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于1992年10月至1993年12月,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同北京、上海、广州、山东、辽宁、黑龙江等省市青少年研究所、广西团校、四川前锋无线电厂团委联合进行。
调查以问卷为主,访谈、座谈、考察为辅。在8个省、市、自治区抽样发放调查问卷6000份,收回问卷4500份,回收率75%。召开访谈会、座谈会、个别谈话会24次,面向社会青年公开咨询、调查一次。
调查的目的,是进一步把握1989年以来全国青年的思想政治状况,为党和国家有关部门更好地了解和处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年问题,提供一份较为真实、具体、可靠的参考材料,更好地推进青年在现代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同时,也力图为青年思想工作者和研究者探讨新形势下的青年思想工作规律服务。
调査的对象,是18~35岁年龄段的学生、科技人员、教师、共青团干部及其他职业的青年,侧重于较高文化层次的青年。
调查的内容,包括青年的基本政治态度、政治观念、政治思潮、政治行为,及其形成的社会原因,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各种教育的方法和效果。
问卷调查的结果,经过统计分析,与其他途径调查的结果基本吻合,可信度较高。
现将调查中展示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青年政治态度趋于稳定,又有某些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当前,青年人在政治上呈现比较稳定的状态。这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得到佐证。
1.绝大多数青年关心和拥护党的十四大,追求稳定的政治局面
问卷中,回答对党的十四大“关心”和“非常关心”的分别占42.6%和46.5%,总计达89.1%。表示“不关心”的,仅占1.4%。对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各项决议,“拥护”、“完全拥护”的分别占37.9%和37.4%,“服从党的决定”的占17.9%,总计作出正面积极反应的占93.2%,但也有6.8%的人表示“还要思考”。总的看来,拥护党的十四大,成为绝大多数青年的政治共识。
总之,绝大多数青年向往稳定、希望稳定是主流。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和不安定的判断,为数虽不多,但不可忽视。令人注目的是,实际收入较低,受经济发展冲击较大的教师和学生,倒是最希望和追求稳定的。
2.对青年社会热点问题作积极理解者居多
青年社会热点是青年人关注的焦点,思想的难点,关系到青年思想政治的稳定。调查表明,青年对热点问题多持正面理解的态度。1990年夏季流行一时的“文化衫”以“烦着哪,别理我”为代表,包含着一定的不安定因素。青年在各种理解方面的比例是:(1)好奇心(6.1%),(2)赶时髦(35.8%),(3)表现个性(13.7%),(4)情绪宣泄(32.9%),(5)说不清(12.2%)。这说明,相当多的青年对“文化衫”(1990)现象作出积极理解。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看到了其不满的宣泄实质。
1992年春节前后,全国流行“红太阳热”。歌颂毛泽东主席的歌曲磁带发行400万盘以上,汽车驾驶室内悬挂毛主席彩塑照片。这一方面是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又可以从其深层反映中看到,这是对腐败现象的一种折返式的不满。但是,大多数青年并没有这种判断,而是作出积极正面理解的居多。几项选择答案是:(1)对革命领袖的崇敬(23.1%),(2)新的偶像崇拜(7.9%),(3)赶时髦(21.2%),(4)怀旧恋旧心态(18.7%),(5)对现实不满(15.4%),(6)说不清(13.7%)。可见,持积极理解的居多。
3.对政治生活方面的大是大非比较清楚但也有偏激的少数人
当今青年对于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比较清楚。这是青年在政治上稳定状态的又一方面。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地位应是怎样的?青年人回答为“必须坚持”的占80.5%;认为“有些方面需要坚持”的,占14%;2.1%的人认为“不必坚持”。这样一个比例,说明对青年进行的“双基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确有成效。这与1988年10月的一次调查作比较,那时问卷中有“您认为改革中是否有必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题,回答“很有必要”的,仅占28.27%,大多数人选择了“有必要,但不能僵化”(53.56%)。认为“没有必要”和“无所谓”的占7.61%。
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40多年的实践,问卷中认为“很成功”和“基本成功”的人分别为65.9%和16.0%,共计为81.9%;认为“不太成功”和“不成功”的分别占到10.0%和1.5%。
对于“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最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回答“以公有制为主的混合经济”的占80.5%,回答“公有制”的占8.9%。这说明,大多数青年对政治生活中的大是大非,是清楚的。
