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是最早被用作献祭的动物之一。
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记载了最早的狗祭情况,例如卜辞说:
于帝史风,二犬。(《卜通》398)
郭沫若先生解释说:“盖视风为天帝之使,而祀之以二犬。”意思是为了天帝的使者风,人们牺牲了两条狗。
据史料载:契丹人每年要在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这天举行祭月仪式。在八月八日皇帝先要在寝帐前七步的地方杀白犬一只。祭葬的方法是,埋头,露嘴。过七日后,移寝帐于埋狗头之处。契丹语叫做“担褐卹”。译成汉语,“担褐”是狗,“卹”是头。这个祭月仪式,自然含有崇信天狗、狗眠夜明、驱避妖邪的巫术目的。契丹人在历史上素有拜日拜月的宗教习俗:“契丹如见月蚀,当夜各备馔相贺,戎主次日亦有宴会。”
贵州雷公山的苗族人在一年的大祭祀之中,也以狗作为主要的祭物。其目的是通过狗的献祭抵挡恶鬼妖魔,使其不能入害,以求本寨、本族的人平安吉利、五谷丰登。
每年农历二月,雷公山的苗人都要在寨头脚同时举行祭祀活动。祭物主要是狗和鸡,由全寨各家各户凑钱购买。天狗则不能祭祀。据说寨头是雄性(属阳、向东),要用一只公狗来祭;寨脚是雌性(属阴、向西),要用一只母狗来祭,并用一只小鸡。祭祀由鬼师主持,鬼师念唱巫词,然后杀狗。先进行一次生祭,之后将狗肉煮熟,连同酒、饭再进行一次熟祭。不用筷子,祭品摆放小屋里的小凳上。鸡是献祭给土地神的。祭仪结束后,全寨的族人要进行分食仪式,按户分肉吃尽。
我国历史上的南方民族自古以来也有以犬祭祖的宗教习俗。三国吴人沈莹《临海水土志》说安家之民“父母死亡,杀犬祭之”。这与《山海经·南山经》所说的“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糈用杗”是基本一致的。我国周朝以前的东、南方都存在过以犬祭祖的习俗。这说明那里的人们认为,狗与他们的祖先有很密切的关系,比如古代的东夷就与犬有关,西晋张华《博物志》卷七说:
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独孤母有犬名鹄苍,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来归。独孤母以为异。覆暖之,遂成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徐君宫闻之,乃更录取,长而仁智,袭君徐国,后鹄苍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偃王又葬之徐界中,今见狗垄。
商代的东夷在进行杀人祭社的活动中,也把狗当做主要的祭物。江苏桐山丘湾祭祀遗址中发现人骨架20具,人头骨2个,狗骨架12具,人头和狗头都向着大石方向。
所谓大石,是指祭祀遗址的中心竖着四块大石,人祭与犬祭是围绕大石展开的。这种祭祀习俗被认为是东夷人的宗教遗俗。
东夷人祭“社”的目的,与上面我们提到的雷公山苗人的祭寨目的是完全一致的,狗在祭祀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也非常明显。
在先秦的祭祀中,狗经常被排在牛、羊、猪之后,只有在祭祀风神时,用犬祭,少用牛、羊、猪等动物来祭。这说明在古人的原始思维中,犬更具有息事宁风的巫术功能。
《山海经》中有许多祭祀活动的记载,其中就提到了用“黑犬”和“白犬”祭祀风神。甲骨文中记述的祭祀风神的主要祭物是犬。如殷墟卜辞所载:
于帝史风二犬。(《卜通》398)
汙风,北巫犬。(《明续》45)
汙风,巫九犬。(《库》992)
其汙风,三羊三犬三豕。(《续》2、15、3)
汙于四方其五犬。(《明续》487)
卜辞中的“沖”即今字“宁”。许慎《说文》释曰:“宁,定息也。”
