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子兵法》中的“脱兔”
《孙子》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孙子》的作者孙武是春秋晚期人,曾受到吴王阖闾重用,率吴军西破强楚。《孙子》十三篇也称《孙子兵法》。
《孙子?地篇》说: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进行军事行动时,要封锁关隘,毁掉符证,不让敌方使者来往,在廊庙里认真地密议这件事情。敌人有了空隙,一定要快速打入,先夺取敌方的要地,不与敌方约定会战时间。实践作战计划要随着敌情的变化而灵活掌握,来决定战事。所以我方开始时要像沉静的处女一样,使敌人疏于防备,露出破绽,然后像跑脱的兔子一样迅速行动,使敌人猝不及防。
《孙子》中用脱兔来比喻出其不意的突然的军事行动,是因为兔的机警、灵活、奔跑速度之快与战争中军队应该采取的作战原则、作战形式有相通之处。兵贵神速,《孙子》认为“兵贵胜,不贵久”,主张进攻速胜,所以提出“后如脱兔,敌不及拒”。“脱兔”与前文的“处女”分别代表了动与静的矛盾范畴。随着敌情的变化,促使矛盾转化,是《孙子》在作战指导方面所重视的。“始如处女”是为了使敌人麻痹,不注意防备,与《孙子?计篇》中所说的“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用意相近。而“后如脱兔”是为了出其不意,在敌人尚未来得及抵抗时取得胜利。
(二)兔神战旗
《孙子?军争篇》引《军政》说:因为军队中相互听不见说话,所以设置金鼓,相互看不见动作,所以设置旌旗。
先秦时期的军队使用的旗帜上,有多种动物的形象,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和兵种。兔的形象已经出现在战旗上。
《墨子?旗帜》说:“守城之法,木为苍旗,火为赤旗,薪樵为黄旗,石为白旗,火为黑旗,食为菌旗,死士为仓英之旗,竟士为雩旗,多卒为双兔之旗……”看来,双兔之旗在战争中是一种作用重要、使用较多的战旗,旗上应有双兔之形。
道教产生以后,中国的神统中出现了六丁六甲神,其中六丁属阴神,六甲为阳神,统归北方玄武大帝管辖。传说六丁神气排山岳,胆落天地,能力倒九牛,降魔除妖。其中丁卯神将名司马。
古代的道士在驱鬼时常用符?召请六丁六甲神将来降妖驱邪,相信六丁六甲神将神通的民众不乏其人,迷信六丁六甲神的观念长期存在。明代名将戚继光,曾为他的军队设置了种种旌旗,其中就有十二面六丁六甲旗。旗帜上绘出十二员神将,分别为十二生肖之一,皆戎装。丁卯神将为兔首,身着铠甲。六丁六甲旗上皆有符晒,是希望这十二员神将能招之即来,帮助军队战胜敌人。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旌旗金鼓图说篇》中,绘有这些旗帜的式样,并记载了旗帜的形式、尺寸:“旗色照方向,边同大旗之色,杆长一丈三尺,旗方五尺,顶用缨头雉尾珠络。”由此可知六丁六甲旗均为制作讲究的军中大旗。
兔子生性怯懦,人人皆知其胆小。而半人半兽的兔首神将却能振将士之威、壮军中之胆,确是一种奇特的现象。
除了六丁六甲旗之外,《纪效新书?旌旗金鼓图说篇》中,又记述了二十八宿形旗,“凡出军,立方向八门,使兵由之而出则用。又,凡遇出兵之日所轮胜宿,即以此旗领军”。这些旗帜上绘有星宿及其代表动物的图像,并有符晒,其中第四面旗帜的神将为房日兔,名封军。
这样,《纪效新书》中记载的战旗就有两种绘有兔神的形象,这一双兔神与《墨子?旗帜》所说的“多卒为双兔之旗”并没有传承关系,但这种巧合却是引人入胜的。
(三)是兔预示了战争,还是战争惊动了兔?