4.对党的传统教育有明显的复归
在1988年10月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对青年影响较大的十类社会身份中,父母、知心朋友、兄弟姐妹以21.8%至39.0%的比例列为前三名,教师一项仅9.0%。在这次问卷调查结果中,青年自认为对自己影响较大的八种身份中列在前4名的依次是: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父母、政治理论课教师;而后4名依次是专业课教师、同学好友、党政干部、学者名流。这个变化表明正面传统教育的渠道仍然占主导作用,青年们对正面传统教育有了可喜的回归。
从以上各方面的情况和数字看出,对于党的十四大确定的国家的大政方针,青年政治思想状况是比较稳定的,这种稳定在十五年以来的改革中达到了较好的状态。但是,极少数人的偏激态度仍是一种不安定的因素,不可忽视。
二、对经济改革新措施持乐观态度,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思想准备
对1992年以来,全国出现的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形势,青年是欢迎的,对经济改革新措施的不断出台,持相当乐观的态度,而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曲折缺少足够的认识。
1.拥护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
在回答我国经济改革的出路的问题时,问卷调查表明,主张强化市场经济的占42.5%,主张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占36.4%。这两项取积极态度的人共占78.9%,而主张强调计划经济的人占21.3%。
新闻媒介对于改革大潮的宣传鼓动,大多数青年认为有利于解放思想(占42.1%),有利于吸引外资(占29%)的,总计占71.1%。
在访谈中,青年人一致拥护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认为是大势所趋,不能不如此。还有的青年人认为这种社会氛围是最好的环境,愿意在其中一显身手。对于市场经济机制本身,没有人提出反对的意见。
2.对新出台的具体改革措施普遍乐观
改革是社会利益再调整的过程。在这个变革过程中,青年人既可能是最快的受益者,也可能是最早的受损害部分。在调查问卷中,关于新出台的几项改革措施的征答结果,却出入意料地表明,青年人大多数对此持乐观的态度。而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青年人缺乏足够的认识,潜存着较弱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关于股票和证券交易问题。在我国试行股票证券交易,由于缺少必要的发放机制,也曾出现过问题。1992年8月深圳股市骚乱事件人们记忆犹新。但是,青年人对股市在我国的出现,却以乐观为主。认为效果积极的占51.0%,认为缺少发放机制易引起混乱的占27.2%,认为经济上意义不大、精神上有破坏性的占10.1%,认为出问题是放得不够的占11.7%。如果把支持试行股市的两项人数加起来,占总调查人数的62.7%,多数青年对股市显然持乐观态度。
关于房地产交易和向国外租让土地问题。自1992年春季以后,全国出现了房地产交易热,尤其是以举办“开发区”为名的向国外资本租让土地的热潮。这个热潮的实际发展状况是不够理想的。新出现的6000个开发区需要4.5万亿元才能启动,这是不可能具备的资金。国务院领导在总结这一现象时指出,开发区开而不发趁早下马,从此后任何开发区不能再增。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廉价租让、审批不慎,使外国人炒地皮赚中国人钱的教训。秦皇岛市一个星期之中审批了200多桩向国外租让土地合同的消息在《人民日报》的发表,是这种租让热的顶点。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但是,青年人对此持乐观态度的却居多数。
关于调整和提高物价问题。在1988年的一次全国青年思想状况问卷调查中,92.75%的人认为当年的抢购风是物价改革失控和人们不适应物价放开造成的;65.71%的青年人认为物价放开必须以相应提高工资为条件;在“最感烦恼的十个问题”中,青年人把“乱涨价”摆在了首位,占63.79%。但是,这种情况在这次调查中改变了。问卷中针对不久前国家对交通、燃料等价格的上调,群众持平静态度一事,寻其原因,结果答案是:“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一项占43.6%,“对价格调整的承受能力强了”一项占31.1%;选择消极性答案的,认为“不满意也没办法”的占21.2%,认为“孕育着不满情绪”的仅占4.1%。这种对物价上调的态度,一方面反映了对逐步调整物价的适应,另一方面反映了青年对物价改革的乐观态度。
关于大学生不包分配的问题。这是1988年以来曾经出现并引起争议的一种主张。过去,大学生中相当多的人曾反对实行这种政策,认为这会导致走后门之类的歪风合法化。但是在这次调查中出现了变化。在“您怎样评价国家对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的政策”调查问题中,回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占37.4%;认为“会助长走后门的歪风”的占26.2%;认为“现在不具备实行这一政策的条件”的占26.0%;回答为“说不清”的占10.5%。可见青年对这项改革持支持态度的比率比较高,三种鼎立的意见中,乐观态度占了上风。如果再进行分析,非大专以上学历的青年人选择赞成不包分配政策的比率更高一些,占45.5%;研究生学历的人持否定性第二项态度的比率稍高一些占33.3%,为本文化层最集中的选择;大专学历层次的人较接近总体选择的各项比率。