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33章 南巡秋谒祖陵(3)

  同一日,他又下谕说:盛京所属各城旗员和州县官员,因钱粮未完、缉盗不力、公事失察等过而罚俸、住俸、停升、降级留任者,念其在巡幸时勤勉效力,俱予宽免,给还俸禄,悉行开复。

  第二天,九月二十六日,总理行营事务庄亲王允禄等遵照恩诏集议后上奏:奉天、山海关及守护三陵官员,自奉天将军以下,有文武官员一千一百余员,分别赏赐马鞍、撒袋、腰刀、缎子等物。兵役共二万八千余名,分别赏给银布,详见进呈的清单。乾隆帝看过清单后降旨:奉天将军额尔图加赏蟒缎、千里眼、小刀、火药葫芦、烘药葫芦、火镰各一及大荷包一对。副都统哲库讷等加赏大缎各一匹。随围协领六员,加赏大缎各一匹。佐领、骑都尉二十八员,加赏官缎各一匹。防御、云骑尉二十一员,加赏彭缎各一匹。骁骑校三十九员,各加赏银四两。随围兵一千名、虎枪手五百名、随往山海关兵三百名、牵驼兵一百四十名、随营当差兵五百名、火班兵一百二十名、修理桥道兵二千三百名、台兵一百名、预备柴炭兵一千名、随营“番子”二十名,俱加赏一月钱粮。护枪防御、蓝翎侍卫,每员加赏彭缎一匹、大荷包一对。兵四百名,加赏一月钱粮。其余,皆照王大臣等所议。

  庄亲王允禄等又遵依恩诏议奏:盛京之宗室内,有章京六员、休致章京二员、六品荫生一员、八品宗学副管二员、闲散宗室八十二名、觉罗长八名、闲散觉罗九十六名、紫带子觉罗四名,外戚子孙内,有防御二员、只有顶戴无俸之人一百零一员、兵丁一百零八名,以上人员均分别拟赏马鞍、缎子和银两。皇太后恭谒陵寝,执事命妇、总管之妻以下至香灯上人之妻,共三十余人,遵旨分别赏给银、缎。此次阅看盛京官兵,“练备整齐”,请将协领十二员赏给金牌各二面,佐领、骑都尉四十员,各赏金牌一面;云骑尉、防御十八员,各赐银牌三面;骁骑校五十五员,各赏银牌二面;记名领催十名、兵五千名,各赏银牌一面。共需金牌六十四面、银牌五千一百七十四面。乾隆帝均批示照办。

  乾隆帝还特下专谕,褒奖盛京八旗兵丁勤练骑射,不忘旧俗,令其奋勉。他说:“盛京乃我朝肇基之地,人心朴实,风俗淳厚。朕此次恭谒袒陵,巡幸至此,见其兵丁,汉仗俱好,行围演武,均属熟练整齐,至其淳朴旧俗,百余年来,未尝少失,朕甚嘉悦。国本攸关,最为紧要”。将军、副都统、五部大臣,应当“惠爱旗人,视同子弟,于淳朴旧习,尤当留意,务使经久不渝”。“著将此旨通行晓谕,务宜共相奋勉,以称朕意”。《清高宗实录》卷201,页19.

  乾隆十九年五月至十一月,乾隆帝至热河,取道吉林,巡历辽沈,第二次到盛京恭谒祖陵,亦以“车驾所至,兵民各安本业,风俗淳朴,辇路欢迎”,而下达专谕,蠲免奉天所属州县乾隆十九年地丁钱粮,加恩赏赐奉天、吉林、直隶等处官员兵丁。四十三年、四十八年第三、第四次谒陵,亦大体上依乾隆八年之例,免去奉天所属州县钱粮,赏赐有关官员兵丁。这对巩固龙兴之地,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缅怀祖勋大统永存。

  乾隆帝恭谒祖陵时做的另一重要工作,是训诫宗室“恪守旧章”,不失“满洲旧俗”。每次前往盛京,他都要率领皇子、皇孙、叔伯弟兄等宗室一同前往,让他们目睹旧迹,知悉祖宗创业之艰难,以振奋精神,勤于职守,共保大清王朝,当然,他自己也从中受到教育,更增勤政安国之念。他在乾隆八年八月阅读留京总理事务履亲王允等的请安折后,降旨回复说:“自入盛京,历观旧迹,溯我朝之肇兴,忆祖宗之开创。……每敬思之下,钦畏之念弥增”。《清高宗实录》卷199,页8.他于《御制盛京赋》之序中着重讲道:“盖以祖宗之心为心,则必思开创之维艰,知守成之不易,兢兢业业,畏天爱人。”《清高宗实录》卷202,页4、5.

