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已经产生了反映人蛇关系的传说,但一般比较简略。汉代以后,有些传说的情节逐渐生动细致。这些传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蛇斗争的传说,另一类是人蛇和睦相处,蛇知恩图报的传说。后一类传说多产生于汉代以后,这与人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加,畏蛇心理减少有关,或许也有受佛教思想影响的成分。
(一)人蛇斗争的传说
1.《山海经》中的记载
《山海经?海外南经》说:“?国……其为人黄,能操弓射蛇。”是讲三苗(或三毛)国以东的?国人用箭射蛇的传说。
《山海经?大荒南经》说:“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域是食。有人方?弓射黄蛇,名曰域人。”
除此之外,我们讲过的后羿射杀修蛇的传说也反映了上古时期人蛇斗争。有些方国、部落同崇蛇的方国、部落发生冲突,也可能在自己的神话传说中加进杀蛇、射蛇等内容。
2.李寄斩蛇的传说
晋干宝《搜神记》中,保存了一个李寄斩蛇的传说。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噬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糍,用蜜?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目如二尺镜,闻糍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拜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
这个传说讲述东越闽中有大蛇危害人民,每年八月必送一童女供蛇吞噬。少女李寄自告奋勇前往,先用糯米饭拌蜜引蛇出洞,又放咬蛇犬啮蛇,再挥剑斩蛇,表现得勇敢机智。李寄为民除害的英雄事迹为人们长期传诵。
闽人崇蛇,却也敢于与恶蛇斗争。在这个传说中,人们先向大蛇献上牛羊,但仍不能免除祸患。只有将大蛇消灭,才能平安,于是便出现了李寄这样一位少女英雄。
3.蒋武射蛇的传说
《太平广记》中,引《传奇》转述了蒋武射蛇的传说:
宝历中,有蒋武者,循州河源人也,魁梧伟壮,胆气豪勇,独处山岩,唯求射猎而已。善于蹶张,每赍弓挟矢,遇熊罴虎豹,靡不应弦而毙,剖视其镞,皆一一贯心焉。忽有物扣门,武隔扉而窥之,见一猩猩跨白象。武知猩猩能言,诘曰:“与象扣吾门何也?”猩猩曰:“象有难,知我能言,故负吾而相投。此山南二百余里,有大岩穴,中有巴蛇,长数百尺,象之经过,咸被吞?,遭者数百。今知山客善射,愿持毒矢而射之,除得此患,众各思报恩矣。”其象乃跪地,洒涕如雨。武感其言,以毒淬矢而登。果见双目在其岩下,光射数百步。武怒,蹶张端矢,一发而中其目。象乃负而奔避。俄若穴中雷吼,蛇跃出蜿蜒,或掖或踊,数里之内,林木草芥如焚。至暝蛇殒,乃窥穴侧,象骨与牙,其积如山。于是有十象,以长鼻各卷其红牙一枝,跪献于武,武受之。猩猩亦辞而去,遂以前象负其牙而归。武乃大有资产。
巴蛇吞象的传说由来已久,开始时,人们并无助象斩蛇的想法,还为巴蛇修庙。而在蒋武射蛇的故事中,蒋武为了救象而射杀巴蛇,自己也得到了一大笔资产。巴蛇是邪恶的一方。在神蛇和异蛇的发展演化中,有些蛇被“人化”,成为人形神?,基本上脱离了“蛇籍”。有些完全保持蛇形者分化为孽蛇与灵蛇。孽蛇常常是人的敌人。而灵蛇往往与人有很好的关系。在上面的传说中,巴蛇就是作为孽蛇出现的。
(二)蛇知恩图报的传说
蛇受人恩惠而重报的传说在蛇的神话传说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我们介绍过的“担生”的传说,就是其中之一。这类传说源远流长,大约在汉代以前就出现了。
1.隋侯之珠的传说
梁武帝萧衍在《孝恩赋》中写了这样两句:
灵蛇衔珠以酬德,慈乌反哺以报亲。
灵蛇衔珠的典故,出自西汉时期的《淮南子》。《淮南子?览冥训》:“譬如隋侯之珠”。高诱注:“隋侯,汉东之国,姬姓诸侯也。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之,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之,因曰隋侯之珠,盖明月珠也。”
《搜神记》卷三更详细地讲述了这个传说:
昔隋侯因使入齐,路行深水沙边,见一小蛇,可长三尺,于热沙中宛转,头上血出,隋侯见而愍之,下马以鞭拨于水中,语曰:“汝若是神龙之子,当愿拥护于我。”言讫而去,至于齐国。经二月,还复经此道。忽有小儿,手把一明珠,当道送与隋侯,曰:“昔日深蒙救命,甚重感恩,聊以奉贶。”侯曰:“小儿之物,讵可受之!”不顾而去。至夜,又梦见小儿持珠与侯,曰:“儿乃蛇也,早蒙救护生全,今日答恩,请受之,无复疑焉。”侯惊异,迨旦,见一珠在床头,侯乃收之而感曰:“伤蛇犹解知恩重报,在人反不知恩乎!”
衔珠报恩的蛇,是神龙之子,当属神蛇,又能变化为人形。水陆两栖,尽显灵蛇之“灵”,而有恩必报更富人性。
2.为恩人复仇的蛇
知恩图报的蛇有三种报恩的方式,一是以宝物报恩,如衔珠的灵蛇;二是救恩人脱险,如担生;三是为恩人复仇。
《搜神记》卷二十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
邛都县有一位善良的老婆婆,生活贫苦,孤身一人。她每次吃饭时,都会有一条长角的小蛇钻到床下来,老婆婆就喂它吃饭。小蛇长大之后咬死了县官的马。县官蛮横残忍地杀害了老婆婆。蛇悲愤地说:“为什么杀死我的妈妈?我要为妈妈报仇!”蛇有呼风唤雨的本领,让电闪雷鸣,风狂雨暴,一连四十多天,县城和方园四十余里都陷为湖。唯有老婆婆的房子丝毫未损。后来的捕鱼人遇到风浪,到这里躲避便可平安。在这个故事里,蛇又象征了人民对统治者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