可以看出,这个总体态度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在实际工作中,某学院93届本科毕业生对双向选择,不包分配的做法,大部分感到可以接受,主要精力用于找门路、找单位,并未对不包分配的政策表示不满。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出台来看,青年人大部分持一种积极的、乐观的态度。这说明青年人比前些年更加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虽然,青年对某些政策、措施出台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估计不足,但经过引导和妥善的解释,不会对改革的具体举措发生对抗的情绪和行为。
三、对社会问题的不满集中于腐败现象,对法制建设呼声较高
青年对社会问题的不满集中于某些党和政府人员中出现的腐败现象。这种状况,与1988年一次调查的结果基本相似。那时,青年对腐败现象的估计偏重,对腐败现象不满,强烈要求惩治腐败。1989年之后,党在惩治腐败方面作了各方面的努力。但是,这次调查表明,对腐败现象继续蔓延的不满仍是青年政治态度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
1.腐败程度在加深是多数青年的基本估计
对腐败现象内涵的认识,更加系统。1988年的一次调查中青年们对腐败现象的认识停留在“官倒”这种现象上。这次调查,则有了较宽泛系统的看法,在青年对五种社会丑恶现象的厌恶程度排序中,排列顺序依次是:官僚主义,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生活腐化,其他。青年最痛恨的前三项内容,是当前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类型。
2.关心发展经济,重视法制建设和惩治腐败
在比较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时,不少青年人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占57.7%)。这又说明,不少青年把铲除腐败视为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并把希望寄托于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的健全。
3.惩治腐败和健全法制是扼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有力措施
在访谈调查中,从青年干部到一般青年群众,在对腐败现象的蔓延痛心疾首之余,许多人流露出对西方多党轮流执政政体的羡慕和推崇。一方面,这说明,部分青年缺少近代世界发展历史的教育和修养,不了解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革命之后,经历200多年才出现稳定政体的过程,因而不能正确对待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调整和曲折。另一方面,这也说明,由于理论教育的欠缺,青年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没有从思想上树立起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艰苦探索的开拓精神,因而有拣取过时的西方现成的做法来医治现实的毛病。这两个方面的倾向,都是需要注意的。
青年处于追求政治真理的最热情的阶段。但是,腐败现象的存在造成了社会主义的理论与现实相对立的局面,损害了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信仰的积极性。只有铲除腐败,健全制约腐败的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赢得青年,赢得未来。
四、青年思想理论上某些混乱亟须作出有力的疏导
与青年追求政治安定的态度相对照的,是青年在思想理论上存在较多的混乱,不应等闲视之。
1.信仰与困惑并存
这种信仰与困惑并存的状态,通过青年的另一宣泄渠道可以看出来。这就是青年中的流行歌曲。《中国青年报》1993年5月4日公布的青年最喜欢唱的五首歌曲是《一无所有》、《跟着感觉走》、《妹妹你大胆地向前走》、《心中的太阳》、《半梦半醒之间》。这五首歌曲之所以适合青年,其共性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宣泄出了对理想信念的一种困惑和迷惘。如《心中的太阳》的歌词:“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我不知道哪个更圆哪个更亮;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哪个更大,哪个更高……”一时流行的歌曲也是这样:电视剧《渴望》主题歌中突出了“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的困惑;电视片《编辑部的故事》以其“无价值判断”的调侃吸引观众,其主题歌也突出了无是非标准的情绪。有人认为电视片《京都纪事》的主题歌尚好,但也是突出了“不要问为什么,不要问干什么,我要追求,我要奋斗”的情调。这是一种困惑的呼喊与挣扎。诗言志,歌传情。这些歌曲传导出的情绪,显然反映了当代青年思想信仰方面的困惑。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中存在的理论与实际不统一的现实;理论工作滞后;青年思想教育工作忽冷忽热,时断时续;以及苏东剧变的冲击。
2.爱国主义观念有误区
在问卷调查中,有一题是“下列爱国主义的各种理解,您倾向哪一种?”
