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民族精神 薪火相传——再论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近来,非典型肺炎疫情的肆虐使我国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灾难当头,危急时刻,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一场群防群控、抗击“非典”的人民战争在全国展开。

  面对“非典”疫情,当代青年大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发扬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勇敢地投身到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他们在这一从未有过的大挑战、大考验面前,临危不惧;在这一从未有过的大战场、大课堂上,经受锻炼。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珍重自己、关爱他人”,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青春风采。

  实践证明,打赢这场抗击“非典”攻坚战,既要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力量,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一、民族精神,在抗击“非典”斗争中经受考验

  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新的传染性疾病,“非典”病原体特殊,传播途径复杂,流行蔓延迅猛,诊断治疗困难,看不见、摸不着,防不胜防。这场疫情不同于其他自然灾害,直接威胁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对党和政府驾驭复杂局面、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考验。

  多难兴邦。这一充满辩证法的话语,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写照。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饱受屈辱,经历种种磨难。然而,在各种危机和灾难面前,中华民族始终没有被压垮,反而愈挫愈勇、愈挫愈奋、愈挫愈坚。中华民族精神在考验中不断得到振奋和弘扬。“非典”疫情带来的严重灾难,又一次考验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严重的考验摆在全民族面前,也摆在了当代大学生面前。大学生承载着祖国赋予的历史使命。人们深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人们期望:大学生在关键时刻、在疫情威胁面前,展示时代风采,代表民族希望。

  就大学生所处状况而言,在“非典”疫情面前,他们有特殊的困难。社会阅历较浅,在突发事件面前容易惊惶;人群密集,极易交叉感染;来自全国各地,其健康和安全牵动着千家万户。大学生在防治“非典”斗争中的状态,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历史的经验富于启迪。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时,青年大学生总是能够挺身而出,站在时代的潮头,国家至上、民族为重,想国家之所想,急民族之所急。自五四运动以来,青年大学生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个人的抱负与民族、国家的前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个人的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学生喊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成为时代的最强音;20世纪90年代末期,“5·8事件”爆发后,大学生群情激奋,展示了维护国家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面对“非典”的考验,党和人民有理由相信并要求,在抗击“非典”的人民战争中,大学生应该也一定能够经得起考验,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民族精神,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发扬光大

  事实证明,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新一代青年学生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教育和培养。危难时刻,紧要关头,他们临危不惧、团结一致、相互关爱、迎难而上,以高尚的精神境界,崭新的精神面貌,实践和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用自己的信念、智慧和勇气与疫情作斗争,演绎了一部感人肺腑、催人奋进、雄浑壮观的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他们通情达理、顾全大局,体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袭击,少数学生也曾有过一时的错愕和恐慌,对学校采取的防控措施有些不太理解。但随着全国抗击“非典”斗争的开展,大学生很快转变了看法,他们冷静地思考,勇敢地面对,坚定地相信组织的力量、集体的智慧,对学校防治“非典”的各项工作给予积极支持和配合,并迎难而上,主动参与。这一转变,最迅捷地反映在各高校网站上,在千万条留言中一时显示出“三少四多”的态势,即抱怨少、恐惧少、宣泄少,感动多、鼓励多、拥护多、期待多。这种情感态度,传达出当代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高度信任,更体现出通情达理、顾全大局的精神风貌。

  顾全大局还表现在听从指挥,尊重公德,要求自己的行为不给他人、社会带来不便和危害。大学生们认识到,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每个人都是抗击链条中的一环,整体的一部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始终保持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为了维护良好的防治秩序,他们以大局为重,服从安排,遵守纪律,不信谣、不传谣,并将此视为自己对国家和社会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农业大学一学生党支部发出倡议:“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也为了我们的父母家人,我们不要回家!”更有同学誓言:“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承担起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即使在疫情严重的地区,绝大多数大学生响应政府的号召,留在校园,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继续学习,完成学业。为了防止疫情扩散,一些高校设立了隔离区,大学生主动配合。一位被隔离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当灾难从天降临时,当危险向我们步步逼近时,有谁敢说一点都不害怕?在此时此刻,正在经受巨大灾难的国家需要我们这样做,我们不能说“NO”。这种高度理解配合和顾全大局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

  ——他们友爱亲和、积极协作,体现了“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精神。

  “珍重自己、关爱他人。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这幅悬挂在北大校园里的条幅,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共同心声。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大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帮助,集体主义精神发扬光大。他们中许多人参加各项志愿者活动,宣传防治“非典”知识,组织开展防治“非典”工作,维护校园秩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对于非典型肺炎患者或被隔离的同学,更是给予多方面的关心与体贴。一位同学说,为什么危难之际有许多东西让我们感动,那是生命与生命相互依托、相互支撑而产生的信任和力量。这些事情似乎极为平常、平凡,说不上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但他们十分清楚,这是在尽一份心意,尽一份责任,尽一份力量。正是这一切,紧紧地把同学们凝聚在一起,进一步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情。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大学生表现出对社会特别是对战斗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的极大关爱。他们向奉献者学习、为奉献者奉献,发扬扶危济困、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许多高校学生组织开展“纸鹤寄深情”、“鲜花献英雄”、爱心捐款等活动,为参与抗击“非典”工作的医务人员及其家人,被隔离观察人员及其家人等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生动地体现了“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精神。

