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节 说宽容

  上学期,我们班转来一位新生。别看是个女生,可真是与众不同。在新的环境里,她一没有陌生感,二是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大吵大闹,有时甚至还要拳脚相加(听说她练过武术)。骤然间,把个本来好端端的集体弄得沸沸扬扬,关系紧张。为此,班主任老师和班干部经过几次讨论,决定以“宽容”来对待这件事。同学们也挺争气,真的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并且处处给新生提供方便,创造了一种团结友爱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位新生也还知趣。在一次生活会上,她坦白地对大家说,她妈妈常叮嘱她,不管到哪儿都得“横”点,特别是到了一个新地方就更应如此,这样的女孩才不会挨欺负。听了她说的话,大家都笑了,可这位新生倒不好意思起来。

  ——在一次班级工作交流会上一位班干部的发言

  看了这位中学生的发言,我心里很高兴。这个班集体的确是个好集体。一个好的集体,依靠大家的力量是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不良行为的。是的,在突然飞来的麻烦事面前,他们以冷静的态度,用“宽容”给以解决,这无疑是明智的办法。不过对此,有的同学会不会也有其他的想法呢?比如,班里这么多人反倒让一个女生给“镇”住了,是不是太窝囊了?是不是也应该有人站出来给她点“颜色”看看呐!等等。

  为此,这里我想对“宽容”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同学们参考。

  宽容是为人的美德

  当人们在现实社会中遇到自己难以接受的人物德行时,常会说出这样一句话:“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其实这是真理。放开视野,广为考察,在大森林中,不仅鸟类千奇百怪,而且同一种鸟也会各具姿色,个体之间绝不相同。世界上绝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是绝对的。

  人们还可以发现,世界上最多的东西也许是天上的星星,但人们却找不到两颗相同的星星;世界上最多的东西也许还有树叶,山林平地,树木葱茏,树叶密密麻麻,即使一棵树上的叶子也是数不胜数的,但能否找到两片相同的树叶呢?绝对不可能,不信就试试看;世界上的山脉也是不可胜数的,但有哪一段山峦是相同形态的吗?绝不可能,桂林的“七星岩”就与肇庆的“七星岩”大不相同;世界上的花不可谓不多,任何一种花,有完全相同的形态吗?同样不可能。世界上的东西互不相同这一点是绝对的。说到这里,我还有一个有趣的经历:一次我在莫斯科,走到郊外的树林边,看到林中草地上落着许多鸟,紫灰色的翅膀,白色的胸脯,像野鸭、鸳鸯的颜色,一个个轻盈地走在草地上觅食。这是什么鸟?中国没有这种鸟,经过询问,再三核实,这些鸟是乌鸦!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天下乌鸦一般黑。这里的乌鸦怎么不黑呀?这确实是乌鸦,但确实不黑,这就是俄罗斯的乌鸦。此后,我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话,应该打个折扣了。天下的乌鸦多姿多彩,不一定都是黑的。

  山川树木花草各具自己的特色风姿,构成了美丽的大自然,它们和谐自然地存在一起。

  同样的道德,人也是各种各样,差异性也是绝对的。古今中外,人类繁衍至今,有过亿万子孙,但是却不存在两个相同的人。人的差异性、个性是普遍的。

  但是,人与山川树木花草不同,人与一般动物也不同,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即是说,人必须接触社会,接触他人,才成其为人。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典型意义的人。记得印度有个“狼孩”,小孩子一生下来,就被狼叼走了,狼用自己的乳汁养大了这个小孩。由于这个小孩一直生活在狼窝里,看到的是狼,听到的是狼嚎,根本没见过人和人的社会,所以直到五六岁还是像狼一样四肢着地爬行,不会讲人话,只会像狼一样号叫。这个小孩具有人性吗?他虽具有人的躯体,却不具有人的性质。原因何在?他没有接触过人,没有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所以,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人只有与周围的人建立正常的、密切的交往关系,才能有人的文明状态。

  人与人差异是绝对的,人与人之间又必须发生交往关系,宽容的意义就在这里发生了。如果在人类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完全、彻底地坚持自己的个性,那就不会存在人类社会了。即使在两个人构成的社会中,如果这两个人互不让步,互不妥协,也不能构成一个社会。只有有了宽容,求大同,存小异,人与人之间才能相容,才能构成一个集体,才能构成一个社会。