  因此,他在乾隆八年第一次拜谒盛京时,特别制定了隆重的谒陵仪注,以后即照此实行。其制如下:皇帝御素服,至正门外降舆,礼部堂官导引,由正门之左门进。如谒永陵,则入启运门之左门,经启运殿东旁行,以地狭窄,将拜褥设于阶下,行三跪九叩礼。若谒福陵、昭陵,则入隆恩门之左门,经隆恩殿东旁行,诣祭坛处,行三跪九叩礼,兴,诣东旁立,俟设奠几毕,进入谒陵。系永陵,则四跪,祭酒十二爵,是福陵、昭陵,各祭酒三爵,每一祭酒,行一叩礼。礼毕,仍诣东旁立,西向举哀。王以下、三品以上官员,于殿之两旁,按翼向上排立,均随行礼举哀毕,礼部堂官导引皇上由原进之门出,乘舆还行宫。皇太后、皇后谒陵,亦有专门的仪注。

  乾隆帝还仿照皇祖玄烨之制,亲临开国元勋克勤郡王岳?、武勋王扬古利、宏毅公额亦都、直义公费英东等人之墓赐奠。

  除了通过这些活动以教育宗室王公子弟以外,乾隆帝还常就盛京谒陵时王公的表现,而对他们加以训诫和勉责。乾隆八年十月初一日,他在盛京,御大政殿,赐随从王公大臣宴于凤凰楼前,并下谕训斥不守旧例的王公说:“尔等得与朕在清宁宫祭祀,皆祖宗所赐之福,亦系满洲之旧例也。今观满洲旧例,渐至废弛,且如怡亲王弘晓不佩小刀,是何道理?朕敬阅实录内载皇祖太宗谕曰:今宗室之子弟,食肉不能自割,行走不佩箭袋,有失满洲旧俗,后之子孙,何所底止?是太宗当时教训诸子,早念及后之子孙遗弃旧俗矣。……至围场之暇,朕尝射鹄,连中多矢,而与王等较射时,往往不中者,非故让也,因见尔等之射不慊于中故耳!此次除庄亲王外,其余王等皆不能手格一兽,由不自奋勉习学所致,乃反以为从朕远行,致罹罪戾。……尔等皆系太祖、太宗一派子孙,乃至如此,朕心深为愧惕。嗣后尔等宜以朕今日教导之言,常如祖宗在天之灵亲临告诫,革除陋习,恪守旧章,以仰荷祖宗眷佑于奕,可不勉乎!可不慎乎!将此通谕在京王公宗室等知之。”《清高宗实录》卷200,页11、12、13.

  乾隆四十三年第三次恭谒盛京祖陵时,年近古稀的乾隆皇帝弘历,于九月初一日在盛京下达了一道长谕,详述谒陵之重要性,训示子孙必谒祖陵,否则即为忤逆之子孙,若有臣僚谏阻谒陵,即诛戮毋赦。他在概述先祖创业之艰后说:

  “且自出关后,途中所经,城郭则宁远、锦州、广宁等处,山川则松山、杏山、大凌河、萨尔浒、尚间崖、浑河等处,悉我太祖、太宗艰辛百战之地,历历在目。溯自兴京肇迹,辽沈迁都,业基于勤,而谋成于断,皆世世子孙所当深念者。……夫以朕之景仰前型,勤恳若是,必三至乃得晓然于心,凡我子子孙孙绍登大统者,可不体朕志以为志,眷怀辽沈旧疆,再三周历,蕲于祖宗遗绪,身亲而目睹者!至于朕叩谒永陵、福陵、昭陵,每至必泪随声涌,瞻恋不忍去,此非可以强致也。……我后世子孙,诚能遵朕此旨,处尊位而常缅前劳,览当年原而兴思,拜旧里松楸而感怆,自必懔然于天眷之何以久膺,憬然于先泽之何以善继,知守成之难,兢兢业业,永葆勿坠,则我大清累熙重洽之盛,洵可绵延于亿万斯年矣。非然者,或轻视故都,而惮于远涉,或偶诣祖陵,视同浏览古迹,而漠不动心,是则忘本而泯良,设有其人,即为国家之不幸,实不愿我后嗣之若此也。子若孙可不恪奉朕训,而知儆惧乎!…或我子孙,尚知遵朕此旨,欲莅陪京,而其时无识之臣工,妄以为人主当端处法宫,综理庶政,不宜轻出关外,此即我朝之乱臣贼子,当律以悖命之罪,诛之毋赦!……十数年后,朕躬若尚如今日之康疆,仍当再修上陵之礼。然尚须有待,嗣后每阅三年,即派皇子二三人恭谒祖陵,每次于秋冬间启行,……俾之历览旧京风土,自皆惕然动念,感天佑而仰祖功,无负朕谆切垂训之意,钦承毋忽。将此通谕中外。”《清高宗实录》卷1066,页2―7.

