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上,牛曾是人类崇拜的一种动物对象,这一点可能发生于史前的狩猎时期。随着饲养业的出现,野牛变耕牛。由于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牛,人们信仰牛神,并在一定季节里要对牛进行祭祀。这样也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牛王节。
牛是民间的保护神,渊源于史前动物和图腾信仰,后来演变为动物神。秦代已有祭牛神风俗。《水经注?渭水注》引《列异传》称牛王本为南山大樟,被人盗伐,“树断,化为牛入水,故秦为立祠”。俗称怒特祠,供奉牛王,现在台湾还视牛为神。后来人格化,牛首人身。又讹为伯牛。《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五四引《蓼花州闲录》:“明中原来者,云北方有牛王庙,画牛百于壁,而牛王居其中间,牛王为何人?乃冉伯牛也。”近代民间供的牛栏神也是拟人化的神灵。每年七月二十五日、十月一日祭祀。在山西临汾魏村有一座牛王庙,正殿供有牛王、药王,在这里定期举行盛大的牛王庙会。另外,在夏县上牛堆云洞内有座三王祠,奉牛王、马王和药王,说明北方也信仰牛王,但都是黄牛,南方则供奉水牛,说明牛王信仰有明显的地域性,这与人们对牛的驯育不同有关。
随着动物神信仰的淡化,鬼神观念的演变,在牛王信仰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种牛头鬼的形象,又称阿傍,是阴曹地府中阎王的鬼卒,据研究有两种传说:一种来源于神农,《外书》:“神农牛首”。一种来源于佛教影响,佛教信仰阎王,他有判官、走卒。《五苦章句经》:“狱卒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持钢铁钗。”后来为道教吸收,成为牛头马面,或牛头鬼,归泰山神统辖。
在各民族地区流行着形形色色的牛信仰。云南大理七里桥葭蓬村白族以黄牛为本主,传说该村遇到洪水,黄牛卧于洪峰中,挡住了洪水,救了白族祖先的性命,所以村民世代以黄牛为本主,每年二月二十三日祭祀黄牛,该村也不饲养、役使黄牛,禁食牛肉。在白族甲马中就有牛王神形象。拉祜族认为牛有灵魂,牛生病后要敲击牛槽,或者迁徙,严重者请巫师替牛招魂,即在大门口或牛跌伤的地方,杀鸡,做粑粑,念道:“牛魂回家吧,外边风雨大,没处躲,有老虎,家有吃的,有牛栏,你顺着路回来吧。”
由于人们相信牛有灵性,所以又派生出一种牛魂石信仰,又称宝石。如黎族每到七月或十月牛节,?头(氏族长)必把家藏的牛魂石取出来,用酒洗石,经过牛魂石泡的酒,认为是福酒,众人都来喝酒、跳舞。还认为牛魂石是牛魂的象征,喝了福酒,既有助于人的健康,又有助于牛群发展。黎族视牛魂石为宝物,与铜锣、粉枪、田地、谷仓构成五大财产。类似信仰在壮族地区也存在,广西东兰、凤山、巴马壮族在正月初一早上,男子、青少年成群到河滩里找有孔的石子,边找边唱《寻宝牛歌》,找到后用绳子穿起来,高高兴兴往村内牵,而且口唱《牵石牛歌》:
来了啦,来了啦!
崖边的黄牛等我拉,
河边的水牛待我牵。
牵着牛儿乐哈哈了,
你牵过上边,
我牵过底下,
黄牛是家宝,
水牛是金蛙,
我们同心又协力,
黄牛、水牛统统牵进家,
依呼呵。
拉到家后,把牛石置于牛栏内,象征在牛栏内饲养,牛繁殖快,像石头一样顽强,不生病,避牛瘟。此外,台湾有的地区把牛神塑造成牛的形象,由牧童牵牛,供在庙宇内,信奉者定期虔诚地给牛神献青草。
在游牧民族中,还有一种崇拜牛乳房的风俗流传。在蒙古包入口内,有男女坐席之分,其中妇女坐席的上方,必挂一个母牛的乳房。后来东蒙地区流行用羊毛织编一个牛乳房,而且镶一块布,挂在蒙古包内,由人们定期祭祀。每年第一头牛下崽后,必把初挤出的牛乳放在牛奶桶内,举行“洒乳祭”。妇女在挤乳前,一定洗干净双手,不能用盐接近乳房。在蒙古族人看来,牛的乳房不仅是母牛的标记,也是产乳的地方,必须拜祭,才能丰产乳汁,否则将危及牧民们的生活。
在节日文化中,有一种牛神节,充分反映了各民族对牛的信仰。
中国民间的节日很多,但是为牛过节日却是动物信仰的突出事例。牛王节有不同的名称,如牛节、牛王会、牛王诞、牛神节、牛魂节、脱轭节等。