  所以,宽容是为人之必需,宽容是一种美德。

  人们在互谅互让中,维持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合作,推动着历史的发展,提高着人类自身的品位。

  宽容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缓冲设施。没有这一缓冲设施,就会变成硬碰硬,钢铁公司遇到了钢铁公司,你死我活的斗争就要开始了。这对于处于敌我状态的人们是必要的,但在人民大众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长幼之间、夫妻之间,则不能采取这种硬碰硬的个性直接相撞的方式。应当有缓冲设施,就不会硬碰硬了。这道缓冲设施,便是宽容。

  我在码头上观察到:轮船在靠拢码头时,柔和而平稳,原因在于船体的侧面设置了许多橡皮轮胎,富有弹性;码头的水泥石墩侧面,也挂着许多橡皮轮胎。这样,轮船与码头的接触就不是钢甲板与石墩的碰撞,而变成了软贴软了。轮船和码头都受到了保护,两相受益,船上的客人和货物也更加安全。这就是缓冲设施的作用和意义。宽容在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一种作用和意义。因此,宽容是为人之美德。

  宽容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一大特色

  中华民族胸怀阔大,富有宽容的品格。中华民族的图腾就标识了这一点。中国的传统图腾之一是龙。龙的身上,长着牛的头、虎的口、鹿的角、蛇的躯体、鱼的表皮、鹰的爪,汇集了各种动物之一部分于一体,使其具有腾空飞翔的本领,翻江倒海的功夫,奔驰搏击的能力。龙的产生,正是信仰各种不同图腾的部落团结融合的结果。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说明了这个民族自古以来的宽容胸怀,凝聚精神。

  西方则不然。在英格兰,直到15世纪中期,以红、白玫瑰为标志的两大封建家族还在进行着长达30年的一场混战残杀,几乎杀得双方同归于尽。在欧洲大陆,有的国家直到近代仍分裂为几百个小邦小国,不能统一。这种结局本身就说明了西方文化中缺少的正是宽容。

  正因为宽容相处,善于融合,中华民族才成为一个大民族。中国古代,也存在不同血统的许多部落,他们之间也有斗争,如炎、黄相争,你死我活。但中华民族的后代,却十分宽容地自称“炎黄子孙”,并不看重当时的分野,足见民族传统中的博大胸怀。直到今天,中华民族作为多民族的共同体,56个民族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平衡,和睦相处,没有狭隘的观念。这其中的文化因子,也是宽容。

  从宗教视角,更可看出中华民族的宽容美德。在西方,多信一神教,原因是宗教信仰领域的不相容造成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在任何一个国度,都是各不相容,格格不入的,很难共存于一域。更有甚者,同一个教内的各派别也是各不相容、格格不入的。这足以反映不宽容的内心世界。直到今天,美国的政客们还在以自己的信仰指责东方各国,更是这种缺少宽容、刻薄心理的反映。有的地方,甚至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发动战争。在中国,情况则大不一样了。中国大地上,儒教、道教和睦相处,而且还主动引进一个佛教,称作儒、释、道并不行不悖。在庐山仙人洞,一个庙宇中竟然同时供奉着三个宗教的神灵,称三仙洞。这足见中国人宗教方面的宽容。后来,不仅是儒、释、道,而且还有基督教各派、伊斯兰教,都在中国得到相当发展,且并行不悖,相安无事。这在世界宗教史上,恐怕是罕见的。这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中,宗教的宽容,坦荡自立。这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

  中国的古代圣人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就是强调宽容的。《论语·里仁》有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中,“忠”是尽己之责,积极为人,而“恕”则是推己及人,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宽容的主张。至今,其积极意义也不容抹煞。孔夫子还大力倡导“有教无类”,将文化的价值置于民族、阶级、地域等差别之上。这种宽容,反映了自身有自信心、自尊心,有生命力。

  孔子之后的弟子写成的《周易大传》,其中有两句话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支柱。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道德的人应像生机勃勃、永不停息运转的天地日月大自然一样,努力向上,绝不停息。二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道德的人应像广袤厚生的大地包容万物一样,胸怀宽大,包容各色人等,容纳各种不同意见,不要随便排斥哪一方面。