卜辞所记祭风神的祭品主要是犬,这与汉文史料所记秦汉时代杀狗止风相符。《尔雅·释天》曰:“祭风曰磔。”“磔”是什么呢?郭璞注云:“今俗当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风。”郑玄注《周礼·大宗伯》云:“披磔牲以祭,若今时磔狗祭以止风。”“磔”也可以看成是剥开的犬皮,以禳灾求神。故《淮南万毕术》谓:“黑犬皮毛烧灰扬之以止风。”对于“磔”,《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祭风以牲头蹄及皮,破之以祭,故曰磔。”这种杀狗止风的祭俗是基于风神为神犬的观念。当代学者们认为这是一种威胁性的巫术仪式,因为在古人看来,杀死风神神犬的同类,风神就会因怜悯自己的同类而止风。
风神,在古代又称风伯、箕伯、风师、司风之神。《物理小识》卷二称:“风伯象犬。”《七修类稿·天地类》亦称“风伯之首象犬”。《元史·舆服志二》谓:“风伯……神人犬首、朱发、鬼形、豹胯、朱汍,负风囊,立云气中。”
可见古人所以把犬视作是风神,如何星亮先生所言,当是因为犬奔走如风所致。这一说法我们也可以从古文字之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如“沍”字便含有此意。《说文》曰:“沍,犬走貌,从三犬。”《尔雅·释天》云:“扶摇谓之沍。”郭璞注曰:“暴风从上下。”《礼记·月令》曰:“沍,风暴雨总至。”郑玄注说:“回风为沍。”《广韵》、《集韵》都将“沍”字写作“飙”。《广韵·萧部》:“飙,风也。”《集韵·霄部》:“飙,通作沍。”从以上“沍”字的形成和演变来看,犬不仅是息风祈雨的牺牲,同时也是风雨之神。又如1985年湖南出土青铜器之一,有铭文“沘”,这也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与祈风雨有关的字。从字的形意判断,明显地表达了以犬祈雨的巫术信息。足以证明犬祈风雨的巫术观由来已久。
另外,《山海经》中的“山灶”也是古代的风神之一。据说他的形象是人首犬身。《山海经·北山经》云:
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曰山汍,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如此说来,在古人的观念中犬既能兴风也能息风,故以犬祭风神,乞求宁息风害。《风俗通义·祀典》曰风伯: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
“戌之神”就是犬之神,也就是说在戌日,即狗日祀风神于西北。《后汉书·祭祀志下》也说当时的县邑常以“丙戌日祠风伯于戌时”。从阴阳五行的时空对应关系来看,狗属于西北方,故要向狗的方位举行祭祀。纳西族东巴经认为狗主西北方位,所以在举行祭风神及驱鬼的仪式时也都朝向西北方位。例如东巴在作“烧石、油锅赶鬼经”、“用狗压鬼赶鬼经”等宗教仪式时,不但用狗作牺牲,而且都要朝向狗的方位——西北方向。
此外,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在遇到旱灾时,也都要举行求风雨的祭祀仪式,而在此祭祀之中犬是最主要的牺牲品。例如羌族在举行求风雨仪式时,全寨的人都要参加,村民们带香拿刀,并杀一只羊以敬龙王。敬龙王时,巫师端公须演唱求雨歌,大意为:天旱了,天旱了!龙王老爷啊!庄稼萎草木黄,往后庄稼无收成,生活困难怎么办?龙王老爷快下雨!
端公演唱时,村寨人众跪地拜龙王。除烧香杀羊敬拜而外,求雨的人还要抬一只狗上山。拜毕龙王之后,将狗抬到烧狗坪活活烧死。据说其目的是使龙王嗅到狗的臭味,迫使它不得不下雨。当地羌人传说,龙王最怕狗臭,烧狗的臭气一熏,龙王难受,因而下雨。
羌族的求风雨仪式,与汉文史料《淮南万毕术》所说的“黑犬皮毛烧灰扬之”的犬祭形式相似,唯目的不是止风,而是求风雨。这也充分说明犬祭之俗的确由来已久,而且对当代一些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仍旧发生着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