  四、怀柔蒙古。

  隆乾帝四谒盛京祖陵的重要目的,是做好漠南、漠北扎萨克蒙古的工作。谒陵途中,要经过蒙古地区,或离蒙区不远,有关部落蒙古王、公、台吉要在辖区内或专程恭候圣驾,不少王、公、台吉要求随围效力,乾隆帝则对他们从厚赏赐,格外优遇。

  乾隆八年七月二十二日,他因未被指派随围的蒙古王、公、台吉恳请随围,而谕命给予厚奖。他说:“朕此次诣盛京恭谒祖陵,众蒙古王、公、台吉等踊跃欢欣,跪迎道左,恭请朕安,并恳请扈从效力。朕念伊等游牧相距甚远,若令全行随驾,不惟劳累,且于伊等应办之事,亦恐有误,是以降旨,令其随往木兰,四围毕,即各回游牧,著于行围后,赐宴遣还。其围场兵丁等,著一并赏赐。至随围行走之蒙古王、公、台吉、官员、兵丁,及遣回游牧之王、贝勒等,应如何赏赉,并嗣后陆续随往围场人等,如何赏赉之处,著总理行营事务王大臣、内务府大臣等,会同理藩院议奏。”③《清高宗实录》卷197,页7、8,7、8、9.

  总理行营事务王大臣等遵旨议奏:派出管理围场的贝勒、贝子、公等,赏予衣带等物,管围的台吉、塔布囊、官员等,赐予缎匹,围场兵丁各赏银三两,管驮车人各赏银一两、布一匹。请安随围行走的王、公、扎萨克、台吉、塔布囊、厄鲁特散秩大臣、侍卫等,分别赏予腰刀、缎匹等物。到达昭乌达、哲里木盟所时,随至边界的兵丁三百名,各赏银三两,昭乌达盟的巴雅海地方,预备围场之兵一千名,各赏银一两,哲里木盟的戥子村及和尔本诺尔二处预备围场之兵一千名,各赏银一两五钱。乾隆帝批示:敏珠尔喇布坦著照公例赏给。其接至古北口之打鹿鸟枪手四十名,各赏银五两。“余依议”。③。

  过了八天,乾隆八年七月三十日,总理行营事务庄亲王允禄等奏:先经行在理藩院奏:昭乌达盟长吹不丕勒、桑里达等,以初次巡幸其部落,“思欲少效微忱”,恭进筵宴外,仍请贡牛羊驼马。奉旨嘉奖,令送至筵宴地方呈阅,免其收受。此诚体恤殊恩,“然伊等心实不安,仍恳请收受”。“伊等既再三恳请”,应将驼交武备院,遇有用处领用,将马令其送至兵丁换马处应用。乾隆帝批示:“所进马驼,补换之后,仍将所换者给予蒙古人等。”《清高宗实录》卷197,页17、18.

  又过了两天,八月初二日,太后、皇上驻跸碧苏台时,由漠南扎鲁特、内喀尔喀左翼、奈曼、敖汉、翁牛特、阿鲁科尔沁、巴林、克什克腾八部合为一盟的昭乌达盟之盟长和各部王公、台吉,由漠南喀喇沁、土默特二部合为一盟的卓索图盟之盟长、王公,为帝与太后“恭进筵宴”。八月十五日驻跸乌达图,由漠南科尔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扎赉特四部合为一盟的哲里木盟之盟长科尔沁亲王罗布藏衮布,又给帝与太后“恭进筵宴”。