  这种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也并非儒家独有。荀子也主张宽容的精神。他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这就较全面地阐释了宽容的内涵。庄子更是宽厚容人的先师。他不仅“常宽容于物”,而且“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这种宽容精神转化为人伦,规范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但可惜,这种人伦最后把着眼点放在家庭这个小单位上而没有强调其更广泛的社会性。这种以家庭为核心的人伦,借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人缘关系建构了以家庭为核心的人际关系网,形成一种“熟人社会”特征,反倒难以形成社会公共关系规范。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落后的一面,即宽容精神演化为它的反面。

  只有在新中国,宽容这种传统文化的因子才重新伸展出新生命的枝芽并得到发展,被赋予崭新的时代意义。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切革命队伍中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原则;他还从密切联系群众的高度,提出同一切愿意及可能同我们合作的人进行合作,绝无排斥他们的权利;在讲到革命接班人的条件时,他特别指出,他们必须善于团结不同意见和犯了错误的人;在人民内部强调,要互相少讲别人的缺点、错误,别人的缺点、错误,让人家自己讲,各自多作自我批评,求大同,存小异。这不仅使宽容精神有了时代的升华,也体现了毛泽东的伟大胸怀。

  宽容使友谊之树常青

  人生在世,除了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友谊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便是社会、心理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

  但是,面对人际交往中的民族差异、社会历史差异、个性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职业差异、观念差异、习俗差异、心理差异、文化修养差异、道德水平差异、临时处境差异,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友谊,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宽容在这里就更是必要的。没有宽容,便没有朋友。

  要使友谊之树常青,宽容的心态有以下要求:

  第一,培育自身的良好的心理应激反应能力。应激反应能力是一种社会心理特质。在被对方误解、受到委屈、自尊心受到损害时,有人便大发雷霆、暴跳如雷、做出决绝的事来,结果丢了朋友,事后真相大白,自己又悔恨不已。

  这种人便是应激反应能力差,面对刺激,不能反映出一种沉稳成熟的心态。反之,便是应激反应能力强的表现,这种人往往在反面激发面前以博大胸怀理智待人、宽厚多恕,充分理解对方的心情,表现出一种高姿态。

  培养应激反应能力,最直接的是克制个人情绪的宣泄。因为情绪是一泄而不可止的,最后必定伤人。有人为了克制个人情绪,写下了“制怒”的座右铭,但要真正做到才有意义。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提醒自己的这一弱点,遇事先沉着思考一番,甚至晚发泄比早发泄好,不发泄比发泄更好。如果有一次遇到激变而没有发泄,就证明自己有了进步。持之以恒,性格就变得韧起来了。同时,对方与自己的关系也便增进了一层。

  第二,理解人,尊重人。因为人与人之间差异性是绝对的,所以,绝对地坚持个性或过多地坚持个性就会失去朋友,在人群中孤立起来。科学地看待这些差异,就会容易理解人。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就会产生宽容的心态。

  特别是在我们的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候,人们的利益、心态、情绪受到刺激的因素极多,这就要求人们在交往中,更需互相理解和尊重。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情绪低落,可能是家庭出现纠纷,可能是亲友出了不幸,可能是私生活中有了曲折,可能是社会活动的其他方面不顺。总之,不一定是简单地对自己态度的变化,加以理解,友谊之舟便绕过了暗礁。

  人总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对方出于一种极为低下的私心,也可以从人格上理解其水平,而自己不必与之处于同一个水平上。这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有时,还要三省己身,看看自己是否有意无意伤害别人的地方。这也是理解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发现这类问题,及时作个自我批评,消除误会,双方都舒畅。

  有这样一个实例。孙中山先生为了比较东西方的文明进化程度,曾提出一个标准:“西方人身体上多毛,说明他们文明进化程度低,离猿距离还不够远;中国人身体上毛不多,说明中国人文明进化程度较高,离猿的距离比西方更远。”我觉得这很有趣,便在一次授课中引用了这一说法。想不到听课的这些中国人当中就有毛发长得发达、胸脯上毛茸茸的人。他听了后几天不悦,对我敬而远之。经别人提醒、点拨,我恍然大悟,赶紧前去公开道歉:“为师放肆,提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对方也破颜一笑,曰:“你讲得很有意思。没关系!”一场误解就这样消除了。如果我不去理解他,他肯定认为我的那番话是寻机讥笑他,矛盾就深了。

