次大规模地蠲免租赋。他在位六十一年里,先后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区,以灾蠲、逋蠲、轮蠲、大蠲等形式,蠲除赋粮、丁银和逋课五百余次,仅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一次就蠲免江苏、陕西本年未完钱粮及明年应征钱粮六百万两,二十八年正月又免去江苏历年积欠二百余万两。从康熙元年至四十八年,共免去租赋一亿余两,相当于三四年的全国总收入。他又于康熙四十九年十月决定,三年之内,将全国各省钱粮和旧欠通免一周,共免银三千二百余万两。他还注意让佃农在蠲赋中得到一些实惠,令地主按蠲赋分数减收佃农田租,并于康熙二十九年七月明确规定,凡遇蠲赋之时,“七分蠲免业户,以三分蠲免佃种之民”,后又于四十九年重申此令,“永著为例”。《清圣祖实录》卷147,页27,卷244,页13.他还于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宣布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制度,使广大农民的丁赋负担相对稳定,不再增加,对减少农民因丁银输纳困难而逃亡的情况有所改变,有利于生产的发展,而且为雍正时“摊丁入亩”创造了必具条件。

  玄烨对治河特别重视,他亲政以后,以河工作为与“三藩”并列的三大要务之一,亲笔书写于宫中柱上,时刻考虑。还在进行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时,尽管国家财政状况比较困难,他便开始了整治黄河、淮河的工作,于康熙十六年委任杰出的治河专家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第一次就拨款二百五十余万两。此后,随着国库的充裕,河工经费愈益增加,达到“岁费三百余万”之多,超过了历代任何一个王朝。玄烨还多次南巡,视察河工,提出了让水顺人意的治河理论和一些重要的指示,督促大臣认真修建,使治理黄河、淮河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对保护沿河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和促进水路运输与工商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康熙帝还下诏永停圈地,不许满族贵族滥收投充人户,放宽“逃人法”,革除或减轻了顺治年间祸国殃民的三大弊政的危害。他还一再惩办残酷虐待奴仆的八旗贵族官员,对杀害旗下家人至死的主子,从严处治,将原定奴仆三次逃走者正法的规定,改为免死发往宁古塔。

  康熙帝治政的极为难得的一点,是崇尚节俭,“惜财用”,“不妄费”,多次责令臣僚减少宫中用费。他在康熙四十九年十月宣布蠲免全国钱粮的上谕中指出,正因为“每发供御所需,概从俭约”,所以能以历年节省的储蓄,供蠲赋赈灾之用。《清圣祖实录》卷244,页3.他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的遗诏中,总计在位时用度说:户部币银,全用于征战、赈饥,河工岁用三百余万,而他的巡狩行宫却不施彩绘,每处不过用银一二万两。连曾经长期出入宫廷为圣祖讲课的法国传教士白晋也对他的俭朴美德极为佩服,称赞他的生活“是简单而朴素的,在帝王中是没有先例的”。白晋:《康熙大帝》中译本,页20―22.

  由于康熙帝实行了很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又自奉甚俭,因此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经济相当繁荣,人民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国库也由一贫如洗而变为粮谷充实帑银日增。他即位时年缺饷额四百万,很快就变为库存余银八百万,到康熙五十年积存至五千余万两。玄烨的长期励精图治及其所取得的文治武功,给通常所说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聪明的孙子乾隆皇帝提供了一个值得效法的楷模。

  三、皇父锐意改革国库充盈。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圣祖玄烨逝世,乾隆皇帝的父亲胤即位,一般称为雍正、雍正帝或世宗。雍正帝继位的合法性虽不无可疑之处,他对政敌的处置过于无情,甚至对同父所生的骨肉同胞八弟允、九弟允?、十弟允、十四弟允?也残酷虐待,或阴谋杀害,或革爵监禁,因而声名不佳,被反对派扣上“谋父”、“逼母”、“弑兄”、“屠弟”、“好杀”、“诛忠”等十大罪状。他在执政的十三年里,也犯了不少错误,有些弊政危害较大,不得人心。但总的来看,平心而论,他仍不失为一位勇于进取、兴利除弊、政绩卓著的杰出的封建名君。他有很大的抱负,有较强的革新勇气,要“振数百年之颓风”,“将唐宋元明积染之习尽行洗濯”,以达到“澄清吏治,安民生”,“天下永享太平”。《雍正朝起居注》五年一月十七日条、五年二月初三日条。

