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比较重要的地位。兔走乌飞,岁月悠悠,如今的兔有了新的象征意义,新的艺术形象,人们对于兔的认识和观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生气勃勃的兔仍然与大量的文化现象相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兔长期与人们相伴,形成了许多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一个人可以不与自然界的兔接触,可以不食兔肉、不衣兔皮甚至不去看兔一眼,但人们却不能不遇到与兔有关的传统文化内容。
早在商代,人们就通过对兔的观察了解,创造了兔的象形字,此字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兔字。有不少别的汉字都与兔有关,如免,娩、冤、逸等。
免的原义是:兔逸也,《说文解字?兔部》段注:兔不获于人,则谓之免。引申之,凡躲过、避开了灾难和不利的事都可以称为免,后来,除去、罢黜等也称免。
人的生育称分娩,而据《尔雅?释兽》说“兔子曰娩”,可见“娩”字原是指兔的生育,后来才主要表示人的生育。这样,人生之初,就遇到了一种与兔相关的文化现象。此后,人在一生中,每逢十二年就要遇到一个兔年,属兔的人,更是终身与兔生肖相伴了。
人们有时会对自己遇到的某些事情感到冤屈,“冤”字以“兔”为主要部分,说到“冤”,就需要谈谈“冤”与“兔”的关系。
据东汉许慎《说文》的解释:“冤,屈也,从兔从?,兔在?下不得走,益屈折也。”“?”是“覆”的意思,《玉篇》说是“以巾覆物,像布幕下垂。”如此看来,“冤”原来就是指像被罩住的兔子那样,不能自由奔走、自由行动。无故受到委屈而又失去自由,真是很冤屈的。由被覆、被罩住的兔联系到人,于是有了某人某事“冤枉”的说法。
逸字从?兔。原意是兔谩?善逃失也。有失、去、放、纵、快速等意思,由放、纵又产生了安乐、闲、不劳等含义。今天我们常用的“安逸”一词,就有这层意思。
人们从出生就与兔有了联系(分娩),在生活中,有安逸的、冤屈的,有免去了灾祸的,仍然摆脱不掉这些与兔相关的字,与兔的瓜葛始终难断。
兔居月宫、玉兔捣药的神话传说、关于兔的民俗、习惯一代代流传下来。“蛇盘兔”的说法迎合着人们求富的心理,并且影响着某些人墓地的选择。从人生旅途的起点到终点,都有兔的参与。
这些参与不仅与多生多育、健康长寿、富贵吉祥等祈盼相联系,而且与人们的不幸也不无牵连,在迷信观念中,犯了那些与兔有关的禁忌,就要遇上灾祸和麻烦。
过去,人们有时还把遇到了凶险敌手的人比喻为遇到某种猛兽的兔,有“虾逢恶浪、兔遇豺狼”等比喻,不仅说明了危险性之大,而且强调了敌我力量的悬殊。
很多与兔相关的文化现象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出现了:玉兔从月宫中俯视尘寰两千多年,同时也捣了两千年的灵药。兔生肖的年龄与这玉兔大致差不多。
我们在前面曾说到一个关于兔的禁忌:孕妇忌吃兔肉。这个现在仍在汉族、蒙古族的习俗中残存的禁忌,出现的时间也很早,至迟不晚于汉代。东汉王充《论衡?命义篇》说:
……此谓三命。亦有三性,有正,有随,有遭。正者,禀五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故妊妇食兔,子生缺唇。
显然,王充在这里记录了一个当时民间流行的禁忌,而并非自己提出一种迷信说法。不过,王充对这个禁忌作了些解释,说是“三性”使得“妊妇食兔,子生缺唇”。兔子缺唇,在古人看来是恶物象,母亲曾食兔肉,“遭得恶物象”,孩子又“随父母之性”,便间接随了兔子,生成豁嘴。
这样一种迷信的禁忌,两千年来,竟然基本不变,而且从汉族人中间传播到某些少数民族中。与兔有关的文化现象的古老和连续性,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兔有许多自己的特点,其渊源古老、生命力强是一个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