  第三,加强自身人际交往的道德修养。在人际交往中,为所欲为是行不通的。要修养出好的私德,才能与同志和友人相处融洽。

  这方面的私德应包括:平等待人,不能盛气凌人;顾全大局,只讲大是大非,克制局部争议;严以责己,多在自身找原因,找责任;而且还要得理也让人,实行冷处理,不激化矛盾。

  这方面的私德还应包括:不责人之小过,不揭人之隐私,不念人之旧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责人之小过,正是高标准要求自己的表现。隐私,人皆有之;隐私是人的尊严的最后一道防线;揭人隐私,等于毁灭人的尊严,实是应忌讳之事。人的一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积极的人生应是向前看,念未来,旧恶成为过去,不应拘泥。这便是宽容。

  这方面的私德还应包括一系列的正确方法。对于阳刚之气过盛的人,可以用柔韧的方法缓冲之;对于好弄权术的人,可以用坦诚的热情感化之;对于盛气凌人的人,可以用讲道理的严谨降服之。这也是一种宽容的表现。

  第四,淡化实利观念,远离实用主义。

  自古以来,因利而聚,往往成小人之朋党;因道而合,方才为君子之交。因此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以实利为出发点,进行社会交往,就会跌入实用主义的泥坑。人们常说的某某人太势利、势利小人、太势利眼,就是这种情况。因势利而表现出的不宽容,往往是落井下石,其原因是在利害关系上不宽容。

  人遇到困难、挫折、失败、委屈,是最需要朋友帮助的时候。这时的一句问候、一件馈赠、一封书信、甚至一个眼色,都如春风化雨般的温馨,足以使对方记一辈子。这种感情上的雪中送炭,是人们最珍贵的,对方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患难识真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反之,怕别人牵累自己,远远躲开,或冷眼旁观,甚至不惜趁势落井下石,就会伤人至深,甚至会由朋友转化为仇敌。

  在实利、名誉面前,应当是沉着不争,自古之所以有“同行是冤家”,“同欲者相憎”,其源皆出自对名利的过分追逐。争名逐利,互不相让,难免成为冤家对头。反之,居心宽广、持身严谨、信心充分、淡泊名利,则会保持老朋友并且招来无数新朋友。

  做到以上宽容的原则,社会交往就会顺利,友谊之树就是一株常青树。

  宽容的反面是嫉贤妒能

  缺少宽容的典型表现是嫉贤妒能。古今中外,嫉妒心理与表现,受到了无数次的批判和唾弃。嫉妒,无论采取一种什么形式表现,都是一种丑行。

  荀子曰:“世之灾,妒贤能。”“士有妒友,则贤交不集;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屈原也叹息:“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可见,嫉妒之心,源远流长。但嫉妒一直是损害贤良,阻碍社会进步的腐蚀剂,不可不戒除。否则,于人于己,都没好处。多一分宽容,少一分嫉妒,人们就会跃上更局一级的人格阶梯。

  《水浒传》上有一个关于“林冲火并王伦”的故事。说的是最早在梁山泊落草的是一个没有什么本事的,不及第的秀才王伦。当曾任京都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前来上山人伙时,王伦出于无能和嫉妒,怕林冲来了“占强”,便以“寨小粮少,屋宇不整”为借口,不容林冲落脚。经过百般刁难,才勉强留下。后来,当晁盖、吴用等七位豪杰到梁山泊落脚时,气量狭小的王伦嘴上说着“晁天王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且喜光临草寨”,一面仍以“敝山小寨”、“一洼之水”、“粮少房稀”为由,加以排斥,不肯相留。结果被林冲一顿好骂:“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这嫉贤妒能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你也无大量之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说毕,一刀结果了王伦性命。林冲骂得好,无大量之才,做不得寨主,嫉贤妒能则非杀不可。可怜一个王伦,因嫉贤妒能失了性命。王伦作为一种人品,直到如今,种子不绝,绵延不乏其人。这是没有好结果的。

  其实,更早些,《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更是一位嫉贤妒能的人。他虽文武双全,才高盖世,但觉察到自己与诸葛亮的某些差距之后,便不顾大局,由嫉妒而顿起杀心。他长叹道:“既生瑜,何生亮?”一句话道破了自己是个死不改悔的嫉贤妒能的人。最后硬是气闷而死,成为千古笑柄。

  由于世人蔑视嫉贤妒能的人,日后流传着一句谚语,叫做:武大郎开店,比我个子高的人别进来。武大郎个子不高,这是既成事实,并非自身有误,但以自己个子为标尺,排斥一切高个子的人,这不成了可怜而可憎的人物了吗?