  康熙末年,由于圣祖玄烨年事渐高和诸皇子的争夺嗣位使他心力交瘁,政务比较松弛,官吏贪污之风盛行,钱粮短缺、赋银拖欠、国库空虚的情况相当严重。户部历年库银亏空数百万两,江苏从康熙五十一年至雍正元年(1712―1723年)拖欠赋银八百八十一万余两,加上历年积欠三百五十三万,共欠一千二百三十四万余两。兼之,自康熙末年派遣两路大军屯戍西北,准备进攻策妄阿拉布坦,花费了巨量银米。这一切,使国库存银急剧减少,从最盛时的五千余万,下降为八百万。雍正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决整顿吏治,清查亏空,充实国库。他多次下诏,督促部院大臣和各省督抚严厉追查,惩治侵盗公款勒索属下的贪官污吏。他责令户部历任堂官、司官及部吏赔偿户部亏空银一百五十万两,以内务府官员李英贵伙同他人冒支正项钱粮一百余万两而抄没其家,因原任山西巡抚苏克济勒索属下州县巨万银两而籍没其家财产,赔偿亏空。

  康熙年间钱粮火耗日渐加重,有的州县催收一两正额赋银,竟要民间多交四五钱的火耗,还有其他名目的额外苛派,以致“竭小民衣食之资,供官司奴隶之用”。《清世宗诗文集》卷1,《谕布政司》。州县官吏将这些收入,一部分呈送上司,一部分作为地方公事用费,一部分吞没入己,既苦了百姓,又无助于国库的开支,还为他们的贪赃枉法开了方便之门。因为,既然上司接受了下级的银两,就不得不对他们瞻徇容隐,任其横行,从而加剧了吏治的败坏。雍正帝多次征求臣僚意见,反复考虑,最后决定实行耗羡归公制度,规定各州县以低于现在的耗羡率,定个比例,正式征收,解交省里。这笔耗羡银的开支,主要是两项,一为官员的“养廉银”,一为弥补地方亏空和留做地方公用。这个制度,使耗羡率降低了不少,限制了康熙末年地方官对民间的狂征滥派,也使地方经费有了一定程度的明确化、预算化,弥补了一部分原被官吏侵占的帑银,还为一些志在为民谋利律己颇严的清廉官员提供了足够的养廉的物质条件,对国库、对人民都有一定的好处。