汉族的牛王生日
各地的汉族人崇拜牛王,湖北地区认为每年的八月十五日为牛王生辰日,当天必须要剥芋头做羹吃,因而又名为牛羹。另外,有的地区还喂牛吃芋头。四川在十月一日过牛王神生日,做糯米粑粑,粘在牛角上,当天不让牛做活,黄昏时牵牛转弯,晚上让牛在水田边照身影。《雅安县志?风俗志》:“牛见黍则喜乐。”其他地方在六月八日举行牛王会,演戏娱乐。浙江过清明节,在拂晓时把牛牵出村外,觅草而牧,以早出为佳,称“牛抢青”。
黎族的牛节
海南黎族在七月或十月过牛节,由?头主持,首先由?头敲锣打鼓,为牛招魂。该族认为牛有灵魂,每头牛都有一块美丽的牛灵石,收藏在家,以收存牛魂多为富有的标志。当天?头夫妇用自己酿造的酒洗牛魂石,为牛祝“福酒”,即吃米酒,补牛身体。群众跳“总兵舞”,欢庆牛的生日。
壮族的牛魂节
壮族称牛王节为牛魂节、脱轭节、开秧节,具体时间在四月八、五月七、六月六、七月七。传说在很早以前,壮族人养的牛患瘟疫了,死亡惨重,久治无效,在四月八日去拜神,牛王从天而降,保护了耕牛,牛瘟也停止了,牛又繁殖起来。为了纪念牛王的恩赐,四月八在牛栏设祭台,打扫牛栏,撒石灰,垫干草,让牛休息一天,拉到河里洗澡,或者以艾叶洗牛身,能除虱、压惊和定魂。同时杀鸡,做五色饭,全家围桌共餐,并牵牛转桌一周,给牛吃五色饭、甜酒、绿豆粥、鸡蛋汤,小孩还把红纸挂在牛角上,向牛祝福,老人唱牛歌:
世人听我说缘由,兽中最苦是耕牛,
春夏秋冬出苦力,四时耕种求全收,
规劝世人喜耕牛,人畜两旺乐悠悠。
布依族的牛神节
贵州布依族在四月八日过牛神节,又称开秧节,从此开始插秧,也称牧童节,酬谢牧童的辛劳。当天卸下牛轭,休息一天,给牛吃黑米饭。
仡佬族的祭牛王节
仡佬族的牛节又称牛神节,敬牛王菩萨,当天各家杀鸡买肉,做糍粑粑,备米酒,为牛挂彩,休耕一天,在牛角上挂两个糍粑,并把牛牵到河边洗澡,让牛从水中看到自己的身影,再把糍粑给牛吃,俗称“牛做寿”。然后全家进餐。传说过去仡佬族连年征战,牛曾救过该族,所以才有祭牛王节。
土家族的牛王生日
土家族有一个传说,过去有一次战争,土家族失败了,退却时又遇到大河拦路,进退两难,这时突然有一头水牛游过来,人们拖着牛尾巴过河,保全了性命。又传说此日为牛王生日,家家要宰鸡杀猪,祭祀祖先,让牛休息一天,民间还禁食死牛肉,将牛好好安葬。
畲族的让牛“见三”
饲养母牛的家庭,遇生小牛后的第三天,要举行一个仪式,要杀鹅,做麻糍、酒菜,请亲友欢宴,给牛吃红糖米饭、鸡蛋酒,把麻糍送给孩子们吃。
羌族的牛王会
羌族在十一月一日宰一羊一鸡,到牛王庙烧香点蜡,烧纸钱,祈求天神保护耕牛安全。
白族的牛王会
白族先是各家在春耕栽种结束时,于自己的牛圈门口杀鸡向牛王供祭。祭祀时要在牛圈门上插青松枝和白花,以示对牛王的感谢。农作物收获后,还要在二月初一举行全村性的祭牛王会,杀猪宰鸡供祭牛王。同一天也举行五谷会,祭五谷之神。
纳西族的敬牛王
云南丽江纳西族每年敬牛王两次,一次在六月二十至三十日,另一次是在九月十日至三十日。在此期间,由各家任选一天,给耕牛洗澡,让它休息,家里也刷洗干净,摆放整齐,以示对牛王的敬意。这一天喂牛麦面饼十二个,青稻草一捆,还在牛角上挂一串饼子,称为洗牛脚会。同时,他们还在八月的牛日请喇嘛念经,为牛求保平安。
通过以上例证说明,牛王节是相当普遍的节日信仰,尤其在南方和西南民族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乍看起来,是对耕牛的谢酬,其实,牛王节起源于对牛的信仰。初期的牛信仰,诚如万物有灵论一样,认为生物都有灵魂,牛也不例外,牛为牛神。后来又把牛神人格化了。民间流行着许多神话传说,除上面所列的例证外,还有两个传说:
一个是牛为玉帝的太子。民间信仰认为天上有许多神,以玉帝为大,玉帝看见地上人类天天劳动,十分辛劳,就让太子下凡传圣旨:“一天吃一顿饭,洗三次脸。”太子却说:“一天吃三顿饭,洗一次脸。”于是人间粮食短缺,怨气冲天,玉帝一查问,方知是太子假传圣旨,气愤之极,令太子下凡为牛,帮助生产粮食,由于水牛是四月八日下凡的,人们为了感谢耕牛,也在四月八日为牛过生日。
另一种传说认为牛是牛魔王变的,故事同上,但有一点不同,不是太子,而是牛魔王假传圣旨,玉帝惩罚他,把他变成耕牛,从而有祭牛王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