结果是,认为“爱国必爱社会主义”的占37.0%,认为“爱国起码不反对社会主义”的占24.8%。认为“爱国不必爱社会主义”的占38.2%。爱国必爱社会主义是我们对国内青年的基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已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却有一部分青年误以为可以将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分离开来,这是一个亟须引导的观点误区。
青年中爱国主义的知识基础也未可乐观。《光明日报》1993年8月16日载记者文章,江南某市一次“选美”决赛会场,8名“佳丽”被主持人提出的“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的问题难住,在规定时间内无一人答出,最后有一位“佳丽”试探着说:“是火柴吧?”全场惊愕之余复又哄堂大笑。这不应该被视为偶然事情。北京某模范教师反映,北京市某中学初中学生,竟然认为方志敏写《可爱的中国》,纯属教师编造的故事。有的学生认为,那时中国那么穷,怎么会有人爱她?这些青年连基本的历史事实都茫然无知或怀疑否定,我们的事业怎能依靠他们接续下去?
最近在青年中流行的小说《废都》,其主旨在于揭露失去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优势的西安的人们“自卑性的自尊”、“无奈的放达”、“尴尬性的焦虑”,作者解释说:“西安在中国来说是废都,中国在地球上来说是废都,地球在宇宙来说是废都。从某种意义上讲,西安人的心态也恰是中国人的心态。”因此,“大而化之,来写中国人,来写一个世纪末的人”。(陝西日报《星期天》刊,1993年8月14日)把整个中国人作为废都的人来对待,容易导引起民族虚无主义情绪。
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有待深化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访谈调查和同行讨论中,我们发现青年中有一部分人认识不深,甚至有人误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中国特点的资本主义。这种误解说明我们的理论工作滞后。
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也有误区。这次问卷调查中,有一题为“您认为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其民主状况如何”。回答“中国的民主制度优越”的占28.3%,回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优越”的占7.8%,绝大部分人认为是“各有利弊”,占57.6%。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民主建设的任务很重要,迫切要求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民主问题上,相当多的青年人难于分辨现象与本质。这与我们没有深入细致地把中国与西方民主制度,从历史到现实,从形式到本质,进行生动活泼地教育有关。
在问卷中问及苏东剧变的实质时,有57.3%的人认为是“资本主义和平演变”,有21.4%的人认为是“各国自己选择的改革之路”,还有11.8%的人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用这种观点看问题,难免影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看法,影响未来的安定。对于苏东剧变的分析未能在青年中展开。外交政策上的不加评论,不应该成为青年教育中不敢提及的根据。对苏东剧变没有正确认识,难免会影响国内的安定。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青年中不少人并不明了。他们往往认为这个理论是为目前政策服务的说明,没有看到它是中国共产党七十多年理论与实践的必然结果。
4.对学潮成因的认识有待提高
在评价过去的学潮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问卷中问及1985年“新九一八”学潮的原因时,47.8%的人认为是“对当时的不正之风不满”,18.5%的人认为是“爱国,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22.6%的人认为是“受别有用心的人挑动”,11%的人认为“对改革开放和新环境不适应”。
五、冲击青年思想观念的几个因素
