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在甘肃马家窑发现原始彩陶,属于新石器晚期,分布于甘肃临洮,大夏河和青海湟水流域,约前3000-前2000年。后被命名为马家窑文化。最先由瑞典人安特生在甘肃获得三件人头虎纹彩陶器盖,有的盖纽塑成人头形,张目,直鼻小嘴,脸扁平,满脸画垂直的虎面条纹,嘴下有虎须,头上凸起两个虎耳,脑后有向上攀的虎尾。另有一件面部基本涂黑,只鼻梁部分留白,外观像一只黑猫。“此外,在青海乐都柳湾出土人头陶壶两件,其中一件似人非人,似虎非虎,器口作成倾斜式,如虎张嘴咆哮,而其脑后部位画中脊,加小嘴,很像人面,却又左右满布横条虎纹,一似老虎后脑,可称它‘虎人’装。”“另一件确是作人头,眉目耳鼻清晰,但头上微微凸起两角,似猫科类的两个耳朵;这个人面的双眼及嘴下,画了几根竖道,好像流着眼泪与口水,是一张哭泣中的脸谱。”
“又《青海彩陶》收录人头像彩陶壶一件,人头捏塑,面部流着眼泪与口水,似在号啕哭泣;头下连拉蛙肢纹,作八字分岔,又绕至后脑部位”。《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吴姬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名曰嘘。”日月山在青海,这件“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的彩陶,却是崇虎部族尊崇的神灵。
“据此,马家窑文化的哭泣人面形彩陶装饰,可以得到同样的解释,它们在嘘啼中,被哭泣的对象便是那些人头虎装的彩陶壶,这是一套岁祭秋神的祭器。说明马家窑文化的先民们,秋祭白虎,以示冬半年白虎星巡天,祭祀应有向天嘘啼仪,并向老虎哭泣,犹如哭祭先祖亡灵,西王母的形象也应由此诞生”。
马家窑的虎文化,是古羌人文化,距今起码有5000-4000多年。羌人在这里生息繁衍,又从这里出发,逐步向陇东、陕西推进。也许在陇东和陕西停留一个时期,然后再向中原和华北迁徙,这绝非无根据的假说,如在宝鸡地区的姜姓部族,在渭河流域休养生息,不一定是他们最初的初生地。又如在甘肃陇东有很多黄帝和岐伯的传说,在陕北也有很多黄帝部落的足迹,他们到处流动,没有固定的基地,这是游牧部落的特点。也许有的东进后成为炎、黄集团,有的各自独立,互不相属,成为北方的戎狄国家。
另有半山型马家窑文化彩陶,上面绘着人身形纹饰,手和脚似虎爪,身上似有毛,于1973年在甘肃武山出土,可能是又一支虎部族的遗物。
在北方大漠南北的草原上、黄河河套和阴山以南地区,有荤粥部族与夏王朝为邻,到殷商时,这里便出现了?方、土方、鬼方等方国,居住在今日的山西、陕西北部和内蒙古的西部,商王武丁和他的王后妇好,就曾多次出兵征伐,也是商王朝的劲敌。
到西周时期,北方草原最活跃的是?狁部族,经常对周朝进行侵扰和掳掠,周宣王曾多次用兵抵御。到春秋战国时,北方部族称为戎狄,他们由互不相属,逐渐聚集起来,成为强大的部落联盟,被称之为东胡、林胡、山戎、白狄、匈奴等,其实,与荤粥、?狁、东胡、白狄、匈奴都是同一的部族,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他们的称呼有所不同。
春秋战国时,在燕的北方有山戎(又称天戎)部族,就是在北京市的延庆县,他们“各分散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无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肉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山戎在战国时是秦、燕、赵三国的劲敌,山戎曾越过燕国攻打齐国,齐?公与之战于齐京的郊区。四十年后,山戎又进攻燕国,齐桓公曾北伐山戎,山戎败走。
