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宋赵佶五色鹦鹉图
“年代”宋代
“规格”绢本,设色,纵:53.3,横:125.1厘米
“原藏地”圆明园
“现藏地”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图绘折枝杏花两枝,枝头栖五色鹦鹉一只,用笔细劲工致,设色浓丽,与《蜡梅身禽图》相类,是一种精巧典雅的风格。因有徽宗赵佶的亲笔题词,历来系于徽宗名下,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实出当时画院职业画家之手,体现了徽宗时画院花鸟画创作的水平。画幅的右侧有赵佶瘦金书诗序并诗,其形式与《祥龙石图》相近似,有的学者进而推测此作当为《宣和睿览册》中之一种。画上钤有元文宗“天历之宝”印、清戴明说、宋荦藏印及清乾隆、嘉庆内府鉴藏印,曾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中。
宋徽宗最擅长写生书法,精心描绘鹦鹉的侧身英姿,此鸟正栖止于盛开的杏花枝头,显得心满意足,无忧无虑。徽宗此种画法,与南宋花鸟画不同之处在于徽宗无意凭仗夸张性的构图,或刻意制造画面的装饰性与动态来取胜,反而是不假造作,纯任天真,如实画出杏花,鹦鹉自然具有的神姿风采。
宋徽宗(1082~1135)中国北宋皇帝,画家,书法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哲宗之弟。哲宗病死,太后立他为皇帝,是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1125年在位),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腊梅山禽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在中国画史上,宋徽宗赵佶是位杰出的画家。书法擅长楷、草书。他的绘画有两种格调。一是精工富丽的黄(筌)派传统,如他临张萱的《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以及他自创的《瑞鹤图》、《英蓉锦鸡图》、《听琴图》等作品,均可以看出他用笔精细,充分表现艳丽富贵的情调,对画院画家影响很深;二是用水墨渲染的技法,不太注意色彩,崇尚清淡的笔墨情趣。其名作还有《柳鸭芦雁图》、纯用水墨表现的《斗鹦鹉图》。他的艺术成就最高的是花鸟画。他画鸟,用生漆点睛,高出纸素,几欲活动。现存的作品,如《腊梅山禽》和《杏花鹦鹉》,均用笔精炼准确,腊梅、萱草和杏花,均形象生动。
《竹雀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池塘秋晚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桃鸠图》(日本神奈川私人藏)《文会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秋景山水图》(日本京都金地院藏)技法鉴赏宋徽宗赵佶的这幅《五色鹦鹉图》在其作品中是数一数二的代表作。这张画在表现技巧上很高超,不论与其早期作品相比,还是与其晚期作品相比,这幅《五色鹦鹉图》均称得上是翘楚。
这张画是一幅重彩画作。重彩画画成浓重是方便的,但画得清灵透明却是很不容易的。这张画的颜色设计很调和,技巧上厚薄把握得当。在墨的底子上用石绿,因石绿为矿物质颜料,画上容易出现粉气,但它没有这种粉气。(指鹦鹉背部)这一块很淡很薄,笔法显得很生动。
树枝的勾线很结实,用笔富有变化。下笔较重,微露钉头,从上往下勾,如果保持笔法一致,则是很死板的,但太不相类,又不能成为贯通的一枝。而此画树杆中的钉子头有些明显,又有些朦胧,很随意,有一种自然变化之妙在其中,可见其功力之深。这样细的线条要画得杏花杆子有很坚实的感觉,一定要有笔力,现在有一些工笔画,用笔没有力量,基本功不够。而此画有些地方比较朦胧轻松,有些地方坚实有力,有强烈的对比效果。
有人说笔法不好的话,近看不好,顾坤伯先生教山水,有学生问他笔墨如何,顾先生说笔法不好的话远看近看都有问题,远看只是不清楚,但总的精神上感觉是不一样的。《五色鹦鹉图》是一张重彩。笔法是一个基本的东西,主要是墨底子好。如果有好的石绿,细细地画,虽然不能达到他这个水平,大效果还是能够达到的,但要画出他这种色彩的效果,恐怕现在的人达不到,他的基本功不是一下子能使出来的。
《宋人画册》上《碧桃花》这一张树杆子没有多少变化,笔法与这一张不一样,粗细上下差不多,杆子很少,但有力量。桃花大一些,线条比较粗一些,对比效果能显出来,主要也是靠笔力。马远画的白的月季花是一张方的册页,他的线是比较细的,如线条稍画粗一些的话,杆子就成黑的了,你看他画得多少有力量,很硬的杆子才能把花撑得住,这种境界全靠功力深、笔法高超才能达到的。这张《五色鹦鹉图》颜色只有这么一点,整个是冷调子,对比色只有头上这一点,多了这一块(指图章的红色)为什么不好呢,整个颜色拉平了,成了大红大绿了,所以这个图章(指以后盖上的御印)起了破坏作用。杏花,纯白的杏花是没有,有点粉红,但他没有强调这个颜色,画白一点与画面的绿色比较协调,看来杏花画白一点,在回面上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这幅《五色鹦鹉图》在宋徽宗的作品中是数一数二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