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花园里的一枝奇葩,在中国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民间剪纸的形成,与民族的信仰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剪纸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驱凶,一个是求吉。剪纸实际上是人们潜在的巫术意识的一种反映。一方面,人们剪出各种各样的带有禁咒性的图案来表示对凶、丑、恶事物的厌恶、反感和逃避心理;另一方面,人们希望通过张贴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如《吉庆有余》、《松鹤延年》等,使剪纸图案所表现的内容能转移到人的身上,给人带来吉祥和幸福。
1959-1966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代墓葬群发掘了三座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发现了五幅剪纸作品,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剪纸作品。这五幅作品是:《对马团花》、《对猴团花》、《八角形团花》、《忍冬纹团花》和《菊花形团花》。其中的《对马团花》,以黄色纸剪成,外廓作锯齿状,中间分作六角形。在六角形的每一边剪出两匹相背的马来,马匹昂首翘尾,四足直立,?悍有力;六角形内的圆心部分是几何形花纹。此作品系用折剪的方法剪成,将动物很巧妙地组合在圆形画面中。该墓中还出土了银锭形纸钱,原纸上有文字,文字记有“章和十一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七年,541年)等字样,可知此剪纸作品当在541年之后。
剪纸在宋元明清时期也很流行。宋元之时,民间有“走马灯”之戏,就是将剪纸形象的刀马人物粘贴在转动的灯轮之上,可见走马灯离不开剪纸。此时民间还有“纸马铺”,《梦粱录》和元杂剧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剪纸为刀马人物,本是用于走马灯或冥器中的角色。但到了明代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手里,还成了与官兵作斗争的工具。据《野获编》载:“永乐十八年(1420),山东鱼台县妖妇唐赛儿,本县民林三妻,少诵佛经,自号佛母,又能剪纸为人马相伴。”这显然是一种巫术活动。以纸剪成的兵马与官兵作战,虽不能取代真正的兵马,但也能起到恫吓敌人的作用。
我国现当代学者对民间剪纸艺术格外关注,有许多人下乡采风收集有关资料。艾青曾在西北地区采集过窗花剪纸材料,其中也有许多关于马的剪纸,如《秦琼卖马》、《骏马》、《马车》等。在绥远一蒙古人家里还发现有《走马》等剪纸四张,以《走马》为最好,走马的鬃毛飘向后边,下面的四条腿像翅膀。内蒙古剪纸中还有《两匹马》,也是优秀之作。在靖边作者看到的剪纸作品有《跨马的人》,还有一幅与新生活有关的作品――《骑马士兵》,士兵背上背着长枪,手里拿着手枪。近年来,靳之林先生曾在西北地区进行广泛调查,收集了大量民间剪纸材料,其中也有一部分以马为题材的剪纸,如对马、对马生命树剪纸等。我国其他一些地区也都存在有许多以马为题材的剪纸。
民间剪纸的图案,采用的都是中国民俗吉祥图案,都具有吉利、祥瑞或驱邪等信仰功能。民间吉祥图案,有时还以年画等其他形式表现出来。以马为题材的有《八骏马》、《马上平安》、《马上封侯》等。《八骏马》图案为姿势不同的八匹马。八骏,是周穆王的马。据《穆天子传》载,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八骏,皆因其毛色以为名号。另据《拾遗记》载,周穆王的八骏为:绝地、翻羽、奔宵、越影、逾辉、超光、腾雾、挟翼。人们常把德才兼备的人喻为千里马。“八骏马”也叫“八马”或“八匹马”,寓意德才兼备展宏图。今人行酒令时说的“八匹马,马八匹”就是来源于此。《马上封侯》画面为一匹马,马背上坐一只猴子,还有一只飞动的蜜蜂,寓意为“马上封侯”。《马上平安》画面为一骑飞马送平安信的信使,马奋头扬蹄,如行空中,背景为远山和弯月,象征着昼夜兼程以飞马送平安信,寓“马上平安”。唐代诗人岑参《逢入京使》诗有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剪纸和民间吉祥图案是我国民间创造的珍贵民俗艺术,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种独特的图案纹样,是民间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的集中反映,是人们理想与追求的表现,更是群众智慧的结晶。以马为题材的作品从古至今延绵不断,是人们对马的崇拜、尊敬、喜爱等各种情感长期积淀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