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的历史,比姜太公的传说更古老,比传说里的姜太公更古老。
殷商甲骨文物,一块牛肩胛骨上刻写着完整的干支表,其中自然包括属相鸡所代表的那个“酉”。商代人以十干同十二地支相配合,形成以六十为周期的序数系列,这就是沿用至今的六十甲子。早在那以甲骨为书写材料的年代,“酉”就稳稳地位居十二地支的第十位。酉就是酉,守土有则,不像“子”和“巳”,相互含混,闹出有令后世学术界争论不已的所谓“二子”难题。
在商代之前,“酉”字已经被仓颉创造出来。
禹开创的夏朝,纪日大约已开始使用六十甲子。夏朝后期的君王好以天干用字为名,如孔甲。著名的昏君夏桀的名字也含有天干中的一个“癸”字,《史记·夏本纪》说:“子帝履癸立,是为桀。”
古人对于天干地支的推溯,着眼点比夏朝还要早。汉代蔡邕《月令章句》说:“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幹;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幹枝相配,以成六旬。”相传大桡是黄帝时的大臣。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用来编织六十甲子,相配时如树枝一样纵横交错,所以有了天干、地支这样的名字。古籍《开辟衍绎》插图《天皇定干支甲子》,画面上的树干树枝不是闲笔。干、支是从母、子转化而来,《史记·历书》“十母十二子”指十干十二支。
专讲十二支的,有宋代《事物纪原》所引《事始》:“黄帝六子,正十二辰以名月,又以十二兽为属。”也说创制十二地支的目的,在于用来表示月份;甚至把生肖的属配径直记在了黄帝时代。
前些年在湖北神农架发现的《黑暗传》,是一部具有“创世纪”般价值的史诗。《黑暗传》中包括干支来历的故事:开天辟地之初,玄黄骑着混沌兽遨游,遇到女娲。女娲身边有两个肉囊,大肉囊里装着十个男子,小肉囊里装着十二个女子。玄黄见到后,念起咒语,使两个肉囊在巨响中爆开,十男十二女跳出来。玄黄说:“这是天干地支神,来治理乾坤的。”并且为他们分别取名,配夫妻,成阴阳。
十男统称天干,十二女则为地支。这一史诗,将天干地支同开天辟地神话联系在一起,从而也就把“酉”想象为宇宙洪荒时期的产物。
关于“酉”,值得注意的还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史记·五帝本纪》说,轩辕氏战炎帝、杀蚩尤,被尊为黄帝。黄帝四处征伐不顺从者,未曾宁居。他东至于海,到了泰山,“西至于空桐,登鸡头”。鸡头,为陇西山名,黄帝势力向西所及的地方。随后,司马迁写道:“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诸姓之中,有“酉”。对此,《国语·晋语四》也有说法:
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僖、儇、衣是也。
十二姓,有研究者认为反映了黄帝部落的十二个胞族。这十二姓里,“己”为天干用,而“酉”则是唯一见诸十二地支序列的。
酉为姓。在黄帝时代,北方的氏族部落,白狄中有酉姓。
酉为上古姓氏这一情况本身,更增加了“酉”的神秘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