根据各种形式的调查,青年思想观念和政治态度目前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必然强调市场和货币,一部分人将这一改革曲解为只讲赚钱,滋生拜金主义。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当今青年人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钱而忽略了思想道德。金钱使有的女大学生走出校门,去当“伴舞女”。东北某城市惨淡经营的大酒店,自从有了300多名大学生伴舞女之后,上座率由30%上升到90%,甚至100%。一名文科专业的伴舞女自述说,“客人对你有兴趣,你再敲客人一下,一般月收入三四千轻而易举。弄好了一个月万元没问题”。她们感慨地说:“酒店6个月,胜读10年书,社会很精彩,男人很无奈。”(《中国青年报》,1993年7月22日)某市出现了许多单间卡拉OK厅,有些舞厅还设立“小火炕”的隔离间作色情经营。辽宁在一次行动中,当即抓获十多名大学生卖淫女,其中仅一所综合大学就有6名。
2.社会丑恶现象的冲击
青年对近年急剧增多的社会丑恶现象极为不满。这种情绪,影响了青年对市场经济改革的看法,也影响了对国家改革前途的看法。在访谈中,一位青年干部说,社会风气似乎一夜间变坏了:嫖娼、卖淫、黑社会、车匪路霸、吸毒突然连成了片。社会风气不是比以前好,而是更糟了,甚至解放初期已灭绝的丑恶现象现在又出现了。谈起这类事,似乎人人心里都不痛快,埋怨“为什么对这些丑恶现象,我们的专政工具不露出牙齿?”
在访谈中还发现,有些在私营或三资企业工作的青年人恨某些私营企业或三资企业主,只顾赚钱而不顾工人死活。眼看这样的企业主行贿偷税,逃避各种检查,又在社会上吃得开,有威风,青年工人产生了对目前社会主义制度的误解。有些人说,看来没办法,中国现在只能搞资本主义了。
3.教育事业有危机感
在问卷调查中,“您认为赶超亚洲四小龙最难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一题,选择“教育发展水平”一项,占48.5%,其他,“经济发展水平”占26.2%,“社会道德水平”占15.4%,“科技水平”占9.9%。可见,青年人对教育的现状和前途很不乐观。
教育事业近年来虽有改善但不乐观。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教育的状况在一些地方仍然相当落后。农村小学质量差,升学的路越来越窄,上大学的路难通。大学教育面临着经费上难以维持的局面,使大学校长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来考虑创收。北京某学院出租了学院主楼,中央某研究所卖了自己的图书馆,有的学院正在张罗出卖校园地皮。这种筹措办学经费的做法必将造成更难办的后遗症。大学提高创收的另一途径是在学生身上做文章:滥收自费生,大量提高学费,索取毕业生单位的费用等等。这严重影响了大学校园的安静,教学氛围淡漠了,学生对教育改革的承受力遇到考验。
对于自费上大学或将来自费上大学,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及其家长表示不能承受。在“您对自费上大学的主张作何评价?”一问中,43.9%的人表示“不能承受”,37.5%的人表示“能够承受”,18.6%的人表示“不关心”。
新闻界披露几起中小学教师不能按月开支和大学教师卖馅饼,校园经商热潮的现象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冰心、巴金著名作家都提出尖锐的批评,反对拖欠教师工资,反对教师搞第二职业,反对忽视教育事业的倾向。还有人主张,把从事第二职业的人从教师队伍中分流出去,净化教师队伍。
陕西某学院1993年通知新生交学杂费1040元,不少学生竟不敢相信是真的。学费、生活费用加在一起,4年最少8000元。该学院学生60%来自农村,这个负担是超重的。青海一位学生家长卖了正在干活的耕牛,有的家长去贷款为孩子交学费。与此同时,社会上却出现了“贵族学校”,公开以“贵族教育”为办学宗旨。有的青年认为,这是两极分化现象在教育方面的展示。这种现象已超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本来的含义。
目前教育改革的现状也有令人担忧之处。不少高校主要兴奋点在“创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被忽视了。有的大学在增减专业设置、增减招生、办学方向上,有些改革措施缺乏事前的充分论证。
社会经济政策导致分配不公也影响教育的发展。师范大学连续多年招不到第一流的学苗。这与社会现实中教师的经济地位低下有关。某大学附中应届高中毕业的高材生,本来在基础物理学方面很有发展,高考却不愿报该专业。他们说,搞基础科学的专家、教授受穷,不如学点简单技术搞电脑生意能发大财。
4.思想政治工作机构有削弱之势
越是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越是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但目前,思想政治工作机构的状况令人担忧。它没有适应和满足青年工作的需求。
团员和团干部的政治进步要求淡漠。高中生、大学生、职工团员、团干要求人党的人比率不高。在北京市团的工作抓得较好的某系统,相当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团支委以上的大部分团干部没有人党的强烈要求。部分团员缺乏自豪感和光荣感。