东胡与山戎是同一部族,因在匈奴的东边而称东胡,也称北戎、山戎。春秋时分布于山西太原一带,后迁到河北的东北玉田县无终山,无终又成了他们的族名。东胡除畜牧外,也从事农业生产。齐桓公伐东胡时,得到他们种植的冬葱和冬菽,并带到山东种植。
东胡在前209年,与匈奴争“瓯脱外弃地”而大败,有的残部撤到黑龙江的鲜卑山,成为后来的鲜卑部族,东胡另支残部退到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成为乌桓族。三国时曹操曾征乌桓。后变为契丹族,北宋时建立了辽国。
1986年,在北京延庆玉皇庙村发掘山戎墓穴600余座,距今约2800年,出土大量青铜器、兵器、陶器、松石、玛瑙、铜牌及很多金器。
其中有一墓穴,死者可能是个酋长,约25岁。在他的墓穴内有青铜用器,兵器,还有金项链、金耳环。最令人瞩目的是,在他的上体发现一个金虎。由此说明,金虎是权力的象征,也是信仰尊崇的图腾。
匈奴主要活动区域在黄河河套和阴山一带,他们也是“食畜肉,饮?酪,衣皮革,被毡住穹庐”,逐水草迁徙游牧。大约在前3世纪末,建立了奴隶制政权,政治中心在头曼城,即今日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一带。匈奴经常与汉王朝血火交兵,有时又和睦往来,和亲共市。自从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主将,向匈奴发动了三次战争,平定了河西走廊,匈奴的主力不得不退出河套以西。再加匈奴内部争权而分裂,有的占有漠北地区,有的臣服西汉,有的向西方欧洲地区迁徙。
当年强大的东胡、山戎、匈奴,像历史的过客,匆匆地离开了这个舞台,而后,又有几个民族交替成为北方的主体民族。
据史书记载,“匈奴俗,岁有三龙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马肥,大会?林,课校人畜计”。
传说,匈奴人是人与狼交合而生,以狼为图腾。然而匈奴人祭天神和先祖,把单于驻扎的地方又称为“龙庭”,又该是崇龙。但是,作为匈奴人勇敢顽强精神象征的倒是狼和虎,鹿在工艺装饰中是被吞噬的对象,龙的饰物则很少见。
1973年在内蒙古西部阿鲁柴登,发现两座战国晚期的匈奴墓葬,出土有金冠,大型虎咬牛金饰牌,虎纹、马纹和羊纹铜牌和饰件。其中的金冠,可能是单于的王冠。
金冠上有一只展翅的金鹰,傲然站在由四狼咬四羊的半球体上,并配有三件黄金冠带,由三条半圆形金条组合而成,在靠近部分,每条金冠带两端铸有半浮雕的金虎,金盘角羊和金马的造型。
匈奴墓中还出土两件虎咬牛金牌,造型是牛居中间,身体平卧,被四只猛虎从两方咬住牛的颈部及腹部。牛虽被捕杀于地,仍然顽强的反抗,以锐利的牛角刺穿了虎的耳朵。造型生动,具有生命搏击的震撼力。这两件金牌造型相似,可能是缀在衣服上的饰物。
另有12件镶宝石金饰牌,造型都一样,正面是虎,张牙露齿,四肢前屈,身上镶嵌红绿宝石。在虎身上及尾部,有群鸟图案。
出土的两汉时期匈奴铜牌饰,有虎衔羊,主体为一斑斓猛虎,嘴衔一只角羊,羊被咬住脖颈,前两腿搭在虎头前,后半部搭在虎颈上,似乎虎将角羊拖到远处吞噬。还有两豹夺鹿铜牌。出土的短剑和刀的握柄处,有的还铸有虎头。匈奴的铜牌和刀剑的造型,纹饰,与东胡的山戎几乎相似,只是东胡的年代较早,铸造工艺较粗糙。
从出土的匈奴金器、铜器、兵器的造型看,他们虽不以虎为图腾,但崇敬虎的强悍和勇于搏击,并以此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