  ——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体现了“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

  “非典”疫情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青年学生勇往直前、奋发向上,以实际行动为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作贡献。中国人民大学一位研究生说:经历这场与非典型肺炎斗争的考验,中华民族固有的“愈挫愈奋、坚忍顽强、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并获得新的发展。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一位学生说:抗击“非典”的斗争,像一个熔炉,锤炼着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品格,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新的升华;像一所学校,使人们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使伟大的民族精神得到弘扬和培育。这种精神必将化作进一步鼓舞和激励我们战胜“非典”的巨大力量。

  面对“非典”,大学生把参加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战斗看成是一项光荣的任务。许多高校学生特别是医学专业的大学生组织起来,主动请缨,纷纷要求到第一线工作。他们郑重地表示: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随时随地听从组织的安排,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广大同学服务。许多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踊跃参加科研工作,协助导师,开展攻克“非典”课题研究。

  重大灾难面前尤其需要坚强的意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考验了新一代大学生经受风浪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一座不垮的大厦,必定有挺拔的栋梁;一个不倒的巨人,必定有刚直的脊梁。伟大的中国就是一座不垮的大厦,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一个不倒的巨人。”北方交大一位被隔离同学在日记中所写的这段豪言壮语,就是当代青年大学生面对肆虐的“非典”疫情所表现出的胆识和气魄。它生动地体现了“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击“非典”精神。

  三、民族精神,在抗击“非典”斗争中锤炼升华

  民族精神始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随着历史发展而薪火相传的过程。中华民族精神从几千年历史的优秀传统中汲取营养,在当代社会实践特别是迎接各种挑战中得到锤炼。当前,防治“非典”形势仍然严峻,斗争还在继续。我们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再接再厉,乘胜前进,进一步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弘扬民族精神、锤炼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升华民族精神。

  第一,抓住时机,在关键时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无疑是长时效的、日积月累的历史积淀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重视、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经过师生共同努力,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呈现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良好态势。大学生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民族精神的大发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结果。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要抓住关键时刻。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在日常生活中普遍起作用,而每一次重大事件、重大活动,更是民族精神的一次大考验、大激发,以及一次新的升华。无数事实证明,在非常时期、关键时刻,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感情、民族意识都会得到特别的强化。与之相应,人们所受的触动和感受也比平时要深刻得多,影响深远得多。抗击“非典”给了大学生心灵以巨大震撼。这场洗礼也是一堂宝贵的民族精神课。

  第二,积极参与,在亲身实践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宣传引导,但是投身实践则是更为有效的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多年来,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和“三下乡”等活动,从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体悟出许多课堂上体悟不出的道理。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大学生不能等待、观望,不能坐而论道,更不能把自己单纯作为一个被保护对象,而应当积极投身到这场人民战争的洪流中去;学校要创造条件,组织大学生参与学校防治“非典”期间各项活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他人和集体、为学校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投身抗击“非典”斗争,既是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受教育的过程,又是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自我教育的过程。渗透和跃动在火热的抗击“非典”活动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有血有肉的、实实在在的,生动具体的,必将给亲身实践的大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创设氛围,在真情互动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氛围,这如同钢铁在熔炉中冶炼需要必要的温度和条件一样。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抗击“非典”最严峻时刻,多次发表的重要讲话,多次看望大学生和对学生的牵挂、惦记之情,给大学生以极大的鼓舞;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精神面貌,给大学生以深刻影响;广大干部教师,想方设法,努力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和安全,深深感动和教育了大学生。特别是在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第一线广大医务人员和先进人物,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在大学生心中树立了一座座高尚的精神丰碑。在这种氛围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同普通大学生之间、学校干部教师和学生之间、同学之间,信任、关爱与信心、真情互动,情感与理性交融,在思想感情上形成共振、共鸣。大学生置身于此,犹如置身于一个强大的磁场和熔炉,强烈地吸引学生、深深地陶冶学生,激励青年学生以更大的勇气和力量迎接新的挑战。

  疾风知劲草,危难见精神。“非典”疫情对我们民族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与这种灾难的顽强斗争将成为我们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大熔炉。大学生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和表现,是一个蕴藏丰富的精神宝库,需要我们不断总结、丰富和升华。让我们在抗击“非典”斗争实践中,共铸伟大的民族精神;让民族精神激励我们夺取抗击“非典”斗争的最后胜利。

  (原作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20日第1版;该文是作者带领博士研究生蔡文鹏应教育部领导之邀,以“本报评论员”的名义撰写的文章;该文获中宣部、新华社“全国抗击‘非典’优秀新闻作品奖”)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