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打眼,今朝遗憾
2005年7月,一件“鬼谷子下山”的元代青花瓷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拍了2亿多元人民币,创下中国瓷器的世界纪录。但是,仅仅80年前,这种元代青花瓷还根本不被认可,想卖都没有人要呢。
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铭文特写20世纪20年代,旅英华裔古玩商吴赉熙机缘巧合得到了一对瓷瓶,这对瓷瓶叫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上面还带有“大元至正十一年”的字样,也就是公元1351年。它们原本供奉在北京的智化寺,其中一件的颈部记有62字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阖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吴赉熙曾拿着这对青花象耳瓶到北京的琉璃厂想要出售,但在当时,“元代无青花”似乎是古玩行的共识,所有的古玩行家都认为这是赝品。于是,吴贲熙带着这对瓷瓶漂洋过海到了英国,不久,将它们卖给了英国著名的收藏家大维德爵士。
中国人就这样在自己的家门口失去了首先认识元青花的机会。
“青花”的舶来解析
50年代,收藏家大维德爵士将毕生收藏的2000余件中国古陶瓷全部捐献给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这对云龙象耳瓶首先引起了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国古陶瓷学大维德基金会会址者霍布森的注意和认可。他于1929年发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一文,介绍这对带有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纪事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美国佛利尔艺术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波谱博士也注意到了这对青花瓷器,他以这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依据,对照了土耳其和伊朗博物馆收藏的几十件与之风格相近的中国瓷器进行深入研究,才揭开了元代青花瓷神秘的面纱。同年他发表了《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所藏一组中国瓷器》一文,1956年又发表了《阿德比耳寺收藏的中国瓷器》,他以这对瓶为标准器,对照土耳其和伊朗两博物馆收藏的几十件与之风格相近的中国瓷器,将所有具有象耳瓶风格的青花瓷定为14世纪青花瓷。从此元青花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重视和公认。中国学术界将这种类型的青花瓷定名为“至正型”元青花,这对瓶也被称为大维德瓶,成了公认的“至正型”元青花断代“标准器”。
进入90年代,中国文物市场的兴起引发了持续的收藏热,民间陆续发现了一些元青花瓷,其中包括和大维德瓶极为相似的青花云龙象耳瓶数对,至正型元青花在中国也发现了典型器。但非常遗憾的是,80多年前盲目否定元青花的悲剧似乎又在现代重演,私人收藏的元青花无法得到认可。一些陈腐的观念防碍了人们对元青花的研究、发现,同时也助长了珍品的外流。
乡的兄弟
无独有偶,另一对收藏于民间的带有至正十一年铭文的青花云龙象耳瓶也引起注意。其中一只记有56字青花铭文:“饶州路浮梁县顺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弟子陈文宗,喜舍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五月喜舍,星源祖殿张吉良元帅打供。”此对瓶高66厘米,口径14.5厘米,底径17厘米,无论从器型、胎釉、纹饰到制造工艺和烧造工艺以及尺寸都和大维德瓶极为相似,应是国内存世的值得研究的至正型元青花珍品。
对比两段铭文可以发现:张文进是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人,陈文宗是饶州路浮梁县(州)顺乡人,他们可能来自同一社团“德教里荆塘社”。两人地位可能不同,张文进为“奉圣弟子”而陈文宗是“奉弟子”;张文进除了舍造一对瓷瓶外还舍造了一只瓷炉,陈文宗只舍造了一对瓷瓶;张文进舍造的瓶和炉烧造于“至正十一年四月”(约1351年3月),而陈文宗舍造的瓶是在“至正十一年五月”,晚大维德瓶一个月。专家推断张文进和陈文宗很可能都是元末居住在景德镇的瓷器商人,两段铭文提及的“星源祖殿”可能是“德教里荆塘社”会馆中的一座建筑,“元帅”应是对制瓷大师的尊称,故此可推断胡净一和张吉良极有可能是这两对瓷瓶的制瓷师傅,两对象耳瓶很可能出自同一瓷窑。
从两段铭文分析,至正十一年江西地区已经处于战乱状态,供奉象耳瓶和香炉是为了保佑阖家吉祥子女平安,无疑为民用定烧瓷。但从其原料、制造工艺和烧造工艺来看,再结合元人孔奇《至正直纪》中有关元御土窑的记载分析,这种发色鲜艳、画工精美的器物可能为元御土窑(浮梁瓷局控制)烧造的精品;而御土窑贡余多做小型民用器,象耳瓶这样的大型民用器,御土窑一般应不允许烧造。因此专家推断:至正十一年战乱已始,元朝廷已开始放松对景德镇御土窑的督控,这两对至正型瓶应属景德镇在元末烧造精品青花瓷的尾声,只是元青花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元瓷珍品在民间。
今天的沉思
