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因刻于淳化平间并藏之秘阁而得名。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中国书法史上的“圣经”
我国古代书画复制的方法有摹本、临写、拓本、刻本、法帖等几种。拓本、刻本应属早期的印刷本。所谓法帖,就是古代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的。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由宋太宗下旨令翰林院侍书王著,从宫廷内府秘阁所藏的历代名家书法中挑选出精品,镌刻在枣木板上,编成十卷《淳化阁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这是我国最早的书帖,将宋以前的历代帝王、名臣和书法名家共103人的420篇作品汇集一起。包括行、楷、草、隶、篆,钟繇、柳公权、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等名家的书法大多在内。
据记载,当年刻此帖用的纸,就是“轻似蝉翼白如雪”的澄心堂纸。据说,明代董其昌曾偶得一张,鼓足勇气也“此纸不敢书”。清代乾隆御制的仿造品,如今每开张拍卖也得3万元人民币。《淳化阁帖》数百页全为正宗千年澄心堂纸,珍贵无比。当时所用的墨,也是最上等的歙州贡墨。因而,宋太宗只赏赐给亲王大臣,但不久就停止赏赐。故而《淳化阁帖》在当时已非常难得。至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1048年)宫中发生火灾,《淳化阁帖》原版与所藏历代名帖、原作悉数被焚毁殆尽,祖刻《阁帖》拓本尤为珍贵。
由于原版的毁失和社会的需要,《淳化阁帖》的翻刻就应时而生,从北宋开始直至清代,《淳化阁帖》的翻刻本不计其数。此外,还有根据《淳化阁帖》原版增补或重新编纂的刻本,为数也不少,以致形成了《淳化阁帖》谱系。《淳化阁帖》原刻本,经历了千余年各种劫难,流传至今已如凤毛麟角。
更珍贵是《淳化阁帖》的内容。这部我国最早书帖集成共10卷,从宋以前的历代帝王到名臣贤圣再到书法名家,100多人400多篇,天下英雄尽入彀中。尤其第4卷,基本将宋以前书家名作一网打尽。中国书法在宋以前,行楷草隶、钟柳二王,主要字体和书家都已出现,行书和草书更达后人难越的高峰。而这些书家名作存世极少,如耳熟能详的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现仅见欧阳询一件真迹,其余都只有摹本或者碑刻,总共寥寥10余件,而《淳化阁帖》收录多达30件。千年书坛千年大师,都将《淳化阁帖》视为必修。
淳化阁帖的双重价值
《淳化阁帖》在文化上的价值可以从文献和书法艺术两方面来看。
从文献的角度来说,《淳化阁帖》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绝迹的历代名家书法,开启了刻帖的风气,从而引发了宋代的刻帖高潮。如宋代所刻主要法帖有《临江戏鱼堂帖》、《淳熙秘阁前帖》、《太清楼帖》、《长沙帖》等,其持续时间之长、数量之多为历代所罕见。这一风气不仅浸润两宋,而且还远泽后世。
过去学界以为世上尚存有一部完整的北宋祖刻《淳化阁帖》,其中9卷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1卷藏于上海图书馆。但是,闻名海内外的文博专家汪庆正先生经过研究,从已知为南宋绍兴国子监刊印的《三国志魏志》等书中,找到了这套《淳化阁帖》拓本上刻工的名字:“郭奇”和“张通”。这一发现,堪称帖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由此可以断定,美国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和上图分藏的这10卷《淳化阁帖》是南宋绍兴国子监翻刻拓印的,与上博买回的这4卷《淳化阁帖》拓本相比,时间约晚了100多年。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而言,《淳化阁帖》的编纂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重要关节点,它主宰了此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淳化阁帖》也无可争议地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圣经”。方块汉字所蕴含的书法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因为这些法帖所收,皆唐以前名家手迹,与碑刻异趣,也就直接影响到后来的书法家。然而,那些增减之后的诸帖,复演为武冈帖、福清本与彭州本等化身。除《淳化阁帖》系统外,宋及以后各朝公私摹刻丛帖名目繁多,不胜枚举。而这些法帖也就成为宋至清习书练字者的主要范本。