  雍正帝采取的另一更为重要的改革,是实行“摊丁入亩”制度。秦汉以来,臣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赋役义务,一向是按人丁和土地分别征收的,丁有差役,田有租赋。随着土地兼并的剧烈和官吏作弊豪绅横行,富豪之家“田连千亩,竟少丁差”,贫苦农民“地无立锥,反多徭役”。《清世宗实录》卷24,页11.穷民被迫逃亡,连累里甲赔累,官府也得不到实惠,于国于民皆大不便。雍正帝毅然推行“摊丁入亩”制度,以州县为单位,将康熙五十年本州县的丁银作为定额,平均摊入地亩中随田赋征收,这样一来,有地或地多之人增加了赋税,而无地少地的穷苦人民则减少了负担,“贫者免役”,“贫民无厘毫之需”,而国家的丁银收入也有了相当可靠的保证。尽管豪绅富室极力反对,浙江田多的富人竟到巡抚衙门示威吵闹,但雍正帝毫不动摇,明确宣布说,丁粮摊入地亩,“于穷民有益,而于绅衿富户不便”,坚持推行。《上谕内阁》,雍正四年七月初二日谕;《朱批谕旨》雍正四年八月初二日李卫奏折;乾隆《苏州府志》卷8,《田赋》;同治《建昌府志》卷3,《赋役》;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5,《舆地》;乾隆《夏津县志》卷4,《食货志?田赋》;《清高宗实录》卷911,页6.雍正二年直隶首先开始摊丁入亩,福建、山东、河南、浙江、陕西、甘肃、云南、江苏、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湖北等十三省相继仿效,除山西一省迟迟未完以外,全国基本上在雍正年间将丁银摊入田亩。“摊丁入亩”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赋役负担,削弱了他们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是中国封建赋役制度的一大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雍正帝在制止地主阶级野蛮虐待佃农的问题上,也采取了重要措施。河南总督田文镜以豫省绅衿地主横行不法,压佃为奴,私刑拷打,欺侮妇女,地方官员徇私舞弊,包庇绅衿,奏请从重惩治,严厉禁止。吏部议复,拟请立法规定:以后绅衿苛刻虐待佃户,乡绅照违制律议处,衿监吏员革去职衔。雍正帝批令增添处罚抗租不交的佃户的条例。随即吏部议复奏准: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自拷打佃农的,乡绅照违制律议处,杖一百,衿监吏员革去衣顶职衔,杖八十;地方官失察,交部议处。如果地主将佃农的妇女强占为婢妾,该犯议绞,监候;地方官失察或包庇,该地上级不行揭参,均交部分别议处。如果佃农拖欠地租欺慢田主,亦杖八十,所欠之租照数追缴,赐予田主。这是清朝政府第一个明确规定主佃关系的法例,是通行全国的法例,影响很大。这个法例,固然保证了地主的经济收入,不许佃户欠租,但它毕竟明文规定,不准地主非刑拷打佃户,不许地主欺压佃户奸污妇女,从法律上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地主对佃农的人身压迫,为佃农减少对地主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雍正帝又一革除前朝弊政的措施,是使山西等省乐户、浙江的“惰民”等“贱民”除籍为良。山西、陕西“乐户”的祖先,是明朝拥护建文帝的官员,永乐帝夺位后斩杀了这批官员,将他们的妻女罚入教坊司,充当官妓,从此世代相传,沿袭贱业,痛遭豪横绅衿和流氓恶霸蹂躏。雍正帝同意臣僚的建议,批准他们改业从良,削除乐籍,并除豁京中的教坊司乐户,命其从良,另选良民充当乐工。浙江绍兴府的“惰民”,传系宋朝罪人的后裔,备受欺压,男子只许以捕蛙、逐鬼为业,妇女则为媒婆或为人髻冠梳发,“辱贱已极”,与乐籍一样,亦被世宗下谕除籍,转为民户。江南省徽州府的“伴当”、宁国府的“世仆”、苏州府的“丐户”,与乐户、惰民一样遭受野蛮虐待,广东沿江沿海一带的“旦民”,被迫以船为家,不得登陆居住,雍正帝先后下谕,取消了这些名称,让他们成为良民。尽管由于封建势力的阻挠,这些贱民在实际生活中还受到许多歧视,一些贱民未能真正除籍为良,但总算是在法律上革除了长期以来束缚他们的禁令,有了离开贱籍的可能,不少贱民也确实成为民户,取得了良民的资格,这不能不说是雍正帝的一项“德政”。

  雍正帝对“逃人法”也作了一些修改。康熙时规定,收留有主逃亡奴仆的“窝主”,流徙尚阳堡,两邻、十家长、地方,枷号一至二月,责四十板释放;逃走三次的奴仆,发给宁古塔穷民为奴。现在改为,逃奴在该地居住超过一年的,窝主、十家长、邻居、里长俱照“不应重律”,责三十板完给;停宿不及一年的,俱各免罪;超过了两年,才照从前定例治罪。逃亡的单丁男妇,年过六十,免照逃人例治罪。这就进一步减少了“逃人法”弊政的危害。

  雍正帝大力改革旗务,削弱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下五旗王公旗主对本旗旗下官民的统治。他取消了康亲王崇安、顺承郡王锡保、信郡王德昭掌管旗务的权力,委任十六弟庄亲王允禄、平郡王福彭管理镶白、正红二旗“满洲都统事务”(即兼职都统),禁止下五旗王公任意残害属下官员和勒索银财,彻底结束了下五旗王公对旗下的君臣关系和主从关系,下五旗人员从此由本旗旗主的私属转变为皇帝的臣仆。

  雍正帝的这一系列改革,使广大人民的赋役负担有所均平和减轻,吏治败坏的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库收入,从即位时的八百万库存币银,增至六千余万两,“国用充足”,“仓庾亦皆充实,积贮可供二十余年之用”。昭?:《啸亭杂录》卷1,《理足国帑》;《皇朝经世文编》卷26,《论增兵筹饷疏》;魏源:《圣武记》卷11.这就为他进军青海、经营西藏,实行改土归流和用兵准部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