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吴山,在苏州名园狮子林,在南京煦园,在北京明清故宫和颐和园,都可以看到石头生肖。
十二生肖石不是石雕,它未经斧凿,是人们用眼睛“看”出来的。这有点像根雕的艺术,它的由来,第一步在于看,不断变换角度地审视、琢磨,仿佛在寻找着记忆里的朋友。这样看着寻着,在石形的像与不像之间,便生发出联想,使得这“看”成为了创作。然后,你指给他看,他说给我听,某一生肖石的形象就固定下来了。
南京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煦园,这座明朝的王府花园,清代太平天国天朝宫殿的西花园,是金陵名胜之一。辛亥革命时期,为孙中山临时大总统领导下的临时政府所在地。煦园以太湖石造景。与“不系舟”石舫相望有一处石景,游人指指点点,这是鸡,那是虎,那是猪,那是蛇……于是,这一堆石头被称为十二生肖石。
狮子林,苏州四大园林之一,一座以大量太湖石取胜的花园。园内有石状似狮子,故名。人们从狮子林中“看”出了十二生肖,在太湖石间,寻似鼠的石、似牛的石,似鸡、似狗的石,是游人们其乐陶陶的事。
在北京故宫御花园里,石子甬道上有用卵石镶嵌的十二属相图案,堆秀山有十二生肖叠石。汪莱茵、陈伯霖《紫禁城——红墙内的宫闱旧事》一书写道:“这座堆秀山是明代万历十一年在宫后苑的原观花殿的基址上建造的。如今堆秀山西侧和中部崖壁间尚有模拟‘十二生肖’的叠石,恐是后期添加的。”
若寻生肖鸡之石,也可到杭州。西湖东侧的吴山,有处十二生肖石景观。在这里寻找十二种生肖动物,以鸡最易寻,形状最相似。像鸡之石在整组石头的边缘,呈侧剪影状,好像一块圆浮雕镶嵌于地表。鸡形石的头、颈、背曲线优美,如字母S的反转之形。鸡颈后仰,让人想到昂首向旭日,引颈唱晨曲的雄鸡模样。令人叫绝的是,鸡头顶石状为三角形,宛若鸡冠。不论背着书包结伴过往的学生,还是陪同游人的当地向导,说生肖石,总要先讲这块紧靠卵石甬道的鸡形石。
关于十二生肖石,当地传说:很久以前,菩萨带十二神去寻海上仙境,走到这里,十二神被眼前美丽的风景所陶醉,不愿离去。菩萨说,好吧,你们就留在这里吧。于是十二神后来就化为这一组生肖石。当地的一位退休职工则说,十二生肖石的传说,是一段有关黄帝的故事。
据清代《湖山便览》记载,这一组石头曾被命名为“巫山十二峰”:“俊石十二,玲珑瘦削,如山峰离立,各以形象名之,曰笔架,曰香炉,曰棋盘,曰象鼻,曰玉笋,曰龟息,曰盘龙,曰剑泉,曰牛眠,曰舞鹤,曰鸣凤,曰伏虎,统称曰巫山十二峰”。这十二种名目,比如“盘龙”、“牛眠”、“伏虎”,大约就是如今人们所指指点点的辰龙、丑牛、寅虎形象了;而当年的“鸣凤”很可能便是上面所说的引颈啼晨的鸡形石。清代雍正年间,浙江总督李卫在石旁建亭,题曰“巫峡峰青”。这名字虽能为景观增色,但居民们似乎并不买账。人们横看竖瞧,津津乐道的是找出十二种属相动物,径称这组石头为“十二生肖石”,至于“笔架”、“香炉”等等,连同“巫山”云云,反而湮没不闻了。
人们将美妙的联想赋予本无生命的石头,使得冬天里寒风吹得冰凉、暑季间烈日晒得烫热的石头,仿佛具有了永恒的生命的体温。“卧水牛”、“回头马”、“爬山猴”、“上山虎”、“晒阳虎”,还有“龙虎斗”,这些名目真是栩栩如生。石头的取像,多靠局部近似。如羊,头部相像;兔,全依仗那竖直的耳朵;蛇头,圆而略呈三角形,该是毒蛇吧。被指为蛇头的这块石头,换个角度看,便是一个活泼的猴头了。有些石头只显大概的轮廓,如:上山虎取其背脊及头部,头部形若耳朵的曲线最为传神;卧水牛也取背脊,至于其他部位,说是浸到水中了;鼠之石,其轮廓若说形似,只尖嘴而已。对于形之似,似乎并不苛求,重要的是凑齐十二种动物。因此,倘若十二生肖中有哪一种动物在这石头里找不到,人们就会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这就如同十二生肖四扇屏,不必标上子丑寅卯,却一定要凑齐十二种。否则,即使是达到十一种,也会黯然失色的。
美学理论家王朝闻曾谈及将黄山山石想象为人兽故事的创造性思维,讲到命名黄山石景时的审美心态。把杭州的、苏州的、南京的未经雕琢的石头想象为生肖,同黄山石景的命名相似。这不仅要归功于视点选择的巧妙,更要归功于生肖文化给人们审美思维带来的灵感。那些石,经文化的眼光“雕塑”,能够创造出午马未羊申猴酉鸡的形象来。个中奥妙,可套用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解释——情人之情,中华传统生肖文化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