  蒙古王、公、台吉、官员、兵丁如此恭敬效劳,使乾隆帝非常高兴,多次下谕嘉奖和赏赐。就在昭乌达盟、卓索图盟之盟长、王公等恭进筵宴的第二天,八年八月初三日,他下谕说:“朕此次经过地方,蒙古人等修理桥道,备办一切用项,俱属整齐妥协,实为敬谨。此不惟王、扎萨克等各感我皇祖、皇考眷养隆恩,竭诚奋勉,乃至伊属下蒙古,亦皆欢欣鼓舞,不辞劳瘁,朕甚嘉之”,应予赏赐,著总理行营事务王大臣等议奏。王大臣等遵旨上奏:卓索图盟之五旗,共同在其游牧地界查罕和罗一站,供用柴、炭、乳牛、车辆,又设卡、掘井,“俱妥协预备”,并传集众蒙古运到物件,卖给官兵,“奋勉可嘉”。拟请将办理此等差务之协办台吉、塔布囊各赏缎二匹,台吉官员五十二员各赏缎一匹,兵七百三十名各赏毛青布四匹。乾隆帝批示:协办台吉、塔布囊各赏缎三匹,台吉官员各赏缎二匹,兵丁各赏布六匹。③《清高宗实录》卷198,页5、6,9.

  过了四天,八年八月初七日,他又下谕说:昭乌达盟之博罗额尔吉与布尔哈图地方的两处粮仓,守仓的蒙古人“甚属穷苦,殊为可悯”,著加恩每人赏银五两。看守二仓的两名章京、两名骁骑校,各赏官缎一匹。③同日,他又因沿途经过地方米粮缺少米价昂贵,谕将上述二仓存米,酌量赏给随驾之王、大臣、官员、兵丁,作为口粮。尚书、公讷亲等遵旨回奏:博罗额尔吉贮米三千余石,将此米赐予兵丁、拜唐阿等一人一大斗,校尉等各五升,官员各一斛,大臣各一石,王、贝勒各十石,共给米一千五百九十石,尚余米一千四百余石。乾隆帝下谕,命将此一千余石米赏与昭乌达盟蒙古,令其运至行营粜卖,“伊等既可获利,而众人亦可免重价籴买之累”。《清高宗实录》卷198,页7、16.八月二十六日,他又降旨:此次口外之蒙古台站章京、兵丁等,驰递公文,牧放牲畜,昼夜当差,殊为可悯。著加恩赏给坐台章京各彭缎三匹,兵丁各毛青布八匹。随营备办乌拉人等,分段当差,亦著赏给章京各彭缎二匹,兵丁各毛青布四匹。

  八年八月二十九日,留京总理事务王大臣具折请安,乾隆帝降旨,总述沿途情形说:“朕躬甚安。王大臣等佳否?朕奉皇太后欢悦而行,已至科尔沁地方矣。蒙古等皆诚心效力,实属可喜。”“至蒙古地方,皆所经由,伊等诚敬备至,殊快睹焉。”《清高宗实录》卷199,页8.

  乾隆十九年第二次经热河、吉林到盛京谒陵时,蒙古王、公、台吉仍按例恭迎。此时,正值准噶尔部内乱,杜尔伯特部三车凌来归,乾隆帝便于五月在热河避暑山庄召见三车凌,赐宴封爵赏银,封车凌为亲王,车凌乌巴什为郡王,车凌孟克为贝勒,其余来归台吉色布腾等分别封授贝勒、贝子、公、扎萨克台吉,赐亲王车凌银五千两、郡王车凌乌巴什银四千两、车凌孟克贝勒银三千两。七月十一日,他又在前往盛京的途中,下谕要赐奠科尔沁王。他说:已故科尔沁达尔汉亲王罗卜藏衮布、敖汉贝勒罗卜藏,“皆系旧臣,曾经效力多年。今朕亲诣盛京,恭谒祖陵,经过伊等游牧,追想前劳,愈增悼惜。贝勒罗卜藏之墓在御路附近,朕亲临奠之。”达尔汉亲王罗卜藏衮布之墓离御路较远,著果亲王往奠茶酒。《清高宗实录》卷468,页12.他于十三日临奠罗卜藏贝勒之墓时,还亲临其子固山贝子垂济扎勒之家。

  乾隆四十三年他第三次东谒盛京祖陵时,喀喇沁郡王喇特纳锡第等人在中前所大营附近接驾,敖汉、奈曼、巴林、阿噜科尔沁、翁牛特、喀尔喀、土默特、扎噜特等部王、公、台吉,在五里河村大营接驾,科尔沁亲王旺扎勒多尔济等,在兴隆屯大营接驾。乾隆帝皆分别在行殿召见他们,赐茶,赏赐缎匹。