一部《淳化阁帖》楷书成分绝少。大多是“稿本”之体,这是时代的趋势所成。这种法帖的优点是,它可以容纳较多不同形式的书体面貌,比丰碑巨碣捶拓方便。可以说是一大优点。《淳化阁帖》对我国书体流传,尤其对宋代行书发展,确确实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自清乾嘉年间金石、小学兴起,引起学者们对宋以前碑版刻石的重视,于是,碑碣、摩崖文字乃重为书家钻研对象。
由此帖所引发的翻刻及编刊丛帖之风,参与者非常广泛,上至皇帝、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下至普通平民、僧侣。宋代法帖刊刻数量剧增,分支、谱系日益庞杂,促使学者、书家、鉴藏家对各类帖本进行系统研究,帖学研究便应运而生。宋代以后,中国书法发展史几乎与法帖刊刻史交织在一起,兴衰同步。《淳化阁帖》的刊刻是有史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书法艺术普及运动。它第一次大规模地将国宝般的古代真迹普及、输入到民间,壮大了书法爱好者的队伍,对宋代书法开创新气象、增添新活力,促进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七、六、八卷的回归
《淳化阁帖》不知何时流失海外,1995年,美国人安思远在嘉士德拍卖行以28万美元将此祖刻《阁帖》拍得。1996年,应北京故宫博物院之邀,祖刻《阁帖》在故宫举办特展,首次向国人展示风采。著名书画碑帖鉴定专家启功观后十分激动,认为这一“国宝”级文物应该回归祖国,但当时受国力所限未能如愿。
但是在这之后几年,上海博物馆一直通过各种渠道与安思远保持联系,希望安思远能够出让这件“宝贝”,让其“落叶归根”。而随着年事已高,安思远急于出让此帖。2003年4月,上博得知安思远同意出让《淳化阁帖》的消息,立刻委托既是安思远之友也是上博之友的王立梅女士赴美洽谈购买事宜。同时,日本收藏家、比利时的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也闻讯纷纷派人去谈价钱。经过反复斟酌,安思远告诉王立梅女士:“《淳化阁帖》是中国的宝物,还是让它回归故里吧。”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上海博物馆最后以450万美元买回这一国宝。
上海博物馆从美国抢救回归的《淳化阁帖》原刻拓本共四卷,被安放在一个古色古香的楠木匣子中。第四、七、八三卷为北宋祖刻本,第六卷为泉州本(宋代重辑、翻摹)的北宋祖本,除第四卷为历代名臣法书外,第六至第八卷均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第六卷后有宋佚名题跋,第八卷后有南宋宰相王淮题跋,还有宋代内阁的主要机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收藏印章。
上海与《淳化阁帖》之渊源
从南宋末年起,《淳化阁帖》只有一脉孤存,即俗称“马蹄帖”的泉州本。到明嘉靖年间,才有南宋绍兴国子监本《阁帖》十卷在吴郡露面,其后的购藏者叫潘允亮,因为知道此帖是稀世之宝,珍若拱璧。他曾将此帖借给顾从义,后者由此抢先摹拓成了“顾氏玉泓馆本”,“摹刻精审,字画差肥”,坊间据顾氏的刻本翻刻,一时影响甚大。10多年后,潘允亮也翻刻出版了自己的“五石山房本”,以明正身:“将剥蚀并银锭逐卷开白,使览者考此为潘氏之物云尔”。
故事里的潘家和顾家,一个是在上海市中心留下著名私家园林豫园的潘氏之祖,另一个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露香园”顾绣的创始人,都称得上沪上名门。据南宋拓本翻刻而流播至今的《淳化阁帖》主要是三种版本,除了甘肃的肃王府本外,潘、顾两种,都发端于上海,上海早年曾因此而被视为帖学重镇。
400多年后,上博的一个大动作,让上海与《淳化阁帖》的缘分又有了“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