在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元青花的发源地,民间存在一定数量的元青花有什么奇怪的呢?目前我们对元代景德镇瓷的认识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要提高鉴定水平,仅靠到国外博物馆考察是不够的,要把眼光转向国内,从民间收藏中发掘元青花。只要打破“不可能有”的陈腐观念,解放思想,关注民间收藏,就会发现不少元青花珍品就存放在民间收藏的宝库之中,无论是元青花的商品瓷、官府定做瓷、民间细路用瓷,都可以在民间收藏中找到,一些公立博物馆没有的品种(包括器型)也收藏于民间,这是我们实地研究元青花的基地。关键在于我们的态度,如果一味闭着眼不承认,那是永远找不到的。特别是对元代景德镇瓷的品种(包括器型)、烧造量和传世量,需要深入实际不断认识,只要多看实物,认真研究,对元青花的研究认识一定会逐步前进,更上一层楼。
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古董行管不识货叫“走眼”,这对被尊为“元青花之首”的大维德瓶就是最经典的案例。发掘、研究元青花要发挥专家、玩家、收藏家多方面的长处。专家学识渊博,玩家的经验教训更是难能可贵,元青花收藏家能够提供研究对象。将实际经验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是元青花研究鉴定工作得以迅速发展的必经之路。
品物赏宝
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年代”元
“规格”通高63.6厘米
“现藏地”英国伦敦大学亚菲学院斐西瓦乐大维德中国美术馆藏
瓶盘口,长颈,瘦腹,台足,颈部两侧各附一象首环耳。形制高大魁伟。胎质洁白,釉色透明,青花色泽靓丽浓艳。自口至足共绘八道纹饰,分别为缠枝菊花、蕉叶、云凤、缠枝莲、海水云龙、海涛、缠枝牡丹以及杂宝莲瓣,层次清晰,繁而不乱。颈部蕉叶纹之间书有纪年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证明此瓶原为寺庙供器。此瓶共有一对,纹饰及铭文均相同,是现存最为重要的、有确切纪年的典型元代青花瓷器。
相关链接
大维德爵士及其基金会
提及海外有关中国艺术的收藏,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公立或是私人藏品各有千秋,不遑相让。但是如果专就中国陶瓷的领域,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University of London,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简称SOAS)的斐西瓦乐大维德中国艺术馆(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也是众人俗称的大维德基金会,无疑是个中翘楚。
大维德藏品(David Collection)是在1950年时捐赠给伦敦大学,于1952年正式成立为大学博物馆的,附属亚非学院并且开放给学者、学生作为研究资料以及一般民众参观欣赏。说到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1892~1964),称他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中国文物收藏家之一绝不为过。大维德爵士1892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由于家庭事业的缘故,跟亚洲以及中国已有了先天的不解之缘。
Gordon Square 53号(大维德基金会)
1910年代中期,年轻的大维德在伦敦开始了东方艺术的收藏,并且积极参与结交相关人事与机构,如与当时英国研究中国陶瓷先驱,伦敦的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的Stephen Bushell以及馆长Bernard Rackham都有深交,并且大维德也曾捐赠中国陶瓷给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以及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同时,他也加入重要的东方陶瓷学会(Oriental Ceramics Society),成为终生会员,此举对大维德爵士往后的收藏历程,有着深远的影响。除了广为人知的热衷收藏家身分以及拥有高超独特的眼光,一手建立别人难以望其项背的经典藏品,大维德爵士在教育和学术方面的兴趣以及贡献,则比较被世人忽略。
同类国宝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此罐高27.5cm,径宽33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
使用进口钴料绘出青花纹饰,共分四层,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码”。主题画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车中,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车前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开道,一位青年将军英姿勃发,纵马而行,手擎战旗,上书“鬼谷”二字,苏代骑马殿后。一行人与山色树石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又优美的山水人物画卷。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完美,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的:“元代瓷器‘精者颇精’”。
“鬼谷下山”的故事出自《战国策》。鬼谷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谋略家,最后他教出了孙膑、庞涓、苏秦及张仪等高徒。鬼谷子特别钟爱为人诚恳真挚的孙膑,将自己毕生绝学倾囊相授给孙膑。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此罐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