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日是新的一年第一个月圆的日子,古人称为元夜,又叫元宵节。道教把这一天作为上元节,传说这日天官下界,向人们赐福。自东汉以来,元宵节放灯,故又称为“灯节”。
“灯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始于东汉永平年间(58-75年),汉明帝为提倡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令士族庶民家家挂灯,由此相延成俗。另说起于西汉,《史记?乐书》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
唐朝的“灯节”由放灯一夜增加到两夜,北宋增至五夜,南宋增至六夜。到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赐假十日,放灯十夜,这是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清朝时灯节依然盛行,北京张灯从正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夜,共四夜“金吾不禁”。
唐明皇有一年到东都洛阳,恰遇元宵节,当地有一位巧匠名毛顺,用缯彩制作了三十间高一百五十尺的灯,并制作了大量龙、虎、豹等飞腾跳跃的彩灯,令人目不暇接。
清代元宵节还有很多市民游艺活动,其中有“跳大虫”表演。“大虫”便是虎的别号。《百戏竹枝词》中写道:“电视眈眈啸怒风,爪牙磨砺势还雄,老兵不少韩擒虎,白挺鸣金跳大虫”。这种“跳大虫”,是由人扮的假虎,舞者扮成勇士模样,挥动白蜡木长棍,在锣鼓打击乐器的伴奏下表演。
旧时的元宵节除观灯外,民间还组织耍龙灯、耍狮子、扭秧歌、蹬高跷、地平跷和武术游艺“花会”活动。山东、山西、陕西有耍台阁和耍社火活动。在花会和社火队伍前有两个开路的,名叫黑虎、王灵官。黑虎俗称“大头鬼”,就是古代头戴“?头”面具,进行驱傩开路的神。现在黑虎的扮相是披发、黑面、穿黑紧身衣裤,手拿两个短棒。这便是古代傩礼方相士的演化。
河南豫西和陕西关中东府地区,元宵节有送灯的习俗。华县由外婆给外孙,舅舅给外甥送灯。送给幼儿的灯名叫“火旦灯”,只是用竹篾编成小圆灯形状,内糊红纸,不能点蜡烛,由长柄的小木刀挑着,刀上拴一个“坠灯馍”,造型多是小虎或小鱼。孩子四五岁时,改送花灯,孩子十二岁举行成人礼,姥姥、舅舅最后一次送大纱灯,名叫“完灯”,同时还给孩子送一个近十斤重的龙虎大礼馍,当地俗称“??”。
山东黄县有元宵夜妇女踏月夜行的风俗,称为“走百病”。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潍县元宵节风俗则是“跑老猫”:十六日妇女们到东北城上真武庙进香,先摸一摸真武大帝陪神赵公明所跨的木虎,俗称“老猫”,据说摸摸老猫,一年不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