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部族的始祖名弃,姬姓,是黄帝的后裔,也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儿子。传说他与商部族始祖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周部族与姜姓部族世代通婚。周祖弃的母亲名姜?,娘家便是姜姓部族。
周祖弃在尧帝的时期,曾被任命为“农师”,负责管理农业生产,封地在陕西西部的邰,即今日的武功县。在夏代,周弃的后裔均担任管理农业的稷官,夏王朝的后期,由于政治衰败,到周族不?时丢掉稷官的职务,率领族人“而奔戎狄之间”,就是逃到现甘肃省的庆阳地区。到公刘时期,继承祖先的农耕事业,将万古荒原垦成肥沃的良田,并向南边的?县、?邑、长武等地发展,古时称为北豳之地。人民的生活富裕,“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周围其他部族的人纷纷来投奔,周部族便发展壮大起来。到?父时期,为避免戎狄部族的战争侵扰,?父率领族人迁徙到岐山周原,在这里建城郭,改变戎狄的风俗,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逐渐强大起来,成为殷商王朝西方的属国。
周武王灭商纣时,中原地区的申、吕、许、姜姓国家也起来响应,并出兵协助。通过他们又联合了同族的西羌及其他国家一同出兵。到黄河南岸孟津会师的有八百诸侯。到牧野与商对战的还有庸、蜀、羌、?、微、?、彭、濮八国的军队。“羌在西。蜀,叟。?、微在巴蜀。?、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汉之南”。多数是古羌人建立的国家。
闻一多先生在《神仙考》。中说:“参加牧野之战的‘西土之人’中的羌,大概是武王的外家,而太公(姜太公)很可能就是他们的君长。太公以宗亲兼伐纣有大功,受封于吕,这是这支羌人内徙与华化的开端。后来太公的儿子丁公,又以平蒲姑有功,领着一部分子姓就地受封,都于营邱,是为齐国”。又说:“在胶东半岛的莱子国,也是姜姓,大概是同丁公同时搬到东方的一支羌族。”
周朝建国初期,封了很多姬姓国,其中有周公的兄弟十五个,同姓四十人。封国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江苏。还封了黄帝的后裔,炎帝后裔,尧帝、舜帝、夏后裔和商微子等国。
按周制同姓百世不通婚,因此,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特别是姬姓和姜姓,是世代联姻的亲家。在西周的京畿地区和洛阳附近,分布着很多戎狄国家,在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山西全境、河北北部和中部都有很多戎狄国家。战国时的魏国,他们的族属“或在中国,或在戎狄”。在山东曹县和济南附近,也有戎狄建立的两个小国。在河南的陈留、兰考一带有戎子驹支国。
周灭商后,承继了商青铜礼器的型制,西周自己制造的青铜礼器中,依然保留了虎头纹和兽面纹饰,说明周部族也是崇虎的,由于他们已进入农耕社会经济,靠天吃饭,在信仰上已渐渐崇龙。如姜?“履大人迹”,因避讳,有人说大人迹是熊,有的说是虎的脚印。又如江南的吴国,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仲雍后代的姬姓封国。春秋时,吴王阖闾死后,“阖庐冢在闾门外……铜椁三重……千万人筑之,筑三日而白虎居上,故号虎丘”。
“秦始皇东巡,至虎丘,求吴王宝剑,其虎当坟而居,始皇以剑击之,误中子石。其虎西走二十五里,忽失……剑复获,乃陷城池,故号剑池。”
这两则吴王墓的记载,证明了周部族崇虎,直到东周时依然未变。周王朝的境内如此众多的戎狄国家,有的是黄帝的后裔,有的与周同族同姓,或与姜同族同姓。有的虽不是同族,或为西方戎狄部族不同的分支,或因协助周武王伐纣有功,胜利后部族也随着东迁。或因周幽王丧国,周平王迁都洛阳混乱的时期,西方很多戎狄游牧部族乘机东迁。他们各自为政,不服周礼而与各封国对立,相互征伐。这些戎狄部族中,有的把虎作为部族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