关于兔的迷信观念中,有些是与战争、军事相联系的。我们已经知道,此类迷信观念早在周代就已经产生。《初学记》引《竹书纪年》说周昭王伐楚时“雉兔皆震”,周军“丧六师于汉”。在这段记载中,兔的惊动在前,周军失利在后,兔的异动似乎是战争失利的征兆。而《水经注》引《竹书纪年》说晋献公二十五年正月,翟人伐晋,周有白兔舞于市,又好像是战争在前,而周的白兔知道了此战,作出反常的举动。
对于以上两例文献记载,如果站在华夏族的立场上,都可以将其视为灾祸。但兔的异动和稀有的白兔出现,在古人的心目中并不一定都与灾难相关,有时也有人将其看成吉兆。
《金史?佞幸列传》记载了海陵王完颜亮率军攻打南宋时的一件事:“将至庐州,见白兔,驰射不中。既而,后军获之以进,海陵大喜,以金帛赐之,顾谓李通曰:‘昔武王伐纣,白鱼跃于舟中。今朕获此,亦吉兆也。’”自己没有射中的白兔,被后军捕获献上,就认为是吉兆,说明白兔在当时的野兔中相当罕见,而捕获白兔可以预示着胜利。大约只看到白兔而没有猎获预示不吉,猎获了白兔就成了好事。当然,不同的民族对于白兔可能有不同的迷信说法。完颜亮是女真族,与汉族的观念会有很多差异。
不管是吉是凶,白兔与战争有关,是一种预示战争结果的征兆,这大约是很多古人所相信的。另一方面,可能也有人相信白兔能够感知远方的战事,白兔的异常活动发生在战后,如翟人伐晋,周的市中便有白兔起舞。那么,究竟是兔预示了战争,还是战争惊动了兔呢?当然是后者比较合乎情理。但是,战争只会惊动军队所到之处的鸟兽,远在异地的兔不可能遥感战争的发生。因此,史籍中这类兔与战争关系的记载,都属于没有直接联系的事件。
(四)兔与战斗中的格杀
在激烈的战斗中,短兵相接的情况是经常出现的,双方将士在肉搏中斗勇斗狠,或各执兵刃,或赤手空拳,都力求用有效的手段克敌制胜,武术在这种时候就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了。
战士们希望自己如虎一样凶猛,也希望自己像兔一样机敏迅捷。并且像捕兔的鹰一样快速和准确。在剑术和拳术等方面,也产生了相应的理论。《吴越春秋?卷九》记载越女论剑说:
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学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虎。怖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与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
《拳械教范》中提出了格斗中的“三毒”:“心毒如怒狸攫鼠,眼毒如观兔之饥鹰,手毒如捕羊之饿虎。”又提出“三敏”:“心敏如怒狸攫鼠、眼敏如饥鹰之捉兔,手敏如捕羊之饿虎。”
本来,兔子遇到强敌就要逃跑,但有时也会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用后腿猛蹬敌手。鹰在捕兔时眼疾爪利,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然而据说也会遇到意外的抵抗,兔子仰面朝天,用后腿反击,这便是所谓“兔子蹬鹰”,这个动作也被人们模仿,于是武术中也有了“兔子蹬鹰”一招。
把自己当成机敏的兔,在战斗中灵活地闪展腾挪,或者把敌手看做兔,把自己当成捉兔的鹰,这是古人已经注意到的两个方面。兔与战斗中格杀的联系也就集中在这两个方面。
(五)墨子止楚攻宋故事中讲到的兔
《墨子?公输》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
公输?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梁肉之与?糟也……”
墨子为了劝说楚王不要攻打宋国,用了几个比喻来讲他的道理。其中之一是:楚国有富饶的云梦,满是犀兕麋鹿,有长江、汉水的鱼鳖鼋鼍,而宋国连野鸡、兔子、狐狸这样的小动物都少有,前者就如同梁肉,后者就像是?糟。如果一个人不要自己的梁肉却想去偷邻人家的?糟,那不是得了偷窃病了吗?楚王被墨子的话打动了,又得知墨子和他的弟子有为宋国守城的器械和机变,于是决定不攻打宋国了。一场迫在眉睫的战争就这样化干戈为玉帛,墨子的努力和他的比喻为危机的解决起了很大的作用。
宋国当然不会穷得连兔子都没有,但楚国富庶,物产丰饶,大型野生动物远比宋国多。墨子的比喻也意在说明这个事实。楚宋两国都不乏雉、兔等类动物,我们在前边曾介绍过楚国铁肠兔的故事、宋人守株待兔的寓言。不过,宋国的兔并不影响墨子一番苦心、一席宏论、一串比喻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