  究嫉贤妒能的根源,往往是把一个单位,一个领域,看成是自己独霸的王国,为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不受到威胁和挑战,醋意大发,嫉贤妒能。不是把招贤纳才看成事业的发达,队伍的壮大,而是相反,视贤能人才为眼中钉,肉中刺,加以排斥和压制。轻者如王伦一样抬出“寨小粮稀”之类的客套;重者便以压垮、赶跑为快,甚至以置人于死地而后快。这后一种人无疑是中国人中真正的败类。

  面对有真才实学的人,还有一种说法,即“你骄傲了”,“你应夹着尾巴做人”。你自己是否已夹起尾巴来了?缺德少才之辈却这样训斥他人,真乃黑白颠倒。

  为了帮助消除嫉贤妒能这种病态心理,增加许多宽容。我愿录下几段世界哲人的语录,以供参考:

  嫉妒的人常自寻烦恼,这是他自己的敌人。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在缺乏才能和意志的地方最容易产生嫉妒。

  (瑞士)希尔泰

  憎恨是积极的不满,嫉妒是消极的不满。因此,即使嫉妒立即变成憎恨,也是不足为奇的。

  (德)歌德

  嫉妒乃是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的才能的反感。

  (德)黑格尔

  人类的嫉妒心告诉人们,他们是多么的不幸;而密切地注视别人的行为,说明他们本身是多么的无聊。

  (德)叔本华

  什么是嫉妒?那就是对于别人的价值伴随着憎恶的羡慕。

  (日本)阿部次郎

  嫉妒是心灵上的肿瘤。

  (中国)艾青

  这么多名言,对于不愿听的人,无异于一堆废话;但对于上进的人,愿意变得高尚的人,却是不少的宝贝。

  宽容与原则并行不悖

  强调宽容丝毫不意味着损害原则。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宽容不是绝对的,不是适用于一切问题的。在有些问题上,我们不但不赞成宽容,反而要赞成坚决的斗争。

  讲宽容是有前提条件的。

  对敌对的势力不能讲宽容。中国流行的“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古希腊《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的故事,都说明了不能怜惜和宽容恶人的道理。因为,对敌人的宽容和怜惜,无异是对人民的残忍。凡是劝人们怜惜恶人,说不怜惜和宽容恶人就不够伟大的人,实际上充当了敌人的朋友,而不是人民的朋友。宽容只适合于人民内部的人际关系,而不适用于敌我问题。

  对敌对的思潮不能讲宽容。鲁迅先生曾与敌对的思潮进行了不懈的斗争。鲁迅认为,对敌对思潮的宽容,便是对恶势力的怂恿。因此,他主张“费厄泼赖”(fairplay)应该缓行。他表示,如果到临死时,有些“新式”的人们问起他是否宽恕了他的论敌,他将决绝地回答:“我一个都不宽恕!”鲁迅的榜样,说清了一个原则问题。

  对社会的丑恶现象不能讲宽容。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离开旧社会不很远的社会,许多旧社会的渣滓随波翻动,不断泛起,不足为怪。目前,嫖娼卖淫,贩毒吸毒,贪污受贿,裙带关系,以权谋私等丑恶现象,就是旧社会沉渣的泛起。它严重地败坏社会风气,阻碍社会的发展,冲击安定团结,需要严厉打击,决不能姑息宽容。

  在个人的修养上,应该严于律己,不应宽容苟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自己修养的任何放松,都会造成品格上的损失。只有严于律己,才会产生对别人的宽容。在这一点上,我欣赏岳麓书院正厅铭刻于墙壁上的一句名言:“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

  只有把握了以上几个方面,才算全面理解了宽容的概念。

  最后,我想再提一下前面那位同学的发言。如果他们的班集体不是以“宽容”的心态和办法对待那位新生,真像枪对枪炮对炮地干起来,到头来,不仅问题得不到解决,说不定还会捅出什么娄子来呢!

  (原文载《面对你真诚的眼睛》,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