  乾隆四十八年,乾隆帝第四次至盛京谒陵,途中,喀喇沁郡王喇特纳锡第等在叶博受村广慧寺行宫迎驾,于行宫东门外设大毡庐,“侍上宴毕,阅诈马诸技”。科尔沁亲王恭格喇布坦、巴林郡王巴图等在五里屯大营迎驾,于行宫西门设大毡庐,“侍上宴毕,阅诈马诸技”。乾隆帝皆分别予以赏赐。《清高宗实录》卷1187,页7、9.他又下谕奖晋效劳王、公、台吉说:喀喇沁郡王喇特纳锡第、巴林郡王巴图、敖汉公桑济扎勒,“在御前行走多年,此次随朕前来盛京,均各实心奋勉,朕甚眷爱”,喇特纳锡第、巴图均加恩赏给亲王职衔,桑济扎勒晋封固山贝子。《清高宗实录》卷1188,页12.

  乾隆帝的四次盛京谒陵,虽然用了不少银米,但对优恤蒙古,巩固盛京,教育训诫宗室,仍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应当说这一活动还是可取的。

  第三节六下江南。

  一、南巡之因。

  乾隆帝弘历在君临天下五十年之际,对南巡江浙的重要性讲了这样一句话:“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日西师,一日南巡”。乾隆帝弘历:《南巡记》,见《重印扬州府志》卷3,《巡幸三》。所谓“西师”,是指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平准定回之役,这场历时五年的战争,彻底清除了准噶尔部南侵喀尔喀威胁大西北及京师的祸根,统一了准、回各部,拓疆二万余里,为保持西北、北方及青海、西藏的安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役当然是皇上朝夕考虑的头等大事,但是“南巡”为什么能和“西师”相提并论?这得先从乾隆帝的一道谕旨谈起。

  乾隆帝弘历于乾隆十四年十月初五日下了一道关于南巡的重要谕旨,讲述巡幸江浙的原因、目的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摘录如下:

  “江南督抚等,以该省绅耆士庶望幸心殷,合词奏请南巡,朕以巨典攸关,特命廷臣集议,今经大学士、九卿等援据经史,且仰稽圣祖仁皇帝六巡江浙谟烈光昭,允宜俯从所请。朕轸念民依,省方问俗,郊圻近省,不惮躬勤銮辂,江左地广人稠,素所惦念,其官方、戎政、河务、海防,与凡闾阎疾苦,无非事者,第程途稍远,十余年来未遑举行。屡尝敬读圣祖实录,备载前后南巡,恭侍皇太后銮舆,群黎扶老携幼,夹道欢迎,交颂天家孝德,心甚慕焉。朕巡幸所至,悉奉圣母皇太后游赏,江南名胜甲天下,诚亲掖安舆,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良足以娱畅慈怀,既询谋佥同,应依议允从所请。但朕将以明年秋幸五台,经太原,历嵩、洛、赵、魏,回銮已涉冬令,南巡之举,当在辛未年(乾隆十六年)春,正我圣母六旬万寿之年也,将见巷舞衢歌,欢腾献祝,称朕以天下养之至爱,上以广承欢之庆,下以慰望幸之忱,益深嘉悦。届期择吉以闻,向导人员朕酌量先期简派,前往清跸,所至简约仪卫,一切出自内府,无烦有司供亿。至行营宿顿,不过偶一经历,即暂停亦不逾旬日,前岁山左过求华丽,多耗物力,朕甚弗取,曾经降旨申饬,明岁晋、豫等省,以及江南,俱不可仿效。至名山古迹,南省尤多,亦只扫除洁净,足备临观而已,无事崇饰,倘有颓圯,随宜补葺,悉令动用官项,但当据实,不得任有司浮冒。其民间张灯结彩,圣祖尝以为戒,载在方册,宜共恪遵,其慎勿以华侈相尚,所司通行晓谕。其一切应行典礼,著照所议行。”《清高宗实录》卷350,页11、12、13.

  过了十一天,乾隆十四年十月十七日,他又降一谕:“闽浙总督喀尔吉善、署浙江巡抚永贵奏请临幸浙省阅视海塘一折,前因江南督抚等奏请南巡,特命大学士、九卿会议,询谋佥同,业经降旨谕允,江、浙邻封接壤,均系圣祖屡经临幸之地,且海塘亦重务也,今既据该省士民感恩望幸,群情踊跃,合词代奏,宜允所请。”《清高宗实录》卷351,页2、3.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