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这本文集的来龙去脉。
我自从1987年完成博士研究生的学业、获得博士学位以来,就与青年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是国内第一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共产党宣言》与当代”。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是《麦克唐纳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以后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麦克唐纳社会主义新评》为书名在1989年7月出版。但是,毕业后我却来到了新创建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工作,我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就不得不发生了历史性的调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在中央团校的基础上创办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它寄予厚望,希望创建这所学校能够培养出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时该校的招生也确是在全国范围内经过各省团省委推荐、提前招收品学特别突出而且担任过学校干部的学生。当时有不少人戏称这所学校是新的历史时期培养骨干的“黄埔军校”,这不是没有一点原因的。该校招收的唯一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每年招收200名学生,编成四个班。这在当时,是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招收学生最多的单位。每届学生分为两个系,三个班的学生属于青年工作系,一个班的学生属于少年工作系。自从1988年10月,我就进入当时的青年工作系,开始担任系主任,后来兼任系总支书记。自从1993年该校招收其他专业,青年工作系与少年工作系合并为青少年工作系,我仍然担任系主任兼总支书记。最后又担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主编,直到1996年离开该院,转入清华大学工作。我在这所学校工作了整整9年。我被这所新创建的学校的教育事业所振奋,全身心地投入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上。因此,我用了大约5年的时间转向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这期间参与了中央和政府有关机构设计的全国青年状况的调查,担任所有青年学科的课程教学,参与全国范围的青年研究学术活动,始终担任全国共青团干部培训班的教师。
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工作期间,我投身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事业,这份事业也成就了我的专业发展。我的研究和教学领域拓宽了,不仅成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代表性学者,也成为中央团校培训班的经常性的讲座教师,也是共青团中央北戴河培训基地坚持20年的培训班教师,也是在全国共青团和各省团校活跃的教师之一。我带头创办了全国共青团院校青年学科教学研究会(1989年10月),每年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促进共青团院校的交流;我和陈立思教授编写了教育部的重点教材《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我先后作为我国青年研究领域的代表出席“世界青年社会问题研究会年会”(1989年、保加利亚·瓦尔纳)、联合国秘书处筹办的“95世界青年指导者会议”(1995年、韩国·首尔)并分别做主题发言(英文);1993年我作为全国青年联合会参加香港和内地青年交流大会的三个主题发言者之一,并回答香港青年代表的提问,为香港回归做好青年方面的思想沟通等准备工作;我和青少年工作系的教师携手共同推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科研、教材编写、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我积极筹备了申报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工作,并得到国务院相关评议组专家的高度认同(1995年);我在该校新开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是当时高校唯一的以此名字命名的课程,获得北京市1994年个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5年评选为全国共青团院校“优秀教师”;1995年我编著的《中国人权状况报告》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发行会上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著名播音员夏青朗诵了我撰写的部分文字。
1996年下半年,我就开始了在清华大学的教学生涯。清华大学是国内最著名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内单体校园最大的学校,也是有比较稳定的运作规则的学校。历史上的清华大学在蒋南翔校长的主持下成为新中国最具有大学文化的学校。他的一系列办学思想使得清华大学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争了光,名垂青史。清华大学是我向往的地方。作为人才引进,我来到这样的学校工作,深感荣幸。来到清华大学很快成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振奋之下,我几乎是忘我地投入工作之中。我欣赏的名言是:今天我以清华为自豪,明日清华以我为自豪。现在看来,那时虽然已有50多岁,却简直单纯得像个孩子。2000年我领衔申报的国家重点研究基地高校德育研究中心获准列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家重点研究基地,这是清华大学第一个国家级重点文科研究基地,这项成果成为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校史展览文科最突出的成果之一。1997年我接受校党委委托带头试验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经过连续试验获得成功,于1998年在全校以必修课设立。经过我们课程团队教师的集体努力,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这个团队也同其他兄弟团队成为国家级优秀团队,我主编的相关教材也列为北京市精品教材(2005年),我的讲授也评为教育部的“精彩一课”(2006年)。该课程改名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后,我校该课再次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9年)。1998年、1999年,经过全校研究生自由投票,我连续获得清华大学研究生导师“良师益友”称号。2001年获得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03年“非典”期间,为引导大学生思想趋向,我以中国教育报“特约评论员”身份主笔撰写的社论《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获中宣部和新华社“全国抗击非典优秀新闻作品奖”。我在清华大学展开了三个领域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研究,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的研究。可见,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开始的与青年研究的缘分更加突出地坚持下来了。我招收的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就是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每年我都有关于青年研究的成果和面对青年的讲座问世。我与共青团工作的联系也继续下来了。1999年新成立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会”,我一直担任常务理事。北京市数届青年研究会我也担任常务理事。
1999年作为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者,在香港常住4个月,研究专题就是香港青年工作和青年教育的历史经验。2003年11月,作为法国“人文之家”访问学者,在巴黎驻留一个月,研究专题就是法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爆发1968年大学生五月风暴的原因。2004年11月至2005年8月,我作为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的访问学者,主要研究课题是美国60年代的青年民权运动的历史经验。
2008年我获得“青少年研究事业突出贡献奖”,这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对我一生从事青年问题研究的鼓励,也是没有忘记我当年工作的一种纪念。我珍视这一奖励,我无悔经历的青年研究生涯。
唐人李商隐诗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似乎有些伤感的味道。我觉得这个话可以翻造一下:“夕阳虽然近黄昏,但是毕竟无限好”。我现在的感觉就是这样。我至今还兼任着许多学术研究会的职务: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中外比较研究室特聘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头绪真是不少。我还被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鞍山师范学院、运城学院等校聘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论坛教授。一些刊物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高校理论战线》、《高校党建和思想教育》、《重庆社会科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等一直把我聘为编委。特别是2007年4月,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聘请我担任该刊常务副主编,更使我觉得精神振奋,充满新的朝气和事业心。虽然至今自己觉得在人们面前、甚至在一些年轻的后辈面前,还是显得那么不成熟、不世故,但毕竟是年过花甲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应该适当整理一下了。特别是去年授予我“青少年研究事业突出贡献奖”,对此这本文集算是一个回音。
这本文集,集中了我对青年问题的大部分研究成果。为了便于参考和研究,我保留了当时文章的原貌。我把这些文章分为八大类别,每一类别分别设立一个标题。无论如何,这本文集记录了我从事青年研究的轨迹。中国近代一位名人有言:是非审之于已,毁誉听之于人。在五花八门的出版物汗牛充栋的今天,就让这本文集混迹其中,去经受历史的鉴别和众人的评说吧。
作者
2009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