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晴。午后得广平信,十月廿七日发。夜风。
二日晴。上午寄广平信。下午得王衡信,十月廿四日发,并照相。
三日晴。下午得郑振铎信,附宓汝卓信,即复。得曹轶欧信,即复。收辛岛骁君所寄抽印《古本三国志演义》十二叶,十月二十六日付邮。风。
四日晴,风。上午寄漱园信并《坟》之序目,〔1〕附致小峰信,又附振铎来信之半。下午收十月分薪水泉四百。得景宋信,十月卅日发。
五日晴,风。上午得季黻信,廿八日发。得吕云章信,同日发。得淑卿信,同日发,午后复,附致季市笺。寄景宋信。下午伏园自广州回,持来遇安信并代买之广雅书局书十八种三十四本,共泉十二元八角。
六日晴,风。上午得素园信片,十月廿七日发。
七日星期。晴,风。上午得素园信二封,廿九及卅日发。得钦文信,二十九日发。
八日晴。午后汪剑尘来。寄吕云章信。寄景宋信并书一包。寄小峰稿〔2〕。寄漱园信。下午得漱园信片,二十九日发。夜大风。
九日晴。下午得景宋信,五日发。
十日晴。上午寄景宋信。寄漱园信。同伏园往厦门市买药及鞋、帽、火酒等,共泉二十二元。在商务印书馆买《资治通鉴考异》、《笺注陶渊明集》各一部,信封百,笺五十,共泉二元八角。往南轩酒楼午餐,下午雇船归。得淑卿信,一日发。得漱园信,二日发。得春台信,三日绍兴发。得邢墨卿信,三日上海发。夜风。
十一日晴。上午得中山大学〔3〕聘书并李遇安信,五日发。得景宋信,七日发。
十二日晴。上午寄饶超华信并稿。寄韦漱园信并稿。寄邢墨卿信。
十三日晴。夜同丁山、伏园往南普陀寺观傀儡戏,食面。大风雨。
十四日星期。晦。上午寄漱园信并稿〔4〕,附致小峰笺。大风雨。寄淑卿信。
十五日风雨。上午得李季谷信,五日发。得三弟信,七日发,下午复。
十六日昙。上午得汪剑余信。下午寄景宋信。得小峰信,七日发。得矛尘信,十一发。夜林景良及和清来。
十七日晴。上午寄矛尘信。午后寄小峰信并秋芳稿一包。下午校中教职员照相毕开恳亲会,终至林玉霖妄语,缪子才痛斥。〔5〕夜大风。
十八日晴。下午得广平信,十二日发。夜大风。
十九日晴。下午寄广平信。得叶渊信。
二十日晴。上午得景宋信三函,十五、六、七日发。下午赴玉堂邀约之茶话会。
二十一日星期。昙。上午寄景宋信并刊物一束。寄漱园信并稿,附致小峰信。寄春台及墨卿信,雪村信,附启事稿。〔6〕得淑卿信,十一日发。得幼渔信,十三日发。得漱园信,十三日发。得培良信,十二日发。得矛尘信十二日发。得璇卿信,十二日发。午复幼渔信。夜风。
二十二日晴。上午寄矛尘信。寄淑卿信。寄漱园信。下午得广平信,十七日发。得霁野及丛芜信,十四日发。夜大风。
二十三日晴。下午寄璇卿信。寄培良信。
二十四日晴。下午收璇卿所寄画一帧。〔7〕寄寿山信。寄霁野、丛芜信。
二十五日晴,风。午林梦琴邀午餐。下午寄淑卿信,内附与钦文信,又刊物一包九本,内附璇卿画一枚。寄王衡信。寄李季谷信。
二十六日晴,大风。下午寄景宋信。林河清来。晚蒋希曾来。夜观电影。
二十七日晴。晨蒋希曾及玉堂来,同乘小汽船往集美学校〔8〕,午后讲演三十分,与玉堂仍坐汽船归。得广平信,二十三日发。夜礼堂走电,小焚。
二十八日星期。晴。上午得漱园信,十六日发。得淑卿信,十七日发。得静农信,二十日发。得邝富灼信,二十四日发。晚魏兆淇、朱斐、王方仁、崔真吾合饯伏园于镇南关之一福州小饭店,邀同往,饮撰颇佳。
二十九日阴。上午寄淑卿信。寄漱园信。寄三弟信。寄广平信。午后收广平所寄毛线背心一件,名印一枚,十七日付邮。得静农信,十七日发。
三十日晴,风。午后收商务印书馆所寄英译《阿Q正传》三本,分赠玉堂、伏园各一本。下午得淑卿信,廿三日发。得钦文信,同日发。得有麟信,廿二日发。又得仲芸信,同日发。得漱园信,廿三日发。得矛尘信,廿六日发。得三弟信,廿七日发。夜雨。
注释:
〔1〕指《坟。题记》及《坟》的目录。
〔2〕即《厦门通信(二)》。后收入《华盖集续编》。
〔3〕中山大学原名广东大学,一九二四年二月由原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广东公立法科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而成。一九二六年九月为纪念孙中山更名中山大学。同年十月改校长制为委员制,并重行厘订规章制度,进行改革。鲁迅被聘为该校教授。
〔4〕即《写在<坟>后面》。后收入《坟》。
〔5〕林玉霖妄语,缪子才痛斥是日恳亲会上学生指导长林玉霖说:校长对教职员的体贴真如父母一样。这话遭到哲学系教授缪子才的痛斥。
〔6〕即《所谓"思想界先驱者"鲁迅启事》,鲁迅以此稿同时寄韦素园、李小峰、孙福熙、章锡琛等,分别发表于《莽原》半月刊、《语丝》周刊、《北新》周刊、《新女性》月刊。后收入《华盖集续编》。在寄韦素园稿中另有《范爱农》一篇,后收入《朝花夕拾》。
〔7〕即《坟》的封面画。陶元庆作。因许钦文对校三色版较有经验,故鲁迅于次日将画稿寄许羡苏转许钦文在京印制。
〔8〕集美学校陈嘉庚于一九一二年创办。一九二六年时校长为叶渊。鲁迅应邀往该校讲演,记录稿经鲁迅修订后于十二月二日寄回该校。因所讲内容与叶渊观点不同,《集美周刊》未刊登。讲稿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