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是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用兔毛做笔头的毛笔叫做“紫毫”,用羊毛和兔毛合成的毛笔叫做“兼毫”。“紫毫”比“羊毫”、“狼毫”都硬,适于写挺拔刚健的字。“兼毫”软硬适中,宜于写柔和雅淡的字。
唐代白居易曾用“尖如锥兮利如刀”来形容“紫毫”笔之硬。韩愈写过一篇《毛颖传》,讲述了蒙恬取兔毫制笔的故事。
故事说,毛颖是中山人,他的祖先叫明视,曾经帮助禹治东方土,养万物。因为有功而被封于卯地,死后成为十二神之一。明视曾说过:“我的子孙是神明的后代,不能像别的动物那样生育,而应当吐而生。”后来他的后代果然如此。明视的八世孙名叫融,传说他在殷代居住在中山,学会了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后来偷了姬娥骑的蟾蜍上了月宫,他的后代从此隐居不仕。秦始皇在位时,蒙恬将军率兵南伐楚国,到了中山,准备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狩猎来震慑楚国。于是召集了左右庶长和军尉,以“连山”之法用蓍草占卜,得到天与人文的吉兆。占卜者祝贺说:“今天将要猎获的是不角不牙的衣褐之徒,豁嘴,有长须,身体有八窍,盘腿坐着。只取其毛,用来在简牍上写字,普天下都用这样的笔写同样的文字,秦国于是便兼并各诸侯了。”于是进行狩猎,围住了毛颖的一族,拔了他们的毫毛,用车载着毛颖而归。在章台宫举行了献俘仪式,将毛颖之族聚在一起加以束缚。秦始皇让蒙恬赐毛颖汤沐,并封他到管城,号曰管城子。
毛笔又称“毛颖”、“管城子”,这两个别称就出自《毛颖传》。
《毛颖传》是虚构的故事,当然不能据此说明兔毫笔的起源。实际上,早在商代,人们已经使用毛笔来写字,当时的野兔也是人们狩猎的目标之一,用兔毫制笔,或有可能在战国以前。
兔与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涉及衣、食、交通和文化生活各个方面。
兔皮和兔毛与衣相关,兔皮可制成皮衣、皮帽、皮手套等等,为人们冬季的防寒保暖作出贡献。兔毛纺的毛线织成的毛衣、毛围巾,在我国出现较晚。
在食的方面,我们已经介绍了不少古往今来的兔肉食品、兔形食品,其大体上属于传统食品的一部分,近年又有从国外引进的兔肉食品生产技术,制作出兔肉火腿等一类新产品。
在交通方面,我们在第二章中讨论了兔与中国古代马车的起源、以兔来命名快马的传统和车器中的伏兔等。这里的兔并没有直接与古代的交通发生关系,而是作为高速度的象征,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兔毫制成的“紫毫”笔,丰富了古代的书写工具,到现在仍然在文化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兔不仅与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关系密切,而且与中国人的信仰、传统观念、文学、艺术、政治生活、军事、战争有一些关系。我们将在下章中,讨论有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