思想政治工作乏力的状况是由于在抓经济的过程中没有注意两手抓,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果。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投入少,人力不足,研究不够,因此适应性较差。加之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几度出现忽冷忽热的舆论导向,使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士气受到损害。这些对青年教育都很不利。
六、关于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为了在政治思想上赢得青年,培养好跨世界的一代接班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亟须加强。特提出以下建议:
(1)实现社会综合治理,惩治腐败,端正社会风气,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2)切实加强共青团的工作,增加对青年教育的力度。突出共青团团结、教育、引导青年作用的宣传,提高共青团的社会地位。改变基层团组织瘫痪或半瘫痪状态,表彰基层优秀团干部。
(3)注意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忽左忽右、忽冷忽热的现象。思想领域中,目前的新特点是:青年思想上“左”的东西不多,易受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应持续有效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道德教育,并切实对干扰教育的消极因素进行清理。应表彰关心青年、对社会负责的健康报刊和作品,批评和限制格调低下的报刊和作品。
(4)重视教育事业,办好大、中学校,是稳定青年主体的根本措施。改变大、中学校教师待遇低、留不住人的状况。纠正忽视基础学科的片面倾向。纠正社会政策中的短期效益的倾向、狭隘的实用主义倾向、盲目的乱改乱动的狂热。防止各高校对基础学科的忽视和否定。没有高校的稳定,就没有青年的稳定,就没有国家安定团结的大局。
对目前高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教师担任与自己事业不相干的、以赚钱为目的第二职业,不应提倡,应对他们实行分流政策,让这些人离开教学岗位从事经营活动,否则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安定。严禁高校教师、干部拉在校学生经商的做法。担任经营性公司职员和经理的学生,应及时地将其除名,让其离开学校。
(5)在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设立青年工作部门,从政府的角度关心和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反映和解决各种青年问题,沟通青年与政府的联系渠道。
青年工作部门可吸收同级团委兼职,但必须有稳定的干部设置。超出年龄限制的共青团干部,可进入青年工作部门工作。
(6)持之以恒地开展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活动,引导青年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
重视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引导青年将横向与纵向、微观与宏观、局部与全局的观察结合起来。对于青年的认识问题,重点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疏导。
全面,准确地对青年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引导青年认清这一理论的产生的必然性、科学性,认识这一理论的发展过程;认识市场和价值规律的社会作用的范畴,防止产生使市场和价值规律浸人党政生活、法律领域、人际关系领域、新闻宣传领域的误解,建立一种法制市场经济的概念。
在高等院校,不愿从事马列主义教学和自身素质不适合做马列主义理论教师的,应让他们改做别的工作。不允许利用马列主义课堂进行违背马列主义的宣传。
对青年中反映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热点问题,应及时地、有效地通过宣传媒介进行讨论和引导。对于社会的某些丑恶现象,应动员青年自身用马列主义的思想武器进行分析研究,发扬正气,支持青年扶植正气、铲除邪气的正义行为。
(原作载于《跨世纪中国青年的问题与导向》,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年版;该课题为国家中华基金课题“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年社会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